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了解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级别及患病年限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收治的2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斑块部位、范围、数量及回声特点等,估测斑块处的管腔内径有否狭窄及其程度。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患高血压年限及高血压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6例高血压患者有179例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6.8%,且与性别和年龄有显著相关性,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升高而升高;与高血压级别和患病年限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受性别和年龄影响,高血压级别和患病年限对其无明显影响。因此对男性和高龄的高血压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及药物干预,对于预防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检测和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两者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hs-CRP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hs-CRP与IMT呈正相关性。结论 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61例内科住院患者,其中T2DM组患者226例作为试验组,非T2DM组患者2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比较2组患者、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颈动脉斑块厚度Crouse积分有无差异性,分析ApoE基因多态性与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2DM组患者BMI值、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IMT值、斑块厚度Crouse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3种等位基因(ε2、ε3、ε4)中,T2DM组ε4等位基因频率(10.8%)显著高于对照组(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81.2%)显著低于对照组(91.9%)(P<0.05);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3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ε4组基因型总胆固醇(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ε3组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伴发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共计70例)与对照组(非缺血性脑卒中,共计50例),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有46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17例为软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5.71%,软斑块比例为36.95%;对照组中有20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2例为软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40.0%,软斑块比例为10.0%,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软斑块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斑块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性的重要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会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需引起临床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快形成中的机制与临床关系。方法 356例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分析斑块分布情况,根据有无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正常组,对两组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56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289例(81.18%),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斑块组中男性所占比例高,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发生斑块率明显高与非斑块组。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高,高血脂、高血压是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彩超检查具有方便快捷、无创伤,不受设备条件限制,并能动态观察等优点,有提示潜在脑梗死患者及预测脑梗死复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微量白蛋白尿(MAU)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程度的关系。方法121例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的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59例及颈动脉正常组(对照组)62例。所有患者均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硬化斑块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病变越严重,微量白蛋白尿可能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程度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型高血压的相关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1日—2013年2月28日的新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15例。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并根据tHcy检验结果和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组和两者均正常组(无高血压病史和tHcy正常)4个亚组,对斑块组和对照组进行4个亚组检出率方面的比较。结果:斑块组与对照组各组危险因素分析:年龄、高血压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组内4个亚组的发生率:H型高血压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HHcy发生率>两者均正常发生率。结论:H型高血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性均大于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两者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LDL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常规治疗)和治疗组(35例,常规治疗+美托洛尔25~50 mg/d),连续治疗12周。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C反应蛋白(CRP);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检出率。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CRP、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数值及斑块检出率显著降低(P值〈0.05);治疗组的CRP、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数值及斑块检出率的降幅显著大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美托洛尔可以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探讨不同年龄段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0年8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128例高血压患者、53例糖尿病患者,按年龄分为5组(糖尿病患者为4组,除去第1组),第1组40~49岁,第2组50~59岁,第3组60~69岁,第4组70~79岁,第5组80岁以上,进行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情况。结果 40~49岁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16.7;50~5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47.1,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50.0;60~6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73.5,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81.8;70~7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87.5,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94.7;8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96.8,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100。结论将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作为社区4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无靶器官损害的筛选指标,对于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血浆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0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颈动脉IMT及斑块,脑梗死组根据斑块的性质,分为三组:颈动脉软斑组(n=39)、颈动脉硬斑组(n=24)、无斑块组(n=17),用ELISA法测定血桨MMP-3。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比对照组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偏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斑块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MMP-3的血浆水平在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伴有颈动脉软斑及混合斑的脑梗死组明显升高,与颈动脉硬斑、无斑块的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无斑块的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MMP-3水平的提高和颈动脉IMT及斑块的不稳定性及脑梗死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杨香敏  赵满荣  席晓华  史万英 《河北医药》2007,29(10):1116-1116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都是动脉硬化的炎症标志物.我们测定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MMP-9和hs-CRP水平,并用超声技术测定斑块声学密度定量(AD)值,观察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MMP-9,hs-CRP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白细胞的关系。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112例患者颈动脉斑块,并将其分组。检测各组患者血白细胞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血白细胞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比较,血白细胞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患者血血白细胞增高,血白细胞与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B超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超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高血压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彩超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4例。结果 颈动脉粥样梗化斑块检出37例,检出率为35.7%。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病史越长,检出率越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标志之一,高血压是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B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临床判断高血压病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薛为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597-59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尿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189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尿酸、尿白蛋白、双侧颈总动脉内膜等指标的检测,按照血尿酸、尿白蛋白的水平分成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正常组、混合组4个组别,比较4个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高低。结果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混合组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混合组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P<0.05),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变化与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说明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降血压的同时应重视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运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9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测得24小时及白昼、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并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AS组)和非动脉粥样硬化组(非AS组).对比2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 C),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AS组较非AS组的24小时、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以及相应变异性均显著增高(P<O.01).TG、TC、LDL-C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U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血清hs-CRP和UA水平越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s-CRP和UA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UA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适当降低血清hs-CRP和UA,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形成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炎性反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研究动脉硬化的指标已被广泛接受。本文通过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与C反应蛋白(CRP)浓度,探讨颈动脉病变与CRP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E)的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 83例入选对象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根据结果分成CAS组及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方法检测ApoE基因多态性,并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相关炎症因子.结果 CAS组ε3/4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ε4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0.05);不同ApoE等位基因组间TC、LDL-C、TG、颈动脉IM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上述指标的值以携带ε4等位基因组为最高.结论 ApoE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血清TC及LDL-C水平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同时与CAS程度及体内炎症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