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盆腔插植调强近距离放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价值。[方法]5例局部晚期原发宫颈癌患者在MRI图像及CT模拟机引导下行插植后装调强近距离放疗,肿瘤区周边剂量40Gy,2次/d,共4d完成。后装结束后1周开始外照射,盆腔淋巴结区剂量50Gy。观察近期疗效及合并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计划。放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MRI等发现CR4例,PR1例。出现1例2级肠炎。[结论]盆腔插植调强近距离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满意,合并症可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插植调强近距离放疗在复发宫颈癌中的价值.方法:25例盆腔复发宫颈癌患者行插植后装调强近距离放疗为实验组,选择同期行常规后装放疗的25例盆腔复发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近期疗效及合并症.结果:实验组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5例,对照组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4例,进展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实验组出现5例阴道直肠瘘,1例3级肠炎;对照组出现3例阴道直肠瘘,1例3级肠炎.结论:盆腔插植调强近距离放疗治疗复发宫颈癌近期疗效满意,优于常规近距离放疗,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插植调强近距离放射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计盆腔插植调强近距离放射治疗在复发性宫颈癌中的价值,选择25例盆腔复发性宫颈癌患者行插植后装调强近距离放疗为实验组.同期行常规后裳放疗的25例盆腔复发性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实验组CR 20例,PR 5例;对照组CR 10例,PR 7例,SD 4例,PD 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实验组出现5例阴道直肠瘘,1例3级肠炎;对照组出现4例阴道直肠瘘,1例3级肠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盆腔插植调强近距离放射治疗复发性宫颈癌近期疗效满意,优于常规近距离放疗,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Chen MY  Cao XP  Sun R  Hua YJ  Li AJ  Liu YY  Ouyang Y  Guo L  Chen QY  Hong MH 《癌症》2007,26(5):513-518
背景与目的:后装近距离治疗常常用于早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程加量,但常规施源器置入方法定位不准、重复性差,无法向咽旁追量.本研究采用存鼻窦内窥镜引导下进行咽旁插植后装放疗的新方法,旨在解决常规后装治疗的上述缺陷.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初治和复发鼻咽癌外照射后仍有鼻咽粘膜下肿瘤残留超过1 cm或/和咽旁浸润但侵犯范围较局限的患者23例,在鼻窦内窥镜引导下经鼻腔进行鼻咽及咽旁施源器插植术,术后经CT扫描定位并确认插植位置合格后,利用三维近距离治疗系统进行鼻咽、咽旁肿瘤靶区勾画、剂量优化和组织问近距离治疗,测量治疗前后施源器植入的深度,并观察近距离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施源器均准确插入肿瘤区,插植位置100%合格.插人和拔出施源器时粘膜下植入深度分别为(9.59±2.72)mm和(9.43±2.30)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漂移长度为(0.75±0.75)mm.治疗后3个月内肿瘤完全消失,无肿瘤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随访3~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率100%,无大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无腭穿孔、鼻咽坏死等严重后装放疗并发症;3例鼻甲粘连,经分解后完全缓解.结论:经鼻窦内窥镜鼻咽、咽旁插植定位准确,固定良好,安全可行;对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咽旁残留病灶进行组织问近距离治疗近期疗效良好,无严重近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剂量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宫颈癌调强放疗(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时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方法用WiMRT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计划系统分别进行6~9个照射角度的3D-CRT和IMRT计划设计,肿瘤量45Gy,计算出正常组织和靶区的剂量-体积直方图以及所需照射的总跳数,并根据10cm×10cm射野外漏射线和散射线剂量率的测量值,估算3D-CRT和IMRT放疗时射野外正常组织所受漏射线和散射线剂量。结果照射野数和照射角度一致,IMRT时膀胱、直肠、阴道所受平均剂量分别只有3D-CRT时的19.5%(29.3/150.3)、64.5%(538.0/833.0)和61.0%(1553.6/2546.3),靶区平均受照剂量略高于3D-CRT。IMRT病人射野外正常组织所受散射线和漏射线剂量约为3D-CRT病人的1.5倍。结论宫颈癌IMRT时射野外正常组织受漏射线和散射线照射剂量较高,但射野内靶区和邻近器官剂量分布优于3D-CRT。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术后盆腔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剂量学与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宫颈癌术后盆腔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技术建立方法,进行三维剂量学研究,找出适合临床应用的最佳方案.方法 选择宫颈癌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具有术后盆腔放疗指征的10例患者行下列研究:(1)放疗最佳体位(俯卧位或仰卧位)比较;(2)放疗时膀胱充盈状况与正常组织受照体积相关性研究;(3)放疗射野移动误差测定和靶区勾画;(4)3DCRT及IMRT计划设计及优化比较.结果 采用俯卧位固定方式患者治疗中心点的摆位误差在前后、头脚及左右方向的误差均在5 mm以内,而采用仰卧位误差均>5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俯卧位、膀胱充盈状态时膀胱受照体积百分比较之膀胱处于排空状态时为小,且小肠和结肠受照体积百分比较之膀胱处于排空状态时为小.俯卧位、膀胱充盈状态时射野片显示放疗过程中射野移动的总误差为(7.4±1.6)mm.采用95%可信区间,CTV至PTV的外放边界可定为1cm.3DCRT 3、4、5和6个射野下PTV适形指数分别为0.46、0.67、0.68和0.68,4个以上射野数目的增加不再显著改善靶区分布和减少正常组织受照体积百分比.IMRT 5、7、9、11和13个射野下PTV适形指数分别为0.75、0.83、0.84、0.85和0.85,9个以上增加射野数目不再显著改善靶区分布和减少正常组织受照体积百分比.结论 宫颈痛术后盆腔放疗者俯卧位固定方式因摆位误差小而优于仰卧位固定方式,膀胱处于充盈状态因可使膀胱及肠道受照体积百分比减少而优于膀胱排空状态.对宫颈癌术后盆腔3DCRT和IMRT计划的三维剂量学研究表明,3DCRT以4个射野数计划为优,IMRT以9个射野数计划为优.  相似文献   

7.
Objective: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and complications of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conventional intracavitary brachytherapy (ICBT) treated with 3D-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 Methods: Sixty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he conformal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group. Thirty patients treated with 3D-conformal radiotherapy in the 3DCRT group, when the whole pelvic received DT 40 Gy, a planning CT scan of each patient was obtained and the second 3DCRT...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宫颈癌术后盆腔放疗中开展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30例宫颈癌术后盆腔肿瘤床及淋巴引流区预防性放射治疗的患者,其中15例接受了VMAT治疗,15例患者接受了IMRT治疗.放疗采用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1.8Gy.盆腔预防性放疗处方剂量为45Gy.根据RTOG评定指标评价放射治疗反应.结果 至末次随访时间,VMAT组4例复发,IMRT组5例复发.骨髓抑制反应VMAT组11例,IMRT组12例.全部患者中,均未出现3级及以上胃肠道早期反应及泌尿道早期反应.结论 对宫颈癌术后应用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及固定野调强技术进行照射治疗,两者在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宫颈癌腔内结合插植后装治疗(IC/IS BT)时徒手方式插针计划与虚拟优化插针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探讨现有插植后装计划的改善空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宫颈癌高剂量率放疗计划,利用Nucletron Oncentra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在已实施的徒手方式插植后装治疗计划(Treatment-Plan)的基础上,再为每例患者设计一个虚拟优化插植后装治疗计划(Optimized-Plan)。运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估两种计划的高危临床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量及计划执行效率。结果 两种计划相比较,Optimized-Plan显示出更适形的靶区覆盖和更均匀的剂量分布(P=0.000、0.008)。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的D0.01 cm3、D1 cm3、D2 cm3和D5 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timized-Plan可以降低危及器官受量,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小肠D2 cm3分别减小60.41、36.43、27.53、12.43 cGy。计划执行时间上,Treatment-Plan为(857.92±243.39) s,Optimized-Plan为(804.53±239.13) s,平均缩短53.39s (P<0.001)。结论 虚拟优化插针计划比徒手方式插针计划显示出更适形的靶区覆盖和更均匀的剂量分布,同时各危及器官受量都有不同程度降低,计划执行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宫颈癌腔内结合插植后装治疗(IC/IS BT)时徒手方式插针计划与虚拟优化插针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探讨现有插植后装计划的改善空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宫颈癌高剂量率放疗计划,利用Nucletron Oncentra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在已实施的徒手方式插植后装治疗计划(Treatment-Plan)的基础上,再为每例患者设计一个虚拟优化插植后装治疗计划(Optimized-Plan)。运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估两种计划的高危临床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量及计划执行效率。结果 两种计划相比较,Optimized-Plan显示出更适形的靶区覆盖和更均匀的剂量分布(P=0.000、0.008)。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的D0.01 cm3、D1 cm3、D2 cm3和D5 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timized-Plan可以降低危及器官受量,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小肠D2 cm3分别减小60.41、36.43、27.53、12.43 cGy。计划执行时间上,Treatment-Plan为(857.92±243.39) s,Optimized-Plan为(804.53±239.13) s,平均缩短53.39s (P<0.001)。结论 虚拟优化插针计划比徒手方式插针计划显示出更适形的靶区覆盖和更均匀的剂量分布,同时各危及器官受量都有不同程度降低,计划执行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配合腔内后装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放疗并发症。方法60例宫颈癌随机分 为两组。适形组30例采用6MVX线适形放疗,全盆腔DT40Gy后重新定位,重新作治疗计划继续照射至50Gy,有 局部宫旁残留者缩野推量到60Gy。腔内后装治疗A点总剂量30Gy/5次。常规组30例则采用全盆腔放疗40Gy 后改为盆腔四野照射10Gy,有局部宫旁残留者缩野推量到60Gy。腔内后装治疗A点总剂量(30~36)Gy/( 5~6)次。两组均作同期化疗。 结果适形组和常规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7%、93.3%、90.0%和 86.6%、76.7%、70%(P=0.04、P=0.02和P=0.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比较,适形组Ⅰ~Ⅱ 级放射性膀胱炎、直肠炎及盆腔纤维化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07、P=0.006和P=0.003)),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 结论全程三维适形放疗配合腔内后装治疗加同期化疗是治疗宫颈癌的有效肯定的方法,能提高近 期生存率,晚期并发症较常规放疗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外照射后体积仍较大宫颈癌行三维腔内近距离放疗同步体外施源器引导下IMRT剂量学可行性。方法 用Oncentra4.3 TPS为7例外照射后体积较大的宫颈癌患者分别设计内外融合放疗计划和三维腔内放疗计划;并对同一患者4次内外融合放疗计划进行基于弹性配准的三维剂量叠加,计算OAR累积剂量,使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差异。结果 内外融合计划D90、V100、CI高于三维腔内计划(P=0.000);两种计划直肠、乙状结肠和膀胱D2c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配准三维剂量叠加法与DVH参数数值相加法两种OAR累积剂量计算方法计算直肠、乙状结肠、膀胱总D2c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外照射后体积仍较大的宫颈癌,内外融合放疗可显著提高靶区覆盖和适形度,并未明显增加OAR剂量。验证了三维叠加法与数值相加法对OAR累积剂量的评估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后装治疗宫颈部的远期放疗反应,探讨各种方法的合理应用。方法:三组后装治疗病人采取宫腔、阴道分上的方法,并配合外照射治疗。A组C组参照曼彻斯特法参考点均取A点,A组宫腔阴道对A点剂量贡献比为1:1,C组宫腔阴道对A点剂量贡献比1.5~2.4:1,B组参照巴黎方法,参考点均取源轴中心外2cm外,宫腔阴道组织受量比为1:1。结果:三组疗效基本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远期放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三维宫旁插植后装放疗与体外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放疗后宫旁残留后程加量中对靶区、膀胱、乙状结肠及直肠的剂量学对比研究.方法 1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在完成全部放疗后宫旁残留进行宫旁后程加量,用ONCENTRA治疗系统分别设计三维后装放疗计划及体外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利用体积直方图分别评价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受照剂量;比较两组间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受照剂量的差别.结果 两种放疗方法均能很好覆盖靶区,满足计划要求,三维插植后装放疗直肠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3.24±1.21)Gy、(2.98±1.01)Gy、(2.43±0.87)Gy,膀胱平均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2.04±0.58)Gy、(1.82±0.56)Gy、(1.46±0.32)Gy,乙状结肠平均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1.37±0.61)Gy、(0.91±0.24)Gy、(0.76±0.19)Gy.体外调强放射治疗直肠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4.84±1.34)Gy、(4.32±1.12)Gy、(3.76±1.01)Gy,膀胱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3.43±1.12)Gy、(3.10±1.02)Gy、(2.69±1.01)Gy,乙状结肠平均剂量在1 cm3、2 cm3、5 cm3时分别为(2.37±0.98)Gy、(2.05±0.78)Gy、(1.77±0.88)Gy.与体外调强放疗计划对后程加量中相比,三维宫旁插植后装放疗对直肠、乙状结肠、直肠的剂量更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CT图像引导下三维宫旁插植后装放疗在宫旁残留后程加量中对膀胱、乙状结肠及直肠的保护更好,将能降低膀胱、乙状结肠、直肠并发症出现概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治疗(BT)技术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与二维技术相比,宫颈癌图像引导的三维BT技术可以提高局控率、生存率。三维BT要求用体积剂量参数评价治疗靶区及危及器官受量,探索体积剂量参数与局控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关系。BT开始时肿瘤残留体积及形状与局控率有明确相关性,应当结合MRI、超声、妇科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残留肿瘤体积。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技术可以改善靶区剂量分布。严格遵守靶区勾画、体积剂量原则以及质控要求。为规范其应用,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治疗专委会结合中国国情联合制定此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局部晚期宫颈癌调强放疗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同步化疗及基于MRI图像的三维近距离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四川省肿瘤医院及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初治的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Ⅱb-Ⅳa期)126例,所有患者接受IMRT盆腔外照射及MRI图像为基础的高剂量率三维近距离治疗,每次近距离治疗前需完善CT和/或MRI图像扫描,至少完成2次MRI图像扫描,高危临床靶区(HR-CTV)及危及器官(OARs)按照GEC-ESTRO标准定义,HR-CTV处方剂量达到80~85 Gy(EQD2),并同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使用CTCAE及RTOG标准评估毒副反应,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结果:靶区GTV、HR-CTV、IR-CTV D90平均EQD2分别为91.7(81.8~107.8) Gy、81.7(77.8~89.9) Gy、72.0(70.8~75.1) Gy(α/β=10)。100%处方剂量对应HR-CTV、IR-CTV的V100分别为 92.6%(89.9%~97.4%)和92.8%(88.5%~96.8%)。3年局部控制率、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89.5%、78.2%和80.9%。Ⅲ级慢性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和5.8%,无Ⅳ级毒副反应。结论:调强放疗同步化疗及基于MRI图像的三维近距离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显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可耐受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旋转调强放疗(RapidArc)和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 -CRT)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接受术后放疗的110例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其中 IMRT 组58例, RapidArc 组10例,3D -CRT 组42例,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IMRT 组和 RapidArc 组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3D -CRT 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5),但三组1、2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 >0.05);RapidArc 组与 IMRT 组的不良反应及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其术后辅助放疗,采用 RapidArc、IMRT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3D -CRT;RapidArc 和IMRT 在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后装治疗宫颈癌的远期放疗反应 ,探讨各种方法的合理应用。方法 :三组后装治疗病人均采取宫腔、阴道分上的方法 ,并配合外照射治疗。A组C组参照曼彻斯特法参考点均取A点 ,A组宫腔阴道对A点剂量贡献比为 1∶1,C组宫腔阴道对A点剂量贡献比 1.5~ 2 .4∶1;B组参照巴黎方法 ,参考点均取源轴中心外 2cm处 ,宫腔阴道组织受量比为 1∶1。结果 :三组疗效基本相近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远期放疗反应以阴道粘连最为常见 ,A组 36 / 4 2 (85.71% ) ,B组 4 / 86(4 .6 5% ) ,C组 (4 .17% ) ,A组显著高于B组和C组 (P <0 .0 1) ,B组和C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宫颈癌腔内治疗疗效确切可靠 ,但在腔内治疗各种方法的灵活应用上有时需注意 ,如参考点的设置、宫腔阴道剂量配比等 ,在采取宫腔、阴道分上参考点均取A点时 ,应结合病变范围及机器情况调整增加宫腔阴道对A点的剂量比例 (勿取 1∶1,本院用 1.5~ 2 .4∶1) ,以减少直肠、膀胱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鸦胆子油乳配合调强放疗(IMRT)及192Ir腔内后装治疗宫颈癌的近期有效率及毒副反应。方法:68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全程IMRT配合腔内后装治疗。研究组34例,全程鸦胆子油乳配合IMRT及腔内后装治疗。对照组采用6MV X线调强放疗给予平均剂量54.5Gy,1.8-2.2Gy/次,每周5次,放疗30Gy后开始作腔内后装治疗,后装照射共给5次,每周1次,每次6Gy,治疗当日不进行外照射。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加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30ml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 次,连续使用21d。结果:2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5.29%和88.24%,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CD3+、CD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CD3+、CD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治疗前CD3+、CD4+、CD8+和CD56+水平比较均无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两组毒副反应比较,研究组急性放射性肠炎及血液学毒性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可通过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等途径有效避免或降低放疗毒副反应的发生,增强IMRT和腔内后装对宫颈癌患者的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20.
赵怡  刘玉灵  肖艳 《癌症进展》2021,19(12):1269-1271
目的 探讨放疗综合干预在盆腔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治疗宫颈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70例宫颈癌患者根据干预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87)与观察组(n=83),对照组患者在盆腔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期间采取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放疗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心理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疾病控制率为80.72%(67/83),与对照组的79.31%(69/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84%(9/83),低于对照组的22.99%(2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DS及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SDA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疗综合干预可提高盆腔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患者近期预后,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