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孤独感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及关系。方法用UCLA孤独感量表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网游成瘾与一般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t检验发现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高于一般大学生(t=2.13,P<0.05);关注计划(t=-3.54)、积极重评(t=-1.99)和视角转换(t=-2.95)等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得分较低(P均<0.05),而灾难化(t=3.02)和责备他人(t=4.98)等非适应性策略得分较高(P均<0.01);相关分析发现,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与灾难化策略呈正相关(r=0.326,P<0.05)。结论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多采用非适应性策略;孤独感与灾难化策略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者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方法根据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Y 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筛选出网络成瘾者50人,并抽取控制组被试50人,运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调查并对比两组数据。结果①网络成瘾者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得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t=16.67,P<0.01),在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得分上也低于对照组(t=17.2,20.61;P<0.01);②在艾森克量表比较中网络成瘾者的精神质、神经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5.86,-34.18;P<0.01),在内外向性方面网络成瘾者明显偏内向性(t=13.95,P<0.01)。结论网络成瘾者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296名大学生接受了生活事件量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的调查。结果:①对大学生影响程度最高的生活事件主要来自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受处罚;②相关分析发现,生活事件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77,P<0.01);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62,P<0.01);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生活满意度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r=0.281,P<0.01);③在回归分析基础上成功建立了生活事件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生活满意度的路径模型。结论: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负性情绪调节预期、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负性情绪调节预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安徽某高校的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状态焦虑水平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F=3.473,P<0.05),在辅导员管理方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3.932,P<0.05);2负性情绪调节预期与状态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r=-0.478,P<0.01),且负性情绪调节预期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地负向预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278,P<0.01),且负性生活事件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负性情绪调节预期水平越低,承受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状态焦虑水平就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回避型人格障碍(AVD)大学生面对负性事件时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方法通过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及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IV)从1990名本科生中筛选出符合AVD诊断且无其它人格障碍共病者32名;按性别和年龄比从PDQ+4划界分阴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30人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进行测量。结果①AVD组和对照组在适应良好策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5),在适应不良策略上差异显著(t=4.44,P<0.001);②AVD组责难自己、沉思、灾难化等策略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04,5.01,3.78;P<0.001),重新关注计划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54,P<0.01);③责难自己(β=-1.14,P<0.05)、沉思(β=-1.31,P<0.05)对AVD的发生具有预测作用。结论 AVD被试在面对负性事件时更多采用适应不良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主要表现为责难自己、沉思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分析情绪调节在抑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方法选用情绪调节问卷和B eck抑郁问卷,对河北省高校2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整体来看处于中等水平(61.82±11.33),在两种常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重新评价策略使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4.14±6.86),表达抑制策略使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7.68±6.58);②不同年级大学生在重新评价(t=2.980,P<0.01)、表达抑制(t=-2.160,P<0.05)上有显著差异;③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抑郁(t=3.570,P<0.05)上的差异显著;④情绪调节中的重新评价策略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175,P<0.01)。结论大学生情绪调节影响抑郁,情绪调节越好,抑郁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游戏成瘾者与其他类型网络成瘾者在学习倦怠各因子上的差异。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和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对4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学习倦怠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其他类型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性别(χ2=21.855,P<0.01)、年级(χ2=23.650,P<0.01)和专业(χ2=21.991,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生比女生、大四学生比其他年级学生、理工类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更易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游戏成瘾者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得分均大于非网络成瘾者(23.6±5.7/21.6±5.8,20.1±3.4/18.1±4.3,18.8±3.9/17.3±4.1,P=0.045、0.006、0.046);网络游戏成瘾者网络成瘾倾向的不同侧面与学习倦怠的各个层面存在正相关(r=0.026~0.442);回归分析表明,学习倦怠的各个层面对网络成瘾倾向的不同侧面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β=0.150~0.398,P<0.01、0.05)。结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网络成瘾倾向与学习倦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翻译并修订英文版情绪调节策略问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修订的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3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使用认知重评的频率高于使用表达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2,P<0.01);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应用表达抑制策略(t=3.842,P<0.01);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父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3,P<0.05),与母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r=-0.130,P<0.05);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与父亲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r=0.135,P<0.05),与父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0.117,P<0.05).结论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亲越多地使用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大学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越多;父亲母亲越多地使用惩罚严厉教养方式,大学生越少使用认知重评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会技能、自尊水平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方法用自尊量表、社会技能量表对54名成瘾大学生和342名正常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自尊水平上,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显著低于正常大学生(t=5.431,P<0.05);社会技能上,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在情感感受性、情感表达性、情感控制性和社会控制性上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大学生(t=2.112,3.197,2.627,4.763;P<0.01);自尊水平、情感表达性、社会敏感性和社会控制性是网络游戏成瘾的保护因素(OR=0.888,0.919,0.874,0.826;χ2=70.058,P<0.001)。结论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社会技能和自尊水平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职业人群失眠、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负性心境的关系.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PSQI)、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CERQ)和简式心境状况量表(POMS-SF)对355名成人进行测量.结果:①失眠与负性心境、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灾难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因子呈显著负相关:②回归分析显示失眠、灾难化、重新关注计划、沉浸能够预测负性心境,在控制了失眠之后,灾难化、重新关注计划、沉浸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③路径分析证实了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失眠与负性心境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失眠、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负性心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为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随机选取的39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网络信息成瘾率明显高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率和网络游戏成瘾率。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的3个因子(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及网络信息成瘾)中网络游戏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健康适应因子上有显著差异(t=2.033,P0.05);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学习压力因子有显著差异(t=2.403,P0.05)和其他生活因子上(被忽视,缺少朋友,不知如何融入生活等)也有显著差异(t=2.151,P0.05)。结论:网络成瘾的3种类型中,网络信息成瘾率比游戏成瘾率、人际关系成瘾率高;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相比,其身心健康和适应性较差;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大学生相对于正常大学生来说,可能具有更大的学习压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的执行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探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方法 通过网络成瘾测验筛选,对30名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及汉诺塔测验.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上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汉诺塔测验的第一步时间和平...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分析及应对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过度使用导致的网络成瘾和网络心理依赖,并依其成因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通过文献搜集了解以往关于本领域的研究,结合课题组关于互联网使用的有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推论。结果 大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存在着目标缺失、被动应对应激、寻求超验刺激等非理性特征,网络成瘾和网络心理依赖正在成为阻碍一部分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结论 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涯目标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学校应通过改善在校大学生的文娱设施场所丰富大学生课外活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对存在网络成瘾或网络心理依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大鼠配对前经历吗啡成瘾和戒断事件对成年子代鼠社会交往以及下丘脑室旁核催产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按经典方法建立大鼠吗啡成瘾模型,戒断21d后雌雄配对分组。第1组:吗啡成瘾雄鼠和吗啡成瘾雌鼠;第2组:吗啡成瘾雄鼠和生理盐水雌鼠;第3组:生理盐水雄鼠和吗啡成瘾雌鼠;第4组(对照组):生理盐水雄鼠和生理盐水雌鼠。所生子代鼠8周时采用社会交往实验装置测试各组子代鼠的社会交往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室旁核催产素的表达。结果显示,社会交往能力实验:交往的第一个10min内,第1、2、3组子代雄、雌鼠与无生命物体交往时间比第4组子代鼠均减少;第1、2、3组子代雄鼠与陌生鼠1交往时间比第4组子代雄鼠减少,子代雌鼠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在第二个10min内,第1、2、3组子代雄、雌鼠与陌生鼠2交往时间比第4组子代鼠均减少;同样第1、2、3组子代雄、雌鼠与陌生鼠1(已熟悉)交往时间比第4组子代鼠均减少。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第1、2、3组子代雄、雌鼠室旁核催产素能神经元数目比第4组子代鼠均明显减少。以上结果提示,配对前亲代经历吗啡成瘾和戒断事件导致成年子代鼠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并且影响子代下丘脑室旁核催产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抑郁大学生在自我参照编码任务中的认知加工偏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抑郁大学生是否存在负性的社交依赖自我图式。方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某大学500名学生进行测量,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被试共77名,其中抑郁组24人,焦虑组12人,抑郁焦虑组17人,正常对照组24人。严格筛选社交依赖人格形容词作为实验刺激,对抑郁组、焦虑组、抑郁焦虑组、正常对照组施测自我参照编码任务。结果:①抑郁组对正性词汇的认可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对负性词汇的认可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抑郁组对特质词、状态词的认可正偏向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焦虑组(P0.001,P0.05);②抑郁组对状态词的反应时间偏向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焦虑组(P0.05)。结论:抑郁大学生具有负性的社交依赖自我图式,但这些内容是状态性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认知风格、人格因素与电脑游戏成瘾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问卷、认知风格分析(CSA)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29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44.910±1.263/35.436±1.128,t=5.594,P0.01);年级差异不显著(F=1.248,P0.05)。成瘾与游戏时间和游戏年龄存在显著相关;整体—分析型认知风格与电脑游戏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145,P0.05)。乐群性等人格因素与电脑游戏成瘾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紧张性、怀疑性、有恒性和兴奋性人格因素以及整体分析型认知风格会影响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团体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人编制的团体依恋问卷(ECR-G)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291名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①年级变量在团体依恋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3.16,P<0.05);②团体依恋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 =0.162,P<0.01);③高师生团体依恋的回避维度对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t=-9.116,P<0.001).结论 高师生团体依恋对孤独感有一定预测作用,可通过增强其团体依恋来降低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共有329名江西某大学学生参加本研究,其中男生169人,女生160人。使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结果 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占3.6%,其中男女比例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主观支持分量表,交往焦虑量表,自我和谐量表总分,自我与经验不和分量表与自我刻板性分量表有显著相关。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上述量表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其社会支持、交往焦虑和自我和谐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目的:研究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神经质倾向人格的大学生的心理保健作用。方法:63名大学生(EPQ量表测评其N量表粗分≥17分)随机分为干预组(32名)、对照组(31名),随机选取大学生(N量表粗分在11-13分之间)作为正常对照组(30名)。干预组给予道家认知疗法,另两组不予处理,标准干预期2个月,跟踪随访一年。结果:道家认知疗法提高了干预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降低其N分,改善其应对方式。结论: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