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运动单元失稳的难治性软组织疼痛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110例患者采用经腰椎后路有限松解椎管外软组织,切除椎管内病变的软组织包括损害的椎间盘,切除压迫神经根及硬脊膜囊的增生骨组织,同时对失稳节段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及椎体间融合术.术后对部分残留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病灶患者配合银质针治疗.结果 手术无严重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经平均2年8个月的随访,优良率96.4%.结论 一切因素引起的腰椎运动单元失稳,椎管内外软组织、椎间盘及后小关节囊均受累.因为腰椎运动单元失稳引起伤害性感受的范围涉及到椎管内外及失稳节段连接处的软组织,所以治疗的范嗣应考虑到多方位的立体治疗.针对压痛点行银质针治疗,可以消除或部分消除手术未涉及到的椎管外损害的软组织中的感受器,从而去除残留痛及因之而引起的牵涉痛.  相似文献   

2.
一个新的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吸取以往神经根性疼痛动物模型的优缺点,模拟临床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形式,建立一个新的坐骨神经痛动物模型。方法取大鼠自体尾部椎间盘组织放置在L5神经根下,造成对L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大鼠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变化。根据行为学结果检测脊髓背角伤害性刺激标记物c—fos蛋白的表达,并与行为学结果相对照。结果术后实验组大鼠后足底产生了一个长时程机械痛觉敏感性的升高,3周时达到峰值,然后逐渐恢复。3周时相应脊髓背角浅层中出现了c—fos蛋白的表达。结论新建立的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动物模型在病理机制上与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的产生过程相似,并且此模型能够产生一个长时程的机械痛觉过敏,因此这一模型适于用来研究临床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坐骨神经痛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路腰椎融合手术在腰椎滑脱后路腰椎融合手术后失败病例进行再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再手术治疗的10例腰椎滑脱PLIF术后失败病例的临床资料,单纯腰椎不稳1例,明显植骨未融合4例;内置物失败包括椎弓根内同定松动5例。再手术时采用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而保留原有的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对内固定断裂进行取出,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脊髓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5~5.6年,平均3.7年。再手术前VAS评分为(9.0±1.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68.9±3.7)分。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5±1.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8.3±3.1)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达骨性融合,腰椎滑脱无加重或复发。结论前路腰椎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滑脱后路腰椎融合手术后失败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自1998-07-2011-05对我院诊治的11例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症的病因、诊断、手术治疗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2~36月,平均20月,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从出现硬膜外血肿神经受损的症状至手术探查的时间间隔与术前ASIA等级呈负相关(Rs=-0.698,P<0.05),Speanman等级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是诊断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的主要依据,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95-2197
[目的]分析研究腰椎术后切口痛的可能病因。[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5年7月本院腰椎术后出现切口痛的患者15例。[结果]11例通过保守治疗明显好转,其余4例因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提示创伤性神经瘤(traumatic neuroma)形成。[结论]腰椎术后切口痛是引起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容易误诊。其可能原因是切口神经纤维瘤形成,保守治疗或必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外科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脑脊液漏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的方法对1992年1月至2002年1月所发生24 例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术中、术后仔细的处理,24 例脑脊液患者全部经保守治疗后于8~20 d内治愈,无1 例发生脑脊髓膜炎,有2 例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随访4个月~2 a,发现形成脑脊液囊肿.结论通过术中对硬脊膜损伤及时修补或堵塞,术后采取正规的保守治疗措施,脑脊液漏均可治愈.对晚期形成的交通性或有症状的脑脊液囊肿可采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腰椎术后患者排便体位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改变腰椎术后患者排便的体位,促进患者生理和心理舒适。方法将腰椎术后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排便时采取传统的平卧位排便,屈膝抬臀,臀下置便盆。观察组采取侧卧位排便法,即侧卧屈膝,臀下垫一次性中单或胶单,上垫卫生纸,摇高床头15°~30°。结果两组排便疼痛程度、排便时间及排便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腰椎术后采取侧卧位排便法,可避免切口疼痛加重,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心理应激反应,增加排便的舒适感,缩短排便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腰椎术后切口积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后侧入路腰椎术后切口积液产生的原因,探讨积液的分型并确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白2001年6月~2006年6月本院共开展1986例经后侧入路的腰椎手术。使用内固定的手术877例,未使用内固定手术1109例,比较两组间切口积液的发生率。将发生积液的病人分为Ⅲ型:Ⅰ型:病因明确型,共28例;Ⅱ型:感染型,共11例;Ⅲ型:病因不明确型,共14例。Ⅰ型病人给予穿刺抽液,对因治疗,营养疗法。Ⅱ型病人给予穿刺抽液,清创,手术灌洗和按药敏给予抗生菌治疗。Ⅲ型病人给予穿刺和预防应用抗生素。[结果]使用内固定组的切口积液率(4.33%)高于未使用内固定组(1.35%)P〈0.01。平均住院日:Ⅰ型14.7d,Ⅱ型:87.6d。Ⅲ型:15.6d。[结论]伴随手术过程的复杂化切口积液率明显增高。给积液分型有助于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Ⅰ型病人予以穿刺抽液和对因治疗。Ⅲ型治疗的关键是防止转化为Ⅱ型。Ⅱ型治疗比较困难,积极的手术干预和按药敏给予抗生菌是两个关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387例行腰椎后路手术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切口是否发生脂肪液化分为正常组(355例)和脂肪液化组(3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性别、年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  相似文献   

10.
腰椎CT与术中诊断不符原因分析魏延云马慎谨徐肇先作者单位:200052上海市解放军第455医院骨科(魏延云,徐肇先);上海医院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骨科(马慎谨)作者对360例腰椎CT中的37例术前CT诊断与手术不符作了原因方面的探讨,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31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随访3~4年,JOA评分术前为14.67分±2.08分,术后3个月为24.84分±4.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为27.58分±2.12分,与术后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满意程度:优27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93.5%。随访期内间盘组织全切组与未全切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疗效满意。马尾综合征及足下垂是绝对手术适应证;术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切除间盘组织及关节突并尽可能保证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于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臀部疼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主要表现为腰臀部疼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入院后直接手术者32例,先行牵引等保守治疗1月左右无效而改行手术者23例,一直行保守治疗者3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月~7年,平均3年5月。手术患者根据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定:优良率89.1%。保守治疗患者根据Tauffer和Coventry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标准评定:良好率84.3%。结论对于初次发作或病史少于3个月者,应采用保守治疗;而对于反复发作,病史超过半年,腰臀部疼痛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果断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分析椎间盘源性腰痛前路(ALIF)或后路(PLIF)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05-2009-11收治的53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ALIF手术组(25例)和PLIF手术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临床疗效等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前路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和术后腰背部僵硬、酸胀感发生率明显小于PLIF手术组患者(P<0.01),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ALIF或PLIF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均能取得满意疗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者操作经验合理、个性化选择前路或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将经临床检查和椎间盘造影确诊的19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经12~24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腰痛改善率和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根据JOA标准评定,腰痛改善率平均92%,17例骨性融合,2例未融合。结论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局麻下经皮应用膨胀式腰椎融合器进行腰椎椎体间融合的方法。方法5例患者局麻后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融合方法为植入钛金属膨胀式Stang-alone融合器及自体髂骨于椎体间隙。分析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及并发症、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成功完成5例局麻下经皮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6个月。平均出血量为5ml,没有神经根的损伤及大血管损伤,没有植入物松动、下沉、脱落。术后3d患者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症状消失。结论局麻下经皮应用膨胀式腰椎融合器进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一项新技术,它有效恢复并保持受累椎间隙的高度,消除椎管周围黄韧带皱褶,扩大椎管及椎间孔面积,恢复椎间孔的大小,使椎管与硬膜、椎间孔与神经根恢复正常解剖关系,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恢复前中柱的负重并提供术后即刻稳定性,融合率高。它损伤小、出血量可以忽略不计、效果确切、康复快,但远期效果还有待于随访总结。  相似文献   

16.
DIAPASON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DIAPASON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椎板减压、神经根松解、椎间植骨融合、DIAPASON系统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20例。手术节段:L4~5节段10例,L5~S1节段6例,L4~5合并L5~S1者4例。结果20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随访6~18个月,8例患者腰腿痛消失,11例症状改善,1例无变化。17例行走功能改善。3例有泌尿功能障碍的患者中2例症状改善,1例无改变。结论后路行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应用DIAPASON系统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选择性减压和减压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10月81例行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男37例,女44例,年龄39~72岁,平均(59.4±6.3)岁;单节段狭窄48例,双节段狭窄25例,三个及其以上节段狭窄8例;7例伴L4椎体I°滑脱,5例伴腰椎退变性侧弯,26例存在节段性不稳。根据无或有不稳行减压(A组)或减压融合(B组)。A组43例,行经后路常规椎板开窗减压或后路椎间盘椎管探查减压;B组38例,行后路减压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采用JOA评分、ODI量表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8年,总体临床优良率82.1%,A组82.1%,B组82.2%。结论在仔细分析病情的基础上,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经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失稳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经前路应用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腰椎失稳症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效果。方法:选择21例经临床诊断存在严重腰痛的患者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和cage置入椎间融合术,并进行术前和术后影像学评价及JOA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即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增宽、根管扩大、脊柱生理曲度恢复,腰腿痛症状缓解或消失。随访6~24个月(平均18.6个月),动态X线检查显示融合节段稳定,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5分提高到术后23.5分(P<0.01)。结论:前路应用cage行椎间融合固定术具有提供生物力学稳定性和恢复脊柱生理平衡的优势,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腰椎全板减压术后顽固下腰痛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分析腰椎全板切除术后残留下腰痛的原因,指导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0年作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69例获得5年以上随访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下腰痛程度进行评分,根据手术前后下腰痛程度的变化将病例分为无残存下腰痛(lowbackpain,LBP)组和残存LBP组,针对术前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使用软件包SPSS13.0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残存下腰痛的临床预测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两组间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腰椎前突角、腰椎活动度和手术减压范围与术后残存下腰痛密切相关。残存LBP组患者术前腰椎生理前突和活动度分别为(22.27°±3.12°)和(22.91°±2.31°),显著低于无残存LBP组患者的腰椎前突和活动度(37.23°±2.19°)和(31.66°±1.52°),P值分别为0.000和0.002;而残存LBP组的减压节段(2.77±0.19节)明显高于无残存LBP组(1.70±0.10节),P值为0.000。[结论]对于术前腰椎前突减小,腰椎活动度下降的椎管狭窄症患者单纯施行多节段的腰椎全板减压容易导致术后顽固性下腰痛的出现,应引起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20.
吕游  张超  张栋 《中国骨伤》2023,36(5):432-435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术后对侧肢体疼痛发生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的5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9例,女21例,年龄33~72(65.30±7.13)岁,其中22例采取单侧减压,28例采取双侧减压。记录术前、术后3d和术后3个月疼痛发生的侧别(患侧或对侧)和部位(腰部、臀部、下肢),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各时间点患者的疼痛程度。再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对侧疼痛进行分组(对侧疼痛组8例,无对侧疼痛组42例),分析发生疼痛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5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至少3个月随访,术前症状侧(患侧)的疼痛均获得改善,VAS由术前的(7.00±1.79)分降低至术后3 d的(3.38±1.32)分,以及术后3个月的(1.98±1.17)分,8例术后3 d内出现术前非症状侧(对侧)的疼痛症状,占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