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7例头部创伤且有颅脑损伤患者、72例头部创伤但无颅脑损伤的患者和65例健康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s,FDP)、D-二聚体D-dimer,DD及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PLT)()(变化。结果:颅脑损伤组患者PT,APTT,TT,Fg,PLT,DD和FDP结果分别为(5.90±11.8),(19.8±4.91),(18.7±5.32)s,(1.47±0.98)g/L,(82±21)×109L、(503±73)μg-1/L和29.8±4.69)mg/L。与对照组(和无颅脑损伤的头部创伤患者相比,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PT,APTT缩短(P<0.05),Fg,PLT降低(P<0.05),FDP,DD升高(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处于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指标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沭阳仁慈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4例)和预后不良组(1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4h,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分析影响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评估PT、FIB、APTT、TT对急性颅脑外伤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3个月,预后不良患者为16例,预后不良发生率26.67%。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病史、吸烟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PT、APTT、TT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FIB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PT、FIB、APTT、TT是影响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凝血四项指标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900、0.889、0.811、0.740。结论 凝血四项指标是影... 相似文献
3.
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对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对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7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以判断其对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影响。结果急性颅脑损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组FBG及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分组7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障碍主要由受伤脑组织释放凝血因子引起,因而能够反映脑组织受伤程度,对早期判断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94例肝硬化患者PT、APTT、TT、FIB,采用ABX-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T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延长,FIB及PL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肝硬化合并出血组PT、APTT、TT高于无出血组,FIB及PLT低于无出血组(P<0.05)。结论及时对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有利于了解其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7.
赵锐琴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21,21(3):14-16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6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将研究组按预后情况再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39例和预后致残组17例.两两比较4组凝血功能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孕妇分娩前的凝血功能,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0例临产孕妇和130例健康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与健康非孕妇女比较,PT、APTT、TT显著降低,Fi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受伤后部分凝血和抗凝血指标变化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6项指标,分别对7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于伤后24h内、3d、7d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再按伤情轻重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伤后24h内与对照组相比,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组FBG及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分组6项凝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测定对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临床应用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与凝血功能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糖尿病组(n=85 )和对照组(n =6 0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结果 (1) 2DM组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有无血管并发症2DM患者PT、APTT显著下降(P <0 .0 5或P <0 0 1) ,FIB显著上升(P <0 .0 5或P <0 .0 1) ,无血管病变组TT的变化没有统计意义;伴血管病变组患者TT显著下降(P <0 0 1)。(2 ) 2DM组组内比较,伴血管病变组凝血指标PT、APTT、TT均较无血管病变组显著下降(P <0 0 1) ,且FIB水平显著上升(P <0 .0 5 )。(3)DM患者血脂异常的分型比较,DM患者以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有血管并发症组的高甘油三酯血症阳性率可达2 8.9% ,但两组差异不明显(P >0 .0 5 ) ;并且TG与四项凝血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的障碍,且随着血管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凝血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1.
急性颅脑损伤后部分凝血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部分凝血指标变化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检测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h,3d.7d的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纤维蛋白原(Fg)血浆含量,结合临床格拉斯哥评分(GCS)分型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预后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伤24h内、3d,7d分别与对照组比较,DD、Fg均有统计学意义,DD含量与GCS、GOS呈负相关;Fg与GCS、GOS呈正相关;AT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D、Fg对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明显参考价值,可作为临床应用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部分凝血指标变化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检测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 h、3 d、7 d的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纤维蛋白原(Fg)血浆含量,结合临床格拉斯哥评分(GCS)分型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预后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伤后24 h内、3 d、7 d分别与对照组比较,DD、Fg均有统计学意义,DD含量与GCS、GOS呈负相关;Fg与GCS、GOS呈正相关;AT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D、Fg对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明显参考价值,可作为临床应用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4项凝血指标随肝病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而变化的情况及其在肝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德国BE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20例肝病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120例肝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总体上PT、APTT均延长,Fib降低,各肝炎组的PT、APTT、TT、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只有肝硬化组和重症肝炎组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普通肝炎组和急性肝炎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PT、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TT也延长,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都有明显差异,而且随着病情的不同,它们也表现出与病情相关的结果。结论血浆凝血因子水平的减少程度与肝脏的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凝血功能常规对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不是十分敏感;凝血功能常规是区分急性肝炎与重症肝炎比较敏感的指标之一,而且动态观察重症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常规和总胆红素及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常规,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随机留取正常凝血血浆标本及其混合血浆标本,加入常规剂量及各浓度梯度GSH,采用凝固法检测加药物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统计分析加药前后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对其检测结果与GSH的浓度作线性回归分析;随机抽取常规剂量给药21例患者,采集给药前后血液标本,统计分析给药前后血浆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外试验中,加入常规剂量(500mg/L)GSH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结果与加药前检测结果之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当加入的GSH浓度分别达2.5、2.5、10、1280mg/L时,FIB、APTT、PT及TT、的测定结果与加药前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4项测定结果与血浆中加入的GSH浓度存在线性关系;21例试验患者用药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值与用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共19例FIB、20例FT、20例TF和21例APTT检测结果高于用药前。结论:在体内外实验中,GSH可以影响凝血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中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S)、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PT、APTT、TT、Fib测定均为凝固法,所有指标均由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测定。结果对55例孕中期孕妇(实验组)与5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孕中期孕妇组PT、APTT、TT、Fib、ATⅢ、PC、PS、FDP和D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妊娠中期孕产妇凝血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妊娠相关的高凝血状态和存在血栓并发症风险,孕产妇需要监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对62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1)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2)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SF-3000)和全自动血凝仪(ACL-200)测定620例肝硬化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及其参数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血小板比率(P-LCR)增多(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其PLT、MPV、PDW、PT、APTT、TT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CR依次显著增加(P<0.01)。结论血小板与及其参数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PT、APTT、TT、Fig)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颅内出血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9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4h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浓度(D-D),作2次或多次CT扫描,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与颅内出血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9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D-二聚体浓度变化以颅内血肿患者最为明显,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结论:颅脑损伤早期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变化,颅脑损伤者早期应密切检查凝血-纤溶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行动态头颅CT检查以及早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19.
102例精神病患者凝血指标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了解精神病患者4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精神病患者因长期使用精神药物会引起肝功能损害,使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从而导致出血倾向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南昌百特BT-M4PLUS血凝仪,测定102例精神病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1)精神病患者肝功能正常和轻、中度损伤的患者中这4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中4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异常程度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凝血4项指标的检测可直接反映精神病患者肝功能状况,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客观、准确地反映精神病患者因长期使用精神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程进展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晚期妇女血凝五项检测的临床意义,建立本实验室孕晚期常规凝血试验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区间。方法采用日本 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该院健康孕晚期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孕晚期妇女 PT、APTT、TT 凝固时间均缩短,FIB、D-二聚体水平增高。建立本实验室健康孕晚期血凝检测参考区间(x ±1.96s),分别为 PT:(10.7±1.21)s,APTT:(26.4±5.5)s, TT:(18.1±2.92)s,FIB:(3.92±1.15)g/L,D-二聚体:(1.77±1.70)g/L。结论孕晚期妇女血凝指标发生改变,应密切关注该类人群凝血功能变化;凝血指标的动态监测对预防产后并发症及治疗有指导意义,建立的参考区间能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