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10月在北京医院自然分娩并参加产后盆底功能检查的初产妇281例,分别在产后42~60d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和POP-Q评分,分析不同因素对产妇产后POP的影响。结果: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产后发生POP 134例(47.7%),其中阴道前壁膨出79例(59.0%),阴道后壁膨出26例(19.4%),轻度子宫脱垂29例(21.6%)。多因素分析显示,1与孕期体重增加10kg的产妇相比,体重增加15~19.9kg的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显著升高(OR=2.16,95%CI:1.05~3.07);2与分娩时体重指数(BMI)18.5~24.0的产妇相比,BMI≥28的产妇产后发生POP的风险显著增加(OR=1.10,95%CI:1.02~2.14);3与第一产程3h相比,第一产程3~6h的产妇产后早期发生POP的风险降低(OR=0.09,95%CI:0.03~0.86),但第一产程时间12h时,产后POP的风险显著增加(OR=1.24,95%CI:1.05~2.45);4与第二产程时间≤1h相比,第二产程1h产后早期POP的风险显著增加(OR=1.72,95%CI:1.15~3.33)。结论: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产后早期POP发生率高,与妊娠和生产相关的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围产期盆底知识宣教和训练,做到早期防治,以减少远期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产科相关因素对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女性POP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住院的10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产后通过查阅病例收集孕妇年龄、产程、产次、合并疾病、分娩情况、胎儿体重等基线资料;采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定量检查(POP-Q)诊断患者POP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研究孕妇POP的发生因素。结果孕妇产后POP的发生率为47.57%,前壁脱垂30例(61.22%),后壁脱垂9例(18.37%),子宫脱垂10例(20.4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第二产程越长(OR=1.605)、阴道分娩(OR=3.684)、孕期体重指数(BMI)较高(OR=1.836)及胎儿体重较高(OR=2.542)是孕妇发生POP的危险因素。结论孕妇产后POP的发生率较高,孕妇第二产程越长、孕期BMI越高、胎儿体重越大是孕妇POP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孕产期保健、预防产后POP提供监测指标。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7月产后42~60 d到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做产后检查的产妇2 386例,采集其基本信息和孕产信息,分析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情况,并运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阴道前壁脱垂1 728例(72. 4%),阴道后壁脱垂938例(39. 3%),子宫脱垂480例(20. 1%),3种中存在任何一种即视为盆腔脏器脱垂,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75. 2%。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单因素分析:年龄≥35岁、孕次、产次、阴道分娩、初产妇第二产程、产后BMI≥24、新生儿体质量≥4. 0 kg、盆底肌力3级、合并尿失禁是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因素(P0. 05)。多因素分析:经产妇、阴道分娩、初产妇第二产程、产后BMI≥24、新生儿体质量≥4 kg、盆底肌力3级、合并尿失禁是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高龄、阴道分娩、初产妇第二产程延长、分娩巨大儿、产后超重或肥胖等因素是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孕产期保健、预防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重点监测指标。孕期应重视体质量管理,监测胎儿体质量情况,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阴道分娩时应监测产程进展,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避免产钳、胎吸等阴道助产方式;加强相关知识教育,普及妇女对盆底功能障碍知识健康教育,从而从源头预防并减少P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在该院门诊复查的产后妇女1 46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其盆底肌功能并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盆底功能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参加调查的1 460例产后妇女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UI)236例(16.16%),子宫脱垂19例(1.30%),阴道前壁膨出339例(23.22%),阴道后壁膨出222例(15.21%)。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产后SUI和盆腔器官膨出(POP)共有的危险因素,剖宫产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女性产后发生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危险因素,为该疾病的预防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在该院产科行产后康复复查的1 436例产妇病例资料,依据POP-Q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POP组(619例)和无POP组(817例)。收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孕次、产次、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会阴破裂、产程时间、新生儿性别、新生儿体质量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收集的产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OP发生率为43.1%(619/1 436),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次、产次、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会阴破裂是发生POP的危险因素。结论产妇产后发生POP是由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应对这些因素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可行的预防方法。方法:在进行妇科普查的过程中随机对770名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为40%(300/770),统计分析显示主要影响因素为:①一般情况:年龄增长、绝经、高体重指数,可使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分娩:阴道分娩、分娩次数>1次,哺乳时间≥1年,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③慢性疾病:反复尿路感染、慢性咳嗽、便秘、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患者中,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④妇科检查方面:会阴陈旧性裂伤、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北京地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大多数因素是可以预防的,做好孕产期保健,早期防治慢性咳嗽、便秘、尿感、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疾病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产妇阴道分娩时不同程度会阴裂伤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7年于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接收的1 0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阴道分娩后会阴裂伤程度分为4组,会阴完整(无裂伤)为A组(321例),会阴Ⅰ度裂伤为B组(408例),会阴Ⅱ度裂伤为C组(176例),会阴侧切为D组(95例)。观察4组产后42 d、3个月及6个月的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分度、盆底肌力损伤情况,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情况等。结果 4组产妇分娩进行良好,SUI、POP及会阴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D组C组B组A组。盆底肌力其他3组与D组相比,Ⅰ类肌肌力、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肌力以及阴道动态异常率较低(P0.05),Ⅱ类肌疲劳度异常率4组产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的3个月、6个月性功能恢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A组B组C组D组;4组性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裂伤直接影响盆底肌功能,对于孕足月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应合理评估会阴侧切的指征,保护会阴,尽可能避免会阴的深度裂伤,做好产后盆底功能训练,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PFD)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10周进行复查的产妇1706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621例,阴道分娩组1085例。通过问卷调查及盆底肌力检测了解产后盆底功能及产科因素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影响。结果 (1)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产后SUI、POP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2.67%,选择性剖宫产组为58.62%(P0.05);II类肌纤维肌力的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0.00%,选择性剖宫产为56.52%(P0.05);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阴道分娩组14.01%,剖宫产组5.96%;盆腔脱垂阴道分娩组0度43.04%、I度49.03%、II度7.93%,选择性剖宫产组0度63.76%、I度34.30%、II度1.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因素的分析显示,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盆底肌力受损、产后SUI、POP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妊娠和分娩是PPFD的高危因素,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会阴侧切对经阴道分娩结局的影响,有效降低会阴侧切率,促进自然分娩。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行会阴侧切经阴道分娩的产妇2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经阴道分娩非会阴侧切产妇2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后的会阴水肿、疼痛、愈合、感染情况,产后24 h出血量,性生活情况,压力性尿失禁及脏器脱垂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出血量(343.94±69.55)m L少于观察组(404.75±89.87)m L(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会阴裂伤多为I度裂伤(159/200),观察组产妇伤口疼痛分级(≥2级8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级17例),两组产妇会阴伤口水肿情况相当,且均出现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但观察组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阴道前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发生率较高。结论经阴道非会阴侧切的分娩结局优于会阴侧切经阴道分娩者,低危孕妇不建议会阴侧切经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水中分娩对产后女性阴道前后壁膨出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阴道分娩,产后6~8周至产科盆底康复室进行产后回访的2 749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将产妇分为水中分娩组(600例)和传统分娩组(2 149例)。比较两组产妇会阴侧切率和阴道助产率,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率。结果水中分娩组产妇会阴侧切率和阴道助产率均显著低于传统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妇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妇阴道前后壁膨出的程度均为Ⅰ期膨出,阴道前壁膨出率高于阴道后壁膨出率。结论阴道分娩可导致盆底损伤,水中分娩对阴道前后壁膨出没有明显的近期保护作用,但可减少会阴侧切率和阴道助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病人群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7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发病年龄、与绝经时间的关系、合并症等情况。分析较年轻患者(<40岁)生产次数及产钳助产史,并与≥40岁患者产钳助产史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除1例无孕产史,其余均有阴道分娩史,平均产次3.65次。绝经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占62.60%,绝经后20年内发病率最高,50~69岁为高发年龄。合并慢性咳嗽及过敏性鼻炎史13例,合并糖尿病22例,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史15例,全子宫切除后阴道壁膨出12例。<40岁发病年轻患者产次1~3次的18例,4~8次的48例,其中家中分娩者15例,有6例合并会阴Ⅲ度裂伤。<40岁发病年轻患者66例中有产钳助产史者11例,≥40岁发病311例中产钳助产史者11例(P<0.01),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盆腔器官脱垂绝大多数应是复合病因造成。绝经后妇女、阴道分娩经产妇为盆腔器官脱垂高发病人群,较年轻发病妇女(<40岁)多产及有不良生产史者为易发病人群。合并有代谢性疾病及反复增加腹压疾病者盆腔器官脱垂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2.
产后出血70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曹素珍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4815-4816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降低孕妇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04~2009年收治的70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77%,剖宫产发生率5.35%,阴道分娩发生率2.22%,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68.57%,胎盘因素占18.57%,软产道裂伤占11.43%,凝血机制障碍占1.43%。相关因素为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等。结论:加强产前、产期保健及预防宫缩乏力,处理好各个产程、降低剖宫产率等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出血发生后采取积极果断的抢救措施是防止产妇死亡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河南省育龄妇女产后2年内非意愿妊娠发生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河南省7个省辖市的13家医院为项目点,随机抽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项目点住院分娩的5900名产妇为调查对象,于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通过电话调查其分娩后至随访日期间再次妊娠、月经恢复、哺乳方式等情况.应用SPSS 2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分娩方式与母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79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妊娠结局,其中47例行剖宫产,32例阴道分娩,比较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母亲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的差异。结果:①两组孕妇年龄、体重、孕次、分娩孕周、血压、血清生化指标、尿蛋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阴道分娩组产次、引产前宫颈Bishop评分显著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新生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围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分娩方式应依据病情个体化制定,剖宫产并不能明显改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围产儿结局,且产后出血风险增加,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严格选择病例可以考虑引产和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风险初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与之相应的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产后出血和及时给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规律产检并经阴道分娩、无妊娠合并症或其他妊娠风险的低风险初产妇600例,年龄18~34岁。其中经阴道分娩后发生产后出血(>500 mL)的300例为病例组,同期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小于300 mL的300例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低风险产妇产后出血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产妇年龄、孕周、分娩前血红蛋白、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会阴侧切和新生儿体重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第二产程时间(/10 min)、第三产程时间、会阴侧切、新生儿体重(/100 g)均为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0(95%CI:1.02~1.18)、1.05(95%CI:1.01~1.09)、1.07(95%CI:1.03~1.12)、1.44(95%CI:1.01~2.05)、1.12(95%CI:1.06~1.19),分娩前血红蛋白(/10 g/L)为产后出血的保护因素,OR值为0.65(95%CI:0.56~0.76)。利用上述回归模型预测低风险初产妇产后出血发生概率的列线图,显示预测模型C-index为0.71(95%CI:0.67~0.75)。结论年龄、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会阴侧切和新生儿体重为低风险初产妇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娩前血红蛋白为低风险初产妇产后出血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然分娩产妇产后42 d盆底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市某医院产科自然分娩且产后42 d进行产后专病门诊体检的产妇,调查母婴基本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产后42 d盆底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对1 984名产妇进行研究,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8.53±6.44)岁,分娩孕周为37~42周,平均孕周为(38.49±1.43)周。1 984名产妇中有1 549例(78.07%)发生盆底功能异常,且Ⅰ、Ⅱ类肌肌力,Ⅰ、Ⅱ类肌疲劳度,阴道壁静态压力值异常率均超过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OR=1.527)、孕次2次及以上(OR=2.155)、产次2次及以上(OR=2.467)、新生儿出生体重≥4.0 kg(OR=3.086)、孕期增重高于推荐标准(OR=2.130)、分娩孕周>40周(OR=1.654)是自然分娩产妇产后42 d盆底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自然分娩产妇产后42 d盆底功能异常率较高,年龄、孕次、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孕期增重、分娩孕周等因素均可影响自然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情况,产科医生应指导孕妇做好孕期管理,减少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异常情况的发生,促进产妇产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5月在荣成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65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32例)和阴道顺产组(33例)。分别于产后6周及12周行POP-Q评分、尿垫试验、超声检测残余尿以及会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及膀胱颈移动度情况。结果:产后6周和产后12周随访时,SUI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3.13%(1/32)和0(0/19),顺产组24.24%(8/33)和27.78%(5/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P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37.50%(12/32)和36.84%(7/19),顺产组72.73%(24/33)和77.78%(1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和产后12周会阴超声显示选择性剖宫产组与顺产组膀胱颈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发生SU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孕期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暴露与农村高出生体重(high birth weight,HBW)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  方法  从2007-2012年期间山西省平定县出生人口及不良出生结局监测系统随访到204例对照、125例≥ 4 200 g HBW病例和171例4 000~4 200 g HBW病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HBW风险因素。  结果  2007-2012年期间,总出生数为18 749人,高出生体重1 177例,发生率为6.28%。HBW<4 200 g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调整了父母亲生育年龄、产次后,分娩孕周≥ 42孕周生育HBW的风险是<42孕周的3.10倍(95%CI:1.67~5.76),生育男孩发生HBW风险是生育女孩的2.30倍(95%CI:1.46~3.63),孕前BMI与HBW发生风险无统计学关联;HBW ≥ 4 200 g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调整了母亲生育年龄、产次后,分娩孕周≥ 42孕周生育HBW的风险是<42孕周的3.01倍(95%CI:1.49~6.08),母亲孕前BMI ≥ 24生育HBW的风险是BMI<24者的1.91倍(95%CI:1.15~3.16),母亲孕期每周食用豆制品次数为4~7次,生育HBW的风险是每周食用豆制品次数≤ 1次者的2.59倍(95%CI:1.06~6.32)。  结论  降低高出生体重的发生风险可从育龄人群的孕前体重、孕期饮食和分娩孕周管理入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产妇产后42 d盆底肌力,分析影响产后盆底肌力的因素,为实施盆底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1日—2020年10月31日115名产后42 d至我院妇产科门诊复查产妇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并检测其盆底肌力。结果 无论何种分娩方式,高龄、产次≥3次、孕期体质量增加≥15 kg及分娩巨大儿者,产后42 d盆底肌力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阴道分娩者较剖宫产者产后42d盆底肌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阴道分娩者第二产程时长≥2 h者产后42 d盆底肌力较<2 h者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会阴裂伤或侧切者产后42 d盆底肌力较会阴无裂伤者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孕前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者产后42 d盆底肌力较孕前BMI <24 kg/m2者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越高,产妇产后42 d盆底肌力越低,尤其是Ⅱ类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危险因素及盆底功能锻炼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产后SUI产妇(失禁组)和同期分娩未发生SUI的80例健康产妇(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其年龄、孕龄、孕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BMI)、经产情况、胎数、分娩方式、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情况、吸烟情况、产后增加腹压、新生儿体重、产后盆底功能锻炼情况、孕期运动量、孕期泌尿系感染情况、新生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时间等因素差异,经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产妇产后SUI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实际治疗情况将88例失禁组产妇分为盆底功能锻炼组(38例)和未接受盆底功能锻炼组(50例),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即最大尿道压(MUP)、最大尿流率(Qmax)、尿流时间(VT)等。结果:两组产妇年龄、孕龄、孕次、BMI、吸烟情况、孕期泌尿系感染情况、新生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阴道分娩、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产后未予以盆底功能锻炼及新生儿体重≥4000g是影响产妇产后SU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6、12个月时,失禁组中锻炼组产妇Qmax、MU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高于同期非锻炼组产妇(P<0.05);VT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同期非锻炼组产妇(P均<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后未行盆底功能锻炼、巨大儿及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均同产后SUI的发生关系密切,建议产妇产后尽早接受盆底功能锻炼,以促进排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