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胎儿脏器亚细胞组分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变化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30例)、30例乳腺不典型增生及30例乳腺增生患者的血液及癌组织、癌旁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单纯性增生组 GST活性。结果:(1)乳腺癌组的血清及组织中GST活性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P<0.01)及单纯性增生组(P<0.01)。(2)乳腺癌组织GST活性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癌旁组织中GS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组织(P<0.05);(3)乳腺癌组织GST活性与肿瘤大小、按预后 好坏的组织学分型等病理指标无关,与组织学分级、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4)乳腺癌术后血清中GST活性明显低于术前(P<0.01)。结论:GST活性变化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乳腺癌诊断和癌前病变监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对大鼠血浆、肝脏和腓肠肌亚细胞组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在大鼠血浆、腓肠肌和肝脏三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由高至低的顺序依次为肝脏、肌肉、血浆,均有显著性差异;在肌肉和肝脏亚细胞组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则以胞浆中活性为最,线粒体次之,微粒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最低.肝脏胞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线粒体中的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在微粒体中的活性极低或无法测出.丙二醛含量在肝脏中的含量最高,肌肉中含量次之,最后为血浆.丙二醛含量在肝脏中的顺序依次为线粒体、微粒体和胞浆.在肌肉中丙二醛含量顺序为胞浆、微粒体和线粒体.  相似文献   

4.
卵巢癌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π的表达与化疗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卵巢癌中谷胱甘肽S 转移酶 π(GST π)的表达与化疗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 74例术前未治疗的上皮性卵巢癌进行GST π检测。结果 :74例卵巢癌中GST π阳性 5 5例 ,阳性率为 74.3%。卵巢癌中GST π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相关性 (P >0 .0 5 )。对首次术后有残余癌的 2 7例患者行化疗反应评价 ,GST π阳性者与阴性者的化疗反应率为 13.3%及 83.3 %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GST π阳性对耐药的预测值为 86 .7% ,GST π阴性对化疗反应的预测值为 83.3%。结论 :未治疗卵巢癌中存在着由GST π介导的内在性耐药机制 ,GST π的表达能较好地预测化疗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 - D(Cath- D)、谷胱甘肽 - S-转移酶 (GST)活性变化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检测胃癌、单纯性胃炎、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血清、癌组织、癌旁组织、胃窦粘膜中 Cath- D、GST的活性和手术前后血清 GST活性。 结果  (1)胃癌组的 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性胃炎组及胃炎伴癌前病变组 (P<0 .0 1) ,胃炎伴癌前病变组 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性胃炎组 (P<0 .0 5 ) ,Cath- D活性与单纯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胃癌组织 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P<0 .0 5 )、癌旁组织中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织 (P<0 .0 5 )。 (3)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 Cath- D活性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 (P<0 .0 5 ) ,GST的活性在伴有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中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4) Cath- D的活性与按预后好坏的组织学分型 (P<0 .0 1)、按 TNM的分期 (P<0 .0 1)等病理指标有密切相关 ,而 GST的活性与病理指标无显著相关 (P>0 .0 5 )。 (5 )胃癌手术后 10天血清中 GST的活性明显低于手术前 (P<0 .0 1)。 结论 Cath- D、GST活性联合检测可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筛选、监测癌前病变进展及预测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6.
从人胎盘中分离得到谷胱甘肽S-转移酶纯化倍数470倍.比活力为37.897μmol/min·mg.经PAGE和SDS-PAGE证实为一条区带,亚基分子量为23000 Dalton;等电聚焦电泳结果,此酶等电点为4.6.底物GSH和CDNB的Km值分别为0.259mmol/L(r=0.97)和0.350mmol/L(r=0.99).不同浓度的巯基乙醇对GST-π活性有保护作用,1mmol/L浓度的保护作用较强.DEN,Triton X—100、苯巴比妥钠和AAF对GST-π活性起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浓度增高而加强.  相似文献   

7.
用抗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抗体和胶体金免疫电镜方法进行了3例胃癌、2例大肠癌、1例肾癌和6例癌旁组织细胞内GST-π的定位,实验结果,胃癌、大肠癌细胞中GST-π胶体金颗粒主要分布于癌细胞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核内(常染色质内分布为主),而在肾癌细胞中GST-π胶体金颗粒分布于溶酶体和核(异染色质内分布为主),但是在癌旁组织中,除1例结肠癌的癌旁组织腺上皮细胞胞浆内GST-π胶体金颗粒阳性外,其余5例均为阴性。因此,我们认为GST-π在胃癌、大肠癌及肾癌细胞的超微结构中异常表达反映出GST-π在这些癌细胞内处于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8.
对43例肝细胞癌、5例胆管细胞癌、4例混合型肝癌,共52例肝癌和17例正常肝标本用抗GST-π抗体的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GST-π活性。17例正常肝组织全部呈GST-π阴性。52例肝癌GST-π阳性率为88.5%(46/52),其中肝细胞癌GST-π阳性率为86.0%(37/43),5例胆管细胞癌和4例混合性肝癌均呈阳性。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与GST-π阳性表达率的关系来看,分化型肝细胞癌阳性率为90.9%(10/11),低分化型为85.7%(24/28),未分化型为75.0%(3/4)。可见,GST-π可作人肝癌的标志酶,为肿瘤防治工作提供了一项新的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LEC大鼠自发性肝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的蛋白表达,探讨GST-P对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EC大鼠肝脏GST-P的表达。 结果:67周龄LEC鼠即肝癌组GST-P的表达率(96.97%)明显高于4~6个月龄LEC鼠即肝炎组(37.5%)及SD大鼠组(9.38%)的表达率(P<0.01),4~6个月龄LEC鼠GST-P的表达率高于SD大鼠组(P<0.05)。 结论:GST-P可作为大鼠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通过B淋巴细胞杂交技术,成功地制备了分泌抗GST-π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A_1和A_2。对获得的两株杂交瘤细胞株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和DN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它们确系NS-1小鼠骨髓瘤细胞与小鼠脾细胞的杂交体,抗体类型鉴定结果表明,杂交瘤A_1只分泌IgG_1类免疫球蛋白,而A_2只分泌IgG_(2a)类免疫球蛋白,且两类免疫球蛋白均由k型轻链组成。两株杂交瘤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仅与GST-π特异反应,与GST的其它类型同功酶及其它可溶性抗原均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离纯化了正常大白鼠肝脏和癌前病变大白鼠肝脏组织线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对其部分性质进行了探讨。经O-(二乙胺基乙基)-纤维素、羟基磷灰石,羧甲基-琼脂糖6B(CM-Sapharose 6B)柱层析以及等电聚焦电泳法,从正常肝组织和癌前病变肝组织中,分离纯化了两种不同性质的GST,暂命名为线粒体GST_1和线粒体GST_2。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等电聚焦电泳法测定的线粒体GST_1的分子量约为23000,等电点为6.2,线粒体CST_2的分子量约为45000,等电点为9.1。在正常组织和癌前病变组织中CST同工酶无质上的差异。但是,线粒体GST_1在癌前病变组织中的活性明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在大鼠肝脏化学致癌过程中癌前病变组织的细胞浆、微粒体、线粒体及核膜等亚细胞组分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的变化。在大鼠肝脏癌前病变组织中,胞浆、线粒体及微粒体内,以1,2-二氯-4-硝基苯(1,2-dichloro4-nitrobenzene,DCNB)为底物的A-C组GST活性以及以1-氯-2,4-二硝基苯(1-chlo-ro-24-dinitroben-zene,CDNB)为底物的B组GST活性均显著增高然而在核膜中上述的两种分子形式的GST活性,均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GST不仅存在于胞浆中,而且在线粒体、微粒体及核膜中也固有。把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腹腔注射后给予2-乙酰氨基芴(2-acetylaminofluoren,FAA)并进行肝脏部分切除,以此制造大鼠肝脏癌前病变,这时组织中不仅是胞浆中的GST活性明显升高,而且微粒体和线粒体GST也有显著升高。因此,作者认为微粒体及线粒体GST也可做为肝脏肿瘤标志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 DE_(52)-纤维素和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及 GSH-Sepharose-4B 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了正常大鼠肝脏和癌前病变肝脏微粒体 GST,得到了三个微粒体 GST 同工酶组分,分别命名为A_1,A_2,A_3.用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得其亚基分子量分别为25000D,26000D,43000D.以 CDNB 为底物按 Habig 方法测定 GST 活性,发现大鼠肝脏癌前病变微粒体同工酶 A_1和 A_2的活性显著增高,而同工酶 A_3在正常和癌前病变大鼠之间无显著差异.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鼠肝脏癌前病变组织的微粒体 GST 同工酶组分中 A_1和 A_2显著增高,可作为肝脏癌前病变的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成年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GSH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建立70%大鼠肝IR损伤模型,肝脏缺血时间为60 min。GSH组于缺血前5 min经大鼠股静脉注射5mg/kg的GSH。再灌注24h后通过血清学和组织学指标观察肝损伤情况,TUNEL染色评价肝细胞凋亡。比较各组组织GSH/GSSG率,检测各组肝细胞线粒体钙容纳力(CRC)。结果 与I/R组比较,再灌注后GSH组血清AST和ALT均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24 h,与I/R组比较, GSH组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同时,肝组织GSH/GSSG比值明显增加(P<0.05);再灌注后24 h,与I/R组比较,GSH组肝细胞线粒体钙容纳力明显增加。结论 GSH预处理能减轻大鼠肝脏I/R损伤,该作用可能与减少氧化应激,从而抑制mPTP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从动物实验角度研究了外源性谷胱甘肽(GSH)对汞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染汞同时投入GSH后,甲状腺、肝汞浓度与单纯染汞组比较各剂量组均减小,且有显著差异。肾汞低、中剂量组投GSH后肾汞含量下降,其中低剂量组下降明显。提示,外源性GSH可降低组织中汞含量,对汞中毒防治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猪带绦虫囊尾蚴囊液内谷胱甘肽S转换酶(GST)的活性。方法:测定酶催化反应后底物浓度的变化,计算GST活力单位。结果:囊液经1:20稀释,重复4次测定酶促管与非酶促管吸光值,测得平均GST活性为61.84活力单位;囊液冻干品则几无GST活性。结论:囊液中存在游离形式的GST活性,对筛选保护性抗原和可能的化疗靶分子具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α 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α GST)在急性胆管炎病人肝功能异常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实验组为 32例急性胆管炎病人 ,对照组为 2 0例健康志愿者 .α GST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检测采用常规生物化学方法 .[结果 ]急性胆管炎病人血清α GST升高 ,发病早期α GST升高快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经治疗后α GST下降快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结论 ]α GST是一个反映肝功能的更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本室建立的方法平行检测了192例各类肝脏疾病及721例非肝脏疾病患者血清谷胱甘酞-S转移酶(EC2.5.1.18,GST)及GPT水平。结果表明,血清GST活性测定是一项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好的肝功能指标,诊断急性肝损害的敏感性与GPT相似,诊断慢性肝损害的敏感性明显优于GPT;对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也有重要意义,“GST/GPT分离”是预后不良的标志。血清GST活性变化与肝脏的病理改变一致,动态观察血清GST活性变化可能是一项间接了解肝脏病理改变的可靠指标。此外,血清GST活性测定还有助于肝细胞性黄疸与其他性质黄疸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