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前列地尔、血栓通联合疗法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6年3月20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组,干预组采用前列地尔、血栓通联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前列地尔,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干预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19%,显著高于对照组(78.85%),两组差异明显(P<0.05);干预组后踝肱指数、行走距离、溃疡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前列地尔、血栓通联合疗法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及病情,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亮 《中国药业》2014,(14):113-114
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前列地尔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静脉滴注治疗,均14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1%(P〈0.05)。两组治疗后的ABI升高、hs—CRP降低,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升高ABI、降低hs—CRP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与血栓通联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给予稳定基础病情、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前列地尔20μg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栓通针0.5 g静脉滴注,总疗程为14 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踝肱指数(ABI)、行走距离、溃疡愈合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间各治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前列地尔、血栓通两种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活血通络方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通脉活血方治疗,每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患肢踝肱指数(ABI)、股浅动脉血管内径、峰值流速、中医症状评分、相关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同时疼痛、麻木、冷感、间歇性跛行、溃疡面积及深度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BI、血管内径高于对照组,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UA水平低于对照组,UA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用药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确切,可调节相关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肢缺血情况。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7,(17):2402-2405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PAD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并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 m L+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ivgtt,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西洛他唑片100 mg,po,bid。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细胞比容、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和血浆黏度)、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动脉硬化指标[踝肱指数(ABI)、趾臂指数(TBI)和足背动脉血流量],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和动脉硬化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细胞比容、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黏度、TNF-α、IL-6、IL-8、hs-CRP和MDA水平均明显降低,GSH-Px、SOD、T-Aoc、ABI、TBI和足背动脉血流量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71%)与对照组(11.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联合前列地尔治疗PAD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动脉硬化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2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就诊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中,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5 m L/d。10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间隔2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动脉硬化指标、凝血和纤溶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踝肱指数(ABI)显著升高,股浅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血管内径和血流量显著升高,峰值流速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动脉硬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III(AT-III)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I)水平均显著降低,D-二聚体(D-D)水平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凝血和纤溶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舒张下肢血管,降低峰值流速,增加血流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踝指数、踝臂指数与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相关性和可评价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收诊的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伴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应用无创动脉硬化自动检测装置(VS-1000日本福田动脉硬化检测仪)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肱动脉-踝动脉的CAVI和ABI检测,记录指标。结果观察组的PWV指标明显比对照组偏高(P<0.05);观察组AB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踝指数、踝臂指数与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是可以很好的反映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纤溶酶与前列地尔联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方法将12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静脉滴注纤溶酶与前列地尔,对照组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疗程共2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明显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结论纤溶酶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进行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均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以及下肢溃疡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ABI指数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1年内跛行距离逐渐延长,但观察组效果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一年随访中,下肢溃疡逐渐愈合,围手术期内无不良反应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具有微创,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结合围手术期功能锻炼能够巩固和扩大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微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扩张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下肢动脉闭塞患者52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68.0±3.5)岁,随机分为前列地尔联合PTA组26例和单用PTA组26例,前列地尔联合PTA组在PTA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静脉滴注,qd,连用2 wk,比较2组治疗前后主观症状、术前踝/肱指数(ABI)、最大行走距离的变化。结果 2组间歇性跛行、麻木、疼痛感在治疗后均有改善,但前列地尔联合PT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PTA组(P<0.05),2组治疗后最大行走距离和A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间比较,前列地尔联合PTA组最大行走距离比单用PTA组增加明显(P<0.01),但AB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膝下动脉闭塞、狭窄患者,前列地尔联合微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扩张成形术短期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联合银离子敷料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10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qd;足部溃疡给予0.9%氯化钠清洗后,按溃疡面积给予爱康肤银离子敷料贴于创面。对照组患者给予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qd,足部溃疡给予0.9%氯化钠清洗后,用碘伏、双氧水消毒杀菌,创面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固定于创面。两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胫后神经传导速度、足部动脉血流速度、踝动脉/肱动脉(ABI)值、溃疡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换药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胫后神经传导速度、足部动脉血流速度、ABI值及溃疡面分泌物细菌阴性例数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换药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治疗组患者出现1例左上肢静脉炎外,其他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联合银离子敷料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杨燕 《安徽医药》2017,21(7):1299-1301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常规治疗,控制饮食和降糖、调脂、抗炎,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每次5 000 U,每天2次,连用10 d),观察组16例在常规治疗上加用前列地尔静脉滴注,10 d为1个疗程,连续运用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相比,治疗前后两组相关生化指标比较提示疗效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双下肢动脉内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下肢动脉血流量、相关生化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地尔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黄丽钦  马坤 《药品评价》2021,(5):282-285
目的:探究冲击波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治疗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一医院诊治的60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冲击波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踝关节活动范围、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以及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添加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天麻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42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静滴,10 d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7,P 〈 0.05).结论 前列地尔注射液添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氨溴索静滴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88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氨溴索静滴治疗的43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接受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氨溴索静滴治疗的45例患儿作为观察组,统计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状况(哮鸣音消退时间、喘憋消退时间、咳嗽消退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哮鸣音消退时间、喘憋消退时间、咳嗽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氨溴索静滴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ACI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及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均连续治疗7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00%(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总动脉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周阻力、动态阻力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6.00%比13.00%,P> 0.05)。结论丁苯酚联合血栓通治疗ACI,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8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静脉滴注泮托拉唑,对照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两组均治疗7 d。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胃液pH值、出血时间、住院时间及出血量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评价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2.7%,对照组有效率89.7%,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显效率(85.4%)明显高于对照组(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胃液呈酸性,pH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胃液pH有所提高,观察组胃液pH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止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均适用于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治疗,但泮托拉唑抗酸和止血效果更好,药物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1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口服利伐沙班片,1片/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5 m L溶于0.9%生理盐水250 m L中,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患肢膝上差、膝下差、静脉血流速度、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2%、97.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膝上差、膝下差、FIB均显著降低,患侧血流速度、APTT、PT、TT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出平均压力单位脉搏波速度(Mean Pressure Unit Pulse Wave Velocity,MPUPWV)厘米/秒/平均每毫米汞柱(cm/s/mmHg)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以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1.0~1.3,血糖、血脂、血压正常范围者为对照组;ABI 0.90~<1.00,为观察1组;ABI<0.90为观察2组。PWV/PP(脉压)=MPUPWV。ABI成对相关系数为0.693,(P=0.000)故与本文相关的数据选择右侧进行处理。3组间均数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在AGE(年龄)、RBSYS(右上臂收缩压)、RBPP(右上臂脉压)依次逐组递增,且各组间对比均P<0.05。RA-SYS(右下肢收缩压)、RAPP(右下肢脉压)依次逐组递减且各组间对比均P<0.05。RBAPWV(右侧臂-踝脉搏波速度)、RHAPWV(右侧心-踝脉搏波速度)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对照组与观察1组对比P<0.05;余下各组间对比,均P>0.05。RBAMPUPWV(右侧臂-踝平均压力单位脉搏波速度)、RHAMPUPWV(右侧心-踝平均压力单位脉搏波速度)依次逐组递增,除外RBAMPUP-WV观察1组与观察2组对比P>0.05,余下各组间对比,均P<0.05。当年龄在57.2岁时,RBAPWV、RHAPWV观察1组﹥对照组﹥观察2组,各组间对比,均P<0.05。RBAMPUPWV、RHAMPUPWV值的排序仍同年龄未校正时,只是RBAMPUPWV组间对比全部为P<0.05。RHAMPUPWV情况同年龄未校正时。结论:距离/时间=速度,这一力学物理量只表明物体在运动的现象,但不能阐明物体运动的内在原因-动力,因为动力与速度总是成正比,只有力的单位是统一的,不同的个体之间的速度才有可比性。平均压力单位脉搏波速度初步分析表明,ABI<0.90时PWV降低与血压降低,运用平均压力单位脉搏波速度进行分析比较,结论与传统认识正好相反,ABI<0.90的病例组平均压力单位脉搏波速度是最高的。保守的推论,ABI为0.90~<1.00的大多数病人至少存在下肢的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GCV) 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6年5月住院确诊的CMV肺炎患儿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CV抗病毒治疗:诱导期每次5 mg/kg,每12 h一次静脉滴注,每次滴注时间>1 h,连用2周;维持期每次10 mg/kg,隔日一次,总疗程4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喜炎平联合GCV治疗,GCV用法用量疗程同对照组,喜炎平注射液5 mg/(kg·d)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2周。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1) 观察组在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2周后,观察组肺部啰音及影像学改变阳性率低于对照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治疗2周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62.5% vs 30.4%,P<0.05);(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CMV肺炎在常规综合治疗、GCV抗病毒治疗同时,联合喜炎平注射液,可提高显效率、缩短疗程、改善预后,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