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交界性肿瘤是一种组织学形态和临床表现界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肿瘤,约10%~15%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属于交界性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浆液性肿瘤,其次为黏液性肿瘤,其他有子宫内膜样和透明细胞性卵巢瘤等。交界性肿瘤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1]。近年来,随着卵巢交界性肿瘤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对其发病及其进展机制有了进一步认识,在诊断及治疗方面也有了较大突破。本文选取2000年1月-2008年12月来我院就诊并确诊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2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80年4月至1995年3月间21例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卵交界性肿瘤临床I期手术治疗,I期合并高危因素或Ⅱ期以上者,则按癌处理,术后加化疗。结论: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治疗方案取决于临床分期。卵巢交界性肿瘤恶性程度低,存活时间长,复发晚,所以要长期随访,对复发瘤仍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平均40.5岁,Ⅰ期17例占70.8%,黏液性9例占37.5%,浆液性15例占62.5%。治疗后3例占12.5%复发。治疗以手术为主,11例(45.8%)行根治性手术,3例术后辅以化疗,13例(54.2%)行保守性手术,其中1例在随访期间正常妊娠及分娩。结论: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预后良好,手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临床Ⅰ期,尤其需保留生育功能者,保守性手术较安全有效,术后加强随访。而对Ⅱ期及以上患者,仍主张行根治性手术以减少复发机会。  相似文献   

5.
<正>重度肥胖被认为是腹部手术不良结果的高危因素[1],即使当今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等微创手术技术日趋成熟,仍被相关专家共识认为具有高并发症发生风险[2]。重度肥胖患者会为相关手术治疗带来诸多困难,例如实施经腹手术会导致腹部伤口愈合不良,腹腔镜手术建立气腹困难、术野暴露和实施操作难度增高等均会导致术中出血增多、手术时间延长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升高等问题[3]。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较传统的腹腔镜有更灵活的机械臂、更高清的  相似文献   

6.
报告12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及化疗后,5年存活率100%,10年存活率83.3%.并着重探讨其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较常见的类型。WHO(2003)将其分为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和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1]。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中可出现其他分化形式,包括向平滑肌和性索及子宫内膜样腺体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乳腺的腺样囊性癌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检病变形态与涎腺的腺样囊性癌相似,组织学上分为筛孔型、管状-小梁型和实体型三种类型。2例免疫组化标记均显示:腺上皮细胞AE1/AE3(+),肌上皮样细胞SMA(+);ER(-)和PR(-)。结论原发于乳腺的腺样囊性癌较罕见,需与乳腺的筛状癌、分泌性癌及腺肌上皮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9.
涂湘宁 《中外医疗》2011,30(8):36-37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ovariantumor,BOT)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22例BOT患者,病理类型为浆液性12例(54.55%),黏液性9例(40.91%),子宫内膜样肿瘤1例(4.54%);手术病理分期Ⅰ期16例(72.73%),Ⅱ期2例(9.09%),Ⅲ期4例(18.18%);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结果随访10年死亡3例,5年存活率95.45%,10年存活率86.36%。结论浆液性肿瘤所占比例高于其它病理类型;手术是治疗BOT的主要方法,应力求将肿瘤完全切尽,术后辅助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卵巢交界性肿瘤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9年间收治的BOT患者共39例.结果:35例随访至终点的病例中死亡1例,死亡率2.9%.复发5例,复发率14.7%,其中Ia期1例,Ib期1例,Ic期2例,Ⅲ期1例.复发病例中浆液性3例,1例同时有微乳头结构及微浸润.6例肿瘤剥除者中3例复发,18例单侧附件切除者中1例复发.结论:不同FIGO分期是卵巢交界性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手术是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选择保守性手术,并尽量选择附件切除术;晚期患者宜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5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行保守性手术,20例行非保守性手术,复发者5例,复发率11.11%。结论卵巢交界性肿瘤预后良好。手术是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早期年轻有生育要求患者可选择保守性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8~2003年15年间收治的47例卵巢交界性肿瘤病历资料。结果临床分期(按FIGO分期):Ⅰ期42例(占89.4%),Ⅱ期4例(占8.5%),Ⅲ期1例(占2.1%),无Ⅳ期病例。病理分型:黏液性囊腺瘤25例,浆液性囊腺瘤18例,混合性4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12例化疗。1例Ⅲ期患者术后5年死于肿瘤复发,1例Ⅱ期患者死于意外事故,1例Ⅰ期患者术后6年失访,余均存活。结论手术是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年轻有生育要求的Ⅰ期患者倾向于保守性手术,晚期患者宜行根治性手术,术后化疗对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对24例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卵巢交界性肿瘤多发生于较年轻妇女,平均年龄42岁,多为临床早期,其中Ⅰ期患者占91.7%,13例年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4例患者术后复发再次手术,10例患者术后未行化疗,22例无瘤存活。结论卵巢交界性肿瘤预后良好,手术是卵巢交界性肿瘤的首选治疗。年轻早期患者可以保留生育功能,早期患者不提倡化疗。  相似文献   

14.
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卵巢肿瘤.其交界性肿瘤约占卵巢上皮性肿瘤10.0%~15.0%[1],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其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我院1990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MSCT对女性卵巢交界性浆液性、黏液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卵巢交界性浆液性(37例)、黏液性肿瘤(3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对交界性浆液性、黏液性肿瘤患所得MSCT图像进行分析记录两者CT征象,并以病理检查为基础了解MSCT对交界性浆液性、黏液性肿瘤诊断符合率。结果 交界性浆液性肿瘤与交界性黏液性肿瘤在肿瘤边界、分房数目、软组织形态(囊壁间隔增厚、结节、地图样)、囊液均质、出血等情况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界性浆液性肿瘤45.94%为多房,软组织形态62.16%为“地图样”,肿瘤边界清楚,囊液质地均匀,囊内无出血情况;交界性黏液性肿瘤82.05%为多房,软组织形态多见囊壁间隔增厚,肿瘤边界不清楚,囊液质地不均匀,囊内多见出血;MSCT对两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89%、92.30%,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高(P>0.05)。结论 MSCT对卵巢交界性浆液性、黏液性肿瘤鉴别诊断可行性高,两者在CT征象上存在一定差异,分房数目、软组织形态、边界、囊液质地、有无出血等有助于两者鉴...  相似文献   

16.
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是一种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1961年国际妇产科协会(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ie and Obstetrigue,FIGO)将卵巢上皮性肿瘤分为3类,即良性囊腺瘤、低度潜在恶性肿瘤及囊腺癌。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近年来收治的40例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Ⅲ期患者有1例于术后2 a复发死亡,1例术后2 a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Ⅱ期患者死于内科疾病,余均存活。结论手术是治疗BOT的主要方法,对要求生育的年轻患者行保守手术,术后如无残余灶、无需化疗。  相似文献   

19.
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OT)是一种处于良、恶性交界范畴内的肿瘤,与同样分期的卵巢癌相比预后好得多。BOT发病率占卵巢恶性肿瘤的4%-14%。以往BOT的治疗方式和卵巢癌相同,但是近十几年来随着对BOT认识的不断加深,其治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年轻的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多采取保守性手术。本文总结80例BOT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8岁,健康查体时B超诊断子宫内膜增厚(15mm)、子宫肌瘤.病人已绝经7年,月经11(5~7)/(25~30)41岁,平时体健,因更年期症状较重,近5年曾间断性用尼尔雌醇,也曾规则地用安宫黄体酮(10mg连服10d)行人工性月经.前几年用安宫黄体酮后尚有月经,近两年用安宫黄体酮后已无月经,但病人仍服安宫黄体酮(10mg,连服1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