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疫情防控期间,由于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加之化疗可能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等骨髓抑制,消化道肿瘤患者因疾病本身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这些可能会导致患者免疫力进一步降低,使化疗患者成为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此外,医院属于人群相对聚集的区域,人群流动性较大,又是病毒传播的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四川省各地市级医院肿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分析疫情对肿瘤患者住院和治疗的影响,为不同省份的医疗机构开展肿瘤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四川省地市级医院通过问卷表的形式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疫情期间四川省地市级医院肿瘤科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 调查了四川省37家地市级大中型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占78.4%。在调查医院中,疫情一级响应后,肿瘤科患者住院指数和放疗指数<1的医院占比分别为83.7%和93.1%。化疗正常进行或推迟时间≤1周的医院占54.1%,放疗在春节假期后正常进行或延迟时间≤1周的医院占89.7%。疫情二级响应后,肿瘤科患者和放疗患者较一级响应后上升的医院占比分别为78.4%和79.3%。结论 在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省卫健委、各地市级卫健委的指导下,各医疗机构和肿瘤科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COVID-19疫情期间大部分肿瘤患者在四川省各地市级医院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联合细胞刷片和病检对提高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率及影响检出率的因素,我们对经纤维胃肠镜活检及细胞刷片联合检查的119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材料方法1987年1月~1996年12月本院经手术证实为癌而术前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1193例,其中食管癌383例、贲门癌202例、胃癌其它部位癌350例、大肠癌258例。每例皆行内镜下病灶处刷检涂片和咬检切片[1]。HE染色,常规病理诊断。卡方检验。2 结果1193例纤维胃肠镜活检及细胞刷片检查结果见表1。3种检测方法对消化道癌的检出率见表2。表1 1193例纤维胃肠镜活检及细胞刷片的联合…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放射治疗场所的防控手段和措施等方面 进行专家共识推荐,放射治疗场所是医疗机构里面人群较为聚集的场所之一,有 2/3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 治疗,2018年有124万人接受了放射治疗。为了最大限度减小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受疫情的影响,专家组在疫 情期间制定了防控手册、进行了区域划分、人员培训、应急预案制定、放疗流程优化等工作,有序地保证了在疫情期 间放射治疗场所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程颖  杨江淼  杨吉利 《中国肿瘤》2020,29(8):566-570
摘 要:2020年1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各地医务人员驰援疫区,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医疗机构身处疫情的第一道防线,防控任务艰巨,肿瘤专科医院虽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救治机构,但陪护人员多、流动性大,且肿瘤患者的治疗分秒必争,如因疫情贻误治疗会导致病情加重、焦虑恐慌等不良后果。当下疫情态势严峻,既要做好抗疫防控、确保医疗安全,又要满足肿瘤患者的诊疗需求,是肿瘤专科医院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吉林省肿瘤医院在疫情防控期间,在多年现代医院精细化管理经验和框架的基础上,迅速建立符合肿瘤专科需求的疫情应急防控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和标准流程,统一部署、明确职责、有效实施。相关举措和经验对国内同行医院开展科学防控疫情、保障医疗救治、提高医院公共卫生防控管理能力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患者丙泊酚全身静脉麻醉下进行胃肠镜联合检查的效果。方法进行胃肠镜联合检查的胃癌切除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治疗组静注布托啡诺针,对照组注芬太尼针,两组同时均静注丙泊酚针,直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即可置入胃肠镜检查。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胃肠镜检查,注药后2min与注药前比较,患者的MAP与HR均明显下降(P<0.05),同时MAP和HR在组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时间点的上述值在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指令睁眼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停药后10min与20min的Rame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两组的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症处理后都明显好转。结论相对于芬太尼,胃癌切除患者采用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全身静脉麻醉下进行胃肠镜联合检查对于患者的心率与血压影响小,具有更好的麻醉镇静效果,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对肿瘤患者的常规诊疗造成影响。由于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为病毒易感人群,且预后差,特别是放疗患者需每天往返于病房与放疗机房之间,增加了病毒的感染机会,应是疫情防治的重点对象。我院作为肿瘤专科医院,在疫情暴发期间,做到了防控与收治两不误。在医院感控办指导下,成立院级及科级防控小组,采取一系列防控管理措施,如标准化培训及物理空间区域的划分、规范收治及放疗流程、可跟踪式闭环管理及人文关怀等。我院处在中国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放疗中心在接诊患者的2月内,做到了患者及工作人员零感染,有效地防范了新冠肺炎,确保了放疗患者的安全及正常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北京市各家医院在COVID-19疫情期间放疗工作与防控措施的调查研究进行经验总结,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电子调查问卷,通过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和北京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科医师(技师)分会的各位委员对各家医院放疗科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与反馈。结果 截止2020年4月10日全北京市开展放疗工作的40家医院全部反馈了调查问卷,除1家医院因非疫情原因暂停治疗外,各医院均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并持续进行放疗工作。所有工作人员与收治患者均未发现COVID-19感染病例。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各医院高度重视,优化临床收治流程,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在满足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坚持开展放疗工作,满足广大肿瘤患者的治疗需求。  相似文献   

9.
阎玲  程红杰  徐珊珊  牛昉 《癌症进展》2021,19(5):479-482
目的 分析肠镜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103例结直肠癌患者纳入恶性组,以同期收治的103例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全部患者均接受肠镜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肠镜、血清肿瘤标志物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分析各项检测方法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计算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组患者血清CA19-9、CEA、CA72-4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镜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各项诊断效能均高于各项单独应用,灵敏度为89.32%,特异度为99.03%,准确度为94.17%;各项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为良(0.6﹤Kappa值≤0.8,P﹤0.01).肠镜具有中等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883,P﹤0.01];3项血清肿瘤标志物均具有中等诊断价值,其中CA19-9最高(AUC=0.854,P﹤0.01);肠镜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942,P﹤0.01).结论 肠镜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单气囊小肠镜在小肠肿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镜中心2009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进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的3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354例患者进行了532例次(378次经口,154次经肛)小肠镜检查,总诊断率为72.9%(258/354),其中共发现小肠肿瘤46例(17.8%,46/258).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159例患者中发现小肠肿瘤22例(13.8%,22/159),表现为慢性腹痛的118例患者中发现小肠肿瘤15例(12.7%,15/118).4例患者行小肠镜下腺瘤及息肉切除(共计97枚),3例患者行小肠狭窄扩张术.本研究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单气囊小肠镜在小肠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且镜下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39岁,因便血1月、肝区胀痛10余天于2005年5月26日入院.患者既往史、家庭史无特殊,2005年4月底出现大便带血,10余天后出现肝区胀痛,消瘦明显.2005年5月20日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肠镜检查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全胃切除合理适应证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7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随访完整的609例胃癌根治术病人, 其中全胃切除患者273例, 保胃组患者336例, 分别定义全胃切除组和保胃组, 比较保胃组和全胃切除组的生存差异, 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肿瘤部位、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以及切缘距肿瘤距离因素。结果 保胃组生存期明显优于全胃切除组(χ2=5.183, P<0.05)。患者术前Karnofsky、ECOG评分中, 保胃组患者明显优于全胃切除组, 但Goldman评分全胃切除组较好(P<0.05)。全胃切除组多为肿块较大、浸润范围广、淋巴结转移多、肿瘤位于胃近端的患者, 与保胃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同时全胃切除与切缘距肿瘤的距离以及分化程度密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全胃切除并不能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期。肿块较大、肿块呈浸润性生长、肿瘤位于近端、淋巴结转移多是胃癌根治术中行全胃切除的决定因素, 肿瘤的切缘距离和分化程度为全胃切除的影响因素, 同时患者全胃切除时应考虑其体力、营养状况、心肺功能和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前言:肿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抗肿瘤治疗的影响,常出现免疫力降低,甚至免疫缺陷,对于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下降,对于病毒也不例外。肿瘤患者一定要清楚,如果暴露于病毒下更容易感染,而且更容易出现危及生命等严重后果。另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一旦感染病毒,更容易持续携带病毒,排毒时间延长,对本人及身边人都危害极大。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高峰期,肿瘤患者减少在医疗场所的暴露,避免感染病毒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我国2019年12月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传染性、隐蔽性强,传播迅速,因此防控难度极大。作为肿瘤专科医院,由于患者需要多次往返医院进行放化疗、复查及维护,且反复治疗导致免疫力低下,肿瘤患者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易感人群,若防护不当,极易造成院内感染。对此,我院导管门诊建立了一整套新型冠状病毒防护措施并对维护流程进行了优化。2020年2月3日-2月28日共维护肿瘤患者758人次,其中包括外地返深(除湖北外)患者159人次,湖北返深患者8人次,未发生一例院内新型冠状病毒交叉感染,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暴发期间,全国各医院各诊疗科室积极参与防治疫情发展的工作。在此期间肿瘤内科,一方面组织医护力量支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另一方面坚持本职工作完成对肿瘤患者的日常诊疗。肿瘤内科的医护人员在诊疗工作、临床用药、患者管理等方面都迎来巨大挑战。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保障了正常的诊疗工作。同时,在疫情期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下的经验值得总结。目前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疫情过后,肿瘤内科有必要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肿瘤患者终身治疗中的角色、患者诊疗模式、新药开发等方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骨髓转移癌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骨髓转移癌瘤细胞形态学特征及患者血像、骨髓像的变化 ,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5年 5月~ 2 0 0 3年 1月收治的 2 0例骨髓转移癌的临床资料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自 1995年 5月~ 2 0 0 3年 1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骨髓转移癌 (行骨髓穿刺涂片确诊 ) 2 0例。患者年龄 2 6~ 83岁 ,平均年龄 5 6岁。男性 15例 ,女性 5例。其中 4例 (3例乳腺癌 ,1例胃癌 )是在原发肿瘤得以确诊后发现的 ;其余 16例是在未明确原发性肿瘤前发现。 19例经病理、X线、CT、胃肠镜等检查证实原发肿瘤 :肺癌 8例 ,胃肠癌 …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肿瘤患者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0例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疫情关注情况、疾病诊治情况及焦虑自评量表(SAS);统计分析影响患者焦虑量表评分的因素。结果:60例肿瘤患者SAS评分平均为(52.71±8.23)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疫情造成严重生活影响以及肿瘤诊治延迟或停止是造成肿瘤患者焦虑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肿瘤患者焦虑情绪明显,尤其针对疫情严重影响生活、肿瘤治疗延迟或停止及居住在城市的患者可考虑针对性给予干预,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18.
头颈肿瘤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术前或放疗前的新辅助化疗;二、术后或放疗后的辅助性化疗;三、复发或转移患者的治疗。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为了最大可能地降低患者自身和陪护家属感染的风险,应该尽量避免旅行和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因此治疗选择的策略,首先应该是在当地医院治疗,其次是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或影像学引导的非外科空肠造口技术是建立肿瘤患者肠内营养治疗通路的重要手段,尤其对胃切除术后、 有高误吸风险和胃动力障碍的患者有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营养通路学组发布的《中国恶 性肿瘤营养治疗通路专家共识(2018)》提出了应用此项技术的临床实践推荐意见。本文从直接和间接法经皮内镜下空肠 造口的技术特点、置管部位选择和定位手段进展,X 线及超声引导在空肠造口中的应用以及多技术联合应用的实践证据等 方面对共识意见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特别对胃瘫、胃内喂养不耐受、胃流出道梗阻等不适合接受经皮胃造口的患者使 用直接或间接法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建立肠内营养通路的选择策略;直接法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的技术难点和新近出现的 技术改良手段;X 线辅助经皮空肠造口以及X 线辅助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的技术进展和临床意义;单气囊或双气囊小肠镜 对提高直接法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成功率的积极意义等进行了相关文献回顾与解读。  相似文献   

20.
小肠肿瘤的超长型电子小肠镜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云林  陈金联 《肿瘤》1996,16(1):18-20
小肠肿瘤为消化病临床诊断中的一大难题,作者应用我国引进的PentaxVSB—2900型超长型推进式电子小肠镜筛选小肠肿瘤。48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呕吐和腹痛者经小肠镜检查发现小肠肿瘤5例,经外科手术证实十二指肠平滑肌瘤2例,胰腺癌十二指肠转移1例,壶腹部癌1例,空肠腺癌1例,这些患者经胃镜、结肠镜甚至小肠钡餐造影检查均阴性。小肠镜空肠插入率为79.1%。作者认为PentaxVSB—2900型超长型电子小肠镜能检查自食管至空肠各类病变,诊断正确性优于X线造影,是小肠肿瘤临床诊断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