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5—2017年江苏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监管建议。方法:收集2015—2017年江苏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5—2017年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46起,占68.91%,发病4 211例,占75.17%。餐饮类暴发事件场所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事件报告数共133起(54.07%),发病人数2 146例(50.96%);其次为单位食堂56起(22.76%),发病人数1 053例(25.01%)。结论: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由于餐饮类单位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数、暴露人数和发病人数均最多。建议完善对各类餐饮单位卫生巡检制度,加强日常卫生巡检,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3年至2017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 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和统计报告资料, 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1月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1月至2017年11月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报告2 519起, 发病18 681例, 死亡257例, 病死率1.38%.食源性疾病暴发好发于三季度.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家庭和死亡人数最多, 其次是单位集体食堂.主要致病因素植物性, 主要致病菌是沙门菌 (38.89%) 、蜡样芽孢杆菌 (38.89%) 、金黄色葡萄球菌 (11.11%)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5.56%) 和变形杆菌 (5.56%) .结论2013年至2017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性和植物性, 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单位等集体食堂.应加强家庭、单位等集体用餐人群的食品卫生管理, 避免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点及主要致病因素,为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7年广西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2起,发病2 347例,死亡33例,病死率为1.4%.致病微生物性是春季和夏季的主要致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1-2013年海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系统2011-2013年海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海南省2011-2013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3起,累计发病病人数1 022人,无死亡病例.发病高峰呈季节性分布,第三季度发病率最高,各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主要集中在学校、工地等集体食堂和宾馆饭店等场所,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病因素主要以微生物致病菌为主,其次是以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较为常见.结论 根据海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点,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是海南省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且暴发具有季节性和场所性的特点,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9-2011年河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控制策略,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1年河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河北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39起,发病902人,死亡16人。呈现季节性高峰,家庭和集体食堂是发病的主要场所,细菌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毒素和化学物质是主要致死因素。结论建议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处置机制建设,做好公众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2015—2017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发生场所、事件原因和致病因子等因素,描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5—2017年,长沙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73起,发病174人,死亡20人。6—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高峰,事件发生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5.14%和65.67%;事件发生较多的地区是浏阳市和宁乡市,事件报告数占总数的27.17%和17.34%;事件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事件总数的67.05%,其次是农村聚餐;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食品主要是毒蘑菇,占事件总数的58.96%。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死亡病例90%由毒蘑菇中毒所致。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长沙市危害严重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针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管理。做好毒蘑菇相关科普宣传,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有关毒蘑菇中毒知识和救治措施的培训,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内江市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和重要致病因子感染情况,为内江市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内江市2015-2019年共监测病例12 724例,检验标本来自2 675例病例,致病因子检出率为9.79%,各年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0-2016年河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了解暴发流行趋势和特征,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汇总2010年10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河北省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2010-2016年河北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08起,发病3 152人,死亡25人,病死率0. 79%。第二、三季度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发季节,微生物性和化学性是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报告总数的24. 7%和24. 4%;以采食野生毒蘑菇为主的有毒动植物及真菌毒素中毒是死亡的主要原因,13人因食用野生毒蘑菇致死,占报告死亡人数的52. 0%。家庭和饮食服务单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分别占报告总数的45. 1%和35. 7%。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针对以上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预警提示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河南省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南省2019年收集的所有发病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河南省2019年共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6起,涉及事件人数8 984人,发病957人,住院492人,无死亡病例,罹患率为10.65%。5—8月报告的事件较多,占事件总数的76.74%。发生在饭店(25起)和家庭(24起)的事件最多,合计占事件总数的56.98%;而发病人数和住院人数最多的场所类型为学校食堂。86起事件中有70起查明致病原因食品,主要为多种食品(23起,26.74%)和植物类食品(18起,20.93%),导致发病人数和住院人数最多的原因食品为植物类。致病因素中不明因素事件所占比例最高,占报告总数的76.74%;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主要为细菌性致病因子导致的事件,占查明事件总数的70.00%(14/20)。结论建议加强春夏季节的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加强对饭店和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基层机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查明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7—2020年扬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7—2020年扬州市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2020年扬州市共上报30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人数423人,累计死亡病例1人,病死率为0.24%。暴发时间集中于第3季度(73.33%);暴发场所以饭店(酒店)为主(60.00%);原因食品主要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3.33%)、肉与肉制品(10.00%)。在明确致病因素的22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31.82%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其次为变形杆菌(13.64%)、亚硝酸盐(13.64%)、蜡样芽胞杆菌(9.09%)、砷化物(4.55%)等。结论 2017—2020年扬州市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有其特有的流行特征,相关部门可据此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进一步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查明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原因,为今后预防类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事件性质,查找可疑食物,通过卫生学调查发现可能污染环节,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判定致病因子。结果共发现28例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7例病例粪便样本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毒力因子检测均为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 TDH)阳性菌,PFGE结果显示其中6株菌株带型相似性系数为100.0%,完全同源。结论该事件为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可能原因为食物加工不彻底及交叉污染。建议加强餐饮业的原料、加工制作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提高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我县近10年来(2001-2010)38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寻找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控制因素.方法 对引起38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及其来源、主要污染食物、发生季节进行分析.结果 38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中有28起检出病原菌,18起由致病性弧菌引起,占64.29%,食物中检出的88株病原菌有84株是从熟食间样品中检出,占95.45%,夏秋季节的发病率占全年的89.47%.结论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主要危害因素是致病性弧菌,其次为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冷菜是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食物;操作间卫生管理、从业人员的卫生素质培训;夏秋季节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宜兴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7年宜兴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6-2017年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690例,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共发现7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25~44岁组,占36.81%。发病时间集中在第三季度(7~9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7.83%,病毒主要为诺如病毒,检出率11.64%,15~24岁组病原检出率高于25~44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13,P <0.05)。引起食源性疾病主要可疑食品为肉与肉制品(34.04%)、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7.99%)、粮食类及其制品(10.93%),可疑进食场所为家庭(51.49%)、餐饮业(22.14%)、学校食堂(16.87%)。结论宜兴市食源性疾病呈季节性波动,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是主要致病病原体,15~24岁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应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能力,同时加强餐饮单位卫生监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4.
亚硝酸钠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建筑等行业。它呈白色颗粒状,外观与食盐、白糖十分相似。故常被误食造成食物中毒。现将镇江市1990年以来亚硝酸钠食物中毒事故作一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治建议。1资料情况(来源于镇江市一市四县两区)1.1时间分布1990年到1996年共发生15起发生最多的1990年,1994年各3起,发生最少的1996年1起,一年四季均有发生。1.2中毒场所建筑工地食堂发生5起,占33.3%,其他单位食堂4起,占26.7%。发生在家庭的有4起,占26.7%。饮食店2起,占13.30/0。1.3中毒人员15起中毒事故共有141人中毒,其中男性有115人,占82.1…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两村大肠埃希氏菌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探讨三种防病对策.方法:对,2006年新罗区两村暴发的大肠埃希氏菌腹泻疫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认两起事件是大肠埃希氏菌污染食物引起的腹泻疫情,两村分别累计报告39例(罹患率3.8%)和14例(罹患率1.3%)。结论:应加强农村基础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食品卫生的宣传和监督,提倡良好的饮食习惯,杜绝群体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汕头市主要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食品污染来源及其与食源性疾疾病发生的关系,以便能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 于2004~2006年每年夏秋季在集贸市场、超市采集样品进行致病菌监测,按国标方法对食品中的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0157:H7以及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 采集5类样品共251份检出致病菌56份,总检出率为22.31%(56/251),其中,沙门菌检出率为1.99%(5/25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19.92%(50/251)、大肠杆菌O157:H7检出率为0.40%(1/251),海产品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达41.93%(13/31)。结论 汕头市5类主要食品均受到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应加强对各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便防止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部队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提高部队食品卫生安全。方法通过分析部队饮食卫生特点及食源性疾病发生常见的原因,提出部队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结果(1)从机制上对食堂进行改革:(2)对食堂的布局进行改造;(3)常规管理中加强卫生监督;(4)尽快实现GMF认证和建立HACCP管理模式。结论部队预防食源性疾病从措施上还应该加强,针对军队固有的特点结合食品加工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分析。得到重要得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市学校、幼儿园食堂的食品卫生状况,探讨学校幼儿园这种相对封闭、人群固定、人口密集的特殊环境中食品卫生管理对策。方法:2006年4月-2007年9月对我市653家幼儿园、150所学校的144家食堂进行卫生现状调查与餐具消毒质量检测。结果:调查144家食堂,卫生许可证持有率为98.61%(142/144),食堂人员有健康证的占77.08%(538/698),市直单位幼儿园、120家学校均有独立的餐厅;有冷冻、冷藏设施的占93.75%(135/144),有餐具消毒设施的占90.28%(130/1441;餐具消毒合格率为95.83%(460/480),其中市直单位为98.52%(266/270),个体幼儿园为80.00%(48/60)。结论:我市城区部分个体幼儿园、私营学校食堂卫生状况存在问题较多,市直学校、幼儿园的食品卫生状况好于私营学校、个体幼儿园。应继续加大卫生监管力摩。下牛与教育联合齐抓共管,存豁督管坪方面应沣雷加强对民营学格、幼儿同的豁督力序.切勿遗留监管死角.  相似文献   

19.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一词是由传统的“食物中毒”逐渐发展而来的。食物中不仅存在可以引起人体毒性反应的化学性致病因子,也存在可以引起机体感染的生物致病因子,显然“食物中毒”一词并不能囊括食物中各种病原所致的疾病。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源性疾病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替代“食物中毒”一词,用现代食品卫生学观念更科学地概括食品中各类致病因子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或中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绵阳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污染途径,初步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根据((2012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提供的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程序对2012年3—12月采集的8大类食品共计360个样品进行沙门菌、志贺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0157:H7、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0104:H4、大肠埃希氏菌计数,除大肠埃希氏菌计数外共计8种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360个样品中除大肠埃希氏菌以外,共检出致病菌30株,检出率为8.3%(30/360)。其中沙门菌检出3株,检出率0.9%(3/320);单增李斯特菌检出5株,检出率1.9%(5/26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3株,检出率0.9%(3/330);蜡样芽孢杆菌检出18株,检出率15.7%(18/115);阪崎肠杆菌检出1株,检出率2.5%(1/40)。未检出肠杆菌0157:H7、大肠杆菌0104:H4和志贺氏菌。其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15.7%)。结论绵阳市2012年某些食品存在一定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凉拌菜、熟肉制品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单增李斯特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食源性疾病的潜在高危致病菌。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