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现状,通过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究,从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基地、教学大纲等方面阐述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从课堂教学及社区实践方面具体实施、进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有效地增强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以社区为导向的服务观念与能力、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和工作能力;扩展医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临床医学生在预防医学中的操作能力和整体水平要通过实践过程来提升。高水平高层次的医学人才需要医学生把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临床能力。本文对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实践学习的问题进行探讨,从培养预防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增强其实践能力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适应当前卫生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探索和完善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并且建立规范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地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扩展医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医学科普实践能力是当代医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实践能力。本文旨在思考医学科普实践能力培养对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并初步探讨培养医学生科普实践能力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5.
医学本科教育的传统做法是将临床实习安排在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年,这一阶段是医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预防和诊疗疾病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实习的质量如何,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将来的临床诊疗水平将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社区为导向建立新的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体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探讨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需求、内容,结合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育现状,针对临床专业医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加强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预防保健能力,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团队理论在医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学模式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预防-治疗-保健"、"个人-家庭-社会"立体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社会实践是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这方面素质的重要手段.运用团队理论,从目标、技能、信任、承诺、沟通、表达、领导和支持等方面就如何建设高效的医学生社会实践团体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探讨开展循证医学第二课堂教学对培养医学生临床循证实践能力的作用。以循证医学科研课题指导医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采用循证实践技能测评与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医学生的实践能力。结果显示,参加第二课堂学习的实验组学生查证用证等实践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开展循证医学第二课堂学习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社会实践 ,探索预防医学实践通用教学模式 ,通过参加日常卫生防疫工作、小讲座、播放教学录像、参观基层预防保健网、课题设计与调查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认识预防的重要性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在 8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起预防医学实践通用的教学模式 ,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 ,使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态度、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明显提高。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预防医学实践 ,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为社区人民健康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对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以创造性思维培养为目的的预防医学教育模式,我们对预防医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发挥创造性思维;根据不同的学习基础条件,增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施创新性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育;拓展创新思维,促进智力发展:从而使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蔡凯  袁汉勋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5):126-129
医学生毕业前的临床实习是中职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巩固和加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学会临床思维方式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实践学习阶段;是医学生将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初步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关键时期.实习生临床实习效果直接影响学校和教学医院及校企合作单位的合作关系,影响医学生培养质量和医学生自身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临床实习课是医学生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端.组织良好的临床实习能够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医学生的诊断、临床基础知识,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其医学人文观和责任感,从而满足新的医学发展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思维模式与预防医学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以创造性思维培养为目的的预防医学教育模式,我们对预防医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发挥创造性思维;根据不同的学习基础条件,增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施创新性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育;拓展创新思维,促进智力发展:从而使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逐步完善与医学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法开设选修课程<医学思维与创新>,对同一批学生在本课程实施前后进行效果评价;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不同医院学生对临床医学教育实施现状的评价.结果医学生实践能力得分在课程后明显高于课程前(P<0.01),创新意识水平得分在课程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医学思维与创新>课程的开设对于医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医学思维方法,培养其实践能力,发展其潜在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其创造潜能,是具有一定效果的.  相似文献   

15.
医患交流是医学生未来医学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为适应全球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本文从医患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医患交流实践教学方法等探讨如何加强和提高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充分认识实践教学是实现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对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医学院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我国国情,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进行了改革,调整了教学内容,确立了基本技能,针对教学内容建立了相应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施,加强了医学生的预防战略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论述预防医学教学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独特效果。方法 对我校中西医结合社区医学专业7个班2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同期开设的其他学科为对照,比较预防医学与其他学科由于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结果 研究对象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后,道德素质、归纳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显著提高。结论 预防医学教学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效果,应在医学生中加强预防医学教学。  相似文献   

18.
医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临床实践能力. 教育部组织举办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是为了推动临床实践教学的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医学生临床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培养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此活动对于各医学院校加强对临床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预防观背景下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学生作为医疗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后备骨干力量,其应急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社会意义。通过分析我国医学人才应急能力培养现状,解读"大预防观"的内涵,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即创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创建优质应急能力培养平台、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法国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要途径,也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困境是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晚,就业和考研影响临床实习,医疗市场的现状,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的影响,以及加上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医学生出现了重仪器、轻临床的倾向.医学生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应付毕业前考试,而忽视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严重影响临床实习环节,医学毕业生的质量堪忧.通过分析法国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方法,结合我国临床医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就我国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作一探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