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2、MM-9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PR)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住院的ACS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40例、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4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40例.另选择同期稳定心绞痛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MM-2、MM-9水平,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并分析MM-2、MM-9及hs-CRP的变化和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血清MM-2、MM-9及hs-CRPR 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NSTEMⅠ组和STEMⅠ组血清MM-2、MM-9及hs-CRP的水平高于U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STEMⅠ组和STEMⅠ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MMP-2与hs-CRP无明显相关性(r=0.25,P=0.05),而血清MMP-9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99,(P<0.05).结论 联合检测ACS患者血清MMP-2、MMP-9和hs-CRP对判断斑块稳定性、预测ACS的危险分层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7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与这43例处于恢复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与65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 SAP、UAP、AMI三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依次逐渐升高。AMI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水平同AMI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4组患者hs-CRP水平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hs-CRP不仅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而且与冠心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病情发展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4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顺序按比例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40例门诊体检正常健康老年人为对照。检测血清hsCRP、UA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hsCRP、UA心肌梗死组为(34.67±12.18) mg/L、(412.46±68.93)μmol/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17.21±8.39) mg/L、(274.19±46.62)μmol/L,稳定型心绞痛组为(5.25±1.40) mg/L、(297.41±37.43)μmol/L,健康组为(4.96±1.24)mg/L、(279.64±34.78)μmol/L,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组hsCRP、UA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与UA间存在正相关(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无相关性(P>0.05);不同预后心肌梗死患者hsCRP与UA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UA明显升高,与病情发展相关性,高水平的hsCRP、UA常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高海  严研  李南 《中国医药》2012,7(7):789-791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分别检测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患者(7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72例)及健康对照组(62例)血清CatS、hs-CRP水平并对各组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hs-CRP、Cat S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2±4.1)mg/L比(5.0±1.0)、(1.7±1.2)mg/L,(30.6±3.5) μg/L比(23.7±2.8)、(18.2±3.8)μg/L,均P<0.05].稳定型心肌梗死组患者hs-CRP和CatS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atS、hs-CRP升高,其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Cat S、hs-CRP可能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骨膜蛋白(periostin)水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 60例ACS患者(ACS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3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同时间段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periostin蛋白水平与VEGF、ET-1及hs-CR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periostin、VEGF、ET-1及hs-CRP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periostin、VEGF、ET-1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periostin表达与VEGF、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 ACS患者periostin、VEGF、ET-1及hs-CRP均存在高表达,联合检测能够有效评估ACS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3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各组血清hs-CRP含量分别为:正常对照组(3.89±2.57)mg/L,稳定型心绞痛组(7.58±2.72)m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3.39±3.13)mg/L,急性心肌梗死组(18.27±5.81)mg/L。以上结果表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加重,由稳定型心绞痛到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到急性心肌梗死,hs-CRP含量也在依次增高,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浓度比正常人明显升高,hs-CRP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超敏C-反应蛋白、MMP-3与TIMP-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质金属蛋白酶3、基(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58例ACS患者,1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15例正常体检者外周血血清hs-CRP、MMP-3、TIMP-1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CS组血清hs-CRP、MMP-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TIMP-1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CS组间指标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s-CRP水平与MMP-3水平无相关性(r=0.099,P=0.539),与TIMP-1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415,P=0.007),血清MMP-3水平与TIMP-1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333,P=0.033)。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MMP-3、TIMP-1水平升高与ACS的发生关联,提示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在冠心病(CH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0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各30例,运用免疫比浊法测量hs-CRP、DD,运用凝血酶凝固时间测量FIB,并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AMI组、UA组的血清hs-CRP、FIB、DD的水平比SA组、对照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A组的血清hs-CRP的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A组的FIB、DD水平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的血清hs-CRP、FIB、DD检测,可反映出CHD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预测价值。方法收入5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7例,2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急性时相hs-CRP含量。研究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水平与Gensini评分关系。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水平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MI组与UA组相比,AMI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相关性检验显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水平与Gensini评分成正相关(rs=0.859,P<0.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对其进行检测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1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4组),每组19例,同时设19例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具有正相关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各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除1组与4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反映了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二者联合检测对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分析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钙蛋白(cTnⅠ)在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临床分型和危险度分层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包括急性心梗(AMI)患者45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45例,另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45例,并采用酶联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对三组人员进行hs-CRP、cTnⅠ的检测,对比分析hs-CRP、cTnⅠ水平检测结果对急性蔻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相对于不稳定心绞痛组和健康组而言,急性心梗组的血肌钙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心绞痛组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梗组、不稳定心绞痛组和对照组间的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肌钙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结合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可以对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出现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分型和危险度分层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SAA)及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其在CH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检测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30例健康者血清SAA、IL-6、TNF-α和hs-CRP水平.结果 CHD患者血清SAA、IL-6、TNF-α和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1);并呈AMI> UA> SA的趋势(P<0.05和0.01),且在冠脉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者逐渐增高(P<0.01);SAA与IL-6、TNF-α和hs-CRP水平显著相关(P<0.01).结论 SAA、IL-6、TNF-α和hs-CRP可能参与了CHD的发病过程,可作为CHD病情观察的指标,以预防CHD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C-反应蛋白和抗心磷脂抗体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抗心磷脂抗体(ACA)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6例UA患者分别测定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ACA。结果CRP升高67例(57.8%),cTnI升高19例(16.4%),CK—MB升高21例(18.1%),ACA阳性45例(38.8%)。6个月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心源性猝死3例。其中CRP升高组和ACA阳性组AM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lIP升高、ACA阳性、cTnI升高、陈1日性心肌梗死和胸痛次数是预测近期AMI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P和ACA对UA患者的近期预后与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UA患者的常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状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瘦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及肺功能关系。方法13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和50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COPD组(包括营养不良COPD组18例,正常体重COPD组24例及超重及肥胖COPD组8例),测定各组患者体质指数(BMI)、血清瘦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分析血清瘦素与BMI、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及肺功能相关性。结果营养不良COPD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体重COPD组、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体重COPD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COPD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重COPD组、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体重COPD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超重及肥胖COPD组、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COPD组患者FEV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体重COPD组及超重及肥胖COPD组(P〈0.01),正常体重COPD组与超重及肥胖COPD组及对照组患者FEV1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各组COPD患者血清瘦索水平与BMI明显相关(P〈0.01或P〈0.05),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及肺功能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营养不良COPD组患者FEV1水平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负相关(P〈0.01),超重及肥胖COPD组患者FEV1与血清瘦素水平明显负相关。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营养状态与血清瘦素水平有关,营养不良患者肺功能水平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有关,超重及肥胖COPD患者肺功能水平与血清瘦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戴辉  朱广旗 《贵州医药》2012,36(6):489-491
目的 观察醒脑阴阳透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醒脑阴阳透刺组(针刺Ⅰ组)、阳明经组(针刺Ⅱ组)、药物组,采用双波长紫外分光比色法对血清中LPA进行检测,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均能明显减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0.01),两针刺组明显好于药物组(P<0.01),且针刺Ⅰ组明显优于针刺Ⅱ组(P<0.01);治疗前后三组均能降低LPA的含量,差异具有板显著性(P<0.01),针刺Ⅰ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醒脑阴阳透刺法可以让ACI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患者血清中LPA和LDL含量,从而减少细胞坏死或凋亡,减轻脑血管痉挛和抑制血脑屏障的破坏,从而达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与血清尿酸(U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26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心功能评级分为I~Ⅱ级组(87例)、Ⅲ级组(101例)、Ⅳ级组(76例),比较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UA血清水平及两者相关性,并研究心力衰竭各组患者治疗前后UA血清水平改变情况。结果各组间LVEF、UA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SNK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与LVEF值呈直线负相关(rs=-0.78,rsr=-0.79,P〈0.05);各组间治疗前后uA,经£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密切相关,控制心力衰竭患者UA水平对疾病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劲松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409-2410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肌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同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进行对照。并将血清hs—CRP水平与心肌肌钙蛋白(cTnI)、心肌同功酶(CK—Mb)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入院时cTnI、CK—Mb呈显著正相关(P〈0.05)。心肌梗死灶越大,血清hs—CRP水平越高,心肌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结论:血清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