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袁华锋  杨小龙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2):1479-1480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6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经后外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结果:本组3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平均随访6~50个月,患髋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线片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及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有早期下地、并发症少、关节功能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双极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效果。方法:从1987年5月至1998年7月,50例老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采用假体治疗,平均年龄73.2岁。其中18例采用Bateman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采用Bateman双极全髋关节置换。全部假体为国产,均以骨水泥固定。结果: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和输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4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9个月,无一例切口感染,无一例死亡与手术有关,在人工股骨头置换,其股骨头脱位、髋部和大腿痛、臼底凸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全髋置换组,结论:人工股骨头难以与骨性髋臼匹配,仅适于身体虚弱的高龄患者,而双极全髋置换以骨水泥固定适于多数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与人工髋臼可以完全匹配,关节更稳定,可以早期负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6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结果本组84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4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4周患者扶拐下地活动。随访1.5~6.5年(平均4年10个月),患髋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X线片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及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有早期下地、并发症少、关节功能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相关问题。方法对65例72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5例,女40例;年龄72—99岁,平均78岁;股骨颈骨折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7例;行人工全髋置换23例,单纯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42例。结果随访24—60个月,平均36个月,髋关节按Harris评分:优46例,良12例,差7例,总优良率89.3%。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床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有效提高了老年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患者转子间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以及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问骨折的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方法 采用同顾性总结的方法 ,收集86例老年股骨转子问骨折,随机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DHS的治疗方法 ,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比较两组间在手术所用时间、术后髋部的功能评分丢失及内固定物松动等方而存在的异同. 结果 DHS内固定纽于术花费了更长的时间;不同骨质疏松的高、中、低危各DHS治疗组,松动率随疏松程度不同而有显著不同,而半髋置换组对不同骨质疏松程度无明显不同反应;DHS内同定组有42%内固定穿出骨皮质现象,而半髋置换组患者则无明显的假体松动依据. 结论 对于骨质疏松的转了间骨折患者,为能获得早期更多功能恢复及较少的术后并发症发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DHS固定方法 较为合理的替代.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8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月8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和DHS的治疗效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35例和DHS组38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较DHS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但下床时间早,术后功能恢复好。结论与DHS相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更适合治疗8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7.
283例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283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6年。结果 共出现如下并发症:假体松动42例,髋臼磨损15例,股骨头假体术后脱位3例,切口感染5例,坐骨神经损伤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假体柄穿出股骨上段1例,髋臼外缘骨折1例。结论 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手术操作、假体质量、个体体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重视老年髋部骨折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髋部股骨转子间和股骨颈骨折十分常见。65岁以下老年人、无移位股骨颈骨折早期首选内固定,65岁以上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有移位骨折可一期关节置换。移位、不稳定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内固定治疗,可做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但是指征应从严掌握。损害控制技术较适合老年髋部骨折的救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颈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2006-06~2010-05收治的70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结果:随访12~30个月,无假体松动及关节疼痛,髋关节功能满意.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双极头与全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比较双极股骨头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1993年8月-2001年12月采用双极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头下型或经颈型骨折48例,年龄60—85岁,平均70.8岁。18例采用双极股骨头置换,30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结果 2例死亡(与手术无关),l例失访。余45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2个月,无一例切口感染和髋关节脱位。全髋置换组髋部和大腿疼痛的发生率为3%(1/29),低于股骨头置换组的发生率(4/16)。结论 股骨头置换仅适用于身体虚弱的高龄患者,而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多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1.
股骨侧骨水泥假体翻修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裴福兴  杨静  沈彬 《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1):653-656
目的 探讨非感染性股骨侧骨水泥假体翻修术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1年12月接受股骨侧骨水泥假体翻修术患者45例,其中男19例,女26例;年龄59-67岁,平均64岁。翻修原因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柄松动9例,髋臼磨损7例,全髋置换术后柄松动17例,柄断裂2例,髋臼松动或臼松动或臼柄松动10例。所有病例均I期翻修,采用骨水泥假体,有骨质缺损者同时植骨。结果 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脱位和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6个月,患者可弃拐行走。随访6-40个月,平均23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由术前35.0分提高至术后88.5分。结论 假体松动是人工关节翻修术的主要原因。在翻修假体的选择上,骨水泥假体主要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段异体骨复合人工假体患者、非骨水泥假体翻修失败患者及关节感染需在翻修术中使用抗生素骨水泥患者。翻修手术对手术技巧和手术设备要求较高,术前计划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27例7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在做好充分术前准备情况下,经后外侧入路施行全髋或半髋置换,手术强调假体位置的准确性及牢固性,术后早期活动。结果本组8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19例全髋关节置换,2~4周患者能扶拐下地。随访6个月~4年,患者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X线照片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及下沉,效果满意。结论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有早期下地、并发症少、关节功能好、提高生活质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动力髋螺钉(DHS)侧孔注入骨水泥强化固定技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5例,均采用带侧孔 DHS固定和经DHS侧孔注入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的加强技术治疗.术后观察早期活动能力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至骨折愈合,按照Harris标准评价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 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手术创伤指标与单纯DHS手术相同;所有患者术后2~3 d即行髋关节屈伸锻炼和完全坐起,6例患者术后1周可利用助行器锻炼行走功能,围术期未发生卧床和PMMA方面的并发症;骨折于术后3~6个月愈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切割破坏股骨头等并发症.术后半年14例患者恢复到手术前的生活能力,Harris评分:优4例,良10例,中1例,平均83分. 结论 采用DHS固定和经DHS侧孔注入PMMA的加强技术治疗可增强DHS在股骨头中的固定强度,且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可以早期功能锻炼,适合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结果,分析对待高龄患者手术技巧及要点.方法 收集2006~2010年采用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按Evans分型Ⅱ型4例,Ⅲ型18例,Ⅳ2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均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48个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转子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本组106例,其中男45例,女61例;年龄80~105岁,平均88岁.大部分为滑倒跌伤.骨折按Evans分型:ⅢA型31例,ⅢB型45例,Ⅳ型30例.均采用股骨转子重建、骨水泥型普通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采用4种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了重建:(1)股骨大转子复位后采用"∞"字钢丝张力带固定;(2)股骨小转子复位后用钢丝绕股骨近端骨皮质环扎固定;(3)股骨距部位的骨缺损用骨水泥充填、重塑;(4)部分股骨颈基底较完整者,在股骨颈截骨变转子间骨折为股骨颈骨折,保留的股骨距用插入的人工股骨柄固定.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手术时间45~70 min,平均55 min.79例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无晚期关节松动、脱位或感染,优良率达87.3%.结论 采用股骨转子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恢复股骨近端解剖,稳定髋关节,使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改善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笔者单位2011年3月-2014年3月应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32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75~89岁,平均81.6岁。骨折按改良的Evans-Jensen分型,Ⅲ型24例,Ⅳ型6例,Ⅴ型2例。评价随访期间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32例获随访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期间无髋内翻、无假体柄松动移位及折断、无脱位及骨不愈合等失败病例。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评价:优22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3.75%。结论对于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2014年1—4月接诊的8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采取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50例(髋关节组),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35例(股骨头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术前及术后1年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于术后1年,比较临床疗效优良率。结果髋关节组手术时间(123.58±21.34)min,明显比股骨头组手术时间长(76.86±13.26)min,术中出血量(428.12±65.60)m L、术后引流量(164.94±25.63)m L,明显多于股骨头组(229.45±35.86)m L、(97.56±19.43)m L;髋关节组术后优良率78.00%,明显高于股骨头组54.28%(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较手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髋关节组活力、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结果均明显高于股骨头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远期疗效更为显著,而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操作简单、创伤更小;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股骨颈骨折具体情况和患者身体状况等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本组病例收集自2003年3月—2010年3月,共51例,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55~74岁,平均(63.6±7.4)岁。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1例,单纯三部分骨折18例,三部分合并关节脱位3例,单纯四部分骨折9例。其中2例三部分骨折合并关节脱位及7例四部分骨折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术,其余均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时间5~34个月,平均(17.6±6.4)个月。结果患者分别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有效选择之一,半肩关节置换为复杂肩关节损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前外侧、外侧、后外侧3种不同手术入路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同髋关节疾病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脱位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9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不同髋关节病种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及脱位的情况,总结术后并发症类型与入路选择的相关性。结果股骨颈骨折组536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后脱位3例。5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均为前外侧入路,后脱位3例均为后外侧入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组280例,发生后脱位1例,术后深静脉血栓1例。髋臼骨折术后骨性关节炎组50例,发生后脱位1例。髋关节发育不良组22例,术后发生脱位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组38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组34例,发生后脱位1例。结论采用前外侧入路更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外侧入路更适合单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例。后外侧入路更适合髋臼骨折术后骨性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晚期强直性脊柱炎及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个体化的入路选择可以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与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