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12月期间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检测结果阳性患者21例划入A组,阴性患者21例划入B组。A组患者中接受交叉配型患者10例划入C组,未接受交叉配型患者11例划入D组,比较AB组的输注成功率和CD组的24 h CCI水平、实验时间和费用。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输注成功率61.9%低于B组(90.5%,P0.05)。C组平均输血后24 h CCI水平[(8.5±0.8)×109/L]高于D组[(2.3±0.5)×109/L,P0.05)C组实验时间、费用[(60.3±2.6)min、(713.5±50.9)元/次]与D组[(59.2±2.4 min)、(715.7±52.3)元/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密切相关,交叉配型能够提高患者24 h CCI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原因.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7月,进行血小板输注的86例临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6例患者中,共26例存在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23%.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热、脾大、感染者无效率高于其他患者,应用激素及抗生素者无效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年龄及性别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较多,其中疾病种类、发热、脾大、感染及应用抗生素、激素进行治疗,均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原因,在进行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过程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4.
肖玲 《智慧健康》2022,(18):44-47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100例(157人次)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对输血前后血小板数值进行监测,通过计算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及24h血小板回收率(PPR),将其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并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输注前后有无发热、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否产生血小板抗体、有无感染、有无活动性出血、是否脾大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57例次血小板输注治疗中,输注有效98例次,无效59例次;总有效率为62.4%,无效率为37.6%。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数据,性别、年龄、输注次数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脾大、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热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脾大、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阳性等因素是影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免疫性因素,也有非免疫性因素。免疫性因素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依据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及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问题更为科学的血小板输注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以筛选阴性的供者血小板;依据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的报告,给165名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23例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输注随机选取的ABO同型的供者血小板,作为对照组;于输注前及输注后1 h和24 h计数血小板,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165名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541人次,阳性率为58.41%(316/541),阴性为41.59%(225/541);输注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阴性的供者血小板的有效率为83.56%(122/146),输注阳性的供者血小板的有效率10.53%(2/19),对照组的有效率为30.43%(7/23);比较输注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阴性的供者血小板的有效率和输注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阳性的供者血小板有效率,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有较高的阳性率,应尽可能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筛选阴性的供者血小板以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应进行输注后效果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和输注后效果的评估是临床解决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PTR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发现不少病人输注血小板后其增加值低于预期(理论)的回升值.止血效果也较差.即血小板输注无效(RPT),这已成为临床输血的一个难题,也是成分输血中最突出的问题.血小板输注无效可以由免疫及非免疫因素引起[1].前者是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体和血小板膜上表达的抗原结合,从而加速了血小板在体内的破坏.后者主要和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治疗有关,包括抗生素治疗、感染、体温升高、脾肿大和使用细胞毒药物等[2].  相似文献   

7.
急性白血病血小板输注及血小板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仍是急性白血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小板输注可起到暂时性止血作用 ,但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 ,部分病人产生血小板抗体及血小板输注无效。为此 ,我们对 5 9例急性白血病病人随机性分别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血小板 (机采 ) ,及人工分离血小板输注 ,并对输注前后血小板抗体进行了检测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5 9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为我院 1998年 10月~2 0 0 0年 2月住院初治病人。入院前未接受过输血治疗 ,男 37例 ,女 2 2例 ,年龄 14岁~ 6 7岁 ,中位年龄 31岁。随机性分为两个观察组 ,一组为机采血小板 2 9例。另一…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究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临床应用.方法:采取固相红细胞法对进行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使用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在血小板输注前同时进行交叉配型实验,通过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评价阳性及阴性患者1h和24h的血小板输注成效,综合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临床中对血小板输注的影响.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37例,抗体阳性率为37%,其中包括HLA-I+HPA抗体5例,HPA抗体2例;HLA-I抗体30例;血小板抗体阴性63例,抗体阴性率为63%.阳性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21例,其输注无效率为56.76%;阴性组患者出现输注无效19例,其输注无效率为3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配为未配型和配型组,分析对比两组输注效果,得出配型组有效率为72.22%.结论:通过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实验干预临床血小板输注手段,发现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关系密切,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也可以进一步减少同种免疫反应,对于有效科学地利用血小板输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17,(7):1070-1072
目的探讨血小板配型在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时的作用,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依据和借鉴。方法选取我市某医院肿瘤科2013年1月—2016年04月收治的15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随机法选取ABO的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组根据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的结果选择与配型相符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采用固相凝集法对两组患的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并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记录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及血小板输注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阳性率为4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83%(P>0.05);观察组平均输入次数为(11.03±2.89),对照组平均输入次数为(10.38±2.7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输入血小板量(13.05±2.14),对照组平均输入血小板量(12.89±2.1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阳性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阴性有效率明显高于阳性有效率(P<0.05);两组患者阴性CCI值均明显高于阳性,且观察组阳性CC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阳性CCI值,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可有效提高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多次输血后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方法收集广州市各个医院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提供的血液样本作为目标,所有样本均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标本,共计801例,其中男性401例,女性400例。利用固相凝聚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同种抗体进行统计,分析其与性别、年龄、输血成分、输血次数的关系。结果通过分析,通过对多次输血后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了解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下,同种HLA抗体最多,HPA抗体数目次于HLA抗体,血小板本身抗体数目变少。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呈现正相关,并受到输入血液成分中血小板抗体的影响,与性别无关。结论多次输血后患者无效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上看,输血次数对患者血小板抗性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工作中应加以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临床用血的部分感染性病毒漏检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湖南省临床用血质量现状。方法连续7年,对湖南省14个市(州)中心血站、基层血站、中心血库40个采供血机构已复检的库存临床用血进行部分传染病学指标调查。结果共抽查库存血液12384袋,阳性结果73袋,总阳性率为5.89‰。其中HBsAg阳性率为1.68‰;抗HCV抗体阳性率为2.26‰;梅毒阳性率为0.95‰;ALT异常2.10‰。结论临床用血质量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管理部门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输血前后HCV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进行抗-HCV检测。结果:116例血液透析患者抗-HCV阳性率为13.79%,输血组输血前与未输血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追踪检测输血后6、12、18、24个月病例,随着血液透析时间延长,抗-HCV阳性率增高,但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比较仍无差异。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与输血前后抗-HCV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输血不增加感染HCV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和分析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价值,从而为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提供指导和保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的5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查,分析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类型。结果 535例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3.18%。男性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98%,女性为6.14%,其中有妊娠史者阳性率为8.89%,无妊娠史者阳性率为2.15%;患者中有输血史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4.36%,无输血史者为1.05%,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17例不规则抗体患者主要类型为抗-C型、抗-D型、抗-E型、抗-M型和非特异性抗体。其中以抗-E型(29.41%)、抗-M型(35.29%)占比最多。输血后观察到患者中出现2例不良输血反应,占比0.37%,其中过敏和发热各1例。经对应治疗后好转,不影响患者治疗。结论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查对保证输血安全、提高输血疗效、减少或杜绝溶血等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当前医院输血管理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即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教育不广泛,适应症掌握不严;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在异位妊娠致腹腔内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就诊并确诊为异位妊娠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17-42岁。分别接受急诊全身麻醉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除术,腹腔镜下患侧卵巢异位妊娠病灶切除+卵巢修补术或经腹患侧子宫角部楔形切除术。45例异位妊娠患者于术中采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观察其输血时有无不良反应,并动态监测患者术前和术后第2天血常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其衍化出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结果本组45例患者中,术中腹腔内出血量为500-3000 mL,经血液回收机回收洗涤后回输自体血最多为1900 mL,最少为300 mL。术前和术后第2天RBC、WBC、Hb、HCT和PLT比较[(2.48&#177;0.49)&#215;1012/L vs.(3.81&#177;0.35)&#215;1012/L,(12.01&#177;3.71)&#215;109/L vs.(7.88&#177;3.93)&#215;109/L,(69.41&#177;9.49)g/L vs.(79.01&#177;8.83)g/L,0.26&#177;0.04 vs.0.34&#177;0.08,(125.98&#177;54.31)&#215;109/L vs.(171.34&#177;59.69)&#215;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6,2.683,3.104,2.712,2.695;P〈0.05);术前和术后第2天凝血功能(PT、INR、APTT、FIB)比较[(11.98&#177;0.99)s vs.(12.08&#177;1.01)s,1.27&#177;0.05 vs.1.26&#177;0.06,(34.98&#177;5.96)s vs.(35.13&#177;4.37)s,(2.49&#177;0.41)g/L vs.(2.51&#177;0.39)g/L],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3,1.622,1.653,1.882;P〉0.05)。无一例患者输自体血时发生输血反应。结论异位妊娠术中采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安全、有效,既可节约血源,又可降低输注异体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杨志超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79-1580
目的探讨抗体检测技术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5例肿瘤化疗患者,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血小板ABO同型条件下依据血小板抗体类型进行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未经血小板配型直接输注同型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95例肿瘤化疗患者经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为44.21%(42例),阳性者均有>1次输血史,随着输注次数增多,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提高;研究组输注血小板1 h、24 h后的CC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输注后1 h PPR<30%和24 h PPR<20%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化疗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后输注,能够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魏新素  张平安  吴泽刚 《职业与健康》2011,27(19):2202-2203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30例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和9例HC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并选择40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结果 HC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CH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与对照组、CH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纤维蛋白原较CHC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C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正常,但CHC后转化为肝硬化后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异常。  相似文献   

18.
浅析输血医疗纠纷的几种原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多元化,对于健康的认识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输血引的医疗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文章探讨的是在此背景下产生输血医疗纠纷的几种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刘志勇 《中国卫生产业》2020,(7):139-140,143
目的血站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站输血的1000例患者,对患者采集血液样本后进行血液质量检查,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输血安全性。结果实验组500例中输血传染病有2例,占0.4%,而输血前后消毒中存在的问题有5例为1.0%,配血中存在问题,有2例、占0.4%,整体的安全例数为491例,安全率为98.2%。在对照组500例中,存在输血传染病25例,占5.0%。输血前后存在的消毒感染有24例,占4.8%。配血中存在问题有9例,占1.8%。整体的安全率为88.4%,有442例。对两组的安全率分析,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过特殊化管理的输血检验和血液管理,输血安全系数高。结论加强输血前血液监测质量,做好血液输血和用血的管理,能够更全面地提高输血站的安全性和专业性,减少纠纷,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曹阳 《职业与健康》2009,25(15):1677-1678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及发展趋势。方法统计盘锦市自2000-2007年的临床用血资料,计算成分血使用率。结果总用血量和成分血使用率增加,全血使用比例减少,从2000年的18 822 U降至2007年的23 849 U;成分血使用率由2000年的31%升至2007年的83%。结论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安全,节约血源等优点,是现代输血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