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钙化的影响因素,为术前评估瓣膜钙化提供参考指标。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根据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信息中心数据库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信息,参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236例患者入组。记录患者游离脂肪酸(FFA)、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一般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瓣膜钙化与临床指标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瓣膜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影响因素对瓣膜钙化的诊断意义。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FFA水平、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吸烟情况、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瓣膜钙化程度与FFA水平、冠心病、糖尿病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29,95%CI 1.002~1.058,P=0.037)、FFA(OR=1.244,95%CI 1.027~1.506,P=0.025)、冠心病(OR=2.414,95%CI ...  相似文献   

2.
1960年12月至1977年7月,作者等施行了1445例瓣膜换置术,术后有83例成人病例接受了89次再手术。本文对这89次再手术进行回顾性研究。再次手术的基本指证是:与人造瓣膜有关的全身性疾病(感染、栓塞、溶血)以及与人造瓣膜有关的关闭不全(瓣周渗漏,球瓣的球变形,同种瓣膜的退缩)和狭窄(血栓形成,血管翁,同种瓣的阻塞)。再手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结果:总的再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人工心脏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再手术治疗的要点.方法 对人工心脏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再次手术治疗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22 d~16 a;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人工心脏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分别为二尖瓣位18枚、主动脉瓣位7枚、三尖瓣位5枚;均行人工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急诊手术8例、择期手术24例;死亡4例,均为急诊手术者.结论 对人工心脏机械瓣膜功能障碍患者均应行人工心脏机械瓣膜替换,并强调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王颍骅  薛松 《山东医药》2010,50(18):32-3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6例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定22个备选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围手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本组围手术期共死亡33例(5.19%)。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r=1.625)、联合瓣膜病(r=2.314)、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r=1.785)、术前心律失常(r=4.238)、合并冠心病(r=2.367)、左心房内径(r=2.684)、体外循环时间(r=1.854)、主动脉阻断时间(r=2.647)、心脏停博时间(r=2.114)与围手术期死亡有关,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合并冠心病(r=4.325)、术前左心房内径(r=3.392)、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r=3.068)、体外循环时间或主动脉阻断时间(r=1.018)是围手术期死亡的4个独立预测因素,且预测强度依次递减。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合并冠心病、术前左心房内径、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体外循环时间或主动脉阻断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的疗效及影响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的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Cox Maze Ⅳ)的患者182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132例,平均年龄(56.16±9.27)岁,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获取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手术效果及窦性心律转复情况。以术后1年心电图是否为窦律分为A、B两组进行比较,对可能影响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痊愈出院179例,死亡3例,2例患者在术后2、6天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因出血二次手术、永久起搏器置入、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肾衰竭等。出院时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58.7%、70.2%、68.3%、69.0%,术后1年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径明显减小,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A、B两组患者在年龄[(54.96±9.15)岁 vs(58.51±9.05)岁,P=0.032]、体重[(58.51±9.55)kg vs(63.24±13.13)kg,P=0.016]、心功能(P=0.012)、术前左心房横径[(52.19±9.15)mm vs(63.09±14.49)mm,P<0.05]及瓣膜风湿性病变比例[(55/45) vs (34/11),P=0.019]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0.934,95%CI 0.891~0.980,P=0.006)、体重(OR=0.956,95%CI 0.924~0.989,P=0.010)、术前左心房横径(OR=0.909,95%CI 0.872~0.947,P<0.05)和瓣膜风湿性病变(OR=0.424,95%CI 0.193~0.935,P=0.033)与术后窦性心律转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和心肌重塑有重要意义,年龄、体重、术前左心房横径和瓣膜风湿性病变是影响术后远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 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应用,证明猪瓣极少形成血栓,血液动力学性能良好,但遗憾的是耐久性差。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对猪瓣膜移植术患者瓣膜功能丧失及再手术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病人:1970年3月至1981年12月该院有574位瓣膜替换术患者出院。其中单纯主动脉瓣替换(AVR)161人;单纯二尖瓣替换(MVR)413人。所用瓣膜是经戊二醛保存的Hancock猪生物瓣。对病人随访时间为2~13.6年(平均5.6年)。随访累加时间是3 177病人年(AVR组756病人年,MVR组2 421病人年)。随访到1984年3月的占97%。  相似文献   

7.
老年心脏瓣膜手术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0岁老年瓣膜疾病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术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8月至2010年6月95例≥60岁瓣膜疾病并行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住院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影响手术早期死亡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病死率为11.6%(11/95)。死亡原因有: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9%;年龄〉65岁、体外循环时间〉3h、主动脉阻断时间〉2h,术后出现并发痖、呼吸机辅助时间〉48h,输血量〉2000ml是老年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潜在危险因素(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体外循环时间〉3h是老年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瓣膜疾病总体手术病死率可接受,根据老年瓣膜疾病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术前评估,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并发症,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心脏手术术中输血是导致围术期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133例行瓣膜置换的非贫血患者术中输血的影响因素,为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行瓣膜置换手术的133例患者,按术中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异体输血组(51例)和非异体输血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术前心功能可能较单纯病变者差,手术有一定的特殊性.现将我院12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行瓣膜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80例老年心脏瓣膜病合并PH行瓣膜手术患者,行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PASP)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死亡率对比,探讨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术前PASP分级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经瓣膜手术后,患者PASP与LVEF水平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年龄≥70岁组患者手术前后PASP变化值及LVEF变化值均小于70岁组,而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70岁组(P0.05)。性别在所有患者统计指标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ASP值与心功能等级呈正比,手术前后PASP差值越小,LVEF值越低,手术前后LVEF差值越大,并发症及死亡率也越大(P0.05)。术前术后PASP值变化越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合并PH患者行瓣膜手术的治疗疗效与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术前心功能越差,手术疗效越差;术前PASP值越高,手术疗效亦越差,因此,术前因注意和控制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1988年至1991年,我院所收治的12例心脏瓣膜再次替换患者,早期死亡2例。并对生物瓣损毁原因,手术方法及影响术后恢复的因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右侧开胸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意义,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取右侧开胸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者经右胸肋间进路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左房室瓣置换加右房室瓣形成术的总有效率低于单纯左房室瓣置换术及双瓣膜置换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侧开胸瓣膜置换手术由于其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美观效果均较好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由于其相应手术适应证要求较高,需要医生对于治疗对象的选择应该慎重,以防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成人瓣膜性心脏病(HVD)围手术期高胆红素血症(HB)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探讨HB的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9年1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727例HV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4例,女393例.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CPB)下行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和血清总胆红素...  相似文献   

15.
自1971年6月至1972年10月,作者等连续为196例病人施行了心脏瓣膜手术。全组病人按接受过一次、二次或三次瓣膜手术分为三组。对每组术后6周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包括对比对手术结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38例施行过一次、9例施行过二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用血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心外科手术合理备血、用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7年,在本院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成分血的使用情况以及对影响输血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血型、BMI、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方式、住院天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输血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血型、BMI、体外循环时间与平均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输血量与性别、年龄有显著相关性(P<0.05),女性患者输注量多于男性患者,60岁以上老人平均输血量大。结论:性别、年龄与平均输血量有显著相关性,我们应掌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输血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手术合理备血、围手术期合理用血提供理论依据,做到合理有效用血,在节约血液资源的同时,可以缩短住院周期,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射频消融术后远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于我院诊断为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20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远期心房颤动有无复发将病人分为窦性心律组(122例)和心房颤动复发组(7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术后远期心房颤动有无复发为因变量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Enter法得出术后远期心房颤动是否复发的预测方程,根据方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预测方程是否有效。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心房颤动病程、高血压、术前左房内径、术前及术后单核细胞计数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病程、高血压、术前左房内径、术前及术后MHR为心房颤动远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构建术后远期心房颤动是否复发的预测方程,以病人术后远期心房颤动有无复发的数据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  相似文献   

18.
王嬿  胡大清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18-3719
目的 分析近3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脏瓣膜手术的状况,为提高医院管理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该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住院病案管理系统的疾病分类报表,对手术人群、手术类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老年人瓣膜病所占比例逐年增加,2011年各种手术类型中瓣膜置换+迷宫手术数量明显上升.住院时间近3年比较无差异(P>0.05),但2011年瓣膜置换加迷宫手术及瓣膜成形术住院天数明显减少(P<0.01).手术费用方面2009年与2010年比较无差异(P>0.05),但2011年手术费用除国产瓣膜置换外均高于前两年(P<0.01).结论 医院管理者既要提高医疗技术,给病人带来更大的获益,又要尽量降低患者费用,才能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因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自2007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施行心脏瓣膜再次手术的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32.3%),女性193例(67.7%),年龄2~72岁,收集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状态,初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死亡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生物瓣毁损、机械瓣功能障碍或其他病因;全组围手术期死亡18例,病死率6.31%,主要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多器官衰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OR=3.530,P=0.049),术前心功能IV级(OR=4.025,P=0.025),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OR=5.748,P=0.004),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h(OR=4.770,P=0.025),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较高,准确的把握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的保护,术后加强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监护和处理,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术前心功能IV级,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是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瓣膜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需行瓣膜手术的部分患者,特别是年龄超过50岁者可能同时罹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ronary artery disease,CAD)。CAD患者也可能同时伴有瓣膜损害。这些患者大多年龄大,病史长,术前心功能较差且常合并多器官病变,心脏病变除瓣膜、心腔结构等改变外,心肌本身灌注不足,使病变进一步加重,外科治疗常需同时行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该病手术操作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