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药通报》2014,(2):13-13
中风证宜从洁古、东垣之论,以中脏、中腑、中血脉为辨证之的。洁古云:中腑多着四肢,中脏多滞九窍。东垣亦云: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中血脉则口眼斜。而方书所载,混言外有六经之形症,以大小续命汤为主。夫人身脏腑有十二经,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一般学者将六经中的三阳病分为经证、腑证,对学习和研究仲景学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三阴病,一般认为属于阴盛阳衰,脏气虚寒,而无经证、脏证的区别。笔者认为,三阳病既有经证、腑证之分,三阴病亦应有经证、脏证之别。尤在泾说:“阳证有在经不在腑者,阴病亦有在经不在脏者”。赵嗣真也认为:“伤寒传入三阴,尚有在经表证”。尤、赵二人明确提出了三阴经证的学术观点,这是比较符合仲景原意的。以下结合《伤寒论》原文,对三阴经证略加讨论。一、太阴中风宜解肌发表《伤寒论》274条(按赵刻本,下同)“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  相似文献   

3.
宋代名医许叔微 ,字知可 ,官及集贤院学士 ,后世多以“许学士”称之。在伤寒研究方面 ,许氏颇得仲景之意 ,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和《伤寒九十论》;杂病证治方面 ,尤精古方 ,善创新方 ,著《普济本事方》,其中所载诸方 ,治疗疑难病证 ,疗效显著 ,被叶天士视同“枕中秘”,张锡纯则誉之为“海上仙方”。《普济本事方》开宗第一卷即述“中风肝胆筋骨诸风”的证治 ,其中多有建树 ,对后世启发极大 ,笔者试对其内风证治思想作一浅要探析。许氏将中风分为三类 :“风中脉则口眼斜 ,风中府则肢体废 ,风中脏则性命危”。治“风中脉”,宜祛…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证候研究综述孙永宁刘晖*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1证候的规范化中风病证候的探讨历代医家多有论述,《金匮要略》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东垣十书》分中血脉、中腑、中脏,《丹溪心法》分气虚、血淤、痰盛,《医宗必读》强调中脏“最要分别闭与脱...  相似文献   

5.
在讨论中风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中风,这在王安道氏逆洄集有:“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风呼之,而方书亦以中风治之”的论述,可为本证所论之中风下了定义。中国医学有关中风的记载,在内经素问风论早有:“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之说,惜无专篇作详细之叙述。汉仲景金匮要略中风歴节病篇,对中风之脉证及中络、中经、中府、中藏虽有较详之记载,但未明确指出主治方药治疗。唐代医籍,如千金要方引岐伯所云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  相似文献   

6.
指出真中与类中、外风与内风有其相关性;瘀热阻窍是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理环节;卒中多属标实本虚,但以标实为其病性特点。阐明中风的辨证分类和治疗方法,即首分卒中期、恢复期(附后遗症期),卒中期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3类;恢复期则按虚实而分证。强调无论出血、缺血,凡属“瘀热阻窍”证候者,均可采用凉血通瘀法,以分解瘀热相搏之势。介绍通腑泄浊三要诀,即下燥热、下痰火、下瘀热。  相似文献   

7.
张弘 《吉林中医药》2007,27(5):61-61
通过对《卫生宝鉴》的深层研究,进一步阐述了中风的辨证与治疗方法,即:风中脏宜下之,风中腑宜汗之。  相似文献   

8.
陈金德 《光明中医》2002,17(5):11-12
风邪 ,是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中风之病 ,风从何来 ?是外风侵袭 ,还是内风自生为害 ,临证应予明辨。1 明辨外风治中风《素问·风论》 :“风之伤人也 ,或为寒热 ,或为热中 ,或为寒中 ,或为疠风 ,或为偏枯……风气藏于皮肤之间 ,内不得通 ,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 ,亦为脏腑之风 ,各入其门户所中 ,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风者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 ,乃为他病也 ,然致有风气也。”《灵枢·九宫八风》 :“圣人避风 ,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 ,则为击仆偏枯矣。”《灵枢·岁露论》 :…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论治中风有鲜明特色,在所著《医学三字经》、《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时方妙用》、《金匮要略浅注》、《南雅堂医案》等书中辨治中风,以虚实标本内外立论,分真中风与类中风。真中风,分中经、中腑、中脏、中血脉四大类型,辨闭脱分阴阳。立法治则法度严谨,用药剂型精当灵活,病案治法标本主次交代详明,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本证、兼证、变证之概念《伤寒论》原著并无本证、兼证、变证之称,而是后世伤寒之家在六经提纲下又设的一种辨证分类方法。如,《伤寒来溯集》曰:“太阳本病脉浮……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诊者……必须理会此等兼证”:《伤寒指掌》曰:“大抵今之伤寒,无不兼经而病,……其各兼并之症,列于六经正病之下……”:《伤寒贯珠集》则以三证分治则。  相似文献   

11.
吴瑞甫先生数十年致力于《伤寒论》之研究,以宏扬伤寒学说为己任。主持厦门国医专门学校时,特著《伤寒讲义》及《伤寒纲要》,目的在使初学者易于学习领会。所以其编写体例,另辟蹊径,不落前人窠臼,而是独出心裁,务求明白晓畅,一目了然。《讲义》除总论外,以六经为纲,然后详列本经之纲领,病情、经证、腑证。例如太阳病篇,既列伤寒、中风、风寒两感之经证,又分蓄尿、蓄热、蓄血、癃闭之腑证。指出发汗、利水为治太阳病之两大法门。发汗有五法,分形层之次第;利水有三法,辨三焦之高下。然后再论兼证,合病,并病,传经,误治,救逆等辨治大法。  相似文献   

12.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风”之名始于《内经》,见于历代医家论说中。《金匮要略》以邪之深浅、病情之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元·王履将中风分为真中和类中两类。当今所说的中风乃为类中风,属中经、中腑、中脏之类。轻则眩晕,语言障碍,半身不遂;重则神志不清。在脏属心,在腑属脑,累及经络。病机无非虚、火、风、痰、气、血六端,或有兼夹之轻重,主次的不同,总有虚实夹杂的表现。或以肝风为主,则有肝阴不足之因;或以血瘀为主,则有气不行血之前兆;或以火旺为主,则有阴虚在先;或以痰阳为主,则有脾肺气虚为由。多以内邪为主,风、火、痰、瘀为标。从正气来…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伤寒六经与经络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伤寒六经源于《素问·热病》之六经分证,这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而对于伤寒六经与经络的关系,历来注家争论纷繁,看法不一,总的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认为伤寒六经即经络六经。如宋代朱肱等就是,宗此说者非鲜。近时日人池田政一在谈病位之阴阳时说:“所谓太阳病,是指叫做太阳的部位;或者太阳经某一部位的病。少阳病也同样是指病位。”即是此义。二、有言伤寒六经即腑脏经络。自成注《伤寒论》后,咸宗其说。近贤刘渡舟在中日《伤寒论》学术交流问答会上也阐明此种观点,他说:“六经是有物质的,它是人体脏腑  相似文献   

14.
简论《金匮要略》中风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一词 ,始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金匮要略》所言之中风 ,乃素问风论所言之“偏枯”、“内风”是也。与《伤寒论》太阳篇所述之表卫不固、风寒外袭的桂枝汤中风之证 ,实有区别。二者病因病机有别 ,症状不同 ,治法各异 ,方药异殊 ,故仲景分而论之。《伤寒论》中风乃外感时病之伤风证 ,《金匮要略》所论之中风 ,乃内伤杂病之中风证 ,名同而实异 ,学者当审慎之。风为百病之长 ,其性善行而数变 ,人若避之不慎 ,“虚邪贼风”即可骤然中人 ,发为“偏枯”。“风之中人”,有深有浅 ,有轻有重。《金匮要略》的…  相似文献   

15.
刘娜  崔友祥 《河南中医》2023,(5):675-678
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在病机上独创“火热论”,并在此基础上倡导“火热致中”理论,认为“火热致中”的关键病机为“怫热郁结,气血不通”,本质为水亏火旺,以“清泻火热、活血通经、调和脏腑”为治则。刘完素认为,中风有邪中于脏与邪中于腑之别,邪中于腑者“有表证、多著四肢”,常因外感之邪与内生火热相兼为病;中脏者则有“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多滞九窍”的特点。“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常用麻黄续命汤、桂枝续命汤、大秦艽汤、地黄饮子、三化汤、愈风汤等治疗。中风先兆与中风同根而生,故亦从寒凉论治,宜“先服祛风涤热之剂,辛凉之药,治内外之邪”,常用八风散、天麻丸、愈风汤等未病先防。中风者火热程度因人而异,疾病不同阶段的火热热势亦不同,用药不可太过寒凉,亦不可过汗、过下,故治疗上虽以寒凉药物为主,亦辅加辛热之祛风药以行血散结通经,常用至宝丹、灵宝丹。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有关湿热证治,《伤寒论》中内容虽较简略,但其有关论述,对湿热的辨证与治疗却很有指导意义,现归纳六法,分析如下。宣畅上焦法湿热为患,随其病变部位之异,而有治法之别,治者必审病于何经何脏何腑,采取相应  相似文献   

17.
赵锡武治疗中风病的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岚煜  安邦煜 《中医杂志》1994,35(4):206-206
赵锡武老中医是当代著名医学家,对老年病研究造诣很深,有独到见解。现根据其1979年诊余谈话录音关于中风部分摘要整理于下:1 中风的病名就风证而言,其病位在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通于肝”,所谓中风乃病中于督脉,而不是为风邪所中。2 病机及治则古代医学家所称中风,有中腑中脏,中经中络之说,而中腑多在阳明,中脏多在少阴,少阴指肾而言,肾主骨,骨藏髓,脑为髓  相似文献   

18.
对于《伤寒沦》六经,医家见仁见智,了无定则,但有一点不容否认,那就是《伤寒论》六经有其脏俯经络的病理基础。太阳病的脏腑病理基础是什么?亦即太阳病的脏腑定位在哪里?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很有研究的必要。对太阳病脏腑定位的不同看法历来《伤寒论》注家对太阳病的脏俯定位聚谈纷纭,看法极不一致,归结起来,约有三种:1、膀胱说。此说始于金·成无己,他说:“太阳,经也;膀胱,腑也”,蓄血证即为“太阳随经入腑者也”。明·方有执进一步认为蓄水证亦属膀胱。嗣后,历代医  相似文献   

19.
中风之病 ,历代皆有阐述 ,而对本病的最早认识 ,当首推《内经》。《内经》虽对中风病的认识未见专篇论述 ,但却散见于诸篇之中 ,涉及到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诸方面 ,尤其对中风病因的阐述 ,详实而精辟 ,今重习温之 ,颇有所获。1 风邪乃中风病之首因《内经》首论风邪可以直接侵袭人体 ,发为中风 ,实乃真中风也。《素问·风论篇》 :“风之伤人也 ,……或为偏枯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 ,亦为脏腑之风 ,各入其门户所中 ,则为偏风。”说明风邪侵入俞穴 ,偏中于脏腑经络 ,引起半身不遂的偏枯病。《灵枢·刺节真邪》篇云 :“虚邪偏客于身半 …  相似文献   

20.
刘海英  张伦忠 《河北中医》2011,33(10):1491-1492
1通腑法治疗中风的源流 中医用通腑法治疗中风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末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就有"风引汤,除热瘫痈"的记载,风引汤中大黄为主药之一,而此处大黄旨在通腑。华佗《中藏经》中载有"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