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完素对药引的运用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引是指方剂中用以提高疗效,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照顾兼症,调和诸药以及矫味的药物,它是在中医配伍原则及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历代医家对药引的应用十分重视,清代尤在泾渭:"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医学读书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则反映了金元时代著名医家刘完素应用药引使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令邪有出路、防阴阳格拒、减毒、调和诸药、矫味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2.
引经药 ,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可使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正如沈石匏所称“剂中用为向导 ,则能接引众药 ,直入本经”。引经药早在《本经》中已有论述 ,但引经药的系统归纳 ,乃是归经理论与药物的君臣佐使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 ,而主要是复方中引使药物与经络理论的结合。历代医家论述的引经药物甚多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三类 :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穴位引经药。引经药随着在方中地位的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作用。一般引经药多作佐使药应用 ,可以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 ,以增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 ;…  相似文献   

3.
中药处方讲究“药引”,这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引”即向导,有引经报使之意,是借用一些药物的特殊功能引众药直达病所,或引药力集中于某脏腑,以达增强疗效、解毒扶正和护胃矫味的效果。常用药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引经药能"引诸药直达病所",作为中医组方中的常用方法,"引经报使"一直被历代医家所习用。中医骨伤科古籍中对内服方剂中引经药的描述寥寥无几,且一些医家以归经、四气五味等药性来归纳引经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存在很大误区。本文以常见引经药的应用和骨伤科用药特点为线索,分析引经药在骨伤科不同部位的应用,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药引经药,可引药入经,有引经报使的意思,其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当辨明疾病所在何经、何脏而选用该经的引经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也谈引经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遣方用药,最重对证二字。但病有寒热虚实及病位的不同,同一功效的药物,也有作用部位的偏重之异。临床用药需要正中病位,才不至于诛伐无过。引经药正可以起到引导诸药直达病位的作用。自张洁古首创归经、引经理论以来,对引经药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常常与药引、使药等概念混为一团,运用上也不甚明确。如《中医大辞典》对药引定义说:“药引,指引经药,即方中使药,又称引经报使……”将  相似文献   

7.
药引是在中药方剂中能够提高方剂疗效、引导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它是在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和中药归经理论的指导下产生和运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亦常见于明清和温病医家的著作中。《时病论》是清代名医雷丰所撰医书,其按四时六气为时病分类编写,以法立方,形式简洁,井然有序,乃是首部探讨时病治疗的医学著作。在《时病论》中约有四分之三的方使用了药引,运用规范而灵活,产生了引药、引邪、增效、护胃等功效,是雷氏时病理论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别具特色,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药引有引药归经或引药直达病所,加强疗效的作用,有的药引还能配合诸药,协同其发挥疗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擅长应用药引协同方药发挥疗效,本文举例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服中药为何要用药引 ?祖国医学认为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网络全身 ,通达表里 ,内联五脏六腑 ,外络四肢百骸、筋骨皮毛 ,使内外表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故“药引”犹如导游 ,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 ,进行针对性治疗。若能辨证选用药引 ,则不仅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 ,而且还兼有调和、保护、制约、矫味之效 ,从而弥补了它的不足 ,还减少了毒副作用。药引是以药物归经理论为基础的 ,药物归经则以中医的辨证方法为依据 ,如脏腑辨证理论 ,六经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等。根据以上辨证方法 ,药物的归经有以下几种方法。1 药…  相似文献   

10.
<正> 现今组方,仍沿用引经药一说,认为引经药如向导,能引它药归某经,直达病所。此论颇似有理,实则矛盾百出,很悖常理,令人难以苟同。 引经药多能归数经,组方者又欲使其引它药专归一经。然而药无灵性,怎解人意,难保其不引它药归于它经或同归数经。再者,引经药只是方中诸药之一种,并无特殊,又怎知其只引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又遇两经同病,法宜两经同治,方中药有数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若为前者虽好,但怎能有此选择?若为后者,则事与愿违,又如何使得。  相似文献   

11.
药引 ,是根据患者病情及医者所开处方内药物性质的需要 ,加入药剂中同煎或另制成汤汁送服成药。它是中药学中独特的配伍形式 ,是中药方剂的特殊组成部分。灵活运用药引 ,可增强药效 ,扩大药物治疗范围 ,减轻其毒副作用 ,故被历代医家广为运用。中医治病最讲究的是立方遣药。临床经常会遇到虽选方用药正确 ,祛病却难中鸱鹄 ,此时若于原方中加一二味药作药引 ,则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无怪清代药学家张睿中在《医学阶梯》一书中云 :“汤之有引 ,如舟之有楫”。尤在泾亦曰 :“药无引使 ,则不通病所。”药引的作用主要有 :其一 ,引药入经 ,直达病…  相似文献   

12.
"药引"是具有引导药物直达病所以及能增效减毒或扩大方药应用范围的药物。《御纂医宗金鉴》集前贤临床理论精华,所涉药引范畴相当广泛,包括引经药、引子药和部分加减药和佐使药,其运用规范不失灵活,方法明晰易于掌握,代表性强,对中医临床药引的运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回顾中医典籍中有关引经药记载,认为药物的归经、引经作用是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其实质未越是“引诸药直达病所”,而调节有病脏腑经络之功能,以利诸药功用之更好发挥,从而提高疗效,才是其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4.
张辉 《世界中医药》2008,3(6):327-328
引经理论建立在中药归经理论基础上并与方剂理论相结合,其讨论范围也比一般药物归经理论的范围要广。每味中药都有其特定归经但并不是每味中药都是引经药。引经药可以改变其他药物的作用取向或部位,或将诸药药力集中于某一部位,也可以引导气血和病邪。  相似文献   

15.
药引,是中医特有的用药方式。中医处方是按“君、臣、佐、使”的原则来配伍的,药引多为“使药”,能起到引药归经、提高药效、照顾兼症、调和药性、降低毒性等作用。张仲景《伤寒论》和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均有药引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788种中药,多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和服用方法,可见古代医家对药引的重视。处方用药时,若能正确应用药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药到病除之效。  相似文献   

16.
引经药是在中药归经理论指导下,引导诸药直达病所,起“向导”作用的药物。冰片、石菖蒲、麝香、苏合香和安息香等芳香开窍类中药具有引药上行之功,可以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并通过引药上行作用促进其他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提高其他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脑组织分布。通过对近年来冰片、石菖蒲等引经药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及作用机制,芳香开窍类引经药与现代制剂结合构建新型脑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丰富引经药的科学内涵并为新型脑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其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医医病书》云:“药之有引经,为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响导也。”金·张元素称之为“引经报使之用”。《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金元时期张元素、李杲首次提出“引经药”理论,认为某些药物不但能作用于某经,倘入配方中,还能将本来不主归或不归疾病所在  相似文献   

19.
石氏伤科对引经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经理论滥觞于《内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金元时期,张元素发明了药物“引经报使”之说,基本形成了归经理论,后经李东垣、王好古及历代医家的发挥和运用,归经之说日趋完善。所谓引经药即引导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石氏伤科在治疗骨伤疾患中亦重视引经药的应用,往往以伤患的部位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选用适当的引经药物增强疗效。兹分述如下。头部——脑震荡:头部为清阳之舍,一旦头部受损,轻者震激脑海,重者伤及颅脑。导致颅内血脉损伤或瘀血内蓄,引起脑  相似文献   

20.
“引经报使”系指以特定药物通过经络引诸药直达病所藉以愈病而言。《医学阶梯》曰:“药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医医病书》云:“药之有引,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引经报使”在仲景六经用药中已露端倪,不过由张洁古《珍珠囊》正式创说,厥后为东垣、好古、丹溪、纯彦、时珍、希雍、中梓和姚澜等所推阐。惟赵叔斋、徐灵胎二氏大持异议,意即药所治病有多少之分。有入五脏,有助十二经,非“治一不能治二”;又气血无所不通,药性一定不移,岂“只入某经”,而诋洁古辈“每药注定之独入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