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朝东  张明  龚旭 《重庆医学》2008,37(13):1400-1401
目的探讨麻醉对兔膀胱肌电检测影响,更进一步了解膀胱肌电检测的影响因素。方法将兔随机分为麻醉组和非麻醉组(每组10只),利用体表电极、膀胱直接电极、压力传感器,分别同步记录兔在贮尿和排尿期的体表膀胱肌电、体内膀胱平滑肌电和膀胱内压力信号,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并对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差异比较。结果贮尿期,两组动物均未记录到明显的电信号;排尿期,麻醉组:体表肌电的平均振幅和频率与从膀胱壁记录到的均有明显相关(r=0.937 1和r=0.993 0,P<0.01),前者比后者的振幅明显下降(t=44.41,P<0.01),频率之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0.83,P>0.05);非麻醉组:体表肌电的平均振幅和频率与从膀胱壁记录到的均有明显相关(r=0.974 1和r=0.993 0,P<0.01),振幅及频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麻醉和非麻醉组体表肌电之间的振幅存在明显差异(t=41.23,P<0.01)。结论清醒及麻醉状态下的体表膀胱肌电均反映了膀胱壁平滑肌的电活动及功能活动,但清醒状态下体表肌电受到其他肌电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胃代膀胱术后膀胱功能。方法 :对 38例胃代膀胱术后患者行随访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38例患者中 ,排尿间隔时间 :3.2± 1.7h ,排尿量 :32 0± 112ml,最大尿流率 19.3± 7.2ml。贮尿期膀胱压 :11.2± 7.8cmH2 O ,排尿期膀胱内最大压 :5 8± 2 1cmH2 O ,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 :2 8± 13cmH2 O ,尿失禁及遗尿 12例 ,有残余尿者 11例。残余尿量 5 5± 34ml。结论 :胃代膀胱术后膀胱贮尿功能良好 ,其排尿功能主要是在腹压的帮助下完成 ,膀胱的感觉和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是患者尿失禁、遗尿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3.
大鼠宫颈病变对膀胱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宫颈炎性刺激时大鼠膀胱功能的尿动力学指标变化.方法 成年雌性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24只)和对照组(12只),分别用25%苯酚胶浆和生理盐水构建宫颈炎模型和模型对照,造模前后分别对各组行充盈性膀胱压力测定.结果 ①对照组生理盐水刺激宫颁前后膀胱基础压、排尿前压、排尿压膀胱容积和顺应性无显著变化(P>0.05),在膀胱充盈期未见明显不稳定收缩.而苯酚胶浆对大鼠宫颈所造成的炎性刺激可以使膀胱基础压和排尿前压增加,膀胱容积和顺应性降低,排尿性收缩抑制,与刺激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膀胱充盈期66.67%(16/24)的大鼠出现不稳定性收缩.②对照组与实验组刺激前各尿动力学指标结果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刺激后两组间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鼠宫颈在受到炎性刺激时可以引起膀胱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探索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治疗途径。方法:对3例圆锥上脊髓损伤(SCI)患者行两侧L5-S2或S1-S3前根吻合,经10-12个月轴索再生后,检测膀胱排尿功能。结果: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手术后,通过刺激躯体传入神经,可经内脏传出神经引发膀胱内压升高,在膀胱充盈较满时能引起排尿反应。结论: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对SCI患者排尿有一定作用,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5.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膀胱在充盈期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引起的病症,以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为特征,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平滑肌收缩受损程度与脂质过氧化水平相关,提示氧化应激参与了膀胱平滑肌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膀胱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8周龄雄性SD大鼠腹腔内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的动物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后者采用STZ诱导,制备糖尿病模型。STZ诱导8周后将两组大鼠放入代谢笼中收集24 h尿量,随后进行在体充盈性膀胱测压检查评估膀胱功能。实验完毕后取膀胱组织标本,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膀胱逼尿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体重明显减轻,24 h尿量和膀胱湿重显著增加;充盈性膀胱测压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膀胱容量、单次排尿量和剩余尿量明显增加,收缩力代偿性升高,排尿效率显著降低;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糖尿病组大鼠组膀胱逼尿肌肌束排列紊乱,结构松散,肌束断裂。结论糖尿病组大鼠早期即可出现膀胱逼尿肌形态学和功能的改变,提示对糖尿病性膀胱病患者应尽早积极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膀胱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8周龄雄性SD大鼠腹腔内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的动物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后者采用STZ诱导,制备糖尿病模型.STZ诱导8周后将两组大鼠放入代谢笼中收集24 h尿量,随后进行在体充盈性膀胱测压检查评估膀胱功能.实验完毕后取膀胱组织标本,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膀胱逼尿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体重明显减轻,24 h尿量和膀胱湿重显著增加;充盈性膀胱测压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膀胱容量、单次排尿量和剩余尿量明显增加,收缩力代偿性升高,排尿效率显著降低;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糖尿病组大鼠组膀胱逼尿肌肌束排列紊乱,结构松散,肌束断裂.结论 糖尿病组大鼠早期即可出现膀胱逼尿肌形态学和功能的改变,提示对糖尿病性膀胱病患者应尽早积极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癌根治术后T型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T型回肠新膀胱术:截取一段54 cm左右的回肠,利用远端的44 cm肠管做成储尿囊,而近端的10 cm肠管作为新膀胱的输入袢,并通过将输入袢远端的5 cm肠管包埋于构成储尿囊两肠管之间的浆膜隧道内而形成抗返流机制。结果25例手术经过顺利,术后3周拔除尿管后均能自控排尿,尿量为50~200 ml。术后3个月复查尿常规无异常,肾功能及电解质无异常。尿动力学检查,新膀胱最大容量为(327.3±62.7)ml,最大尿流率为(16.2±7.9)ml/s,充盈期膀胱内压力为0~8 cmH2O,排尿期膀胱内压力为8~16cmH2O,剩余尿为0~40 ml。静脉肾盂造影或B超检查,结果表明无肾积水、无输尿管扩张。膀胱造影未见输尿管返流。结论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较好的尿控及排尿能力,是一种良好的尿流改道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穴对环磷酰胺诱导膀胱过度活动症大鼠尿动力学影响及传入神经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组(OAB组),辣椒辣素组和对照组。测量电针次髎穴前后排尿间期、基础膀胱压、膀胱最大充盈压和最大排尿压。[结果]电针前,与对照组相比,OAB组大鼠排尿间期明显缩短(P<0.01);与OAB组相比,辣椒辣素组排尿间期明显延长(P<0.05)。电针后,OAB组大鼠排尿间期比电针前明显延长(P<0.01),而辣椒辣素组及对照组与电针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均>0.05)。电针前,与对照组相比,OAB组大鼠基础膀胱压明显增加(P<0.01)。电针后,对照组基础膀胱压较电针前明显升高(P<0.01),而OAB组较电针前降低(P<0.05)。辣椒辣素组灌注后膀胱基础压下降(P<0.05),但电针后变化不明显(P>0.05)。电针前三组间的最大膀胱充盈压及最大排尿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每组电针前后二者变化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能抑制环磷酰胺诱导大鼠膀胱过度活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辣椒辣素敏感C纤维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尿道压力同步测定评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5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年龄(49.5±8.6)岁,同时选取34例排尿功能正常的女性患者(48.4±10.3)岁作为对照组。根据国际尿控协会规定的尿动力检查方法采用MMS尿动力检查仪对两组患者进行膀胱尿道压力同步测定。观察参数包括:充盈期尿道闭合压(filling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UCPfill)、Valsaval动作时尿道闭合压(urethral close pressure,UCP)、腹压传导率(pressure transmission ratio,PTR)、最大尿流率时的尿道闭合压(voiding urethral close pressure,UCPvoid)。结果两组患者充盈过程中未增加腹压时尿道闭合压为正值,且充盈期前和充盈期末UCPfill没有明显改变(P>0.05),但SUI组UCPfi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行Valsaval动作时,SUI组尿道闭合压降为负值且腹压传导率≤100%,而对照组尿道闭合压仍保持正值,腹压传导率大于100%,两组UCP和PT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尿期SUI组和对照组膀胱压升高,尿道压同步降低,最大尿道闭合压为负值,两组间UCPvoi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膀胱尿道压力同步测定是判断膀胱尿道协调功能的有效方法。SUI患者膀胱充盈期尿道闭合压低、增加腹压时尿道闭合压为负值和腹压传导率≤100%可以作为提示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伟高  钟欢  李辉  俞彬  汤建儿  陈煜 《浙江医学》2010,32(7):1025-1027
目的 探讨并评价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的尿动力学特点,以期为该术式的施行提供动力学依据.方法 选取施行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的20例男性患者,术后6、12个月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就尿流率、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正常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压容量、充盈压、最大排尿压及顺应性等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自主排尿,无需再次导尿,拔除导尿管1周后尿量为110~570(188.4±24.8)ml.其中19例(95.0%)白天控尿良好,17例(85.0%)夜间控尿良好.术后6、12个月复查静脉肾盂造影示新膀胱位置、形态良好,肾、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患者术后12个月时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正常尿意膀胱容量、最大尿意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其它参数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最大尿道压、最大尿道闭合压及功能性尿道长度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具有容量大、相对低压、顺应性好和术后排尿、控尿功能更接近生理特征等特点,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原位膀胱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沈仕兴  熊林  李威  何耿  黄尉  高鹏  刘贤志 《海南医学》2014,25(6):867-869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同期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超脉冲等离子体双极电切系统,根据ASA级别和前列腺增生情况,使用不同的等离子电切方法,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肿瘤等离子体双电切术,同期治疗2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BPH。观察其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以及比较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QOL)、剩余尿量(Residual urine,RU)、最大尿流率(Qmax的差异。结果手术时间40-210min,平均73.2min,术中闭孔神经反射6例,膀胱穿孔l例,无电切综合征、直肠穿孔。全部患者随访3~72个月,术后3个月IPSS由(23.3±5.6)分下降至(8.5±4.4)分,QOL由(4.2±1.1)分下降至(2.2±0.8)分,RU由(72.5±34.7)ml减少至(27.5±10.3)ml,Qmax由(8.5±5.3)ml/s上升至(22.5±12.3)ml/s,术前后各参数比较,P〈0.001。9例复发,6例行PKSP+TURBt,2例改行根治术,1例死亡。结论根据ASA级别的及前列腺增生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电切方法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BP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13.
Shen W  Xiao YH  Zhang HB  Deng ZX  Liu J  Xiao YS  Li P  Zhang CL  Hu WL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2):3007-3011
目的 观察膀胱缺血情况下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兔膀胱组织形态及酶学变化情况,探讨膀胱缺血对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后膀胱病变的影响.方法 64只成年新西兰兔电脑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采用半缝扎腹主动脉制造膀胱缺血动物模型,采用部分结扎膀胱出口制造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动物模型.每组中随机选择4只行膀胱缺血手术(缺血组),4只行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手术(梗阻组),4只行膀胱缺血及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手术(联合组),4只为假手术对照组.于术后第1、2、4、8周各取l组测量膀胱湿重,然后膀胱全层石蜡切片MASSON染色观察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厚度并分析膀胱间质平滑肌与胶原成分含量变化,S-100染色分析组织内神经元变化情况.检测膀胱肌层组织中肌浆网钙ATP酶与柠檬酸盐合酶活性.结果 梗阻组与联合组兔膀胱重量自术后1周开始增加,分别为(5.10±0.29)、(4.80±0.37)g,均高于对照组[(1.93±0.17)g,均P<0.05];在术后第4周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18.48±2.03)与(12.35±0.39)g,同期梗阻组膀胱重量大于联合组(P<0.05).梗阻组在处置前4周主要表现为肌层组织代偿性增厚,4周后出现纤维组织及胶原成分增加,而联合组处置后即出现肌层和纤维组织及胶原成分增加,2周后主要为纤维组织及胶原成分增加.S-100染色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处理组兔膀胱组织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经缺失,以联合组尤为明显.梗阻组兔膀胱平滑肌肌浆网钙ATP酶与柠檬酸盐合酶活性在术后第4周达最大值,术后第8周降至低于术后第1周水平;联合组术后第1周两种酶活性开始持续下降;同期对照组两种酶活性均高于梗阻组和联合组(均P <0.05).结论 膀胱缺血可降低膀胱对梗阻的耐受力,加重膀胱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xplore a myogenic basis of the spontaneous contractions on the rat bladder smooth muscle strip in a detrusor instability (DI) model in vitro, and to study a nerve blocker's cocktail affecting the spontaneous contractions as well as electrical stimulated contractile response. Methods: DI model rats were made by partial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 and confirmed by the filling cystometry. Detrusor strip was dissected from fresh bladder, fixed for an isometric tension trial. The contractions were recorded during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r exposure to some agents. Results: The cocktail diminished the nerve mediated contractile response effectively in DI preparation. DI's spontaneous contractions remained during the presence of the cocktail with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its contractile amplitude. Conclusion: With the local nerve-concerned factors abolishment by the cocktail, the DI bladder preparations still have the spontaneous contractions, indicating a myogenic basis from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膀胱隐性憩室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二维灰阶超声与彩色多普勒显像两种方法检查膀胱隐性憩室口患者,并对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利用尿液的流动性,通过探头加压与撤压时膀胱与憩室间形成的压力差,观察尿液流动时膀胱与憩室间如有"过壁彩色多普勒信号"出现,则提示憩室口的存在。结果本组58例患者72个膀胱憩室,二维灰阶超声检出24个,检出率为33.3%;彩色多普勒显像检出67个,检出率为93.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膀胱隐性憩室口明显高于二维灰阶超声,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膀胱与憩室间的"过壁彩色多普勒信号"现象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膀胱憩室口,包括隐性小憩室口,弥补了二维灰阶超声无法显示的不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膀胱隐性憩室口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适应于膜片钳实验的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的分离方法,探讨L-型钙通道在大鼠心肌电活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进Langendorff装置,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及维拉帕米的作用.结果:该法分离到的心肌细胞存活率达80%~90%,高倍镜下细胞呈杆状,边缘清楚,表面光滑,纹理清晰;成功记录到典型L-型钙电流(Ica-L),给予维拉帕米(0.3、3、30 μmol/L)后呈浓度依赖性抑制钙电流,其抑制率分别为(44.35±5.52)%,(61.06±2.99)%,(71.88±4.45)%.结论:改进心肌细胞的分离方法可获得大量耐钙心室肌细胞,这些细胞具有正常的电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在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20、100、500umol/L)H2O2处理24h,建立动脉平滑肌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不同终浓度(2、10、50umol/L)的Res单纯作用或分别与100umol/LH202共同作用于动脉平滑肌细胞24h。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l的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簇(ROS)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20、100、500umol/LH2O2处理人动脉平滑肌细胞24h后,动脉平滑肌细胞存活率和培养基上清液SOD活力均呈剂量依赖性地下降,细胞蛋白裂解液MDA含量活性则呈剂量依赖性地升高(P〈0.05)。2、10和50txmol/LRes与100umol/LH2O2共同作用动脉平滑肌细胞24h后,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2O2诱导的细胞存活率、SOD活力的下降以及MDA含量的升高,其中10和50umol/LRes+100umol/LH202处理组与100umol/LH2O2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0和50umol/LRes+100Ixmol/LH202处理组DCF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100txmol/LH2O2模型组(P均〈0.05)。10和50btmol/LRes+100umol/LH2O2处理组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0.7±3.0)%和(13.2±1.5)%,均显著低于100umol/LH2O2模型组的(27.2±3.6)%(均P〈0.05)。结论:Res可对抗H2O2诱导的动脉平滑肌细胞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ROS生成以及降低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中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活性与冠脉病变程度和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同期6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未见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为对照组,并将研究组中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和冠脉病变支数以及Gensini积分分为不同亚组。采取ELISA法测定Lp—PLA2水平。结果研究组中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的Lp—PLA2活性分别为(26.32±0.77)、(29.14±0.42)、(32.21±0.78)μmol/(min·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1.32±1.56)μmol/(min·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的Lp—PLA2活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的Lp—PLA2活性分别为(26.13±1.45)、(28.78±1.36)、(31.67±1.47)μmol/(min·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1.32±1.56)μmol/(min·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患者的Lp—PLA2活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0~〈20分和20~〈40分以及≥40分的Lp—PLA2活性分别为(26.07±1.32)、(28.71±1.27)、(31.78±1.41)μmol/(min·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1.32±1.56)μmol/(min·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0~〈20分和20~〈40分以及≥40分患者的Lp—PLA2活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PLA2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联系,对该病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该指标活性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冠状动脉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高位损伤致逼尿肌反射亢进(detrusor hyperreflexia,DH)大鼠膀胱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量的变化和组织学改变及其与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关系.方法26只SD雌性大鼠分实验组16只,正常对照组10只.实验组于第10胸椎剪断脊髓,4周后作膀胱尿动力学检测,筛选出脊髓损伤伴DH大鼠,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膀胱上NGF的表达量,HE和Masson染色观察膀胱组织学变化.结果脊髓高位损伤大鼠模型实验组16只,死亡4只,产生DH的12只(100%).NGF在两组大鼠膀胱的上皮和逼尿肌上均有表达,上皮表达在包膜,逼尿肌表达在包浆.实验组DH大鼠膀胱的上皮和逼尿肌NGF平均光密度值(0.358±0.011),(0.217±0.01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膀胱上皮和逼尿肌NGF平均光密度值(0.183±0.012,0.058±0.006)(P〈0.05).HE和Massom染色显示脊髓高位损伤后DH大鼠膀胱的逼尿肌和移行上皮均增生.结论脊髓高位损伤后的DH症状与膀胱上皮和逼尿肌上的NGF表达量升高密切相关,可能是其产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同时组织学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