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预构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研究使用重组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预构皮瓣存活的作用 ,探讨VEGF能否促进正常血供组织的血管化。方法 取大鼠自体尾动脉 8cm移植 ,两端分别与股动、静脉吻合 ,成环状植入下腹部皮下组织 ,对照组局部应用 0 9%NaCl和16 %聚乙烯乙醇 ,实验组将VEGF分别溶于 0 9%NaCl和 16 %聚乙烯乙醇局部应用。分别于术后 3,4 ,5周以植入的尾动脉为血管蒂于下腹部形成 3cm× 4cm大小皮瓣 ,游离掀起皮瓣后缝回原处 ,7d后运用面积仪测出存活皮瓣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第 5周后的皮瓣存活率VEGF组 (75 0 0 % ,5 8 4 1% )明显优于实验组 (10 % ,2 5 % )。结论 VEGF有利于预构皮瓣的存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作用上的差异,探讨EPCs移植提高预构皮瓣存活面积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雄性Wistar大鼠(45只)一侧股血管柬,转位植入腹部皮下,建立预构皮瓣实验模型.将体外诱导分化的EPCs(组Ⅰ,n=15)和VEGF(组Ⅱ,n=15)分别注射于皮瓣局部,对照组仅注射PBS溶液(组Ⅲ,n=15).4周后形成以植入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原位缝合;术后7 d对皮瓣存活率、血管密度计数进行检测.结果 组Ⅰ、组Ⅱ、组Ⅲ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87.26±10.13)%、(66.13±9.9)%、(55.59±13.06)%,组Ⅰ分别与组Ⅱ和组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血管密度分别为:(38.67±9.52)个/mm~2、(25.83±6.33)个/mm~2、(26.5±5.61)个/mm~2(P<0.05).结论 EPCs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的作用优于VEGF,局部应用骨髓来源的EPCs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构皮瓣存活面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大鼠预构皮瓣模型,探讨基因治疗技术产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和皮瓣存活的可能性,为临床上寻找加速预构皮瓣成熟的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0只SD大鼠每只腹部两侧各构建一个预构皮瓣,共构建40个皮瓣,每只大鼠两侧皮瓣按随机原则进行不同的处理,分别归于实验组或对照组,每组各20个皮瓣。于大鼠腹部两侧各标记3cm×2cm矩形预构区,短边平行于腹股沟韧带,自尾侧短边中点向后纵向切开后肢皮肤,剥离出长约2cm的股动静血管束,远端结扎切断。在两侧预构区域的中轴线上,于真皮与肉膜层间各制作一皮下隧道,实验组的隧道壁皮下组织内注射携带有VEGF基因的腺病毒,同法向所有对照组的隧道壁软组织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将已剥离好的血管束向颅侧翻转置入相应皮下隧道内。所有已植入股血管的预购区域2周后均被制成以植入血管束为蒂的岛状皮瓣,从两组中各取一个皮瓣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有无VEGF生成,其余岛状皮瓣均缝回原处。形成岛状皮瓣后第七天观察皮瓣存活及血管新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皮瓣平均存活率分别为(90.48±1.89)%、(69.75±2.3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放射显影图上,实验组植入血管周围见广泛白色显影,尤以血管两端明显,而对照组新生血管显影仅局限于植入血管周围;组织学切片显示实验组植入血管周围新生血管丰富,以毛细血管为主,并见肉芽成份,对照组新生血管相对较少,两组间新生小血管管腔大小则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仅实验组皮瓣中有VEGF表达。结论:腺病毒-VEGF基因重组体能通过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新生,增加预构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同种异体移植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再生,从而提高预构皮瓣存活率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并标记新西兰大白兔的BMSC。在实验兔腹部两侧构建预构皮瓣,两侧皮瓣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股血管周围经皮注射已标记的BMSC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第7天追踪观察BMSC移植后的成活情况,术后第14天掀起以股动静脉为轴心血管的岛状皮瓣,分别对两组的岛状皮瓣进行BrdU/vWF的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对岛状皮瓣中的VEGF进行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岛状皮瓣形成后第7天,观察两组皮瓣的成活情况。结果 BMSC异体移植后成活良好;实验组皮瓣内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皮瓣内BrdU标记阳性细胞胞浆内有vWF信号;将预构皮瓣制成岛状皮瓣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93.1±2.6)%、(51.5±7.5)%,P<0.05。结论异体移植BMSC可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再生,提高预构皮瓣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预构成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18(2):69-71,T001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扩张血管束移植皮产的存活范围,将股动静脉血束移植入8保只雄性兔的腹部上以下肉膜内,一侧皮下同时置入皮肤扩张器,对侧置入硅胶薄膜,术后2周开始扩张,术后4进行预构皮瓣活体血管染色和移植 活的比较研究,结果:扩张的预构皮瓣血管染色范围和移植后存在活范围均大于未扩张的预构皮瓣。  相似文献   

7.
将知名血管束或含知名血管的小组织瓣 ,移植入随意皮瓣中 ,两者愈合血运沟通后构成新的轴型皮瓣称为预构皮瓣。1 预构皮瓣的原理沈祖尧[1,2 ] 将血管束埋植于供区 ,造影发现 :1~2d植入的血管束旁有造影剂溢漏现象 ,随时间增长 ,植入血管旁的微小血管显影越来越多 ,先是围绕血管纵向排列的较多 ,随后可见垂直向皮瓣真皮发出更小的血管分支 ,2~ 3周贯通整个皮瓣 ,4周达高峰。植入血管与皮瓣间建立血液循环联系有两种情况 :①新生血管与皮瓣原有血管的相互吻合、沟通。②新生血管生长、蔓延并形成网状系统 ,单独支配整个皮瓣。Valaur…  相似文献   

8.
预构皮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预构皮瓣的实验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成果。方法 广泛查阅有关预构皮瓣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综述及研究成果,提出尚需解决的问题。结果 实验研究已证明,预构皮瓣的血管化过程主要是植入血管与皮瓣原血管间的直接沟通,其次是植入血管新生形成完整的血管网并支配整个皮瓣,3~4周血管成熟,可进行皮瓣转移。临床应用方面将颞浅动静脉、胃网膜血管、旋股外侧血管及胸背血管等预构皮瓣带蒡移位或游离移植,均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以生物蛋白胶局部缓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应用于兔预构扩张皮瓣对细胞增殖及凋亡、血管化进程 ,以及皮瓣成熟的作用。 方法 将新西兰大耳白兔 5 3只随机分为正常、空白、生物蛋白胶、VEGF直接应用、VEGF胶及 b FGF胶共 6组 ,兔耳中央动静脉束植入预构扩张皮瓣 ,14天后形成 3cm× 5 cm岛状瓣。分别进行皮瓣成活面积、激光多普勒血流量、铅丹灌注、墨汁灌注、PCNA免疫组化和 TUNEL 凋亡检测。 结果 两种生长因子应用组皮瓣成活面积较其它组增加 ,血流灌注量增多 ,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加大 ,细胞增殖提高、凋亡减少。 结论  VEGF和 b FGF均能通过刺激细胞增殖和减少凋亡发生来促进血管新生和预构扩张皮瓣成熟 ,用生物蛋白胶缓释生长因子有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态观察预构皮瓣再血管化现象,确定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成熟的时间,为何时转移皮瓣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北京小型香猪为实验动物,转移胃网膜左血管预构左胸腹部皮瓣,以76%泛影葡胺连续数周做X线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在皮瓣内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皮瓣在术后1周少量血管化,术后2周部分血管化,术后3周完全血管化,术后4周结果与术后3周无明显差异。结论: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成熟时间为血管转移术后3周,血管柬植入皮瓣3周后即可以植入血管束为蒂安全转移皮瓣。预构皮瓣再血管化现象是从植入血管束的远端开始,血管束的主干始终不发生再血管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对腹壁下动脉皮瓣的转染 ,探讨应用VEGF基因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以SD大鼠为实验模型制作腹壁下动脉皮瓣 ,并分别注入脂质体包裹的PCD VEGF1 6 5(目的基因组 ) ,PCD(空白质粒组 )和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组 )。术后 ,①通过腹腔注射荧光素钠估计皮瓣的血流量 ;②计算断蒂后各组大鼠皮瓣的成活面积 ;③取大鼠皮肤标本行常规染色检测平均血管数目及内径 ;④皮肤标本行VEGF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表达情况。结果 目的基因组、空白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组的平均荧光染色面积分别为6 0 6 4%、30 15 %、2 9 89%(P <0 0 5 ) ,大鼠断蒂后的平均成活面积分别为 92 3%、30 5 %、31 8%(P<0 0 5 ) ,平均血管数目分别为 10 1 72、91 35、89 85 (P <0 0 5 ) ,平均血管内径分别为 2 6、31 0 9、32 5 1μm(P <0 0 5 ) ,免疫组化染色示目的基因组染色深度明显高于空白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组 (P <0 0 5 )。结论 PCD VEGF1 6 5转染能够改善皮瓣的成活 ,且通过转染表达了丰富的VEGF1 6 5。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索颞浅筋膜预置耳后扩张皮瓣,在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自2007年,对10例较大面部浅表性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颞浅筋膜预置耳后扩张皮瓣进行修复.Ⅰ期手术形成由颞浅动脉顶支供血的筋膜岛状瓣,预置于耳后乳突区皮下,同时在筋膜瓣下埋置皮肤扩张器.注水完成并保持3~5个月,动脉造影观察颞浅动脉分支在耳后的区分布.Ⅱ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形成以颞浅动脉直接供血的耳后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覆盖面部创面.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2例术后24h出现皮瓣远端静脉回流受阻,致浅表组织坏死,于2周内创面愈合.其余皮瓣存活良好.皮瓣切取最大面积7 cm×3.5 cm.结论 颞浅筋膜岛状瓣预置耳后扩张皮瓣,皮瓣薄,供皮区无需植皮,面部不增加额外切口,适合于面部较大面积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肾疏宁对腹膜纤维化大鼠腹膜功能、腹膜组织基质积聚、新生血管、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骨形态蛋白-7(BMP-7)表达的影响。方法:腹膜透析液+阿霉素注射法诱发SD大鼠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模型,依体重随机分为4组,1.5%腹膜透析液模型组、4.25%腹膜透析液模型组、1.5%腹膜透析液+肾疏宁干预组及4.25%腹膜透析液+肾疏宁干预组,每组各15只,另设空白对照组(对照组,15只)。1.5%腹膜透析液+肾疏宁干预组及4.25%腹膜透析液+肾疏宁干预组予肾疏宁(按43.93g.kg-1.d-1)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检测腹透液葡萄糖浓度,计算超滤量(UF)及葡萄糖转运量(MGT)。观察腹膜病理形态学改变,分析腹膜厚度、腹膜血管计数、腹膜纤维连接蛋白(FN)及CTGF、VEGF、HGF、BMP-7表达。结果:治疗第6周末,1.5%腹膜透析液+肾疏宁干预组及4.25%腹膜透析液+肾疏宁干预组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大鼠超滤量(-3.26±14.17)ml及(-2.04±10.74)ml、葡萄糖转运量(18.12±0.81)mmol/kg及(16.14±1.20)mmol/kg、腹膜厚度(74.68±15.33)μm及(211.75±58.23)μm、腹膜血管计数(8.21±2.66)个/mm2及(13.70±4.71)个/mm2、FN(152.47±36.94)%及(231.49±53.49)%、CTGF(708.67±127.22)%及(791.20±126.37)%、VEGF(0.42±0.08)%及(0.50±0.09)%、HGF(245.71±24.38)%及(222.05±23.43)%、BMP-7(351.27±31.99)%及(284.43±26.82)%,与同浓度透析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肾疏宁可能通过调控CTGF、VEGF、HGF、BMP-7表达,阻抑基质过度积聚及新生血管生成,进而延缓腹膜透析大鼠腹膜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舒洛地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霉素(STZ,60mg/kg)腹腔注射法构建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糖尿病组(DM组)、舒洛地特10mg·kg-1·d-1组(S10组)、舒洛地特20mg·kg-1·d-1组(S20组)、氯沙坦30mg·kg-1·d-1组(L组),每组各10只。另取10只未造模大鼠作正常对照组(N组)。干预12周后采集各组大鼠血、尿标本和肾脏组织标本,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肾脏功能和结构的改变;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VEGF及其受体VEGF-R2的表达。结果:同N组相比,DM组大鼠24h尿白蛋白定量、血肌酐及尿素氮显著增加(P<0.01),病理改变较明显。同DM组相比,治疗组(S10、S20及L组)大鼠24h尿白蛋白定量减少(P<0.05或P<0.01);同S10组相比,S20及L组大鼠24h尿白蛋白定量减少(P<0.05)。光镜及电镜显示治疗组较DM组病理变化减轻,尤以S20及L组病变减轻明显。大鼠肾脏组织VEGF和VEGF-R2的表达,DM组明显高于N组(P<0.01),治疗组显著低于DM组(P<0.05或P<0.01)。结论:舒洛地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而20mg·kg-1·d-1较10mg·kg-1·d-1的剂量效果更好。下调肾脏组织VEGF和VEGF-R2蛋白表达可能是舒洛地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溶血磷脂酸(LPA)对胃癌腹膜间皮细胞(PMC)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调控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PMC并接受LPA的诱导,ELISA检测VEGF的分泌量,随后用LPA的两种拮抗剂PTX和Ki16425分别孵育,观察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PMC在受到LPA的刺激,产生的VEGF呈剂量依赖性增长,经PTX或Ki16425的拮抗,LPA诱导PMC生成VEGF的量明显下降。结论LPA诱导VEGF的分泌在胃癌腹腔扩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大面积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应用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治疗10例大面积面部缺损患者。分离颞浅筋膜瓣,返折后固定于颈部预扩张皮瓣下方,并放置扩张器;经5~6个月的扩张获得足够的新生皮肤后,设计皮瓣,形成以颞浅筋膜为蒂的岛状皮瓣,将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缺损。结果 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皮瓣后,可使扩张量达到400~800 m L,平均修复面积为129 cm2,大小8 cm×9.5 cm~14 cm×14 cm。扩张过程中未出现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本方法成功修复10例患者的面部缺损,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面部皮肤接近。结论 采用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可有效增加扩张皮肤血液供应,从而获取较大面积的扩张皮肤进行面部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