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素问·咳论》中的“聚于胃,关于肺”,提出了肺胃经脉相连,容易互传邪气;肺胃司降布津,容易聚湿为痰;肺卫化源于胃,容易内外合邪的生理病理观。为咳病的治疗大法—肺胃同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治肺胃在咳病的治疗中常获良效、根据1100例咳(喘)病的临床统计,肺胃同治者213例占19.8%,选用方剂十九组,占所用方剂总数的21%,有效率为84%。其中以补肺汤加减的有效率为88.1%,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加  相似文献   

2.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出自《素问·咳论篇》,此文看似浅显,实则寓意深刻,它言简意赅地指明了肺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生理上及病理上的联系,因此咳嗽等肺脏疾患往往可以通过治胃而收功,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内经.咳论》是中医经典中论咳最为精僻的文章,其理论直接指导着临床,为世人所推崇。细观今人对《咳论》的认识,有说“五脏咳是咳的初期阶段”,又说六腑咳是“脏病移腑”等等,随文释义,疑点彼多,故提出几点不同见解;咳证的病位在肺,肺不病则不病咳,故《咳论》首曰:“肺之令人咳。”咳嗽的病因病机为“外内合邪”,其相关脏腑在肺与胃,肺气上逆而咳,咳多兼痰,痰由中焦产生,即“痰与气”是致咳的基本原因。这是《内经》论咳的中心思想,在脏腑咳的辨证分型中亦不离此范围。五脏咳是脏病为本,咳证为标;六腑咳是久咳不愈,又兼它证。从临床实际出发,笔者试从先病后病,标本缓急角度,明晰《咳论》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素问·咳论》首先论述了寒邪从皮毛、胃两条途径侵肺而致内外合邪,导致咳嗽;总结咳嗽病机时又强调曰“此皆聚于胃,而关于肺”。各注家对此注解有异,如王冰从中上焦关系进行解释,认为两焦受病,邪气熏肺而肺气满逆,故而咳嗽涕唾;《医宗金鉴》则把主要病机归为胃有邪而浊,进而影响致肺;《太平圣惠方》根据前后文义把所属之邪定为寒气;《医学三字经》则认为是不能输布之水谷之气,随热化痰,随寒化饮,痰饮为患,致肺喘咳;《内经讲义测直接认为水饮聚于胃而关于肺,并认为本句经文含义可相当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相似文献   

5.
“聚于胃,关于肺”指出咳嗽与肺胃相关。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为小儿久咳的根本原因,调理脾胃是治疗小儿久咳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有外感,内伤两类。《素问·咳论篇》专题论咳嗽,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并描述了不同的症候特征。《医学三字经.咳嗽》”……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说明五脏六腑之咳,不外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临床上根据病因病机和证候特征对五脏六腑咳嗽进行辨证施治,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素问·咳论》最早提出"聚于胃,关于肺"的观点,强调咳嗽不离肺胃,为后世医家的临证诊治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蔡宛如教授系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肺系疾病临床经验丰富,注重肺胃同治,笔者有幸侍诊左右,摘取一二,以飧读者。1从肺胃论治的理论依据1.1生理相关性蔡宛如教授认为,肺胃息息相关,首先,肺胃经络相通,一膜相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隔属肺,"中焦亦并于胃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肺、胃二个脏腑之间关系密切。生理上“谷气入胃,胃气上注于肺”以使肺有所养,而在病理上邪又“聚于胃而关于肺”,邪聚于胃,胃气反逆则呕,上关于肺致肺气上逆而咳,故临床上常见肺胃同病而其症状交互出现,甚至肺有病先见胃的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必须注意“肺胃同治”之法。试举2例证治。例1 李××,女,59岁,初诊15970。因三天来发冷发热就医。晚间体温39℃。(口恶)心呕吐剧烈,纳呆,咽稍痛,咳少许白痰,鼻衄。大便常二三天一次。既往有高血压史,血压波动于160~200/90  相似文献   

9.
浅论《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内经》中有多处原文明确指出“肺主咳”。但《素问·咳论》篇中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从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出发,揭示了肺外脏器病变可累及于肺引起咳嗽,若临床中不明脏腑审证求因,见痰止痰是远远不够的[1]。说明咳嗽的发生虽主要关  相似文献   

10.
《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一旦影响及肺,都能致咳。因此,把咳嗽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及胃咳等五脏咳与六腑咳。笔者学习经旨,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兹对胃咳的诊治浅谈个人的看法。1胃咳之病机张景...  相似文献   

11.
胃咳及其证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一旦影响及肺,都能致咳。因此,把咳嗽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及胃咳等五脏咳与六腑咳。笔学习经旨,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兹对胃咳的诊治浅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五脏咳案议     
五脏咳案议李仁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中图分类号R256.11咳证虽多,无非肺咳(肺疾),而“五脏之咳”,乃各有其“兼症”耳。如“心咳”、“肝咳”、“胃咳”、“肾咳”等。《素问·咳论》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  相似文献   

13.
《素问·咳论》提出"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高度概括了咳嗽的病因病机.系统梳理了历代医家关于"聚于胃,关于肺"的认识与实践经验,从解剖、经络、五行、气机、津液、气血等方面阐述该理论基础.解剖相邻:肺胃位于膈肌的上下位置,两者仅一膈相邻.经络相通:脾胃经相表里,肺与大肠经互为表里,肺与脾同属太阴经,胃与大肠同属阳明经,同名经络经气相通,相互为用.五行相生:肺属金,脾胃属土,母子相生.气机相协:肺主肃降,胃作为六腑之一,以通为降,以降为和,胃亦喜降,肺胃同降.津液相承:肺的宣降和脾胃的运化正常,才能保证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气血相生:肺主气司呼吸,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概述了应用此理论指导肺系疾病和胃系疾病治疗的现状.无论是肺系病从胃论治,还是胃系病从肺论治,都离不开肺胃,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参考文献46篇.  相似文献   

14.
《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古人对咳嗽的分类方法。其分类的依据是根据伴随咳嗽所出现的诸多兼证,结合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经脉所主部位划分的。这种划分,对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如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在治疗咳嗽的同时。必用治肾之剂,方能提高疗效。后世医家在《素问·咳论》基础上把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祖国医学对咳嗽病证的认识。现将本人学习《素问·咳论》并结合临床,略述体会如下。1心咳 《素问·咳论》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  相似文献   

15.
“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语出《素问·逆调论》。大多数解释为食滞于胃导致不寐之怔。而《内经》中关于“卧”字含义有二,一是指睡眠,二是指平卧。如《逆调论》所提到的卧字当释为“平卧”为适宜,清代张隐俺释《评热论》关于“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其中的“正偃”,仰卧也,水上乘于胃,则胃中不和故不得正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脾咳之状,咳则右下胁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诸)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则腹满,不欲食饮。笔者细省百日咳痉咳期之面浮,体乏,咳时呕  相似文献   

17.
咳血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说明了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认为五脏六腑发生病变均可影响肺,肺脏气机失调,发为咳。咳属肺,但可因五脏六腑发病传到肺。该篇又指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咳甚则咯血,即咳血。咳甚则肺络损伤,络损血随气道出而为咳血,临床多见咳  相似文献   

18.
肺阳虚与慢性支气管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之咳嗽、痰饮、喘证范畴,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表现。历代医家在其病机认识上多从肺气虚、肺阴虚立论,即使论及阳虚,亦多责之脾肾之阳。《素问*咳论》虽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然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咳嗽》中云:“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也。”我们通过十余年的临床研究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病变主要在肺,肺阳虚是其病机关键。当本病发展到肺气肿、肺心病时,则由肺及脾、肾、心,成为肺脾同病、肺肾同病、肺心同病,其病机发展顺序依次是:肺阳气虚→脾阳气虚→心肾阳气虚→功能衰竭。因此,温补肺阳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9.
小儿外感包括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病,常见症状有发热、恶寒、咳喘、鼻塞流涕、咽痛及纳呆、便干等。小儿外感虽属呼吸道疾病,传统医学认为病位主要在肺,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有“聚于胃,关于肺”之说,以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等,亦为后世以脏腑辨证治疗外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咳喘,又称“喘咳”,其名首先于《黄帝内经》,如《灵枢·经脉》所谓“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谓“从革之纪……其发咳喘”等等均是。咳和喘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证候,二者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在临床上对于各个病人来说,咳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