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白血病尤其M3型易发生DIC。结合有DIC之诱因、出血征象及DIC筛选试验(PLT计数、KPTT、PT、3P试验及Fg测定)基本可明确诊断。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用小剂量肝素(50mg/d)治疗DIC,14例病人中11例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应用反式维甲酸(Retinoticacid,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但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者,病死率仍很高。M3a、M3b及早幼粒细胞数高、低均可并发DIC。诊断确立之后,应立即口服RA,同时使用肝素治疗DIC,根据凝血时间(CT)调整肝素用量及间歇时间,使CT维持在20~30min,肝素用至出血症状停止和DIC指标恢复正常,再减量维持1~2周,必需输血时,同时加用肝素,以防止促进DIC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最佳的护理方法,提高病儿化疗过程中的耐受性。方法选择58例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的病儿,进行化疗的同时,给予防治感染、出血及对症处理等一系列精心有效的护理。结果 58例病儿中除7例并发颅内出血、内脏出血放弃治疗、死亡外,余51例均成功完成诱导缓解治疗。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给予精心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病儿化疗过程中的耐受性,帮助病儿成功完成诱导缓解治疗。  相似文献   

4.
对24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就其如何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指出几急白出现广泛而严重的出血、尤其是静脉穿刺及/或肌肉注射针孔处渗血不止,应及时做DIC的实验室检查。选用CT、PT、APTT、WB、3P作为DIC的实验指标,实验简便快捷,可获早期诊断。应用中剂量肝素治疗为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陈忠平 《吉林医学》2014,(11):2405-2406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选取38例DIC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结果:经过及时诊治,患者抢救成功36例,孕妇死亡2例;死胎2例,死产1例。结论:对于DIC患者要早诊断、早治疗,及时给予抗凝治疗,并做好术前风险评估及术后监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促发因素很多,其产科并发症引起者尤为常见,称为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即产科DIC。起病急,病势凶险,母婴病死率高。本文对1992~1999年我院21例产科DIC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年龄21~32岁,平均27.3岁,孕产次:初产妇5例,经产妇16例。发生时间:产时4例,产后17例。1.2 诱因 产时子宫破裂2例,羊水栓塞4例(其中1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发生,1例分娩过程中用催产素,1例顺产,1例孕12周钳刮过程中发生);胎盘部分植入5例;胎盘早剥4例;中期妊娠死胎3例;前置胎…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1990-1996年收治的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用法10-25mg,8-12h一次,皮下或静脉滴注,每日剂量20-75mg,  相似文献   

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率很高,据文献报道约有80%的患者早期即有凝血功能异常,DIC为AP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DIC对降低APL患者早期病死率起着重要作用。2001~2006年,我们采用小剂量肝素加血浆输注治疗APL并发DIC患者110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正确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分析9例产科DIC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与结论:9例产科DIC6例抢救成功,3例失败。表明对产科DIC应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并去除病因,结束分娩。  相似文献   

11.
涂皎 《吉林医学》2010,31(4):477-478
目的: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产科12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资料分析数据发现12例产科D IC中9例抢救成功,3例死亡。结论:产科DIC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肝素,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果断切除子宫。  相似文献   

12.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特点、救治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产科DIC发生与产科严重并发症(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相关。38例患者抢救成功35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诊断,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有效维持微循环及补充凝血因子,把握好子宫切除的时机是抢救DIC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一种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的疾病,患者由于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的大量增生积聚,并对机体的浸润及破坏,释放大量的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激活纤溶酶系统,造成凝血因子消耗,纤溶亢进,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及微循环障碍。1临床资料1999~2003年血液内科收治24例APL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19~58岁,全部病例均经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骨髓象,确诊为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例均符合DIC诊断标准:表现为3P试验阳性、FDP≥20mg/L、TT>3s、PT>3s、纤…  相似文献   

14.
急性重症感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50例急性重症感染病人(24例合并DIC,26例未合并DIC)做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g)、血小板数量(Plt)、抗凝血Ⅲ(AT-Ⅲ)、纤溶酶原活性(PLG)、α_2纤溶酶活性(α_2AP)和D-二聚体含量(D-Dimer)8种凝血纤溶指标的测定观察。结果表明:DIC在感染性多系统脏器衰竭(MSOF)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单次Fg含量测定对感染性DIC的诊断价值不大。PT、APTT、AT-Ⅲ、PLG、Plt、D-Dimer和α_2AP可做为感染性DIC的实验诊断指标,但单项测定对DIC的诊断率均未超过80%,而多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率至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孕产妇发生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种构成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11年来 2 6例孕产妇并发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羊水栓塞 12例 (46 .15 % ) ,重度妊高征 4例 (15 .38% ) ,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各 2例 (各占 7.6 9% ) ,子宫破裂、HELLP综合征、子宫内感染、妊娠晚期急性脂肪肝、大量库血输入、产后溶血性尿毒症各 1例 (各占 3.84 % )。 2 6例中死亡 5例 ,病死率为19 .2 3%。结论 注重原发病预防和治疗、早期祛除DIC病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母婴病死率高,若诊治及时可获痊愈.笔者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0年10月收治的5例产科DIC病人救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叶玮  韩晓燕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3):1097-1098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病情凶险,治疗困难,母婴死亡率高。在早期因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产科医生忽视,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阻止DIC的病程进展,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极为重要。随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水平的提高,早期诊断DIC已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急性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0例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红  杨新 《广东医学》1999,20(10):801-802
目的 探讨急性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 对18a中发生的40例急性产科DI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产科DIC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病死率仍占孕产妇总病死率的首位。控制出血时间越短,疗效越好,保存子宫机会较多。最主要的诱因是;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实验室检查中FDP的敏感性较高。结论 要重视对急性产科DIC主要诱因的防治,实验室检查结果须动态  相似文献   

19.
20.
刘月美 《医学文选》2001,20(2):174-175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如果由于某些产科因素所致,则称为产科DIC,发生率约为分娩总数的0.1%。现将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1月收治的8例产科DIC病人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年间我院产科分娩2612例,中、晚期妊娠引产(包括死胎、过期流产) 2576例,共5188例,发生DIC8例,发生率为0.15%。8例中年龄22~40岁,平均30.4岁;初产妇3例,经产妇5例。孕周为10~42周,其中<28周1例,28~<37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