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 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73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组(90例)和不稳定组 (83例),另选取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健康体检者76例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比较斑块稳定组及不稳定组中脑梗死复发情况。分析血清Hcy、NLR、PLR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并做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因素分析。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NLR、PLR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P<0.05),稳定斑块组血清Hcy、NLR、P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PLR、NLR水平是影响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随访结果显示斑块稳定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斑块不稳定组(P<0.05),且复发时间明显高于斑块不稳定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cy、NLR、PLR、斑块不稳定是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Hcy、NLR、PLR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相关,且对脑梗死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1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正常组53例和颈动脉斑块组128例,检测两组患者Cys-C、同型半胱氨酸、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结果:与颈动脉正常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血清Cys-C、hs-CRP、MONO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血清Cys-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敏  李卫征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292-229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2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DMCI患者44例,非糖尿病脑梗死(CI)患者58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的稳定性,并检测hs-CRP和Hcy水平。结果 DMCI组hs-CRP和Hcy水平与C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CI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86.4%)与CI组(6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CI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组和稳定性斑块组hs-CRP和Hcy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hs-CRP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hs-CRP和Hcy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葛君  汪朝晖  宣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7):1138-114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60例,IMT>0.9 mm)与正常组(60例,IMT≤0.9 mm),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依据IMT检查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30例,0.9 mm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5)。内膜增厚组hs-CRP、Hcy、UA水平均显著低于内膜斑块组(均P<0.05)。内膜稳定斑块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低于内膜不稳定斑块组(均P<0.05)。 结论 血清hs-CRP、Hcy、UA水平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血清hs-CRP、Hcy、UA水平越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三者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世英  刘斌  刘昊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977-980,99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简称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简称非斑块组),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级(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的血浆CHOL、LDL-C和Apo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白细胞计数、TG、HDL-C、ApoB、Glu和Fib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WBC计数、TG、ApoB、Glu和Fib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HDL-C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彩超声检测斑块稳定性结果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89例)和稳定斑块组(67例)。比较两组血清FT3、TSH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FT3、TSH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斑块组FT3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TSH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年龄>65岁、高血压占比和LDL-C、TG、hs-CRP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FT3水平降低、TSH水平升高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FT3联合TSH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R...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ICV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收治ICV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危险因素;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性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浆Hcy水平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随AS程度加重,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及Hcy浓度增高(P<0.05);斑块形成组血浆HHcy发生率及Hcy浓度与斑块的性质有关(P<0.05);logistic分析示血浆HHcy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S病变程度及斑块的易损性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血浆HHcy为颈动脉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包静  李振东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29-163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13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4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的变化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将60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3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正常组,16例)、颈动脉IMT(IMT 1.0~1.2mm)增厚组(19例)和颈动脉IMT(IMT≥1.3mm)斑块形成组(25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乳胶浊度法测定3组患者Lp(a)水平;使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组患者Hcy水平。结果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Lp(a)水平均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均P<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Lp(a)水平均明显高于颈动脉IMT增厚组(均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水平与血清Lp(a)水平均呈正相关(r=0.65、0.64,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cy、Lp(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付金凤  徐洁  李阳 《医学综述》2012,18(9):1424-142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其分为有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评估入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FBG)等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性斑块组的血清Fib、SUA、LDL-C、hs-CRP、HbA1c水平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Fib、SUA、hs-CRP、HbA1c水平较稳定性斑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Fib、SUA、hs-CRP、HbA1c等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形成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王娟  鲁明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7):562-564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和意义。方法以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查102例脑梗死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根据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把患者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和无斑块组。患者均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Hcy、叶酸、维生素(Vit)B12、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WBC)及血脂水平。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Hcy水平的相关性,比较各组间各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Hcy水平呈正相关(r=0.465,P<0.01),3组患者各生化指标水平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高Hcy血症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参与了炎性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HCY、hs-CRP水平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11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分别为Ti、Tz、Ts组,观察Ti、Tz、Ts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总胆固醇、HCY、甘油三酯、hs-CRP水平;分析HCY、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超声检查Ts组20例出现斑块(指不稳定和稳定斑块),Tz组出现斑块有15例,Ti组出现斑块有12例,Tz、Ts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比Ti组低,Ti、Tz、Ts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Ti、Tz、Ts组患者血清TC、TG值无显著差异(P>0.05),Ti组HCY、hs-CRP水平最低,Tz组HCY、hs-CRP水平其次,Ts组出现最高HCY、hs-CRP值(9.86±4.32、13.84±1.21),Ti、Tz、Ts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不稳定斑块组相比,无斑块组hs-CRP、HCY值明显降低,稳定斑块组hs-CRP、HCY值高于无斑块组,且低于不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hs-CRP、HCY值为(26.45 ± 10.21、34.54 ± 11.62),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CY、hs-CRP和颈动脉斑块、TC、TG均为影响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Y及hs-CRP值增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硬化加重,HCY及hs-CRP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为正相关关系,HCY、hs-CRP也是其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72 h内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MMP-9、hs-CRP浓度,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39例)、稳定斑块亚组(51例)及无斑块亚组(30例),将有斑块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亚组(28例)、中度狭窄亚组(45例)、重度狭窄亚组(17例),比较各组间血清MMP-9、hs-CRP浓度的差异。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MMP-9、hs-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t=11.716,t=10.759,P均<0.01)。随着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增加,MMP-9、hs-CRP水平升高(P均<0.01);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MMP-9、hs-CRP水平也升高(P均<0.01);且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855,P<0.01)。结论 MMP-9、hsCRP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存在差异,MMP-9和hs-CRP可能是不稳定性斑块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潜在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ACI住院患者62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斑块组(n=39)和无斑块组(n=23),在发病72h之内测定血清hs-CRP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与健康对照组(n=20)进行对比。结果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无斑块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hs-CRP分别与TC(r=0.321,P=0.011)、LDL-C(r=0.341,P=0.007)、HbA_(1c)(r=0.264,P=0.038)、Fib(r=0.282,P=0.026)、UA(r=0.284,P=0.025)均呈正相关。结论 ACI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各30例。测定并对比不同组别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指标,分析比较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结果 3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有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40例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再进行分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为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为无斑块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膜中层厚度水平均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密切关系,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一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84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31例)和稳定性斑块组(53例),比较2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C)等危险因素,并分析上述因素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斑块组Hcy、CyC、CRP和LDL-C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Hcy、CyC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RP、Hcy、CyC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