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降糖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秋  王珊  王正春 《医药导报》2004,23(11):0826-0827
目的:分析降糖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特征,旨在指导临床合理应用降糖药物。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5月中国期刊数据库及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杂志进行检索,对检索出的52例应用降糖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s)表现、ADRs程度、因果评价、治疗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降糖药物引起ADRs与人群分布和年龄因素等有关,ADRs临床表现主要是低血糖(28.8%)和变态反应(15.4%)。ADRs转归治愈31例,好转21例。结论:糖尿病并发症较多,加之长期合并用药,应嘱咐患者科学使用降糖药物,并密切关注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药学监护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在ADRs药学监护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2月某医院心内科ACS患者108例,由临床药师进行ADRs药学监护,记录ADRs的类型、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处置措施、转归情况、涉及药品等信息,并对ADRs的关联性和预后进行评价。结果:83例患者报告了ADRs,占比76.85%;累计报告150例次ADRs,涉及17种ADRs类型;全部药品不良反应均为一般ADR,其中1例为新的ADR,无严重ADR。全部ADRs涉及25种药物,其中22种药物的ADRs发生率为“常见”。发生频次最高的ADRs为出血事件,均为1型或2型出血,第二位为肝功能异常,均为轻度肝损伤;第三位为胃肠系统不适,50%与阿司匹林相关。根据ADRs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后,痊愈和好转比例为90.00%。结论:ACS患者的ADRs发生率较高,均为一般ADR,多数为常见ADR且预后良好。临床药师的全程...  相似文献   

3.
549例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蔡长春  李景苏 《医药导报》2005,24(3):0256-0256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安全的使用药物、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自行设计的ADRs监测报告程序,对该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全程监测的临床549例ADRs病历从患者状况、药物、使用情况等3个方面逐项归纳统计整理。结果549例ADRs中涉及药物为23类205个品种,以抗菌药物引发的ADRs居首位(163例次,2969%),中药制剂占第2位(76例次,1384%),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占第3位(69例次,1257%);ADRs受累的器官/系统共19个,其中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居首位(3333%),肝损害居第2位(1677%),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损害居第3位(1293%)。结论老年患者、有严重基础病患者、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合理的配伍与ADRs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特点和原因,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06年1月—2015年4月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408份抗菌药物致ADRs报表,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给药途径、ADRs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408份ADRs报表中,共涉及抗菌药物物37种,居首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共13种222例;ADRs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为323例占79.26%;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损害为26例占6.37%;以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的ADRs最常见为388例占95.10%;绝大多数ADRs转归较好为407例,99.75%。结论:医务工作人员应严格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静脉用药,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测,减少ADRs对患者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1996-2001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刘彬  谷容  王刚 《中国药业》2002,11(5):62-64
目的:对我国1996-2001年13种医药刊物中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方法:用献计量学方法,对331例中药注射剂诱发ADRs报道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讨论诱发药物、症状表现以及造成ADRs的原因。结果:诱发ADRs的药物涉及34个品种,其中以双黄连注射液为最,占39.2%;ADRs表现中,皮肤及粘膜损害比例最大(39.0%),造成重度损害致死11例(3.3%)。结论:应加强有关中药注射剂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规范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实施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控制、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相关因素以及ADRs对病人身体造成的损害.方法 收集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药物不良反应报告98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静脉给药途经发生的ADRs有95例,占总例数的96.9%.其中抗菌药物的ADRs发生率最高,有44例,占44.90%.ADRs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损害最为常见.联合用药引起的ADRs 10例,占10.20%.结论尽可能减少 ADRs发生相关因素、合理用药,可以减少或避免ADRs的发生,保证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胺碘酮片剂与注射剂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与胺碘酮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和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报告,比较2种剂型胺碘酮所致ADRs的临床表现、严重ADRs构成比及转归。结果共收集到胺碘酮相关ADRs报告180份,涉及180例患者、195例次ADRs。180例患者中男性119例,女性76例;年龄2个月~97岁,平均年龄64岁。21例患者既往有ADRs史。195例次ADRs中一般ADRs 151例次(77.4%),严重ADRs 44例次(22.6%)。胺碘酮片剂相关ADRs 46例次,其中严重ADRs 13例次(28.3%);胺碘酮注射剂相关ADRs 149例次,其中严重ADRs 31例次(20.8%)。胺碘酮片剂所致严重ADRs的比例稍高于注射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P=0.29)。胺碘酮片剂所致ADR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伤(34.7%)、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17.3%)、咳嗽、咳痰、呼吸困难(10.9%)、皮疹等(8.7%)、头痛头晕(4.3%)、横纹肌溶解(4.3%)、过敏(2.2%)等。胺碘酮注射剂所致ADR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伤(25.5%)、静脉炎(27.5%)、皮疹(14.1%)、过敏(8.1%)、心律失常(6.0%)、头痛头晕(5.4%)、血压下降(4.7)等。2种剂型所致ADRs的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18,P=0.09)。结论胺碘酮片剂与注射剂所致ADRs有所不同,因此其ADR的监测应有所侧重。对使用胺碘酮片剂的患者尤应加强用药指导和相关指标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s)发生情况和危害,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2010年收集上报的262例药品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 262例ADRs中,1个月至3岁婴幼儿发生ADRs最多,占总例数58.77%(154例);静脉给药ADRs发生率最高,占总例数97.3.%(255例);在使用的药物中,抗生素ADRs发生率最高,占总例数55.34%(145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变态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多见。结论婴幼儿ADRs发生率较高,抗生素和静脉给药更易引起ADRs,应进一步加强儿童ADRs监测,避免和减少儿童ADRs发生。  相似文献   

9.
7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s)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5年5月收集到的79例ADRs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s的药物共52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多。静脉给药是引起ADRs的主要给药途径,主要的ADRs类型为皮肤损害,严重ADRs有11例(占13.9%)。结论:应重视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抗菌药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玫  徐珽  金朝辉  吴逢波  唐尧 《中国药师》2007,10(4):363-365
目的:对四川省2002~2005年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s)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四川省2002~2005年上报的2668例抗菌药物ADRs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生ADRs以喹诺酮类最多(占30.13%)。给药途径以注射最高(占80.51%)。ADRs评价为"很可能"的最多(占58.73%)。ADRs的转归治愈1164例,好转1496例,有后遗症的5例,死亡3例。所有ADRs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8.94%。结论:抗菌药物ADR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需进一步进行ADRs监测,以达到更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巫金娜 《今日药学》2006,16(6):16-17
目的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在我院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及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05年5月门诊、病房收集的87例ADRs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涉及ADRs的药物共49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39.08%),其次为中药制剂(20.69%).ADRs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50.57%),其次为全身损害(34.45%),静脉给药是ADRs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 临床医药人员应加强对ADRs认识,重视对ADRs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192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收集的192例ADRs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 192例ADRs涉及的药物有86种,抗微生物药引起的居首位(55.73%);合并用药43.75%;给药途径以静脉为主(77.08%);临床表现以皮肤附件损害最常见(56.25%);严重的ADRs 9例,新的ADRs 1例。结论 加强医护人员对ADRs的认知程度,降低ADRs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s)发生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上报的535例抗菌药物ADRs报告,分析其抗菌药物ADRs涉及的相关因素。结果:535例抗菌药物ADRs报告中,其中男性248例,女性287例,女性多于男性;抗菌药物ADRs上报例次逐年增加;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s为最多(占93.46%),其次为口服给药(占6.16%);报告中涉及药品种类中头孢菌素类占26.83%;ADRs报告一般的占93.27%,新的ADRs占4.67%,严重的ADRs占2.06%。结论:医院行政部门应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慎用喹诺酮类药物,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10年系统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索使用双黄连注射剂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的规律性。方法:采用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进行检索,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黄连的有效ADRs 1445例,2244例次。涉及皮肤、消化、呼吸、泌尿和神经精神等多系统器官42种ADRs症状;前6位是药疹(占51.1%)、恶心呕吐(10.9%)、药物热(9.1%)、过敏性休克(6.8%)、腹痛腹泻(3.8%)和血管神经性水肿(3.7%)。75%系变态反应。首次使用发生比率高于再次使用者,最短的在开始用药的数分钟内发生;最长的在用药后数周内发生ADRs。1445例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ADRs中,恢复1437例,治疗无效死亡8例。结论: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ADRs涉及面广,最严重的可能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5.
《抗感染药学》2017,(4):810-812
目的:分析某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应发生规律、特点及相关因素,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对某基层医院2016年1—12月报告的8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s)报告,分析了发生ADRs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与种类、给药途径、联合用药、临床表现、转归等,并结合文献分析了ADRs发生规律、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84例报告中护士报告的66例占78.57%,医生报告的11例占13.09%,药师报告的7例占8.33%;注射给药ADRs发生率为91.67%明显高于口服给药为8.33%;所有ADRs患者经停药相应处理而治愈或未经处理而自愈,对原患疾病无影响;引发ADRs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占45.10%,心血管药物占24.70%;ADRs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和心血管系统。结论:抗菌药物引起的ADRs仍是监测的重点,护士在ADRs监测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上报至浙江省ADRs监测中心的ADRs 521例,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药物过敏史、ADRs发生时间、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因果关系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21例ADRs共涉及227种药品,其中由抗微生物药(85种,占总品种数的37.44%)导致的ADRs 300例,中药制剂(62种,占总品种数的27.31%)引起的ADRs 141例,分别占ADRs总数的57.58%和27.06%;共观察到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ADRs 194例次,占总数的37.24%。不良反应涉及人群男女比例为1∶1.3;60岁以上患者为ADRs易感人群;静脉滴注是导致ADRs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ADRs监测与医疗监管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药学》2017,(3):580-581
目的:分析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ADRs)报告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上报的ADRs报告69例,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引起ADRs患者性别、年龄和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ADRs累及器官/系统,找出引起ADRs特点。结果:69例ADRs患者中,年龄<18岁患者占16.00%,>65岁老年患者占27.50%,>18~65岁患者占56.50%;男-女之比为0.86∶1;静脉给药所致ADRs患者的百分率为最高占79.80%,其次是口服给药方式占10.20%;抗菌药物所致ADRs患者的百分率为最高占36.23%,其次是维生素、营养类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物占15.94%;累及器官较多的依次是免疫系统损害为28.9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27.53%,心血管系统损害为17.39%。结论:临床用药中应加强ADRs的监测,可有效预防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应用药物不良反应(ADRs)集中监测方法,对60岁以上内科住院患者进行用药调查与ADRs监测。二年内发现1221患者中256例发生ADRs328次。发生率为26.85%(328/1221)、因ADRs住院 21人、占 1.72%(21/1221)。A型反应276次、占 84.15%(276/328).B型反应52次、占 15.85%(52/328)。因ADRs死亡6例。老年性ADRs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男性(P<0.05)。因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ADRs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平均用药种数为8~10种/d,不包括中草药。本组患者中应用抗生素、心血管药物、利尿剂、磺脲类降糖药、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等容易引起ADRs。  相似文献   

19.
钙拮抗药不良反应79例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宗慧 《医药导报》2005,24(9):850-851
目的分析钙拮抗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旨在指导临床合理应用钙拮抗药。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12月中国期刊数据库及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杂志进行检索,对检索出的79例应用钙拮抗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表现、ADRs程度、治疗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钙拮抗药引起ADRs与年龄有关,ADRs临床表现主要是皮疹等皮肤损害、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ADRs转归除1例停药后血糖不可逆升高外,治愈73例,好转4例,死亡1例。结论使用钙拮抗药应密切关注不良反应,避免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培门冬酶(PEG-Asp)2009年以来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发生情况及其处置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72例PEG-Asp的ADRs报告,统计ADRs的发生特点及处置措施。对不同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的患者ADRs发生时间、发生类型以及涉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转归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72例患者中,18岁以下患者最多(24例,33.33%);严重ADRs 17例(23.61%)。典型ADRs包括过敏性休克11例,发生于5 min^3 h内,30 min时最高发,给药途径均为肌内注射;胰腺炎(7例,9.72%)发生于3~19 d;深静脉血栓(6例,8.33%)发生于2~23 d。对PEG-Asp的ADRs进行分析提示,静脉滴注比肌内注射更少报道引起不良事件常用术语标准(CTCAE)≥3级的过敏反应,儿童的ADRs上报比例较高。处置中经过对症治疗或停药后,大部分不良事件结局为好转或痊愈。结论从本ADRs发生时间来看,需要在用药后较长时间内对患者进行监测,静脉滴注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报道更少。在给药前预处理方面,国内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建立合理的预处理方法可以降低严重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