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银川市幼儿园儿童弱视患病现状及弱视病因分类。方法对银川市126所幼儿园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7所幼儿园,采用Lea儿童图形视力表普查视力,对视力低于0.8的儿童进行眼前节、眼底及眼位的检查,再行阿托品睫状肌麻痹验光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108名儿童中,弱视229名,占4.48%,不同年龄组儿童弱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轻度弱视178眼,占弱视的53.13%,中度弱视142眼,占42.39%,重度弱视15眼,占4.48%。不同程度弱视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屈光不正性弱视135名,占58.95%,屈光参差性弱视60名,占26.20%,斜视性弱视25名,占10.92%,形觉剥夺性弱视9例,占3.93%。不同年龄组间弱视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9名弱视儿童中首次检出104名,首次检出率为45.4l%。结论银川市幼儿园儿童弱视检查率较高,弱视病因以屈光不正性弱视居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 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为视力低常且排除器质性眼病的100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1)屈光不正年龄分布: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共检出屈光不正85例,3岁组50例(58.82%)、4岁组20例(23.53%)、5岁组10例(11.76%)、6岁组5例(5.88%);不同年龄的儿童屈光不正、远视、近视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年龄组儿童混合散光指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弱视分布特征: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中共检出弱视50例(50.00%),屈光不正性弱视22例(44.00%)、屈光参差性弱视18例(36.00%)、斜视性弱视10例(20.00%),各年龄组弱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屈光类型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远视性屈光不正52例(61.18%)、近视性屈光不正22例(25.88%),混合散光11例(12.94%);(4)屈光程度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轻度屈光不正者60例(70.59%),中度21例(24.71%),重度4例(4.71%)。 结论 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主要发生在低龄儿童,随着年龄增加,屈光不正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屈光不正程度主要为轻度,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检查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孝感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视觉发育状况及弱视等病的流行特点,以期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方法:于2014年7月-2015年1月随机抽取本市城区10所幼儿园的2762例3~6岁学龄前儿童,按不同年龄分为四组,3岁组184例,4岁组804例,5岁组1065例,6岁组709例。对其进行视觉状况调查,分别进行视力、屈光状态、斜视、立体视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5、6岁组儿童视力≥1.0的检出率分别为62.50%、64.55%、73.05%、85.12%,4、5、6岁年龄组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分布以远视为主(77.66%),其中复性远视散光占远视的79.22%(892/1126)。弱视发生率1.77%,主要为屈光不正性弱视,占59.18%(29/49),其次依次为屈光参差性弱视,占28.57%(14/49),斜视性弱视,占8.16%(4/49),形觉剥夺性弱视,占4.08%(2/49),不同年龄组弱视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的检出率为1.19%(33/2762),其中以双眼交替性斜视为主。屈光不正、斜视和弱视儿童的立体视率分别为84.79%、63.64%和51.02%,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的94.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99.227,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功能发育随年龄增长逐渐成熟,影响本市儿童正常视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屈光不正、斜视和弱视。早期筛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弱视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银川市27所幼儿园儿童进行弱视筛查,确诊的229名(335眼)弱视儿童利用Titmus进行立体视功能检查,从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弱视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进统计学分析。结果绝大多数弱视儿童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但立体视锐度未达到正常水平,异常立体视者占82.09%。不同类型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的立体视觉最差,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立体视较好(P〈0.01),不同程度患儿轻度弱视的立体视功能较好,重度弱视的立体视功能较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儿童立体视功能明显低于立体视正常值。  相似文献   

5.
张桂英 《右江医学》2004,32(3):249-250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低常视力的屈光状态分布及发生、发展规律 ,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 ,力争在儿童视力发育的敏感期及时治疗 ,以促进视力发育。方法 对 2 48例 4~ 6岁儿童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查视力 ,裸眼视力小于 4.9者 ,用 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结果 远视性屈光不正居首位 ,占 85 .13 % ,混合散光占 10 .3 8% ,近视占 4.48% ;不同程度屈光不正中以轻度屈光不正为主 ;远视性屈光不正占弱视构成比最大 ,占 74.6%。结论 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与弱视形成密切相关 ,及时矫正幼儿屈光不正是防治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十堰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 24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询问及现场检测调查,随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248例学龄前儿童中,视力低下率为13.70%;弱视发病率为3.21%;不同性别间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岁组的视力低下率为30.77%,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年龄组的弱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弱视患儿中,屈光不正性弱视23例,占57.50%,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弱视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儿童以屈光不正性、轻中度为主,应加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以实现对学龄期儿童弱视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肇庆市端州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为保护儿童视力、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1-2010年肇庆市端州城区12所幼儿园4~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和屈光状态筛查资料。结果:共筛查学龄前儿童36778名,发现视力低常儿童6361名,视力低常率为17.30%;发现弱视儿童757名,弱视患病率为2.06%。不同年份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7, P=0.993);不同级别幼儿园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P=0.351);不同年龄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有降低的趋势;不同性别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P=0.149)。视力正常及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均以远视为主,患病率分别为88.68%和82.20%,近视患病率分别为2.80%和11.00%,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患病率逐渐降低,近视患病率逐渐升高。正视率和混合散光患病率较低,且没有年龄间差异。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率不断提高,应对学龄前儿童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根据学龄前儿童视力变化特征,确定不同时期的防治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综合治疗的效果,为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提供参考.方法对108例186眼3-13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常规散瞳验光配镜后结合光刷、光栅刺激、红闪、后像、精细目力训练、氦氖激光等综合治疗.结果116眼基本痊愈,矫正视力提高至0.9以上,占62.37%,59眼视力进步,占31.72%,11眼无效,占5.91%.总有效率94.09%.结论综合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效果显著,且低年龄组疗效好于高年龄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疆学龄期维吾尔族儿童视力、弱视的患病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新疆2156名6-12岁学龄期维吾尔族儿童进行视力筛查,视力低下者行检影验光后分析其屈光状态。结果弱视患病率为3.71%,弱视首次检出率为81.25%,男女之间弱视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检出弱视儿童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占41.25%,屈光参差性弱视占42.50%,斜视性弱视占13.75%,形觉剥夺性弱视占2.50%。在屈光不正性弱视眼中,远视占42.42%,近视占12.12%,混合散光占45.46%;在屈光参差性弱视眼中,远视占35.29%,近视占47.07%,混合散光占17.64%。结论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是形成弱视的最常见原因,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以远视为多,而屈光参差性弱视以近视为多,且以单眼的中、高度近视多见,进一步证实我们的临床发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并分析屈光异常的影响因素,为儿童视力不良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9-11月对济宁市任城区3所幼儿园63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使用伟伦双目屈光筛查仪进行屈光状态(非睫状肌麻痹下)检查,同时采用调查问卷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总体检出率为14.55%,其中散光检出率为12.2%,近视检出率为0.3%,远视检出率为2.0%。不同性别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9,P=0.313)。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5,P=0.043),5岁以上组儿童视力异常检出率较高(18.3%),城市户籍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高于农村户籍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7,P=0.023)。儿童看电视、用手机/平板时间、户外活动时间与屈光不正的关联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发生率较高,屈光异常以散光为主。学校应加强对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监测,父母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的用眼卫生,以促进儿童视力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屈光及远视力检查对早期发现弱视的作用。方法选取我市5所幼儿园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学龄前儿童2000名进行体检,进行远视力检查及眼屈光初筛,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对2000名学前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共计眼睛4000只,检查中发现视力异常的眼睛有200只,屈光异常的眼睛有401只,确诊为弱视的眼睛有236只,分别占总数的5.00%、10.03%、5.90%,236只弱视眼中,无视觉、斜视、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分别有2只、4只、2只、228只,分别占总数的0.85%、1.69%、0.85%、96.61%。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眼屈光及远视力检查,对早期发现、诊断学龄前儿童弱视具有重要作用,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银川市27所幼儿园进行弱视筛查确诊的229名(335眼)弱视儿童进行配镜、遮盖、增视训练等弱视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治疗随访半年,资料完整的110例(160眼)基本治愈59眼(36.87%),进步97眼(60.63%),无效4眼(2.50%),其中轻度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较好。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有效率较高,弱视疗效与弱视程度及弱视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便于及时发现屈光异常,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儿童视力损害。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市3~6岁400名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进行调查,分为3岁、4岁、5岁、6岁四个年龄组,比较不同年龄组的性别分布及视力情况、屈光不正情况(远视、近视、混合散光)。结果 400名学龄前儿童的平均视力为(0.78±0.24),3岁组(0.58±0.12),4岁组(0.79±0.25),5岁组(0.84±0.22),6岁组(0.91±0.37),不同年龄组的视力不完全相同。400名学龄前儿童中经屈光检查发现屈光不正49例,屈光异常率12.3%。各组屈光不正发生率分别为3岁组12例(19.7%),4岁组13例(10.0%)、5岁组13例(11.8%)、6岁组11例(11.1%),其中3岁组屈光不正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例屈光不正的学龄前儿童中,远视39例,占79.6%,近视5例,混合散光5例,分别占10.2%。结论学龄前儿童存在屈光不正情况,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筛查,可以尽早发现屈光不正,对纠正儿童屈光不正和防治弱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怀柔区25个幼儿园(其中区中心15个,郊区10个)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视觉状况的普查,比较城区和郊区儿童视觉状况。方法:2009年分别对城区2150例儿童和郊区1679例儿童进行了视觉检查,包括远近视力(裸眼和戴镜视力)、外眼检查、眼位及眼球运动。对视力〈0.8者进行散瞳验光。结果:怀柔区城区和郊区儿童视力低常率有显著性差异(13.02%vs 9.17%,P〈0.01)。视力低常率:4岁组为8.63%,5岁组14.67%,6岁组10.31%。各年龄组视力低常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力低常的病因有屈光不正、斜视、先天眼病(先天上睑下垂和先天眼球震颤)及眼外伤,其中屈光不正占96.31%,包括远视(74.16%)、近视(10.77%)和混合散光(15.07%)。弱视患病率4.3%,以轻度弱视居多,屈光不正(46.06%)是形成弱视的主要原因。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率和地域有一定的关系。低常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表明儿童视功能发育逐渐成熟。远视是4~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儿童视觉普查应加强近视、斜视、弱视的普查,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弱视的屈光性质,并对其经矫正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对上海市松江区45所幼儿园的15 400名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对低于正常视力的2 210名儿童进行视力、眼位、眼底、屈光检查,筛选出弱视儿童436名,对其进行扩瞳验光后给予配戴矫正镜片,并进行弱视训练治疗,同时辅以阶段性同视机治疗和家庭精细(作业)目力训练.定期复查,每年验光两次,酌情更换镜片.结果 本区学龄期儿童弱视发生率为2.83%(436/15 400),屈光不正性弱视中以远视类为主,弱视程度随屈光不正程度增高而增加.经治疗后,弱视基本治愈率为83.06%(603/726),进步者占14.60%(106/726),无效率为2.34%(17/726).结论 弱视可影响儿童的视觉质量及视觉发育,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内江市学龄前儿童视力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普查内江市学龄前儿童视力,早期发现并治疗屈光不正和斜弱视.方法 对内江市8家幼儿园2756例学龄前儿童,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位、眼前节及眼底.结果 2756例3~6岁学龄前儿童中屈光不正患病率5.98%,弱视患病率1.59%,斜视患病率0.36%.结论 医院与幼儿园合作,对学龄前期儿童尽早进行视力筛查意义重大,可有效减少儿童可预防盲及低视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弱视的发病原因和心理行为的变化,为及早预防弱视和提高弱视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 ight手持验光仪在无锡市6所幼儿园对2 635例4~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检测,对屈光异常者再用1%阿托品眼液扩瞳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以确定最佳矫正视力。矫正远视力≤0.8定为弱视。筛查同时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表进行调查。结果:在资料完整的2 596例学龄前儿童中检出弱视98例(188眼),弱视检出率为3.8%。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71例(72.4%),屈光参差性弱视22例(22.4%),斜视性弱视5例(5.1%)。心理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弱视儿童社交能力较正常儿童明显降低,行为攻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学龄前儿童弱视与屈光不正密切相关,及时矫正屈光不正和心理行为干预是防治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蒋汝刚  林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8):2109-2110
目的:了解咸宁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视力异常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1982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用标准化的STYCAR字母匹配的视力检测卡片检测视力,对视力检测异常者进行屈光检测,并排除眼底器质性病变。结果:儿童屈光异常类型主要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弱视检出率为2.90%,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占首位。结论: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眼保健工作,及时矫治屈光异常,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视力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情况,探索弱视防治的有效方法及最佳时期.方法对河源市区40间幼儿园26856人进行弱视调查,并对不同类型弱视儿童进行弱视机、遮光及配镜矫治.结果弱视检出率为3.48%.单眼弱视占弱视(眼)5.72%;双眼弱视占弱视(眼)94.28%.矫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54.50%.综合治疗、单项弱视机治疗与单项配镜矫治比较,治愈率有明显差异(P<0.01).4岁~组治愈率占33.97%;5岁~组治愈率占37.41%;6~7岁组治愈率占28.61%.不同年龄组弱视治愈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眼底、屈光状态检查可有效地早期发现弱视.普及儿童眼保健知识,采取综合治疗、单项弱视机治疗是弱视防治的有效方法.4~5岁是弱视矫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分布,为屈光不正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南通市6家幼儿园的在园儿童,使用Spot双目视力筛査仪进行屈光检查,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总体屈光异常检出率为10.59%,其中屈光参差儿童占30.45%。男生异常检出率为10.43%,女生异常检出率10.7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班组、中班组、大班组屈光异常检出率分别为7.82%、10.98%、1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异常中以单纯散光最为常见(176例,占72.43%),且在3个年级组别中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类型中以混合散光最为常见(164眼,占50.31%),且在3个年级组别中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散光轴的位置,散光以顺规散光最为常见(304眼,占93.54%)。结论:学龄前儿童随着年级的升高,屈光异常检出率上升,需对学龄前期儿童进行定期屈光筛查,尤其是对高年级组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