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是一种无创的眼科检查技术, 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微血管图像。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与眼底的血流密切相关。OCTA可对青光眼患者的视盘、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灌注进行定量分析, 并评估其微血管改变。不同类型的青光眼患者可出现视盘、视盘周围、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密度的下降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相关指标的异常, 其改变与视野缺损程度、神经纤维层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相关。(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296-301) 相似文献
3.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2,(1)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确诊的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75例75眼作为NDR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33例33眼作为NPDR组, 另收集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人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RTVue XR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仪扫描受检者黄斑区3 mm×3 mm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 采用Angio Vue软件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比较3个组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周长、非圆度指数(AI)、浅层和深层FAZ轮廓异常分级、浅层毛细血管网(SCP)和深层毛细血管网(DCP)血流密度和FAZ旁宽300 μm区的毛细血管(FD300)血流密度, 并分析各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间黄斑区FAZ面积、FAZ周长、AI总体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948, P=0.146;F=2.632, P=0.075;H=5.582, P=0.061)。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黄斑区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OCTA检查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01/10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38例38眼,其患病眼为A组,对侧健康眼为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测量表层视网膜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Image J软件计算4个层面黄斑区血流密度(MVD),OCT模式测量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厚度与垂直厚度(CFT)。
结果:A组和B组浅层视网膜FAZ、水平CFT及垂直CFT测量均有差异(P<0.01)。A组和B组表层视网膜及深层视网MVD均有差异(P<0.01),外层视网膜层M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结果无差异(P=0.542、0.489)。BCVA(LogMAR)分别与表层视网膜FAZ、水平CFT及垂直CFT呈正相关(r=0.482、0.652、0.621,均P<0.01),与表层视网膜MVD及深层视网膜MVD呈负相关(r=-0.486、-0.465,均P<0.01)。
结论:应用OCTA检查对提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和视力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学龄期儿童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和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2022年5~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学龄期儿童182名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95名, 女性87名;年龄6~12岁;等效球镜度(SE)+0.50~-6.00 D。根据右眼SE将受检者分为正视眼组(+0.50≤SE<-0.50 D)、低度近视眼组(-0.50≤SE<-3.00 D)、中度近视眼组(-3.00≤SE≤-6.00 D), 分别为54、71、57例。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右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 分别为直径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测量黄斑区6 mm范围内不同分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VP)、深层毛细血管丛(DVP)血流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单因素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平滑曲线拟合、阈值效应分析黄斑不同分区SVP、DVP、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正视眼组、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受检眼中心凹区、内环区... 相似文献
6.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由视网膜黄斑区毛细血管丛相互连接而成,其形态可以间接反映黄斑区微循环的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可以无创的可视化和量化FAZ区域,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OCTA展现出的巨大价值使其成为眼科及各个领域重要的辅助检查工具。在高度近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眼科疾病中,FAZ的面积及周长已被证实具有临床诊断价值,近年来FAZ的几何形态也展现出一定的临床意义,圆度指数、非圆指数、轴比等描述FAZ几何形态的参数为疾病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全方面研究FAZ区域的形态特征有助于探索眼部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或可预测疾病的早期变化及精确病理分期,为监测疾病进展及评估患者的视觉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恒定性外斜视(XT)和间歇性外斜视(IXT)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厚度特征。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患者72例(144眼), 其中XT 25例(50眼)作为XT组、IXT 22例(44眼)作为IXT组, 正常对照组25例(50眼)。通过OCTA测量黄斑区3 mm×3 mm范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各参数组内(研究眼和对侧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方差分析, 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密度和厚度各参数之间以及与斜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10, P=0.047;t=-2.28, P=0.032), 旁中心凹上方和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26, P=0.033;t=-2.43, P=0.023);IXT组两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总体比较发现研究眼总SC... 相似文献
8.
随着眼科影像技术的发展,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越来越被深入研究,在许多研究工具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的优势尤为突出,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FAZ受黄斑中心凹结构、眼轴长度、年龄、种族、性别及不同的研究方法影响。FAZ与临床许多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可被称为视网膜血管疾病中黄斑缺血的生物标志物,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测结果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使得不同仪器测量数据不可替换,今后仍需做进一步研究,从而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并对可能影响黄斑区微循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DR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05/10于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5例75眼,分为无DR(NDR)组28眼、非增殖型DR(NPDR)组25眼、增殖型DR(PDR)组22眼。应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血流成像扫描,自动获得浅层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区、黄斑旁中心凹区(1~3mm)以及黄斑区3mm×3mm的血管密度(VD)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分析黄斑区各参数在不同程度DR患者中的变化。结果:与NDR组相比,PDR组和NPDR组患者黄斑区3mm×3mm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CP)的VD降低(均P<0.017),并且黄斑旁中心凹VD在各象限均降低(P<0.017),以PDR组降低最为显著。PDR组和NPDR组患者FAZ面积明显大于NDR组(P<0.017)。DR患者的年龄、同型半胱氨酸、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轴、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33例46眼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13例20眼和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0例26眼。另选取年龄相匹配的26人(40眼)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 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测量FAZ面积和MVD。结果 NDR组和NPDR组FAZ面积分别为(0.392±0.028)mm2、(0.410±0.019)mm2,与对照组(0.314±0.025)mm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之间的FAZ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NDR组和NPDR组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MVD分别是0.500±0.012、0.553±0.007、0.393±0.005、0.651±0.006和0.484±0.012、0.522±0.007、0.397±0.007、0.642±0.007,与对照组(0.518±0.014、0.572±0.008、0.385±0.005、0.666±0.0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两组外层视网膜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 应用OCTA检查提示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12.
刘晓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2,(12)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分层获取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图像, 评估视盘和黄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血管形态及血流灌注情况, 为视神经疾病的描述和量化、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开发和评价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近年来, OCTA在神经眼科的疾病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OCTA可辅助诊断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特发性颅内高压所致的视盘水肿等疾病, 并在一定程度评估患眼视功能。OCTA对视盘及黄斑区的血管形态和定量分析对于各种病因所致视盘肿胀和不同类型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能具有鉴别价值, 并有利于进一步探讨视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本文综述了OCTA在视神经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最新进展及局限性。目前, OCTA在神经眼科中尚未进入有意义的临床应用阶段, 但今后会有更多有意义的研究和发现, OCTA在神经眼科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13.
黄斑中心凹的发育大概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胚胎期、晚期胚胎期、生后早期和成熟期。其发育过程和中心凹无血管区、Müller细胞及黄斑色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涉及内外层视网膜神经元的双向运动, 及神经节细胞、内核层细胞、光感受器等多种细胞参考。中心凹发育不良是指既无中心凹, 又无中心凹无血管区, 根据OCT图像, 其严重程度分为1~4级典型的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和不典型的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 并与白化病、先天性无虹膜、孤立的中心凹发育不良等多种疾病相关。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465-47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手术后的黄斑区形态结构情况和视力变化。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黄斑前膜33例(33只眼), 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腹及内界膜剥除术, 其中无其他眼部疾病或仅存玻璃体后脱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18例(18只眼)为A组, 而并存其他眼部疾病的继发性黄斑前膜15例(15只眼)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 术后1、3及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患眼术后1、3及6个月BCVA均有明显改善(F=18.03, P<0.001), CMT明显变薄(F=22.43, P<0.001), OCTA显示FAZ面积有一定程度增加(F=7.46, P=0.001);而两组间治疗后1、3及6个月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2, P<0.001);CMT、FA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0.01, P=0.855、0.960)。多因素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量成年食蟹猴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参数, 探讨非人灵长类动物与正常人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参数的相似度。方法对3只5岁龄成年食蟹猴的6只眼进行彩色眼底照相、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网膜电图(ERG)等在体的眼科学检查, 测定猴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区及距黄斑中心凹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各1 000 μm、2 000 μm处的内外层视网膜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以及视盘面积、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等视盘参数和闪光ERG的生物学参数。比较不同眼别间各参数差异。参照既往已发表文献, 比较各参数与正常人的相似度。结果正常成年食蟹猴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处厚度为(252.31±4.79)μm, 视盘面积为(1.89±0.05)mm2, 杯盘面积比为0.14±0.01, RNFL平均厚度为(103.53±0.58)μm。暗适应0.01 ERG b波振幅为(66.75±7.29)μV, 暗适应3.0 ERG a、b波振幅分别为(57.15±15.01)、(122.10±25.51)μV, 暗适应10.0 ERG a、b波振幅分别为(72.98±20.14)和(131.67±13.78)μV...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价不同分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POAG)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3年1月至7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POAG者94例(122眼), 根据视野平均缺损(MD)将患者分为早期组(MD≥-6 dB)30例(44眼)、中期组(-12 dB≤MD<-6 dB)35例(40眼)和晚期组(MD<-12 dB)29例(38眼)。另选取健康志愿者31名(36眼)为对照组。采用OCTA检查比较各组视盘整体血流密度(VD)、视盘旁VD及黄斑浅层VD、黄斑深层VD。采用Pearson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法检验视网膜血流与视野损害的相关性。绘制视盘整体VD、视盘周围VD及黄斑浅层VD、黄斑深层VD的受试工作者曲线(ROC),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诊断效能。结果 POAG早期组、中期组及晚期组视盘区整体VD及周围VD、黄斑浅层VD及深层V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且从早期组至晚期组视盘区整体VD、周围VD、黄斑区浅层VD及深层VD均逐渐降低(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视盘整...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 早诊断和早治疗对提高DR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是脉络膜管腔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 可以反映脉络膜结构及血流的情况, 被用于各种眼部疾病脉络膜情况的评估。CVI在DR的预测、早期干预、病情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CVI与光感受器之间的联系仍有待深入研究, 甚至可将CVI作为光感受器健康和视力预后的预测性指标。此外, 脉络膜不同层次的CVI研究受限于分层的准确性及测量的可重复性, 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能为此提供解决方案。相信未来通过更加完善的研究及人工智能的助力, CVI的内涵可进一步丰富, 对DR机制的阐述以及服务于临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2,(1)
人工智能(AI)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在医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眼科诊疗过程中产生大量影像学资料, 而AI在图像识别方面具有极大优势, 将AI应用于眼科影像已逐渐成为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 已有大量研究报道AI技术成功应用于眼科疾病的诊断、分型、分期、治疗途径和治疗效果随访跟踪, 如闭角型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此外,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将AI技术应用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识别、判读, 进而诊断眼科疾病, 同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本文就目前AI结合OCT和OCTA图像在眼前节疾病、眼底疾病等眼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2,(4)
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 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 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 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 因而在青光眼评估中尤为重要。OCTA对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主要在视盘旁区和黄斑区。青光眼患者视盘旁区全层和RPC血管密度显著下降, 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以及视野缺损均匹配, 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黄斑区则呈现血管密度下降, 无血管区面积显著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青光眼, 晚期青光眼以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CTA改变更显著。OCTA结果可受到高度近视和眼压变化的影响, 视盘旁区的OCTA改变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更高。总体来看, OCTA可以为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表现以及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图像改变, 包括青光眼视盘旁区微循环OCTA改变、黄斑区微循环OCTA改变、OCTA评估青光眼黄斑区与视盘旁区微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比较几个方面就OCTA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