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多肽在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形态计量和图像分析法,研究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PP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的面数密度(NA)及平均灰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和盐水组比较,胃溃疡组大鼠胰岛PP细胞NA于溃疡第6d明显下降,平均灰度值升高(P<0.05);溃疡第10~28d,PP细胞NA升高、平均灰度值下降(P<0.05);尤以第10d最明显.胰岛PP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形态观察结果与同期图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胰岛PP细胞在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其细胞NA和平均灰度均发生改变.提示PP细胞参与了胃溃疡自愈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A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胰岛A细胞参与溃疡自愈调节的可能途径。 方法 应用形态计量、放射免疫测定及透射电镜方法,研究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A细胞的面数密度、超微结构及血清胰高血糖素的变化。 结果 与正常组及盐水组比较,A细胞面数密度于溃疡后6d、10d 明显增加(P< 0.01)。溃疡后14d 开始呈减小趋势,28d 基本恢复正常。A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在溃疡后第6~14d 较明显,主要表现为:(1)细胞核增大,异染色质减少,核周隙扩张;(2)部分A 细胞粗面内质网增多,有的呈板层状排列,有的扩张成囊泡;(3)部分A 细胞内分泌颗粒增多,大小不等,密度不一。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从溃疡后14d 到21d 呈增高趋势(P< 0.01),28d 时接近正常。 结论 胰岛A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表明,它通过增加其细胞数目及增强其合成与分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积极参与了胃溃疡自愈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用成年雄性大鼠40只,分为溃疡实验组、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在手术后6、10、14及21 d,分4批取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Sternberger PAP法,分别显示胰高血糖素细胞(A细胞)和胰岛素细胞(B细胞),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胰岛A、B细胞的变化,并进行细胞计数,分别计算A、B细胞所占百分数。正常大鼠A细胞所占比例为23.31±1.91%(X±SD),B细胞为73.15±4.01%;而溃疡组术后10 d,A细胞比例增高达42.67±5.59%,B细胞则为57.59±4.55%。经统计学处理,A细胞比例的增高与盐水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后6、14 d,A细胞比例有所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21 d则基本恢复。本文结果提示,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胰岛A、B细胞共同参与了机体自然抗疾患的代谢活动,A细胞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6只,分为实验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组和空白组。在手术后4、6、10和21天取胃窦粘膜,经离体~3H-TdR掺入,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胃泌素细胞(G细胞)的变化。正常大鼠胃窦粘膜G细胞标记指数为1.59±0.78,细胞百分率为4.27±0.27。溃疡组G细胞标记指数在手术后4天比对照组降低,10天的比对照组增高;G细胞百分率在手术后4、6、和10天低于对照组,21天的则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其中21天的G细胞百分率与4或6天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溃疡组手术后6天的新生粘膜内出现G细胞,其数目随时间增加。6、10和21天的新生粘膜内可见少量~3H-TdR标记的G细胞。G细胞形状有多种,有的G细胞伸出突起,与幽门腺其他腺细胞接触。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期间,G细胞可能与其他内分泌细胞共同参与了机体自然抗病活动。 相似文献
5.
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5只,分溃疡实验组、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将0.01 ml冰醋酸注入动物胃粘膜下层,造成实验性胃溃疡;盐水组模拟手术,注入0.01ml生理盐水;空白组为未经任何处理的正常大鼠。3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在手术后2~28d,分7批取材,取出胰尾进行酶组织化学观察。盐水组:A细胞在手术后2~4 d,AlP活性减弱,5~Nase活性增强,10 d恢复;B细胞在手术后2~4 d,AcP及5-Nase活性增强,ATPase活性减弱,10 d基本恢复。溃疡组:A细胞在手术后2~4d酶活性变化与盐水组相同。手术后6d,AlP、ATPase、SDH、LDH、G-6-PD及α-GPD活性均显示出不同程度增强,至手术后28 d恢复;B细胞在手术后21 d的变化与盐水组基本一致,但手术后4 d,AcP、5-Nase、SDH及LDH活性均减低,21 d恢复。本文实验结果提示,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胰岛A、B细胞共同参与了机体自然抗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β-EP、5-HT、5-HTR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 ,胰岛 β-内啡肽 (β- EP)、5 -羟色胺 (5 - HT)、5 -羟色胺受体蛋白(5 - HTR)免疫反应细胞的变化。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结果 溃疡术后 4d、10 d胰岛 β- EP、5 - HT、5 - HTR细胞面数密度增高。β- EP、5 - HT细胞于 4d达高峰 ;5 - HTR细胞于 10 d达高峰。邻片示 :部分 β- EP、5 - HT及 5 - HTR阳性物质分别位于 A或 B细胞。 结论 胰岛 β- EP、5 - HT、5 - HTR细胞可能间接或直接参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8.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窦粘膜G、D细胞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3只,分为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手术后4、10,14、21及28天分批取材。用Sternberger 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显示胃窦粘膜胃泌素细胞(G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G和D细胞的形态变化,并进行了细胞计数和统计学分析。本文结果表示,溃疡组G细胞数量在术后10至14天明显增多(P<0.01),21、28天趋于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有些G细胞排列成群,密集呈明显带状。正常时G细胞分布在幽门腺的中、下1/3处,而溃疡组可见有些G细胞分布在腺的上部。D细胞数量仅在术后10天增多(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可见G细胞和D细胞之间存在着形态上的接触。溃疡自愈期间,G/D细胞比值未见明显改变。本实验结果提示,胃窦粘膜局部G、D细胞的变化和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修复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5-羟色胺受体蛋白(5-HT)免疫反应细胞的变化。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溃疡术后4d、10d胰岛,β-EP、5-HT、5-HTR细胞面数密度增高。β-EP、5-HT细胞于4d达高峰;5-HTR细胞于10d达高峰。邻片示;部分β-EP、5-HT及5-HTR阳性物质分别位于A或B细胞。结论:胰岛β-EP、5-HT、5-HTR细胞可能间接或直接参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甲状腺的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分成溃疡组、盐水组和空白组。溃疡组在无菌条件下打开腹腔,将少量冰醋酸注入胃粘膜下层,造成实验性胃溃疡;盐水组模拟手术,用等量生理盐水注入胃粘膜下层;空白组为正常大鼠。在手术后1~28天分批取材,进行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观察。盐水组:手术后2~21天,甲状腺滤泡细胞的AcP、AlP、α-GPD、SDH、G 6 PD和NsE的活性减弱,并且比空白组的低,手术后4~21天,滤泡细胞变低,滤泡腔变大;溃疡组:手术后2~21天的AlP活性比盐水组略高,但比空白组的稍有减弱,α-GPD、SDH和G6 PD活性都比盐水组高,与空白组的相同。NsE与盐水组的相似,在手术后4~21天,此酶活性有所减弱。手术后4~10天溃疡组的滤泡细胞变低,滤泡腔变大。手术后14天,滤泡细胞高度恢复正常,滤泡腔大小与空白组的相似。本实验结果与家兔实验性胃溃疡期间甲状腺滤泡细胞功能活性增强基本一致。从而提示,在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大鼠和家兔的甲状腺滤泡细胞可能都参与了胃溃疡修复的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11.
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电镜包埋后免疫金间接法村记ACTH细胞,研究胃溃疡自愈过程中垂体远侧部ACTH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实验性胃溃疡第4d,一些ACTH细胞含少量很小的分泌颗粒,沿质膜分布,有较多的ACTH细胞胞质出现许多空泡。溃疡第6d,ACTH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其扁囊膨大部含中等电子密度的内容物,其内可见金颗粒标记。溃疡6-10d,较多的ACT 相似文献
12.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胃窦粘膜5-HT免疫反应细胞变化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02只,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溃疡4、6、10、14、21及28d分批处死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胃窦粘膜的5-HT细胞。在光镜下观察胃溃疡自愈过程中,5-HT阳性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溃疡组5-HT细胞数密度在溃疡4~28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盐水组在第4d时亦出现增高趋势(P<0.0l),但第6d后基本恢复正常。与盐水组比较,溃疡组5-HT细胞的数密度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盐水组(P<0.0l)。因而提示:胃窦粘膜5-HT细胞参于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的变化。GCT细胞可分为三种类型:宽暗颗粒细胞、亮颗粒细胞和狭窄玩颗粒细胞。溃疡术后4天,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明显减少;术后10天,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略增多;术后14-21,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均明显增多,颗粒更加粗大,含颗粒少的细胞向含颗粒多的细胞过度明显,这些变化尤以术后14天更明显;至术后28天,各项变化趋于恢 相似文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