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今日所见的《神农本草经》资料,其来源一是各种本草所录的《神农本草经》资料,二是各种类书及其他诸书所引《本草经》资料。 现今各种本草所录的《本草经》资料,其来源皆出于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黑底白字的文字。 《证类本草》白字《本草经》文的来源,向上追溯,是由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的朱字通过唐代苏敬《新修本草》、宋代马志等《开宝本草》、宋代掌禹锡《嘉佑本草》而被保存在《证类本草》中的。  相似文献   

2.
一、唐慎微之生平、里籍北宋蜀医唐慎微对祖国医药学卓有贡献,留有名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传世。唐慎微之生平、里籍,初为人所不知。故大观二年(1108)艾晟在《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序中谓:“慎微姓唐,不知为何许人?传其书者失其邑里族氏,故不及载云”。后人对唐慎微的了解,源于两处记载。其一为金刻《证类本草》宇文虚中跋。其二为《宾  相似文献   

3.
考历代综合本草,不难发现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即:我国古代本草学基本上采取累积方式,形同滚雪球一样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的本草著作往往保存了旧本草的内容,並比原有的更加丰富完善,从而取代旧的本草。比如《本草经集注》出现后,《神农本草经》就失传了,《新修本草》出现后,《本草经集注》也就失传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出现后,宋以前的本草,甚至宋初期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也都失传了。然而不同的是,《证类  相似文献   

4.
北宋本草学巨著《证类本草》,历来被视为《本草纲目》的蓝本,但其初刊者及初刊时间尚存争议。文章辨驳了诸家观点,考证出《证类本草》的刊刻者"集贤孙公"并非孙觌而是孙升。孙升于元祐五年(1090年)至元祐八年(1093年)间刊刻了《证类本草》,他是《证类本草》的初刊者而非重刊者。从《孙公谈圃》所载本草学内容来看,孙升对于本草学具有良好的修养及学术兴趣,这是他发现并刊刻《证类本草》的重要缘由。王继先、李时珍等人关于《证类本草》的撰成时间及初刊时间的认识,应据此修正。  相似文献   

5.
《证类本草》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多种版本系统,其中有《大全本草》版本系统。《大全本草》始刻于金代。其后,元、明、清皆有刊刻,形成了金·贞祜二年刊本、元·大德壬寅宗文书院刊本、明·王秋尚义堂刻本、明·籍山书院刻本、明·彭端吾重印本、清·杨必达补刻本、清·柯逢时刻本等一系列版本。其中以王秋尚义堂《重刊经史证类大全本草》为代表。王氏刻本以元宗文书院刻本为底本,药图则承袭自《政和本草》。  相似文献   

6.
《证类本草》毒药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类本草》毒药粗论万芳(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所100700)钟赣生(中药教研室)关键词:《证类本草》;毒药;临床应用;解毒方法《证类本草》是集来以前本草大成之巨著,保存了《神农本草经》以下的主要本草文献。书中有关毒药的内容甚为丰富,本文试图就《证...  相似文献   

7.
灵芝是一类大型真菌。我国人民把它用作药物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历代主要本草如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宋朝唐慎微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有关于灵芝的种类、产地、药性、功用等记载。历代医药学者都认为灵芝能治疗多种疾病,是滋补强壮、扶正培本的珍品。  相似文献   

8.
《证类本草》“墨盖”下引“唐本”“唐本注”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证类本草》“墨盖”下所引“唐本”、“唐本注”文,不见于《新修本草》目录及残卷中,而见于掌禹锡所引“蜀本注”中。从而证实《证卷》“墨盖”下引“唐本”、“唐本注”文,实出于《蜀本草》。《蜀本草》原名《重广英公本草》,所谓英公即奉Su修《唐本草》的李Ji。李Ji在唐高宗时封为英国公,故称英公。《重广英公本草》也是重修的《唐本草》之义。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将《蜀本草》迳称为《唐本草》,盖原于此。  相似文献   

9.
通过《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所载“神农药性”勘比分析,揭示出中国本草文献上几个问题。一、《证类本草》“本经药”的药性是不全的,缺少“有毒、无毒”内容。二、古代《本草经》不是一种本子,而是多种本子。其载药数不仅有365种,还有595、441、319种。三、所谓“本经药”、“别录药”也不是固定的,有些药在某些《本草经》中,定为“本经药”,但在《证类本草》类中又定为“别录药”。  相似文献   

10.
金陵版《本草纲目》引《孟诜食疗本草》出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本草》资料多数来源于《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用《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同《本草纲目》核对,发现《本草纲目》引《孟诜食疗本草》有些资料出处,与《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不尽相同。表现为《本草纲目》注“孟诜食疗”文为其他文;《本草纲目》注其他文为“孟诜食疗”文,《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文不见于《证类本草》。这可能由于当时李时珍所参考《本草大观》、《政和本草》版本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1.
核准李时珍所引用的医药文献,不仅对《本草纲目》整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可能作为一个范例,探索古代医家文献引用的普遍规律。研究发现,《本草纲目》引用书名标注方式存在规律性,一般包括:书名、简称、别名、作者姓名(姓氏、名、字、号)、修订增补者姓名(姓氏、名、字、号)等。其引据文献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如可用以考证元代吴瑞的重要本草学著作《日用本草》各版之真伪,可证实明代《食物本草》的作者与版本真伪。《本草纲目》增引的276家医书中,有64种未见于此前其他书目记载。同时,《本草纲目》引书也存在两书混一、一书重出、误引书名、误写作者、存目未引等问题,需引起读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重视药品质量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在《本草蒙筌》全书中陈氏强调了临床用药要在产地及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储藏保管、真伪鉴定、炮制加工等五大方面加强对中药质量的控制,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准确和有效。充分体现了陈嘉谟的药品质量高于一切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各种教材皆谓《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作者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认为1892种只是《本草纲目》的“纲”数,实际收载药物应为3440种。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对本草歌赋的价值褒贬不一。根据被引频次和现存版本数量两个判断指标,列出流行的本草歌赋主要有《药性赋》、《本草蒙筌》、《本草便读》,得出本草歌赋价值的三条评估标准:适合初学记诵、切合临床实用、记录中药新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体例、文字综合考究的角度,将朱墨分书的《本草经集注》和《新修本草》残卷与有关传本作了比较研究,指出朱墨分书的残卷对甄别《本草经》佚文、确定《本草经集注》的编写凡例、研究《本草经集注》与《新修本草》及《证类本草》的异同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为准确地辑复,进而研究和利用宋以前诸家重要本草开辟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6.
本科《中药学》教材的内容构成,是中药理论体系表现的主要形式,但近20年来的教材易版,一定意义上只是改变着理论体系某些方面的特征,而不是因为新概念新理论的形成、新方法新技术的发现而改变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因而不能够达到促进教师思维的扩展和重新建立概念的目的。通过三种版本教材内容体系的比较,在探讨理论构成系统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中药学理论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本草纲目》中毒解救思想内容、作用机理以及应用。方法:以全面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成就的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为研究范畴,对其中毒解救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研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中毒解救思想。结果:《本草纲目》中毒解救的内容包括解金石毒、解药毒、解酒毒和解食毒;中毒解救的机理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作用相抵、导毒外出、振奋阳明和以毒攻毒;《本草纲目》中毒解救的思想应用在中毒后解救;药物的炮制以及中毒的预防等方面。结论:中毒解救思想是中药药物警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草纲目》中有关中毒解救的内容十分丰富,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挖掘和继承。  相似文献   

18.
石振铎《本草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草补》曾被知史学家范行准先生称之为“西洋传入药物学之嚆矢”。然而该书在国内已经散失,近年来在海外发现了该书。从《本草补》的作者,刻本,内容,以及其与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述的对比中,可认识《本草补》作为早期西洋传入药物学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草纲目》原是一部医药学专著 ,其博大精深早已得到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认可。但李时珍在其中大量引用古代诗赋的现象 ,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于是收集了大量例证 ,撰写了“《本草纲目》与诗词艺术”一文。试图以新的视角开辟一个研究《本草纲目》的新领域 ,即古代诗赋与中医药学的关系。笔者认为古代诗赋在《本草纲目》中的频繁出现 ,绝非偶然。李时珍的匠心独运 ,为《本草纲目》这一医药巨著增添了不小的艺术魅力 ,必将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20.
《滇南本草》是一部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为明代滇省著名的医药学家兰茂先生所著。笔者通过对兰茂先生在该书中养生用药进行研究分析,初步总结出兰茂先生养生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