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腹膜透析是用人工方法来代替失去的肾脏功能 ,清除代谢产物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以维持病人生命。其方法是将腹膜透析管的一端放入腹腔最低处的膀股直肠窝 (女性为子宫直肠窝 ) ,然后从另一端注入腹透液。现腹膜透析多采用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 (CAPD)。我科自 1989年至 2 0 0 1年 ,共做腹膜透析 2 0 6例 ,其中有 5例做了二次置管 ,重新置管率 2 .4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 0 6例腹膜透析病人均为各种原因所致慢性肾功不全 (尿毒症期 ) ,5例二次置管病人中 ,2例为大网膜包裹腹透管 ,1例为纤维蛋白凝块堵塞腹透管 ,1例出现…  相似文献   

2.
3.
预防血液透析病人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血透病人的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从而减少患者的住院日及治疗费用.方法 对63例深静脉置管的病人采用本中心制定的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三级质控管理.结果 63例深静脉置管感染率为0%.结论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控制血液透析病人深静脉置管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王云辉  卢卉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1):1287-1288
本文通过对48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血液透析病人从心理到生理,从身体到导管的一系列整体护理,取得显著效果,所有患者均能配合医生手术,术后穿刺口无一例出现明显感染,无发生导管堵塞,出现透析后渗血1例,经处理后无再渗血。从而总结经验,制定出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309例腹膜透析置管经验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彭佑铭,刘伏友,陈星,刘瑞洪关键词腹膜透析;置管;并发症腹膜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急性药物中毒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设备,在基层医院易于推广。在维持性透析病人生活质量等方...  相似文献   

6.
309例腹膜透析置管经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闭合式环行置管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4例 5 8眼泪道阻塞病例行闭合式环行置管 ,2个月后拔管。结果  38眼上泪道阻塞 36例治愈 ,治愈率 94 .7%。 2 0眼鼻泪管阻塞 18眼治愈 ,治愈率 90 .0 %。结论 环行置管治疗泪道阻塞有适用范围广、成功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颈内静脉置管是目前血液透析中较常用、安全和有效的暂时通道。颈内静脉管腔粗大 ,位置固定 ,行走较直 ,由于置管过程安全 ,成功率高。且置管皮肤部位易保持清洁 ,患者活动不受限制 ,导管可留置数周之久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我科自 1 996年 6月~ 2 0 0 0年 7月有 2 6例均行颈内静脉置管透析治疗护理。无 1例发生并发症 ,这与悉练的护理措施密不可分。现将 2 6例留置导管病人的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2 6例 ,男 1 5例、女 1 1例、年龄 1 7~ 58岁 ,急性肾功能衰竭 9例 ,慢性肾功能衰竭未建立内瘘者 1 7例 ,其…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是目前急诊透析中常用的手段,主要部位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目前学者们大多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建立血路,认为股静脉置管易合并感染,且置管保留时间短。我科自2006年9月至2010年11月间共采用股静脉留置导管技术为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145例次,现就其留置导管时间及并发症,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何杰 《中外医疗》2010,29(6):88-88,90
目的评价深静脉留置导管作为急诊血液透析通路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深静脉,将留置导管送入血管。结果共计10例患者,其中颈内静脉1例,股静脉9例。1例患者因感染无法控制拔管并放弃治疗,其余9例患者仍然继续应用该导管透析。结论深静脉导管使用时间较长,在短期内栓塞率、感染率低,可满足急诊血液透析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自2000~2004年以来,我科对68例患者进行了腹膜透析置管,在此过程中,护理体会如下. 1创建良好的环境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22~24℃,湿度50~60%,避免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配备调温设施:空调.室内通风良好,环境清洁,地面采用1:400消毒灵拖擦,由专人负责,禁止家属入内.  相似文献   

12.
<正>1988~1997年间,我院采用Tencrhff硅胶管做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300例,发生透析管阻塞19例(占6.3%)。现就堵管原因及防治方法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堵管患者,男11例,女8例。年龄21~56岁,平均36岁,其中急性肾衰4例,慢性肾衰15例。全部病例均无腹部手术史,均符合透析指征、血钾≥6.5mmol/L,血肌酐Cr≥707.2μmol/L。 堵管时间与治疗 植管术后2~3天出现腹透液引流不畅19例,X线下发现腹透管上漂移位17例,在右下  相似文献   

13.
姚嫔 《华夏医学》2014,27(6):144-146
腹膜透析(peritional disalysis,PD)是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通过弥散和渗透原理以清除机体代谢废物和过多的水分,补充所必需的物质,它既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又可以有效保护残余肾功能,而且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广泛应用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1].我科对腹透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置管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常用于初次血液透析、化疗、胸外营养、外周静脉穿刺困难、中心静脉压监测等。通常选择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腋下静脉置管。置管保留时间短者7天,长者可达240天,在此期间,常因各种原因使导管发生血栓性阻塞而需要拔管。我们采用按摩回抽法,使多例阻塞的导管再通,恢复导管的功能。此法简便可行、安全,病人无任何痛苦,没有出现任何栓塞症状。  相似文献   

15.
腹膜透析置管失败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西琳  程红新 《农垦医学》1999,21(2):128-129
腹膜透析中透析管培管或管飘浮,常导致置管失败,从而直接影响透析效果。为探讨置管失败原因,我们对我院1985年至1996年施行的93例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男、女间堵管和管飘浮有差异,而年龄、置管后时间与堵管和管飘浮无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93例不卧床连续腹膜透析患者中,男50例,女43例,年龄15~sl岁。其中慢性肾功能衰竭6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5例。透析内管除2例采用加拿大产的Tenckoff管外,其余均采用国产(由广州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透析内管,少部分急性肾功能衰竭者曾采用带铅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并发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总结其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我科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78例血液透析行深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患者的发病原因,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血液透析行深静脉置管发生感染与性别关系不大,与置管时间、血透时间、置管部位和封管法关系密切。结论:血液透析行深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因素较多,护理人员应针对感染发生的原因,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和优质护理,能够降低血液透析并发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透析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资料与方法 近年来采用外科手术配合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患者24例,男14例,女8例,年龄34—72岁,其中糖尿病肾病12例,慢性肾炎4例,高血压性肾病4例,缺血性肾病2例,梗阻性肾病2例。残余肾功能为6.2—12.4ml/分,2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具有明确血液净化指征,无腹膜透析禁忌症。  相似文献   

18.
颈内静脉置管因穿刺成功率高、安全、血流量高,常作为中心静脉置管首选。笔者将2011年7月-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进修时护理50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的心得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50例行颈内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龄19~68岁,平均42.35岁;  相似文献   

19.
彭爱英 《当代医学》2016,(36):138-13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及相关的应对护理对策。方法选择进行深静脉置管透析的终末期肾患者80例,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结果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患者年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换药频率、合并糖尿病以及营养指标等。上述各影响因素对于患者是否发生感染的影响情况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年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换药频率、合并糖尿病以及营养指标等对于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采用预防感染的护理过程中应该针对上述因素选取合适的护理策略,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本科收治的17例患者中,脑肿瘤13例,脑外伤4例;股静脉穿刺口留置时间1~126d。留置失败主要为导管脱出3例,导管不通2例,穿刺局部感染4例,穿刺侧肢体肿胀4例。全身发热4例,对发热者在体温高热时抽血做血培养并将导管拔出做培养,2例无菌生长,导管培养2例为铜绿假单胞菌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