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指用补益药物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衰弱状态,提高抗病能力,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临床运用广泛,多用于人体正气衰败,阴阳气血不足,脏腑出现虚弱证候。补之得当,能祛病强身;补之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运用补法治疗多种疾患,如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脑供血不足等临床常见疾病取得良好疗治效,并举验案说明。  相似文献   

2.
补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指用补益药物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衰弱状态,提高抗病能力,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临床运用广泛,多用于人体正气衰败,阴阳气血不足,脏腑出现虚弱证候。补之得当,能祛病强身;补之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运用补法治疗多种疾患,如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脑供血不足等临床常见疾病取得良好疗治效,并举验案说明。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认为,癌症的发病与人体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瘀毒蓄积有关。中医"八法"中的下、和、消、补法针对癌症的病因病机,可以应用治疗癌症的不同阶段。在临床癌症治疗中下、和、消、补法各有特点,侧重不一。下则在急,和则在缓,消则在久,补则在始终,探究这4法在癌症治疗中的辨证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桂康  王丽华 《中医杂志》2002,43(10):796-796
补法多用于人体正气衰败、阴阳气血不足、脏腑虚衰出现虚弱证候。然在临证中遇疑难杂症,虚衰表现不明显,如若辨证准确,用药精当,以补法为主治之,则可收意想不到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补”与“消”法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法则,兹就其定义、理论根据、分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如下。一、补法(一)补法的定义及理论根据补法,程钟龄谓“补其虚也。”是指运用扶正强壮的药物,以补益正气,(其中也包括扶正达邪)促进机体早日恢复。凡人体阴阳气血脏腑之不足者,均可用之,所谓“虚则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十四难》对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的补法,除极个别采取滋阴复液外,大部分与温阳法相互配合,因为“塞能伤阳”,“寒者温之”的关系,所以论中的补法,往往补而寓温为多。补法的作用,除扶助人体气血不足和协调阴阳的偏胜,使之归于平衡外,对正虚邪乘或正气虚弱不能清除余邪的情况下,使用补法,不仅能使正气恢复,而且还有利于肃清余邪,收到间接祛邪的效果。本法在论中,可分为正治法与权变法二大类。 (一)补法的正治法补法的正治法,在《伤寒论》中可以说是针对外感病夹有里虚的患者,或里虚兼感外邪的病证而立的。论中使用本法虽然不多,但具体分析起来,也有如下三个方面: 1.补血复脉法:适用于伤寒里虚,脉结代,心动悸证。如第177条炙甘草汤的见证,是为外感寒邪夹有气血虚弱、精力不继的现象,故在治疗上不可强行攻邪,必须先顾里虚,补养气血,使真气恢复,寒邪  相似文献   

7.
“补法”是中医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具有补益、强壮等作用的药物,经过配伍,组成方剂,来补充人体阴、阳、气、血、营、卫、津、液等的不足,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消除各种虚弱证候,达到强壮身体、恢复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中医常用的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3,34(3):337-338
<正>虚证是以正气虚损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应。《素问.通评虚实论》讲"精气夺则虚"。虚证主要的临床表现:疲倦无力,消瘦,懶言,精神萎靡,面色白,舌质淡,小便频数,大便稀溏,脉迟或虚弱无力等。仔细分析可以分出气、血、阴、阳虚以及具体到某脏虚,如心、  相似文献   

9.
受《内经》所论"传化之府受五脏之浊气"的启发,对临床"虚不受补"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临床虚不受补可能是由于脏腑功能虚弱导致五脏浊气久留体内、因虚致实,补益药不能与正气相接反助邪生患。强调临床治疗需明辨虚实,以免出现虚虚实实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中常可听到所谓“虚不受补”的说法,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治虚证,必然只有用补法。“虚不受补”者,是因补之不当之故。同一种虚证,固其体质、病程、病机、部位不同,故其补法亦应当有所不同。如果不加分析地予以一种补法,那当然会因补之不当而导致“虚不受补”。下面谈几种常见的情况。其一、上盛下虚而重用补气升阳药,则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补法?     
有些人既使非常健壮,也总认为自己应当多补补身子,希望医生给他开些“补药”,好象补法会使人越补越健壮、越结实,至少补补没什么害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补法的确是一种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办法,但它往往是针对体质偏虚的一面进行补偏救逆  相似文献   

12.
补法是中医在治疗各科疾病中的主要方法,亦为"八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治疗方法。从中医病因病机及医学的观点来看,任何疾病的过程,都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没有正、邪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构成人体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合称,是通过诊断、辨证、选穴、施术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所谓“施术”,就是在选定的穴位上运用针刺、艾灸等手法;在运用手法时,又必须根据病症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诚如《灵枢·经脉》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1针刺补泻的作用和意义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1]。针刺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2],从而起到“补虚”的作用;针刺泻法在于逆其气…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病大多病势缠绵,日久耗伤人体正气,使得正气不足而邪气伏恋,疾病经久不愈。因此,在治疗上不可一味攻伐,需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应用"补法",以达到鼓舞正气、抗邪于外的目的。然肝病日久,气血、阴阳失洽,五脏皆受其损,非独肝脏一家为患,需根据五脏各自的特点分而治之,虽同为补益,但其用药特点却各不相同。故本文从"补法"角度浅析慢性肝病诊疗特点,认为慢性肝病在用药上宜柔和甘润以顺其性,在治疗时宜培补五脏以正其纲。同时,注意辨气血阴阳,衡虚实缓急,度它证兼夹,斟开合补泻,以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乃言正气之要.然下医不解,唯念正气,是重补法,皆传以热为补而以寒为泻;又脾胃之病,恰偏虚弱,适逢温补,以讹传讹,非正道也.至北宋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问世,医家好用成方,偏于温燥,尤是附子、肉桂之类[1].  相似文献   

16.
补泻兼施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1,42(12):719-720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的肝脏脂肪蓄积过多的病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弱因素在脂肪肝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笔者多年来潜心于补法的应用,或先补后泻(清泄瘀滞),或补泻兼施,则能有效地从根本上清除有害因素对肝脏的损伤,有利于脂肪肝的康复。兹将笔者在脂肪肝治疗中运用补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针刺补法作用的实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补法不能直接向机体输入任何气血即不能直接补虚,只能促使机体自身对个别虚弱的脏腑经络进行调补,发挥对局部间接补虚的作用,因此针刺补法作用的实质不是补虚而仅是一种指令性的刺激。针刺补法只能适用于局部的虚证,不宜用于元气大伤、全身虚衰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补益正气法是运用中医护理法扶助正气,增强病体抗邪能力,适用于虚症患者的一种护理方法.此法不但能护理病之脏腑亦能维护与病脏病腑有相互制约关系的脏腑的功能,使患者已虚弱的"正气"得以恢复.文中介绍了三种护理法.  相似文献   

19.
陈好远  聂军 《河南中医》2011,31(12):1383-1384
张德忠教授认为:肝癌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为局部实,整体虚。随着疾病的发展,邪渐实,正渐虚,肝脾肾等各脏腑功能日益虚弱,正气无以抗邪,故扶正固本应作为肝癌治疗的主要原则,补虚实脾应贯穿病程始终,攻忌峻攻,应缓药徐徐图之,调和气血,以重视生存质量,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20.
益气补虚治复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瑞华 《山东中医杂志》2005,24(10):614-614
气虚之人,卫气不固,腠理疏松,极易感受风邪,邪气留恋,正气愈虚,或因正气虚弱,感邪后难以驱邪外出,往往缠绵难愈,反反复复.以致成为体虚复感,甚至感冒经久不愈。正如《证治汇补》所云:“平素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证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此类患者平素多脾胃功能较差,常有胸腹满闷、腹胀、嗳气、不思饮食,畏寒恶心等症状。当此之际,治疗应以益气补虚为主,切忌过于发散,更伤正气,肺卫更虚不禁风,以致非但不能愈病,反而增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