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对不同年龄段中老年人腹部脂肪容积和分布的影响。方法根据北京协和医院保健医疗部2015—2018年间184例体检者的腹部CT,计算其腹部脂肪容积与分布,分析糖代谢异常人群与正常人群在51~80岁与≥80岁两年龄段间腹部脂肪容积与分布的不同。结果 (1)无糖代谢异常人群中,与51~80岁年龄组比较,≥80岁年龄组腹部内脏脂肪容积相对增多[(61.5±25.5)cm~3与(79.5±37.8)cm~3,t=0.979,P=0.338],腹部皮下脂肪容积相对减少[(88.9±33.5)cm~3与(77.8±27.6)cm~3,t=1.319,P=0.191],腹部脂肪总容积大致相同[(150.4±48.1)cm~3与(148.3±59.2)cm~3,t=0.157,P=0.875],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腹部内脏脂肪百分比增高[(40.7±11.0)%与(46.2±9.5)%,t=1.971,P=0.052]。(2)有糖代谢异常人群中,与51~80岁年龄组比较,≥80岁年龄组腹部内脏脂肪容积明显减少[(76.2±27.6)cm~3与(61.4±32.4)cm~3,t=2.365,P=0.020],腹部皮下脂肪和腹部脂肪总容积相对减少(分别为腹部内脏脂肪容积[(84.1±36.7)cm~3与(80.8±38.5)cm~3,t=0.413,P=0.680;腹部脂肪总容积[(160.3±52.3)cm~3与(142.2±63.2)cm~3,t=1.509,P=0.1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部内脏脂肪百分比明显减少[(47.9±10.3)%与(42.3±10.9)%,t=2.480,P=0.015]。结论对于无糖代谢异常人群,随着年龄增加进入80岁及以上高龄以后腹部内脏脂肪有可能会逐渐增加,但对于有糖代谢异常人群进入80岁及以上高龄后腹部内脏脂肪将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糖代谢异常对中老年人高尿酸血症、腹部脂肪容积及分布的影响。方法根据北京协和医院保健医疗部2015—2018年间183例年龄50岁以上体检者的腹部CT,计算其腹部脂肪容积与分布,分析高尿酸血症、糖代谢异常的资料分布。结果高尿酸血症人群的体质量[(73.9±13.0) kg]比正常尿酸人群[(69.4±10.2) kg]明显增加(P 0.05),腰围明显较大[(91.7±7.9) cm比(88.8±7.6) cm,P 0.05],腹部内脏脂肪容积明显增多[(75.0±30.2) cm~3比(63.9±28.6) cm~3,P 0.05]。糖代谢正常人群中,有无高尿酸血症,其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腹部内脏脂肪容积、腹部皮下脂肪容积、腹部脂肪总容积、腹部内脏脂肪百分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代谢异常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人群较正常尿酸人群腹部内脏脂肪容积明显较多[(80.7±30.9) cm~3比(65.2±27.5) cm~3,P 0.05],腹部脂肪总量明显增多[(169.2±57.8) cm~3比(144.7±53.4) cm~3,P 0.05]。结论在50岁以上有糖代谢异常的人群,如有高尿酸血症往往腹部内脏脂肪容积将明显增多。50岁以上糖代谢正常的人群,高尿酸血症与腹部内脏脂肪容积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尽管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喂养不当造成的营养不良仍不少见。营养不良是泛指营养物质的全面缺乏,以至能量不足,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而造成的一种全身性慢性消耗性疾病。现将有关问题分述如下。一、临床表现首先体重不仅不增,反而渐渐下降。皮下脂肪渐减少以至消失,其顺序是腹部→躯干→四肢→面部,故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lipodystrophia centrifugalis abdominalis, LCA)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的5例LCA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 总结其特点。  结果  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7.2岁(4~13岁), 病程1~3年; 皮损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腹部萎缩性斑片, 皮下血管清晰可见; 患者均无自觉症状; 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皮下脂肪消失或显著减少; 治疗以口服活血化瘀中药及维生素E为主。  结论  LCA临床较少见, 具有典型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其诊断通常不难, 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2000年4月至2005年4月将深Ⅱ度烧伤、面积在15%~40%的87例住院病人分成两组,分别在48 h内和5~7 d削痂,进行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深Ⅱ度烧伤患者87例。男性62例,女性25例。年龄19~67岁,平均32岁。伤后48 h内削痂58例为A组,伤后5~7 d削痂29例为  相似文献   

6.
李秋容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1963-1964
对我院妇产科进行腹部手术并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营养情况、术前贫血情况、手术前水肿情况等。结果 26例患者中18例BMI达到25kg/m2以上,占69.23%;3例有明显的营养不良,占11.54%;5例有明显的贫血,占19.23%;6例术前伴有明显的水肿,占23.08%。患者的体重指数超标是切口脂肪液化的最主要发生原因。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并积极改善患者的身体情况,在术中操作精细化,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9岁。发现腹部膨隆2年伴消瘦3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意间发现腹部膨隆,无不适症状;近3个月来进行性消瘦,体重减轻15公斤,无食欲减退,无发热盗汗,无恶心呕吐以及无腹痛腹胀等,大小便正常。查体:腹部膨隆,可及弥漫性肿物,上至剑突下达耻骨联合,左到左侧腋前线,右及右侧腋后线,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活动差。  相似文献   

8.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29岁。发现腹部膨隆2年伴消瘦3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意间发现腹部膨隆,无不适症状;近3个月来进行性消瘦,体重减轻15kg,无食欲减退,无发热盗汗,无恶心呕吐以及无腹痛腹胀等,大小便正常。查体:腹部膨隆,可及弥漫性肿物,上至剑突下达耻骨联合,左到左侧腋前线,右及右侧腋后线,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活动差。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在小儿中较为常见,如果不及时治疗患儿会出现体重减轻、消瘦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状况,最终将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者将影响其智力的发育[1]。我院2003年开始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行超声诊断及治疗随访,现将40例患儿的诊治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健康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5~13岁,平均(7.58±2.25)岁,均为无胃肠道症状,自愿接受胃动力学检查的健康儿童。FD患儿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3~14岁,平均(7.16±2.71)岁,病程11个月~7年。均为我院消化门诊确诊的FD患儿…  相似文献   

10.
腹部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旭  田浩明 《华西医学》2004,19(2):338-339
腹部肥胖是指体内脂肪量超过体重的20%以上,且脂肪组织堆积主要在腹部皮下脂肪和/或腹部内脏脂肪(包括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脂肪)。国内有学者提出:腰身比(W/L)≥0.6则为腹部肥胖。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共同组建了一个遗传或获得性缺陷——胰岛素抵抗(IR)。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乏力,食纳差,伴里急后重,六个月内体重减少约5Kg。随后无意发现腹部有一肿块,触之不痛,并伴腹胀、盗汗等症状。查体:腹膨隆,腹部可触及一巨大包块,无触痛,上界达肋弓,下界平脐水平,  相似文献   

12.
李敏  郭淑丽 《护理研究》2007,21(3):229-230
国外学者报道[1],1%~15%能行走的门诊病人及25%~65%的住院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老年病人中有50%的病人存在营养不良,呼吸道疾病病人中有45%的病人存在营养不良,肠炎病人中有80%的病人存在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病人中有85%的病人存在营养不良[2]。消化道肿瘤病人行腹部手术后需要长期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所以我院在腹部手术结束,关闭腹腔前予病人经皮置入空肠造瘘管,理想的腹壁穿刺部位为脐与肋弓连线中1/3处。此方法应用于临床,优点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可早期行肠内营养。现将其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2年7月—2005年1…  相似文献   

13.
骆艳杰  汪涛  杨彬  刘大海 《华西医学》2003,18(2):265-265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女性 ,年龄 :30~ 40岁 ,平均年龄 :35岁。抽吸部位 :均为下腹部。 5例患者均采用局部肿胀麻醉 ,注射肿胀液 (生理盐水 1 0 0 0ml +肾上腺素1mg+2 %利多卡因 30ml+5 %碳酸氢钠 2 0ml)至皮肤明显肿胀、苍白、桔皮状变、质硬〔1〕,肿胀液注入 1 60 0~ 360 0ml,平均 :2 80 0ml。 5例患者术后 6~ 8小时开始出现会阴部水肿 ,1 2~ 1 6小时水肿达高峰。1 2 典型病例 :某女 ,37岁 ,因腹部脂肪明显堆积 ,要求吸脂减肥。查体 :腹部脂肪明显堆积 ,腹围 96cm ,皮肤弹性好 ,出凝血时间正常。于 2 0 0 2年 3…  相似文献   

14.
正营养不良是由于摄入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机体消耗自身组织,出现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肪逐渐消失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1])。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体重理想体重的60%,白蛋白20g/L,总淋巴细胞计数0.9×10~9/L,易出现再喂养综合征、压疮、感染性休克、低血钾危象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2])。本院2017年7月收治1例中年重  相似文献   

15.
我院普外科2001-06~2003-06腹部手术958例中发生切口愈合不良36例,发病率3.7%。其中皮下脂肪液化20例.发病率2.1%.切口感染11例,发病率1.1%。切口裂开5例.发病率O.5%。切口脂肪液化以肥胖患居多,占85%,皮下脂肪厚3~7cm;切口感染Ⅱ类手术发生3例.Ⅰ类手术发生8例.Ⅰ类手术无切口感染发生。切口感染以老年人居多.平均68岁,均合并有糖尿病、肝功能不良等全身性疾病或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对预防皮下脂肪较厚的腹部纵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方法对2006-01-2009-10在中平能化医疗集团总医院妇科行下腹部纵形切口的患者,以术中指测皮下脂肪厚度为准,对厚度大于3 cm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0例,常规缝合腹膜及腹直肌前鞘后,于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并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术后5 d开始逐渐向外拔,直到7-9 d取出引流管,同时行腹部刀口拆线。对照组76例按常规缝合皮下脂肪组织及皮肤。结果观察组甲级愈合率87.1%,对照组甲级愈合率53.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下脂肪液化率及切口红肿硬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皮下脂肪较厚的患者采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对脂肪较厚的腹部纵切口的愈合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MRI和1H-MRS评估针灸治疗对肥胖儿童腹部脂肪和肝内脂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10例肥胖儿童(男7例,女3例)接受规律针灸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值(WHR)、腹部脂肪体积(应用MRI)及肝内脂质含量(应用1H-MRS)。结果 针灸治疗后患者的BMI较治疗前减少3.50%(P=0.005)。腹腔内脂肪(VAT)体积、腹部总脂肪(TAT)体积及腹腔内脂肪/皮下脂肪比值(V/S)均较治疗前减少(P均<0.05)。体质量、腰围、臀围、WHR、腹部皮下脂肪(SAT)体积及肝内脂质含量(IHCL) 均较治疗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治疗前后腹部脂肪体积(SAT、VAT)与人体测量参数(体质量、BMI、腰围及臀围)显著相关,而肝内脂质含量(IHCL)与人体测量参数及腹部脂肪体积等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针灸治疗可以显著减少肥胖儿童的BMI及腹部脂肪体积,特别是腹腔内脂肪体积。  相似文献   

18.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昱春  童波 《临床医学》2005,25(4):76-76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 matory ileus,EPII)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处理方法与其它肠梗阻截然不同。以往这种类型肠梗阻往往被人们忽视,为对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认识,总结近 5 年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5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男20例,女15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0 2岁。胆囊手术2例,胃手术 7 例,小肠手术 15 例,阑尾切除术11例。全组均在 5~7 天排气或排便后出现肠梗阻症状。轻度腹胀6 例,重度腹胀 25 例,阵发性腹痛 6 例,轻度腹痛 20例,腹部见肠型9例,有恶心、呕吐 14 例,肠鸣音减弱 …  相似文献   

19.
张华  金柯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639-4639
目的 改进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的缝合技术.方法 以腹壁皮下脂肪组织厚度≥5 cm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对照组,采用传统皮下组织、皮肤分层缝合.结果 观察组无脂肪液化、感染及皮下脂肪部分或完全裂开,切口发生脂肪液化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38.46%(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肥胖者腹部手术切口容易发生液化、坏死、继发感染,浅层甚至全层裂开,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皮下脂肪组织,保证了腹部手术切口的良好愈合.  相似文献   

20.
老年与中青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波 《临床误诊误治》2005,18(9):626-627
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指≥60岁的甲亢,其发病率国内报道占4·7%[1],国外报道占15%~25%[2]。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渐衰退,其甲亢症状亦有其相对独特性。我院2002~2004年共收治甲亢286例,其中老年甲亢28例,中青年甲亢258例。本文就老年甲亢(老年组)与中青年甲亢(中青年组)做一对比研究。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86例中年龄最大79岁,最小17岁,平均40·22岁。老年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60岁,平均64·25岁;中青年组258例,男69例,女189例;年龄17~59岁,平均39·47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34个月。2组一般情况除年龄外,具有可比性。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