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血压病左室构型与QT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汝任 《临床荟萃》2000,15(10):450-451
高血压病左室克服后负荷重塑,其构型分为四类:正常左室构型、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及离心性肥厚[1],而在左室重塑过程中也许会影响心室复极离散度,分析163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构型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探讨不同构型与QTd的变化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63例住院及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08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60±14)岁,病程(13±10)年,排除急性、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束支阻滞、房颤、电解质紊乱等,未用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将163例患者随机分为A、B、…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对QTd、QTc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QT离散度。结果:无LVH组、无LVH伴缺血性ST-T改变组。LVH组QTd、QTcd比较差异显著;无LVH组与对照组QTd、QTc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室肥厚、心肌缺血使QTd、QTcd增大,表明QTd在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心肌缺血、评价抗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均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8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全部病例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比杓型组明显增高,非杓型组QT离散度、校正后的QT离散度、最长QT间期、最短QT间期、QT间期、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均明显大于杓型组。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导致QT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4.
申娟  贾银明  杨小莉 《现代康复》1999,3(10):1234-1234
目的:研究左心室肥厚与QT间期离散度相互关系。方法:46例服卡托普利25~50mg/d,2/d,平均21个月。结果:用药后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变薄,左室重量指数明显下降;QTc离散度明显减小。结论: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逆转,可明显缩短QT离散度,减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左心室肥厚与QT间期离散度相互关系。方法:46 例服卡托普利25~50 mg/d,2/d,平均21 个月。结果:用药后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变薄,左室重量指数明显下降;QTc 离散度明显减小。结论: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逆转, 可明显缩短QT离散度,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时程,体表心电图中,不同导联QT离散度(QTd)反映了心脏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差异〔1〕。业已发现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EH LVH)患者QTd增加与不良预后有关。本文分析32例EH LVH,30例高血压病无左心室肥厚(EH-LVH)与51例正常对照组QTd比较,以研究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与结果一、研究对象选自1996~1998年我科收住的62例高血压病(EH)患者,男38例,女24例,年龄39~84岁,平均62±11岁;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诊断标准,除外QT间期延长综合征,继发…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心肌缺血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及心肌缺血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变化。方法  5 6例经超声诊断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 ,按是否合并心肌缺血分为单纯左心室肥厚组 (35例 )和合并心肌缺血组(2 1例 )。分别测量QT间期并计算QT离散度 ;以 30例经超声诊断为单纯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组与单纯高血压组QT离散度无明显差异 ;左心室肥厚合并心肌缺血组QT离散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大。结论 左心室肥厚程度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 ,心肌缺血是引起QT离散度增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QT度散度 (QTdispersioin ,QTd)是心电图导联间QT变异的量度 ,反映心肌复极区域性差异 ,QTd增加被认为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密切相关。左心室肥厚 (LVH )是产生各种心血管病发生率 (或并发症 )和死亡率以及总的死亡率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1] ,高血压尤其合并左心室肥厚者系心性猝死高危人群[2 ] 。因此QTd与LVH是否相关并能否成为高血压高危人群的预测因子以及逆转LVH能否降低QTd遂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晚近研究表明 ,QTd增加也见于原发性高血压尤其是合并LVH者 ,LVH与QTd之间存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24 h平均脉压(PP)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36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24 h平均脉压水平各分为3组进行比较。结果:24 h平均脉压与年龄、左心室重量指数、动脉僵硬度指数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脉压升高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Tei指数对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右室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Tei指数对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右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按Ganau分类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分为4型:正常左室构型(组,25例)、向心性重构(组,26例)、向心性肥厚(组,27例)、离心性肥厚(组,18例);正常对照组30例。以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期室间隔和后壁厚度及左室内径(IVS、LVPW、LVEDD),二、三尖瓣血流频谱图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比(E/A),二尖瓣前叶、三尖瓣隔叶瓣环运动频谱图收缩期运动幅度S峰及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速比(Ea/Aa),左、右室射血分数(EF)以及Tei指数。结果、、组右室E/A<1,组>1,各组与对照组比较Ea/Aa均<1(P<0.05),组S值减低(P<0.05);组EF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Tei指数较对照组增加(0.40±0.16,0.50±0.14,0.68±0.58,0.28±0.03,P<0.05),、组间以及分别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右室Tei指数和右室S值、EF、Ea/Aa及左室EF为轻度负相关(r分别为-0.34,-0.5,-0.35,-0.36;P值均<0.01),与左室Tei指数呈正相关(r为0.55,P<0.01),而和E/A无相关性(P>0.05)。结论右室较左室Tei指数改变发生晚,提示右心整体功能损害晚于左心整体功能的损害。左、右心功能互相依赖,高血压左心功能损害时右心功能也受到了损害。Tei指数能简便、敏感、综合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右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评价心功能的多普勒超声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PPI)、胰岛素抵抗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2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空腹血糖(FSG)、空腹血胰岛素浓度(INS)及血压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脉压指数(PPI)。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LVH组收缩压(SBP)、PPI、INS、年龄、高血压病程高于非LVH组,舒张压(DBP)、ISI低于非LVH组(均P〈0.05)。高PPI组LVMI、INS高于低PPI组,ISI低于低PPI组(均P〈0.05)。高胰岛素组LVMI高于正常胰岛素组,ISI低于正常胰岛素组(均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示LVMI与PP、PPI、INS、年龄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PPI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I、胰岛素抵抗与LVH密切相关,PPI、ISI可作为LVH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缬沙坦逆转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镜  蔡琳  王伟  唐炯  罗俊  燕纯伯  邓晓奇 《华西医学》2009,(7):1818-1820
目的:观察缬沙坦逆转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试验,11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服用缬沙坦80~160mg/d,共36周,随访患者血压、超声心动图及不良反应。结果:116例患者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P〈0.05),左心室舒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心室后壁厚度(PWT)、左室重指数(LVMI)均明显减少(P均〈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有效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射血分数及QT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伴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测量和分析56例CHD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CHD组)和53例正常人(对照组)的LVEF值及心电图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结果:CHD组的LVEF值和QTd分别为:(40.36±6.85)ms和(65.98±16.86)ms;对照组的LVEF值和QTd分别为:(59.68±4.16)ms和(33.05±13.23)ms。CHD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CHD伴室性心律失常与LVEF及QTd密切相关,LVEF和QTd可作为预测CHD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应变率探讨不同左心室构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应变-应变率成像的变化,及其与EF、FS及二尖瓣血流测量评价左室功能的对照研究。方法:采用M型、二维、多普勒超声及应变率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室壁厚度、左室内径、EF、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及左室平均应变ε,应变率S、e、a。结果:高血压离心性肥厚组EF、FS明显低于对照组,高血压其余各组EF、FS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收缩期应变率S应变ε在五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高血压各组较正常对照组减小(Ⅰ-Ⅴ呈递减);舒张期应变率e减低、a增高,e/a比值减小,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E/A,e/a结果大体一致。结论:应变率成像为临床提供了一个敏感、简便、可靠的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心肌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李芬穗  李建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1):1914-1915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价左室肥厚型高血压病左心功能的价值。【方法】选择32例左室肥厚型高血压病人作为观察组,33例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相匹配的非高血压病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例左心Tei指数、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缩短分数(FS)、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A峰的比值(E/A)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观察组左心Te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E/A低于对照组(P〈0.01),EF、FS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ei指数是一项新的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对评价左室肥厚型高血压病的左心功能优于EF和FS。  相似文献   

18.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时右心室(RV)舒张充盈是否发生变化,并与左心室(LV)充盈进行比较。受试者为5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50例血压正常者做为对照组。将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二、三尖瓣瓣环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高血压组RV之E峰(46±7vs41±6,P值<0.05),1/2FF(61±10vs55±7,P值<0.01)及1/3FF(52±12vs44±8,P值<0.01)减低;而A/E比值(0.8±0.2vs1.0±0.4,P值<0.05)和AFF(24±9vs39±14,P值<0.01)则升高,LV亦同。LV、RV充盈参数在高血压组(r=0.59~0.87,P<0.01)和正常对照组(r=0.65~0.90,P<值0.01)相关性较好,然心室充盈参数与LV重量、LV后壁厚度、RV前壁厚度及血压无显著相关。故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时,RV充盈异常不受LV重量和血压的影响,但与LV充盈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左室舒张功能的超声心动图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联合应用二维、M-型超声心动图与脉冲多普勒技术评价高血压左心室不同构型的舒张功能。方法采用M-型和二维超声技术测量高血压患者左室几何构型,测量各组左房功能指标及二尖瓣、肺静脉血流频谱。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各组左室舒张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向心性肥厚及离心性肥厚组受损最严重。高血压早期即可出现舒张功能异常,表现为正常构型组舒张功能的异常改变。左房灌注分数(LAT)是比二尖瓣及肺静脉血流频谱更加可靠地反映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指标。结论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特别是左房灌注分数(LAT)的异常,可以早期体现左室重构超声心动图变化。  相似文献   

20.
超声对高血压致不同左室构型左房功能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联合应用二维、M-型超声心动图与脉冲多普勒技术评价高血压左心室不同构型左房功能改变。方法 采用M-型和二维超声技术测量高血压患左室几何构型,测量各组左房功能及二尖瓣血流频谱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各组左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变,高血压早期即可出现左房功能异常,表现为左房灌注分数(LAF)的增高。结论 左房灌注分数(LAF)可以比二尖瓣血流频谱更早的体现左室舒张功能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