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对病人的预后有直接的影响 ,本文报告 2 1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治疗。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一般资料 :男 9例 ,女 12例 ,年龄 2 2~ 6 6岁 ,平均 4 7 5岁。颈内 后交通动脉瘤 10例 ,前交通动脉瘤 7例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2例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2例。SAH次数 :1次 2例、 2次 15例、3次 3例、 4次 1例。动脉瘤大小 :0 6~ 1 0cm 10例、 1 1~ 1 5cm 7例、 1 6~ 2 5cm 4例。Hunt Hess分级 :Ⅱ级 3例、Ⅲ级 4例、Ⅳ级 11例、Ⅴ级 3例。临床症状 :…  相似文献   

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9例,女28例,年龄30~77岁,平均54.6岁。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17例,Ⅲ级13例,Ⅳ级3例,Ⅴ级1例。合并动眼神经麻痹10例,脑内血肿和脑积水各5例。SAH诊断依据:突发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病史,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腰穿示血性脑脊液。  相似文献   

3.
<正>虽然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动脉瘤的破裂可能会导致非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SH)。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的非创伤性破裂颅内动脉瘤伴硬膜下出血的发病率极低,在临床上可能被漏诊。在此,我们描述了1例由后交通动脉瘤引起的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硬膜下出血的患者,并回顾了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原因。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神经科自2007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住院期间死亡或即将死亡的11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致自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死亡原因。结果死亡原因分别为,再出血7例,其中术前再出血5例,栓塞术后颅内出血增加2例;严重脑血管痉挛致脑梗死2例;肺部感染2例。结论再出血、脑梗死或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是动脉瘤性SAH患者住院期间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性与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和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差异.方法对同期发现的非动脉瘤性SAH 16例与动脉瘤性SAH 11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入院时意识状况、Hunt and Hess分级以及头颅CT扫描、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非动脉瘤性SAH与非动脉瘤性SAH相比,前者临床症状轻,无局灶性神经体征,16例中仅有2例出现意识障碍(12.5%,2/16),93.75%(15/16)患者Hunt and Hess分级为Ⅰ、Ⅱ级,Franz量化为(7.2+3.2)分.结论非动脉瘤性SAH,尤其是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SA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出血模式,临床过程轻微,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积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积水杨俊,苏亦兵,赵继宗我院从1982年至1992年,收治了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急性脑室扩张、脑积水病人23例,约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0.4%,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2例,女11例,年龄24~67岁,平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DSA)、颅脑CT、经颅多普勒(TCD)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术、持续腰大池引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后第2天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术后第1、5、10天M C A血流速度、脑脊液压力、红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32%,对照组为76·67%,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10天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10天观察组脑脊液压力、红细胞计数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颅脑C T扫描、T CD可以明确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并能够评价血管痉挛的程度;采取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术、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报告我科1992年6月~2002年1月16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虽然大多可以达到临床上的“完全康复”,但部分该类患者却遗留长期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微,临床不易察觉,可使用神经心理学量表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认知功能进行全面检测。目前认为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及发生机制可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早期脑损伤有关。本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可能的机制做一阐述,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aSAH)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及其易患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我科aSAH病例22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与慢性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2.7%(28/221)。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Hunt-Hess级别、Fisher级别、前交通动脉瘤、aSAH次数以及脑室内出血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isher级别、脑室内出血、aSAH次数、前交通动脉瘤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脑积水为aSAH后一较常见并发症,影响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Fisher级别、脑室内出血、aSAH次数、前交通动脉瘤。对具上述危险因素的aSAH患者应注意跟踪随访,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1.
<正>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Vale等[1]将此类脑积水分为急性(SAH后0~3 d)、亚急性(SAH后4~13 d)、慢性(SAH后≥14 d)3种类型。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是提高该病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我们对自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对47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患者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6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康复中心连续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均接受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至出院。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良好预后定义为术后6个月mRS评分0~3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6个月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68例患者,平均年龄57.0±11.6岁,男性33例(48.5%)。6个月良好预后率为51.5%(35/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 2.131,95%CI 1.532~2.876)和迟发性脑缺血(OR 1.743,95%CI 1.203~2.145)为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中,康复治疗前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迟发性脑缺血与其6个月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3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原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 :对 32例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病人进行颅内 CT检查 ,血中凝血因子以及颅内 MRA检查 ,对病人应用扩血管药物的同时加以稀释血液的扩容疗法。结果 :32例病人中 2 0例经综合治疗后脑缺血症状完全消失、 10例病人不全恢复、 2例病人恢复不满意。结论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不仅仅是脑血管痉挛加重的结果 ,而病人凝血机制异常即处于高凝状态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6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康复中心连续收治的动脉瘤
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均接受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至出院。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良好预后定
义为术后6个月mRS评分0~3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6个月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纳入68例患者,平均年龄57.0±11.6岁,男性33例(48.5%)。6个月良好预后率为51.5%
(35/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 2.131,95%CI 1.532~2.876)和迟发性脑
缺血(OR 1.743,95%CI 1.203~2.145)为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中,康复治疗前严重的神经功能
缺损及迟发性脑缺血与其6个月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规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发病率约为(4~10)/10万人年,总的病死率约为50%,三分之一的存活生活不能自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中,85%为动脉瘤破裂。目前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尚存不同观点,因此,迫切需要对其施行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图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产生慢性脑积水的原因,以提高患者术后身体恢复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Hunt-Hess进行分级,其中Ⅱ级6例,Ⅲ级16例,Ⅳ级15例,Ⅴ级3例。结果慢性脑积水30例患者中,Hunt-HessⅢ级13例,Ⅳ级14例,Ⅴ级3例均出现慢性脑积水症状。可见,较高的Hunt-Hess级别是产生慢性脑积水的高危因素。其中60岁以上患者均SAH术后产生慢性脑积水现象,并伴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症状。结论产生慢性脑积水的高危因素主要集中于SAH发病后的Hunt-Hess级别、脑室积水、年龄较高或具有高血压史、出血次数1次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70例aSAH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出血后3周的CT评价aSAH后慢性脑积水;先将可能的危险因素与脑积水之间行显著性检验,再用多元回归加以明确,得到回归方程。结果 aSAH后慢性脑积水易患因素依次为入院时较高Hunt-Hess分级(P=0.006)、反复多次出血(P=0.007)、高龄(P=0.010)。结论 aSAH后慢性脑积水形成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1月-2018年6月诊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入院时的血钾水平、一般情况、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PCO2、住院时间等进行有序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血钾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并阐述其可能的机制。结果有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血钾(0~3. 5mmol/L)与短期预后不良有关(P 0. 05),其中0~2. 9mmol/L、2. 9~3. 1mmol/L、3. 5~5. 5mmol/L(P均0. 001),趋势P值0. 05;其他危险因素包括Hunt-hess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白细胞计数正常(P 0. 05);箱线图显示:随mRS14评分增高,血钾水平呈下降趋势,低血钾组mRS14评分的分布区间偏高。结论血钾水平越低,短期预后不良可能性越大,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其他可能影响因素有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相关并发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血管内治疗及相关并发症处理。方法对动脉瘤性SAH患者早期诊断,采用血管内治疗并对其并发症进行处理。结论本组40例动脉瘤行栓塞治疗,其中栓塞达90%者26例,95%栓塞11例,完全栓塞3例。死亡4例,1例保守治疗后出院。结论动脉瘤性SAH的早期诊治及围手术期治疗极其重要,是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介入治疗受血管痉挛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PNSH病人的临床 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2d~6d内DSA检查均阴性,全部治愈出院,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 生。结论: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