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川芎嗪对花生四烯酸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花生四烯酸(160μmol/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测LDH释放率和细胞MDA含量,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并测定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降解。结果:川芎嗪(0.25,1.00mmol/L)能浓度依赖性抑制花生四烯酸引起的细胞存活率下降(t=2.52,3.14,P&;lt;0.05),并降低细胞LDH释放率和MDA含量(t=3.27,5.88和t=4.64~7.41,P&;lt;0.05)。花生四烯酸处理24h后的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核固缩表现,凝胶电泳显示DNA凋亡梯带。川芎嗪(0.25~1.00mmol/L)能降低其凋亡率。结论:川芎嗪对花生四烯酸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和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对过氧化氢(H2O2)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在由H2O2制备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基础上,采用MTT法测定各组细胞活力;生化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以及western-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H2O2处理HUVEC后其存活率较正常HUVEC下降,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和MD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较正常HUVEC降低;HUVEC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SSTF(100~400mg/L)各剂量都能提高H2O2损伤的HUVCE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LDH活性,显著减少MDA的含量,提高SOD的活性,明显降低HUVEC凋亡率,明显提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 SSTF能减轻H2O2对HUVEC的氧化损伤作用,降低H2O2所致HUVEC的凋亡率,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对高糖诱导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三代融合的牛视网膜血管周细胞,分别在对照组(5.5 mmol/L)与高糖各组(15、25、35 mmol/L)中孵育6d,透射电镜观察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TUNEL法检测培养后周细胞的凋亡情况,检测培养液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结果 15 mmol/L、25 mmol/L与35 mmol/L葡萄糖组凋亡率分别为( 28.35±0.84)%、(40.43±0.93)%与(50.16±0.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1±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97,P<0.01).高糖各组MDA浓度/SOD活力比值增加(F=13.73.P<0.01).周细胞凋亡率与MDA浓度/SOD活力比值呈正相关(r=0.893,P<0.01).结论 氧化应激参与了高糖诱导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Bcl-2相关X蛋白(Bax)对过氧化氢(H_2O_2)作用后的血管内皮细胞丙二醛(MDA)生成及内皮素(ET)释放的影响。方法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si-NC组、si-Bax组、H_2O_2组、si-NC组+H_2O_2组、si-Bax+H_2O_2组共6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常规培养;si-NC组:血管内皮细胞中转染siRNA Control,常规培养;si-Bax组:血管内皮细胞中转染siRNA Bax,常规培养;H_2O_2组:血管内皮细胞不做转染,用100μmol/L的H_2O_2处理;si-NC+H_2O_2组:血管内皮细胞中转染siRNA Control后24 h,用100μmol/L的H_2O_2处理;si-Bax+H_2O_2组:血管内皮细胞中转染siRNA Bax后24 h,用100μmol/L的H_2O_2处理。q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转染Bax小干扰RNA和小干扰RNA阴性对照,用H_2O_2处理后,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中MDA含量,Griess法测定各组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二硝基苯肼法测定各组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培养液中ET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H_2O_2组细胞中Bax mRNA和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si-Bax组细胞中Bax mRNA和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si-NC组细胞中Bax m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_2O_2组细胞培养液中MDA、LDH、ET水平均升高,NO水平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Bax+H_2O_2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MDA、LDH、ET水平有所降低,NO水平升高,细胞凋亡率有所降低,与H_2O_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NC+H_2O_2组细胞清中的MDA、LDH、ET、NO水平及细胞凋亡率与H_2O_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_2O_2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而下调Bax表达可以减少血管内皮细胞释放MDA、ET、LDH,促进细胞中NO合成,减少细胞凋亡,Bax可以减弱H_2O_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利用中药丹参有改善微循环、保护缺血组织的作用,观察丹参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生长的影响,为其中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例身体状况良好的增生性瘢痕患者,将手术切下的增生6性瘢痕组织用于培养,用FBDMEM及含丹参0.1,0.25,0.5,1.0,2.5,5.0g/L的DMEM培养液培养48h后,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流式细胞术、培养基上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活性测()定和原位标记法染色检测丹参对FB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与普通培养液DMEM比较,丹参个剂量组对6FB增殖率均有一定影响;其中以0.5g/L以上剂量组对FB的增殖抑制作用最显著(t=2.987~3.945,P<0.01),2.5g/L以上剂量组FB活性还同时显著降低(t=3.157~3.945,P<0.01),且细胞凋亡率t=3.145~(3.578,P<0.01)及培养基上清液LDH活性(t=3.457~3.789,P<0.01)显著上升。结论:丹参能抑制增生性瘢痕FB的增殖能力,2.5g以上剂量组同/L时还降低FB细胞活性,LD活性上升及细胞凋亡发生是HFB活性降低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艳  陈栋  贡福盛  刘健  刘晓晴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4):3825-3827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O-1)在高血糖和高血脂诱导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在D-葡萄糖25mmol/L和软脂酸250μmol/L的刺激下,分别用氯化血红素和锌原卟啉-9诱导和阻断HO-1的表达,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O-1mRNA和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并检测内皮细胞的存活率、乳酸脱氢酶释放率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结果:D-葡萄糖25mmol/L和软脂酸250μmol/L条件下,氯化血红素可以促使HO-1的表达,培养上清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且显著地提高内皮细胞的存活率(P<0.05),乳酸脱氢酶的释放率和细胞内丙二醛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而应用锌原卟啉-9后,HO-1的保护性作用消失。结论:在高血糖和高血脂条件下HO-1可以明显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起到明显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抗氧化药物丙丁酚的拮抗作用,并观察这种拮抗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方法:实验于2004-04/1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实验中心完成。取Wistar大鼠2只,用酶溶液消化大鼠脑皮质组织制成细胞悬液再进行培养传代。①经过鉴定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加入无血清1640培养液;损伤组分别加入用无血清的培养液配制的浓度为0.1,0.5,1.0,1.5,2.0m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两个组孵育2,4,6,8,10h后计算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乳酸脱氢酶释放率。②另将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换用无血清1640培养液孵育8h;损伤组加入1.0mmol/L同型半胱氨酸孵育8h;干预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20,30,40,50μmol/L的丙丁酚各孵育30min后再加入1.0mmol/L同型半胱氨酸孵育8h,然后计算乳酸脱氢酶释放率。③将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RPMI-1640培养基常规培养;损伤组:RPMI-1640培养基+同型半胱氨酸1.0mmol/L进行培养;干预组:RPMI-1640培养基+丙丁酚50μmol/L30min后再加入同型半胱氨酸1.0mmol/L进行培养。一共观察7d,并画出细胞生长曲线。结果:①同型半胱氨酸在浓度1.0mmol/L孵育时间8h时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49.06±1.07)%,(19.6±2.04)%,P<0.01]。②丙丁酚在10,20,30,40,50μmol/L时乳酸脱氢酶释放率为(45.57±1.31)%,(41.17±1.25)%,(37.9±0.69)%,(32.57±2.47)%,(26.26±2.34)%,与损伤组相比差异显著[(49.03±1.12)%,P<0.05],且丙丁酚浓度越高,乳酸脱氢酶释放率越低。③细胞存活数:损伤组低于干预组和对照组(P<0.01),后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有毒性损伤作用,丙丁酚10~50μmol/L呈剂量依赖性拮抗作用同型半胱氨酸所致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丙酮酸脱氢酶激活剂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内皮细胞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将传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种至6孔板,培养48~72h至90%融合。将每孔分别分组:对照组:葡萄糖浓度为5.5mmol/L;高糖组:葡萄糖浓度为30mmol/L;二氯醋酸二异丙胺+高糖组:浓度为1×10-5,1×10-4,1×10-3mol/L的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加高糖处理48h。用2.5g/L胰酶消化收集细胞;固定后充分混匀制成1×109L-1细胞悬液;加RNA酶A37℃水浴45min;加入碘化丙啶50g/L混匀,4℃避光放置60min,尼龙网滤过,上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计数10000个细胞,以亚G1峰细胞为凋亡细胞,计算细胞凋亡率。以体外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靶细胞观察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指标一氧化氮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用改进的DPN诱导分析法检测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丙酮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①高糖组细胞一氧化氮浓度[(590.77±56.00)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99.47±51.77)μmol/L,P<0.0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二氯醋酸二异丙胺+高糖组细胞一氧化氮浓度明显高于高糖组(P<0.05~0.0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低于高糖组(P<0.01)。②不同浓度的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可呈浓度依赖性激活丙酮酸脱氢酶活性,高浓度组与中、低浓度二氯醋酸二异丙胺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可以通过对丙酮酸脱氢酶的激活来纠正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水杨酸钠诱导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凋亡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11在武汉大学完成。选择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为观察对象,将PC12细胞培育于培养板,无血清同步化后随机分组。以不同浓度的水杨酸钠[低浓度(0.3125,0.625mmol/L),高浓度(1.25,2.5,5mmol/L)]处理72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Westernblotting检测胞内NF-κB的含量。结果:水杨酸钠为1.25~5mmol/L时显著减少PC12细胞的存活率(P<0.01);并引起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表现为细胞体积明显缩小、变圆,部分细胞从贴壁状态变为悬浮状态,折光性减弱。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随着水杨酸钠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较低浓度水杨酸钠(0.3125,0.625mmol/L)处理组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升高不明显(P>0.05)。高浓度水杨酸钠(1.25,2.5,5mmol/L)处理组细胞出现典型凋亡峰,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水杨酸钠作用浓度的增加,PC12细胞中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结论:高浓度的水杨酸钠可以体外诱导PC12细胞凋亡;水杨酸钠可剂量依赖性的减少PC12细胞内的NF-κB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对颈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9例颈髓损伤患者分为低能量氦氖激光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观察低能量氦氖激光对颈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颈髓损伤患者血液黏度增高,血清SOD活力降低且MDA含量增高。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治疗后激光组全血黏度高低切变值和血浆黏度均明显改善犤(4.8±0.9)mPa·svs(5.7±1.2)mPa·s,(6.1±1.0)mPa.svs(7.5±1.2)mPa·s,(1.68±0.28)mPa·svs(2.16±0.28)mPa·s犦(t=2.451~2.537,P<0.05),血清SOD活力增高犤(1.52±0.17)pmol/(s·L)vs(1.35±0.25)pmol/(s·L)犦(t=2.652,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犤(4.0±0.7)μmol/Lvs(4.8±0.8)μmol/L犦(t=2.478,P<0.05)。结论: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可改善颈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状况,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瘦素、脂代谢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胆固醇结石患者血清瘦素及血脂成分浓度的测定,旨在探讨瘦素(LP)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胆结石住院患者,确定22例作为实验组(胆石组),其中男10例,女12例。术后通过肉眼观察和化学检测证实为胆固醇结石。患者术前进行各项检查排除心、肝、肾等器官病变,且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等慢性病变,不伴或伴胆囊炎但非急性发作者。另外,随机抽取本院经体检及生化全项检查无血脂增高及其他明显病变的健康人群16例,其中男8例,女8例,作为对照组。用生化法检测胆固醇结石组患者及对照组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的含量;并测身高、体重、腰围,计算体重指数(BMI)、体表面积;用放免法测血清瘦素值。结果胆石组和对照组血脂成分差异具有显著意义。HDL:胆石组为(1.21±0.27)mmol/L,对照组为(1.5±0.3)mmol/L,结石组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21,P<0.05);血清胆固醇:胆石组为(4.6±0.7)mmol/L,对照组为(4.0±1.0)mmol/L,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40,P<0.05);载脂蛋白A1(apo-a1):胆石组为(1.28±0.28)g/L,对照组为(1.53±0.25)g/L,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t=2.56,P<0.05)。胆石组血清瘦素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Ⅰ型磷酸酶抑制亚基1(PPI1)对大鼠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PPI1野生型和活化型突变体表达质粒分别转染乳鼠心肌细胞,并建立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模型,测定各组心肌细胞的存活率、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caspase-3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此外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分析PPI1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DH、MDA含量、caspase-3活性及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细胞存活率和SOD活性降低(P<0.05);PPI1活化型突变体转染组细胞的LDH、MDA含量、caspase-3活性和细胞凋亡率则降低,细胞存活率和SOD活性升高,与缺氧/复氧组比较各实验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表明该组细胞P53、Bax 表达下调,pAkt表达上调.结论 PPI1活化型突变体对H/R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稳定心肌细胞膜、减轻氧自由基损伤及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硒、锌对索曼神经毒剂诱导大鼠过氧化损伤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索曼对大鼠急性中毒的自由基损伤作用及硒、锌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方法: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阴性组(正常对照组)、阳性组(损伤对照组)、硒组(加硒保护组)和锌组(加锌保护组)。测定指标有血清、大脑、肝脏的维生素E、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 结果:索曼中毒后,大鼠大脑与肝脏中的T-AOC分别从(80.60±9.87),(174.63±6.67)mmol/g降至(38.69±3.57),(97.40±5.97)mmol/g(t=16.22,14.8,P<0.01);维生素E含量从(3.78±0.49),(37.40±3.36)μmol/g降至(1.52±0.38),(17.94±2.75)μmol/g(t=13.91,13.50,P<0.01),血清中的T-AOC和维生素E也有所降低(t=2.31,2.85,P<0.05);而血清NOS活性从(6.70±0.30)mmol/L升高至(15.60±2.78)mmol/L(t=14.92,P<0.01),大脑与肝脏中的NOS活性也有所升高;硒、锌组较阳性对照组损伤指标变化幅度较小。 结论:索曼中毒有明显的自由基损伤作用,硒、锌对索曼中毒有显著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泽泻醇提取物对高血糖小鼠血液生化指标及胰岛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泽泻醇提取物 (rhizoma alismatic extract,RAE)对正常动物及糖尿病动物的血糖、血脂、胰淀粉酶及胰岛素的影响 , 为泽泻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康复措施的介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雄性昆明种小鼠 29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 4组生理盐水组、格列齐特组、 RAE 10 g/kg组、 RAE 20 g/kg组.给小鼠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 90 mg/kg, 造成高血糖动物模型. 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血脂和胰淀粉酶. 放免法测定血清胰岛素.光镜下观察胰腺和胰岛的组织学变化. 结果RAE一次灌胃 20 g/kg,可使正常小鼠血糖明显降低 [对照组 (7.6± 1.1) mmol/L; RAE 20.0 g/kg组( 5.6± 1.5) mmol/L,(t=2.329,P< 0.01)]. 重复治疗 7 d, RAE 10,20 g/kg使四氧嘧啶小鼠血糖降低 [对照组 ,RAE 10 g/kg组, RAE 20 g/kg组血糖值分别为( 21.9± 2.8), (15.7± 5.7),( 9.3± 3.9) mmol/L( t=2.329,P< 0.05,t=3.118,P< 0.01) ].光镜下观察 四氧嘧啶小鼠胰岛数量减少 ,形态也明显缩小,而用 RAE 治疗动物的胰岛组织学未见明显变化. RAE 20 g/kg还使正常小鼠 [对照组, RAE 20 g/kg组的胰岛素水平分别为 (16.4± 4.0),(24.6± 8.1) μ U/L]及四氧嘧啶小鼠的胰岛素水平 [对照组, RAE 20 g/kg组的胰岛素水平分别为 (13.5± 4.3),(20.1± 9.1)μ U/L]增加. 结论RAE具有明显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并能保护胰岛组织免受损伤; RAE降低血糖作用与促进胰岛素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γ-干扰素(IFN-γ)对血管内皮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评价26S蛋白酶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由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及离体器官模型,以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及丙二醛(MDA)浓度评价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损伤程度,以内皮依赖性血管松弛反应评价离体器官水平VEC的损伤程度.结果 H2O2可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引起VEC损伤,表现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及MDA浓度增加(P<0.05或P<0.01),由乙酰胆碱(Ach)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松弛反应明显降低,表现为10-5 mol/L Ach引起血管最大舒张反应由(95.82±9.25)%降至(12.61±2.96)%(P<0.01);采用20 μg/L IFN-γ预孵育VEC 48 h后可明显降低由H2O2引起的LDH及MDA生成(P均<0.05),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松弛反应,由Ach诱导的血管最大舒张反应增至(72.68±18.82)%(P<0.01);26S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可取消由IFN-γ诱导的内皮抗氧化保护作用.结论 IFN-γ可诱导血管内皮对氧化应激的保护,其机制与26S蛋白酶体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利多卡因被认为有抗炎作用,而其作用机制不清.核转录因子κB是炎症反应的关键环节.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人体中性粒细胞核转录因子κB激活和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10/2007-02在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肿瘤坏死因子α(O127:B8)购于Sigma公司;外周血标本健康者,受试者知情同意.方法:人体中性粒细胞分为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组、肿瘤坏死因子α+利多卡因1.0 mmol/L组、肿瘤坏死因子α+利多卡因2.0 mmol/L组、肿瘤坏死因子α+利多卡因4.0 mmol/L组,共同孵育3h.主要观察指标: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利多卡因对核转录因子κBmRNA和I-κB 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的影响.孵育12h和24h,以流式细胞术分析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利多卡因组核转录因子κB mRNA表达显著降低,而I-κB mRNA表达显著增加.并凡利多卡因2.0 mmoVL组和4.0 mmol/L组显著优于1.0 mmol/L组(P<0.05),而2.0 mmol/L组和4.0 mmol/L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利多卡因在12h和24h都可以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P<0.05),而4.0 mmol/L组显著优于1.0 mmol/L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1.0,2.0,4.0 mmol/L都可以显著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65mRNA的表达,并且在12和24h可以部分逆转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胃湿证不同腻苔的中老年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及丙二醛的改变及祛湿治疗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中老年脾胃寒湿证和湿热证患者血浆 SOD和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的水平,丙二醛检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 (tube barbituric acid, TBA)法, SOD采用放射免疫法 (radioimmunoassay, RIA)法,并用化湿汤加减进行治疗观察.结果脾胃湿证时黄、白腻苔患者血浆 SOD水平 [(102.47± 11.03),(104.68± 12.84) mol/L]较正常薄白苔患者 [(121.95± 13.66)mol/L]降低,丙二醛明显升高 [黄白腻苔 (6.12± 0.72), (5.92± 0.67)mol/L;薄白苔( 4.28± 0.61) mol/L](t=3.12,2.87,P< 0.01),且与腻苔厚度有一定的平行关系,腻苔厚者, SOD、 MDA改变显著.化湿汤对血浆 SOD及丙二醛水平具有改善作用 (t=3.85,2.49,2.51,P< 0.01或 0.05). 结论黄、白腻苔的形成与氧自由基损伤有关,化湿汤治疗中老年脾胃湿证和改善腻苔的机制可能与其清除氧自由基及抗氧化损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损伤与凋亡蛋白 Bcl-2和 Bax的关系及牛磺酸的影响. 方法选择健康 SD大鼠 30只,随机分为假结扎组、结扎组和牛磺酸保护组,每组 10只.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检测 3组心肌线粒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Ca2+-ATP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中的 Bcl-2和 Bax蛋白. 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可致心肌线粒体丙二醛含量升高 [假结扎组 (4.89± 0.54) μ mol/g;结扎组( 9.85± 0.68) μ mol/g], SOD和 Ca2+-ATP酶活性下降 [假结扎组( 8.63± 0.35) μ mol/( g· s) ,(13.97± 1.97) mmol/( g· s) ;结扎组( 6.73± 0.39) μ mol/( g· s), (8.54± 2.28) mmol/( g· s) ].缺血心肌 Bax蛋白表达呈显著升高 (t=3.931, P< 0.01),牛磺酸能明显减少缺血心肌线粒体丙二醛的生成 [牛磺酸保护组 (5.46± 0.72) μ mol/g],降低心肌 Bax蛋白的表达,增加 Bcl-2蛋白的表达 ( t=3.716, P< 0.01). 结论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所致心肌缺血损伤与 Bcl-2和 Bax蛋白的表达有关 ,牛磺酸对缺血心肌 Bcl-2和 Bax蛋白的表达有较好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As2S2与STI 571协同诱导K562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As2 S2 和STI 5 71联合使用对K5 6 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细胞计数法研究As2 S2 对K5 6 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细胞凋亡的检测用流式细胞术、基因组DNA电泳、细胞形态学观察等方法 ;蛋白表达的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法 ;基因表达的变化用半定量RT PCR法。结果 As2 S2 1~ 5 μmol/L作用 2 4~ 72h ,即可明显抑制K5 6 2细胞增殖 ,3~ 5 μmol/L作用 4 8~ 72h即可诱导K5 6 2细胞凋亡。 3μmol/LAs2 S2 作用 72h ,细胞凋亡率达 34.4 % ;5 μmol/LAs2 S2 作用 4 8,72h ,细胞凋亡率分别达 2 1.8%和 4 6 .0 %。 1μmol/LSTI 5 71作用 4 8h ,细胞凋亡率为 (18.4± 1.4 ) % ;5 μmol/LAs2 S2 作用 4 8h ,细胞凋亡率为 (15 .8± 1.2 ) % ;而两者合用细胞凋亡率上升为 (40 .6± 2 .0 ) %。对于U937细胞 ,单用 1μmol/LSTI5 71作用 4 8h ,细胞凋亡率为 (4.5± 1.1) % ;单用 5 μmol/LAs2 S2 作用 4 8h ,细胞凋亡率为 (6 .0± 1.2 ) % ;而两者合用 ,细胞凋亡率为 (7.3± 1.0 ) % ,无明显协同作用。As2 S2 能降低K5 6 2细胞中Bcr Abl蛋白水平 ,并抑制c Abl和Bcr AblPTK活性 ,但As2 S2 并不调变bcr abl基因表达水平。结论 As2 S2 联合STI 5 71可增强诱导K5 6 2细胞凋亡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