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方法,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60例患者进行护理,该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间收治,针对患者的实际护理情况探讨护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反复穿刺的情况,有1例患者出现液体渗透,有1例患者出现针头脱落,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60例患者家属有5例不满意,20例较满意,35例很满意,总满意率为91.67%.结论:对于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进行分析,我们体会医护人员的专业性是改善护理效果的重点所在,医护人员应该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完善自身的个人修养,做好临床输液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疾患。0-6岁儿童的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6%。目前,全国有31万例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脑瘫的主要危险因素先后以胎儿发育迟缓、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等为主。由于小儿的大脑在不断地成熟和分化,具有较太的可塑性,因此,如能对脑性瘫痪的儿童进行早期康复,即争取在出生6~9个月阶段内采取康复治疗措施,不仅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抑制异常反射,并且可以防止肌腱挛缩和骨关节畸形等合并症,从而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孙丽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140-3140
然而在众多科室的护理中,儿科的静脉输液的护理技术相对其它科室的工作中比较是最难些的,也就是说儿科的患者是年龄最小的,对于护理工作也是最难开展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要有扎实的操作技能、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众所周知,婴幼儿只有头皮的血管成网状分布、比较丰富、而且静脉还比较容易固定,这是对儿童来说是最舒服的体位之一,还不影响孩子的正常活动和保暖,因此,在小儿头皮输液是最常见的措施,怎样能够提高准确率,为小儿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是每个护理人员都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是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或损伤,形成以运动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常合并有智能障碍、癫痫等症[1]。我们对1999~2003年50例脑瘫患儿进行了治疗和康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50例脑瘫患儿系我院收容的弃婴(儿),病史及家族史均不详。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0·5~1岁7例,1·1~3岁24例,3·1~6岁10例,6·1岁以上9例。诊断及分型根据第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确定的标准,分型:痉挛型32例,手足徐动型7例,混合型11例。2治疗方法①按摩:对软瘫的肌肉行快速擦刷、揉捏、拍打等强刺激。对痉挛的肌肉行安抚性推摩等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临床作用.方法:随机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接诊的48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康复护理,对实验组患者使用家庭康复护理,对两组的临床康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的ADL值、GMFM值等各项指标差异并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接受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独立行走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可行走者分别达到83.33%和58.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脑性瘫痪进行康复治疗时,使用家庭康复护理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及健康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是儿童时期一种主要的致残性疾病,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一定的发病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及感知觉障碍等,迄今为止该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案,因而给病家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烦恼.故对此疾病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能矫治患儿因疾病带来的行为和性格缺陷,并能指导其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7.
孔红云  李欣 《泰山卫生》2005,29(6):30-31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已成为小儿疾病治疗、抢救患儿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对减轻患儿痛苦、抢救患儿生命是至关重要的。本人根据多年的临床工作实践及小儿头皮血管的特点,浅谈一下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康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6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纽各63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GMFCSI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有52例总儿可独立行走,占82.5%,对照组有39例,占61.9%(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脑性瘫痪患儿实施家庭廖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改善,提高康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常伴有智力低下,抽搐,感觉及性格行为改变等。如能早期发现积极进行综合治疗,对于智能恢复,减轻功能障碍具有较好作用。笔者所在科于2005年4月至2007年10月应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零一研究所设计研制的YLC0.5/1A型婴儿氧舱辅助治疗14例脑性瘫痪的患儿,疗效满意,现将治疗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多胎妊娠与小儿脑性瘫痪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胎妊娠与小儿脑性瘫痪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02年8~10月对湘潭地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多胎妊娠脑性瘫痪的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调查0~7岁儿童179895人,确诊为小儿脑性瘫痪385例,患病率2·14‰。其中双胎850例,确诊小儿脑性瘫痪16例,患病率18·82‰;三胞胎96例,确诊小儿脑性瘫痪为9例,患病率93·75‰。患病率之比三胞胎:双胞胎:单胎=43·08:8·19:1,经统计学处理,妊娠胎数与脑瘫发生率呈指数线性关系,R2=0·99,接近于1,b=0·835>0,表明妊娠胎数与脑瘫患病率高度正相关。结论:多胎妊娠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较单胎显著增高,加强多胎妊娠的围产期保健工作,可以减少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岁以内有神经学异常的早产脑损伤患儿发生脑瘫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其脑瘫的发生率和伤残程度、早产儿脑瘫的早期正确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101例年龄<1岁有神经学异常的早产脑损伤患儿进行随访观察,应用Logistic单因素法和逐步回归法分析脑瘫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至2岁时101例患儿中51例(50.50%)确诊为脑瘫,出生胎龄<32周、出生体重<2 500 g、头围<x--s、双眼内斜视、肌张力≥I+级、踝阵挛阳性、颅脑磁共振(MRI)显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或基底节损伤、就诊时Gesell大运动发育商(DQ)<55分及进步速度<0.75是1岁以内有神经学异常的早产脑损伤患儿脑瘫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出生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头围小、双眼内斜视,且肌张力高、踝阵挛阳性、颅脑MRI显示存在PVL或基底节损伤、就诊时大运动DQ低、进步速度慢对早产脑损伤患儿发生脑瘫有预测价值。建议临床上对早产脑损伤患儿的上述相关指标进行常规检查,并极力改善。早产儿早期肌张力增高应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谨慎判断。  相似文献   

12.
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评价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出生或就医于29个协作单位存活的早产儿2684例,胎龄小于37周,除外先天畸形和遗传代谢性疾病,分为两组:研究开始前1年内出生和研究后出生的家长不愿参加早期干预指导的早产儿为常规育儿组(常规组),研究开始后出生的家长积极参加早期干预指导的早产儿为早期干预组(干预组).两组婴儿数目相近.干预组早产儿出院后于家中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上接受按摩、被动体操和运动训练.常规组只接受常规保健指导.[结果]两组孕母并发症、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和适于胎龄儿的比例、单胎和多胎的比例、胎内窘迫、胎膜早破发生率、阿氏评分、生后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轻重比例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1岁时脑瘫发生率干预组为9.4‰(13/1 390),常规组为35.5‰(46/1294),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1).[结论]指导父母对早产儿出院后开始进行早期干预可降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降低早产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160例早产儿按研究开始前、后的时间和家长意愿分为干预组和常规育儿组,两组患儿自出院后接受常规育儿指导,干预组接受听、视、触觉刺激及水疗、按摩、体操及主动运动训练出现运动异常者作相应康复训练。【结果】6、9、12月龄干预组患儿智力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明显高于常规育儿组;1岁时干预组患儿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会交往及适应性优于常规育儿组;脑瘫发生率干预组为1.1%,常规育儿组为8.6%,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1)。【结论】早期干预可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关玉  陈莹  宋双双 《中国校医》2019,33(8):600-602
目的 观察优质延续性护理服务对我国脑瘫患儿生活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住院的脑瘫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行延续护理服务。比较2组患儿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出院后护理满意度等相关指标。结果 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6个月后2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出院时(P<0.05),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瘫患儿实施优质延续护理可有效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对胃食管返流的影响,为临床及时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便携式食管24h连续PH动态监测仪分别检测20例脑性瘫痪组儿童及20名无胃食管返流症状儿童的24 h食管PH值.[结果]脑性瘫痪组儿童的各项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PH值<4的时间百分比(%)脑性瘫痪组、对照组分别为(15.89±11.04)与(1. 88±1. 01)、酸性返流发生的总次数为(次/24 h)309.02±165.60与14.73±7.20、返流持续超过5 min的次数为(次/24 h)5.64± 3.52与1. 02±0.90、返流持续的最长时间(min)为23.38±1 3.40与4.50±1.90、DeMeester评分为61. 42±58.15与2.20±3.50,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脑性瘫痪可以引起胃食管返流,应及时给予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患儿听功能改变特点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测试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岁以下118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ABR测试,与各年龄组正常标准值比较,并对异常ABR患儿同时进行DPOAE测试,与标准值比较.[结果]118例脑瘫患儿经ABR测试各波反应阈在正常范围76例(64.4%),异常42例(35.6%).在42例听损伤患儿中双耳听损伤33例,单耳听损伤9例.双耳重度以上听损伤27例,中度、轻度听损伤各3例.单耳均为轻度听损伤9例.在42例听损伤患儿中未引出波形18例,均为重度脑瘫患儿;14例Ⅰ波峰潜伏期延长;13例Ⅰ~Ⅲ峰间期延长,10例Ⅲ~Ⅴ峰间期延长.对42例ABR测试异常患儿行DPOAE检查,其中双耳听损伤33例中,有4例双耳DPOAE反应缺失,与ABR检查结果一致,考虑为双侧耳蜗性听损伤;28例双耳DPOAE大致正常,而ABR波形异常,考虑为双侧蜗后性听损伤.1例双耳轻度听损伤患儿和9例单耳轻度听损伤患儿DPOAE幅值高频区下降,考虑为蜗性高频区听损伤.14例为蜗性听损伤,28例为蜗后性听损伤.[结论]脑性瘫痪患儿听功能改变以双侧性、重度性、神经性听损伤为特点,主要为耳蜗后听路损害.ABR、DPOAE对于脑瘫患儿的听力损害提供客观定位和频率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促进脑瘫患儿康复的效果。方法 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3月,新密市中医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基于此,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干预,干预6个周期,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粗大运动功能。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56.85±7.46)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CMFM-88)评分(168.13±8.27)分均高于对照组[(52.13±7.38)分、(151.92±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5、8.824,P=0.006、<0.001)。结论 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瘫的高危因素、脑瘫类型、运动障碍程度、影像学特点及共患病情况。 【方法】 专科医院为基础的横断面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脑瘫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早产儿脑瘫患者,详细记录围生期脑损伤高危因素;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评估运动障碍程度;常规进行智力评测、眼科学检查、语言能力评估,怀疑听觉障碍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行听力阈值测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早产儿脑瘫以痉挛型最多见(占77.13%)。痉挛型双瘫和偏瘫的GMFCS水平好于不随意运动型、四肢瘫和混合型(F=4.362,P<0.01)。不同脑瘫类型和GMFCS水平的患儿共患病明显不同。占65.89 %患儿影像学呈现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改变,见于各种类型但以痉挛型双瘫和四肢瘫最多,早期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产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分型和预后预测。 【结论】 认识并掌握早产儿脑瘫的运动学和影像学特征以及各种伴发障碍,对于病因学研究、综合康复管理都极端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全身运动(general movements, GMs)质量评估技术在足月脑损伤儿脑瘫发育结局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足月脑损伤儿55例,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GMs评估并至少有一次不安运动阶段的评估, 随访至1周岁后根据临床神经学表现及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明确其运动发育结局, 分析GMs评估对脑性瘫痪发育结局的预测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纳入研究的55例足月脑损伤儿的GMs评估中, 20例为不安运动缺乏, 35例为不安运动存在。随访结局:1周岁后19例临床诊断为脑性瘫痪, 36例临床诊断为非脑性瘫痪。GMs评估(不安运动阶段)对足月脑损伤儿是否发展成为脑性瘫痪的预测效度为:敏感性89%、特异性92%、阳性预测值85%、阴性预测值94%。结论 GMs评估对于足月脑损伤儿的远期运动发育结局(是否发育为脑性瘫痪)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非干扰性的新型神经运动评估工具, GMs评估适合在足月脑损伤儿随访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