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因其较高的致死率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可分为原发性心电紊乱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两大类,前者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离子通道病,后者指心肌病伴发室性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钙拮抗剂等药物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猝死高危患者应建议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有家族倾向、基因异常,易发室性心律失常,猝死风险高。患者多数年轻,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虽可有效预防心律失常性猝死,但蓄电寿命有限,在儿童中的应用指征尚存争议。部分患者药物治疗可降低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其不足为预防猝死的效果不确定。随着心脏电生理标测和消融技术的不断发展,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研究不断深入,遗传性心律失常的组织学起源趋于明了,采用射频消融技术消除其病理基质,为防治心脏性猝死提供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遗传性心律失常是由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起,其症状发生和心电图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其静态和动态心电图变化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往往可对遗传性心律失常作出诊断。对QT间期的测量和观察可对长、短QT综合征作出诊断,对其心电图波形变化的分析可鉴别某些心律失常的亚型。Brugada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J波形成、ST-T抬高,其心电图表现有3个亚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也有其特征的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4.
心脏外科手术后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手术后需要防治的心律失常。术前使用具有β受体阻滞活性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可预防房颤的发生。对于心功能不全或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术后房颤而不急需电复律者可选择胺碘酮转复和维持;对没有心力衰竭者,可选胺碘酮、索他洛尔或伊布利特,亦可选择IA类抗心律失常药转复。对房颤心室率控制的一线用药是β受体阻滞剂,也可选择胺碘酮或地尔硫卓。对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一般选择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有心功能损害者,宜使用胺碘酮。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首选电复律;稳定者,药物复律首选胺碘酮,其次是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心律失常是由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起,其症状发生和心电图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其静态和动态心电图变化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往往可对遗传性心律失常作出诊断。对QT间期的测量和观察可对长、短QT综合征作出诊断,对其心电图波形变化的分析可鉴别某些心律失常的亚型。Brugada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J波形成、ST-T抬高,其心电图表现有3个亚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也有其特征的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6.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致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这些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物(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疟药物、唑类抗真菌药物)、抗组胺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物、抗肿瘤药物、胃肠道药物,以及非抗心律失常的心血管药物。他们通过对心脏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心肌离子和分子功能,从而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致心律失常发生。处理措施包括停药、纠正电解质紊乱、对症处理以及抗心律失常和辅助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自1995年发现遗传性心律失常第一个离子通道致病基因以来,心律失常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发现了近30个致病基因和近千个致病突变位点.2011年,美国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发布了《心脏离子通道病与心肌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13年,美国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亚太心律学会共同发布了《遗传性原发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治疗专家共识》[1-2].目前发达国家对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基因检测已用于辅助诊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根据国外的进展和自己的观点发布了相应的中国专家共识,其中重点阐述了基因检测在遗传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评估了基因检测结果对不同种类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诊断、预后、治疗和预防的影响,为我国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检测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KCNE基因家族编码蛋白MinK和MinK相关肽1-4,作为辅助性β亚基与多种钾离子通道蛋白α亚基组成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复合体。KCNE家族对钾离子通道的调控作用错综复杂,对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十分重要,其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vA)如心室颤动(VF)和室性心动过速(vT)所致的心脏性猝死,仍是心血管病临床上的一个未解方程。一些临床试验(主要是应用Ⅲ类药物)尽管使我们看到了药物防治心脏性猝死的一点曙光,但在根本上这个问题尚未解决。我们不得不思考,是否探索的方法和方向存在偏差?今后如何更好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针对缓慢心律失常,目前指南均推荐心脏起搏治疗,但仍有不少医疗工作者先尝试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后再植入心脏起搏器,该现象在国内尤为多见。常用的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胆碱能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β1和β2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和茶碱类药物等。大部分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临床适应证并非针对心动过缓,不宜长期使用,且多存在口干、尿潴留、诱发心绞痛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副作用,且其安全性与疗效无法得到客观评价;而心脏起搏治疗技术成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摘要:201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根据国外的进展和自己的观点发布了《心脏离子通道病与心肌病基因检测2011中国专家共识》,其中重点阐述了基因检测在遗传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评估了基因检测结果对不同种类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诊断、预后、治疗和预防的影响。为中国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检测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易发各类心律失常,其中,以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为最常见。对于心衰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而言,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是既有效、又安全的药物选择,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不宜使用。其他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对心衰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遗传性心律失常由细胞离子通道、细胞骨架蛋白、细胞间连接蛋白等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电生理功能异常引起,通过归纳基因特征性临床特点,可对心律失常的易感性和遗传性进行评估,作出早期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特异性基础治疗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其结果令人鼓舞。致病基因所致的临床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复杂,还受基因多态性以及修饰因子的影响。心律失常基因研究领域还存在很多复杂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晚钠电流是动作电位快速上升期后钠通道仍保持开放或失活后重新开放而引起的平台期内向钠电流。多种疾病状态、药物毒素可增大晚钠电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使舒张期肌质网钙漏增加,进而诱发早后除极,晚后除极,引起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雷诺嗪、GS967、SGLT2抑制剂等药物可降低心肌细胞中的晚钠电流,减少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发生,晚钠电流可能是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药物治疗策略包括节律控制和心率控制。节律控制的药物治疗包括离子通道阻滞剂、基质治疗、连接蛋白、细胞内钙稳态和基因治疗等。Ⅰ、Ⅲ类离子通道阻滞剂是目前应用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常用药物,但长期有效性欠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对房颤发生基质有改善作用,可降低房颤的发生,但对房颤本身无治疗作用,其他方面的药物治疗尚处于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6.
再同步化治疗的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但CRT后由于心室激动顺序发生改变,使QT间期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室性早搏、单形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术前选择带有除颤功能的CRT,可降低CRT患者因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住院与死亡。CRT的致心律失常机制以及对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尼非卡兰是一种单纯的K+通道阻滞剂。有限的临床研究证实: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围手术期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以及难治性室速、室颤有良好的疗效。能提高心肺复苏早期效率;能提高心房颤动电复律的成功率,此外,对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风暴也有良好作用。主要不良反应为QT延长,有的会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由于该药运用时间不长,其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电风暴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电风暴是由于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最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其发生率为10%~40%不等。可发生于器质性或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遗传性心律失常以及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其促发因素:心肌缺血及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和自主神经失衡。其治疗可采取①电复律;②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③病因治疗;④植入ICD和射频消融等非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细胞自噬是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的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的过程。研究发现自噬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迹象表明自噬途径的活动在心律失常条件下增加。越来越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影响自噬途径。自噬在调节心律失常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还可以增加致残率.近年来有大量报导证明,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房颤动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现将近年来有关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作用机制及临床试验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