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大脑对时间信息的处理过程,考察了大脑在由声音标记的时间间隔长短感知过程中的事件相关电位变化,从电生理角度揭示出大脑对时间这一信息的处理过程。实验包括无任务和间隔长短辨识任务,间隔长短辨识任务要求受试者在两种时间间隔(四个声音信号)结束后进行长短判断。结果发现无任务状态下各声音信号诱发的听觉诱发电位与正常的听觉诱发电位无显著性差异。而间隔长短辨识任务的结果表明,时间间隔判别任务中待判别间隔(第二个间隔)较给定间隔(第一个间隔)短时,在两间隔结束时即第四个声音信号的诱发电位与无任务实验的结果出现显著变化,在200ms-300ms左右诱发出一个明显的正峰,称其为P250(因峰值出现在250ms左右),同时,此声音诱发的P2显著被抑制,甚至消失;但是待判别间隔较给定间隔长时,则无显著性差异,原因在于在较长的第四个声音信号结束之前大脑已经判断完毕并作出了决策,从而无法诱发出P250。提示大脑对时间信息的比较判断引发了一个新的电位P250。  相似文献   

2.
感觉门控P50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觉门控 (sensorygating)是大脑一种正常功能 ,指大脑能抑制无关的感觉刺激输入。广义的解释为大脑对传入感觉刺激敏感性的调节能力[1] 。此过程通过滤掉无关刺激使大脑更高级的功能不被感觉刺激所超载。感觉门控的缺损能导致无关刺激超载 ,大脑受到大量无关刺激的超载可导致与注意有关的各种精神症状[2 ] 。感觉门控是一个多时相操作活动 ,常用诱发电位范式来测量。听觉诱发电位P5 0是最常用的一种。P5 0属于一种中潜伏期诱发电位 ,是出现在听觉刺激后 30~ 90ms间的一个正相波。当给予受试者较短刺激间隔的重复刺激时 ,…  相似文献   

3.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术语(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voked potential 诱发电位经刺激而出现的与刺激有锁时关系的一过性电位变动, 分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系用电或磁刺激大脑运动区或脊髓而在运动效应器记录到。感觉诱发电位分视觉诱发电位(VEP)、听觉诱发电位(A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三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记录与分析单一听觉、单一触觉和混合听触觉条件下的头皮脑电信号,探究一种研究大脑听觉和触觉整合现象的分析方法,为研究听觉和触觉整合的神经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首先构建听觉和触觉双模态刺激的头皮脑电记录系统,通过采集13例正常受试者在单一模态和混合模态条件下的头皮脑电信号,分别比较不同条件下听觉和触觉事件相关动作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与稳态诱发电位(steady-state evoked potential,SSEP)的差异。结果听觉和触觉整合的ERP信号峰值比单一听觉和单一触觉条件下的幅值更强,脑电响应的潜伏期显著提前,并且混合模态下的稳态诱发电位的能量显著高于单一模态。结论事件相关动作电位信号峰值的潜伏期与幅值以及稳态响应的能量可作为衡量听觉和触觉整合的参数指标,对听觉和触觉整合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听觉-体感觉跨模靶刺激模式下双模增进作用,探讨大脑认知过程不同脑区间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方法选择20例听力正常、躯体感觉功能正常、无任何大脑病史的在读研究生和大学生,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2.5岁;均为右利手。以受试者的事件相关电位为考察对象,分析听觉-体感觉跨模靶刺激与单一听觉、体感觉靶刺激模式下受试者的行为学数据(反应时间、反应错误率)与事件相关电位(P3、P2幅值和潜伏期)的关系。结果单一听觉、体感觉靶刺激模式下受试者的反应时间[分别为(538±14)ms、(576±18)ms]、P3峰值潜伏期[分别为(455±17)ms、(479±18)ms]均显著大于听觉-体感觉双模靶刺激模式下的值[反应时间(461±20)ms,潜伏期(357±12)ms;P0.001];单一听觉、体感觉靶刺激模式下受试者的反应错误率[分别为(5.1±1.2)%、(19.3±3.1)%]显著小于听觉-体感觉双模靶刺激模式下的值[(2.7±0.6)%;P0.001],说明大脑不仅对听觉-体感觉双模靶刺激有更快的反应速度,而且探测的准确度明显优于单一靶刺激;不同靶刺激模式下,反应时间与P3峰值潜伏期具有显著相关性(r=0.58,P0.001),可以作为跨通道增进效应潜在神经过程的时间指标。结论双模靶刺激模式下存在明显的增进效应,大脑在跨模靶刺激模式下具有更优越的感觉信号神经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52位正常人听觉P50诱发电位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正常人听觉P5 0诱发电位特征。方法 :采用条件 (C) 试验 (T)刺激模式记录5 2位正常人的听觉P5 0诱发电位 ,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之间P5 0的差异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①P5 0波峰潜伏期为 5 7 9± 7 6ms ,C P5 0与T P5 0潜伏期差为 3 1± 2 5ms。②T P5 0波幅较C P5 0波幅显著降低 ,试验 /条件 (T/C)率为 5 8 9± 12 7%。③女性组P5 0波幅较男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潜伏期和T/C率均无差异 ;年龄组比较P5 0诸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听觉P5 0诱发电位是一种具有抑制特征的电位活动。T/C率不受性别、年龄的影响 ,其变化可以反映大脑正常感觉门控的机能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视觉、听觉、体感3种不同模态下靶刺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体感电刺激作为脑机接口(BCI)一种新的信号诱发模式的可能性,为基于体感ERP的BCI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7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听力正常、躯体感觉正常且无任何大脑病史的被试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2.6岁;均为右利手。分别记录17例健康的被试者在视觉、听觉、体感单通道靶刺激下诱发的脑电图;对3类靶刺激下ERP的时域参数(幅值、潜伏期)、行为学数据(反应时间、错误率)、脑源定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类靶刺激模式下的ERP波形具有相似性,体感电刺激诱发的ERP幅值与视觉、听觉靶刺激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体感电刺激诱发ERP的峰值潜伏期显著长于视觉靶刺激;体感电刺激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视觉靶刺激,错误率也高于视觉、听觉靶刺激;体感电刺激诱发ERP的脑内源与视觉靶刺激相比具有相似性。结论相比于视觉、听觉靶刺激,大脑对于体感电刺激的探测难度高,敏感程度低;但从ERP的波形和幅值上看,体感电刺激可以诱发出稳定的、可被检测到的ERP波形,完全有可能应用于BCI系统作为一种新的ERP诱发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是大脑对周期性视觉刺激产生的响应,已广泛应用于基于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的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SSVEP频率响应曲线通常是以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作为视觉刺激器的方式获得的。近年来,计算机显示器广泛用于产生闪烁刺激,然而基于计算机显示器的SSVEP频率响应曲线少有研究。为此,本文研究了基于计算机显示器的SSVEP频率响应特性。方法利用采样正弦编码方法在普通LCD显示器上产生了42个刺激频率(频率范围4~45 Hz),并收集了10位健康受试者的脑电数据,以研究SSVEP幅值/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与刺激频率的关系。结果较强SSVEP响应出现在大脑枕区。SSVEP基频幅值的峰值出现在10 Hz处,且第二峰值出现在20 Hz处。SSVEP二次谐波幅值的峰值出现在6 Hz且在高刺激频率处幅值较小。低、中频段的SSVEP基频信噪比处于相当的水平。结论本文的实验结果可以为基于计算机显示器的SSVEP-BCIs的频率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检验高刺激率诱发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可以被看作是低刺激率诱发的瞬态视觉诱发电位(tVEP)的线性叠加的科学假设。采用模式翻转视觉刺激,记录10名健康成年人在不同刺激率(4, 7.1, 7.7, 8.3, 9.1,10, 11.1, 12.5, 14.3, 16.7, 20, 25 rev/s)条件下的视觉诱发电位(VEP),然后用低刺激率(4 rev/s)诱发的tVEP及其经过幅值和相位调整后的波形,分别与刺激序列卷积合成对应高刺激率下的SSVEP,并采用Hotelling T2检验比较各tVEP模板条件下合成SSVEP与实际记录SSVEP波形之间的异同。结果显示,当使用常规记录的tVEP作为模板时,基于线性叠加原理合成的与实际记录的SSVEP在7.1~9.1 rev/s刺激率范围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10~25 rev/s刺激率范围内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且两者之间误差随刺激率增加而增大;当对tVEP模板进行幅值和相位调整后,合成与实测SSVEP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者间的误差也显著下降,在被测刺激率范围内基本保持平稳。结果表明,不同刺激率下的瞬态诱发反应存在差异,稳态与瞬态诱发电位之间的线性叠加假设有赖于对各个刺激率下瞬态诱发电位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探究上肢辅助站立状态下姿态扰动诱发的脑电响应特征,从而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失稳态的识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实验装置使人体随机侧的上肢支撑力发生快速变化,从而模拟人体在上肢辅助站立状态下的姿态扰动。实验同步采集20名被试64通道脑电、双侧支撑力和双侧前臂腕伸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姿态扰动事件发生时脑电诱发电位的神经响应特征,以及力学信号和表面肌电的行为学响应特征。在姿态扰动施加后,姿态扰动侧的支撑力在(200.5±15.4)ms的时间内快速减小。与此同时,双侧前臂腕伸肌的表面肌电值均增大,并且姿态扰动侧的表面肌电值更大。姿态扰动施加后诱发出了N1电位,其在FCz导联处幅值最大,其潜伏期为(62.3±5.5) ms,幅值为(15.6±6.1) μV;P2电位的潜伏期为(167.4±12.4) ms,幅值为(5.2±4.5) μV。该研究为通过神经响应过程识别人体的失稳态提供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