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12)
伏邪学说源于《内经》,凡感受邪气,未立即发病,潜藏体内,因感受六淫之邪、七情过激、饮食失节、劳逸失凋等因素触动发作,皆可认为是伏邪致病;有四个特征,"动态时空""隐匿""自我积聚"和"潜证导向",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尤以"隐匿"最为根本,是伏邪最本质特征,是导致临床资料难以收集的根本原因;"潜证导向"也是隐匿特征所决定;"动态时空""自我积聚"是在"隐匿"基础上的动态变化过程;伏而未发、伏而欲发、伏而已发之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清代是温病学发展鼎盛时期,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逐渐形成温病发病两大类型。冠心病前期多隐匿,从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到胸闷胸痛典型症状过程漫长,邪毒伏于心脉,复受外邪、烦劳等因素诱发;早期虽无症状,致病之邪已潜伏于内,俟机而动,此时需着手解决驱逐伏邪,做到早预防、早治疗、早诊断。伏邪贯穿于冠心病整个病理过程,治疗抓住"伏邪"显得尤为重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强调正气御邪作用,又重视避免直接接触病邪;把握伏邪致病特点,遵循伏邪入络的致病规律,益气化瘀、豁痰通络为主要治则;引入"伏邪为害"理论,总结出"以通为主,祛除伏痰、伏瘀以救心"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1.1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于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累性心绞痛可分为3类: 相似文献
3.
孙淑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4):351-352,355
目的探讨腰围身高比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86例疑为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2 d内,患者抽血完成相关的检查,以找出腰围身高比值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腰围身高比值>0.50的患者与腰围身高比值≤0.50的患者比较,TG、TC、HDL-C、LDL-C、TG/HDL-C、LDL-C/HDL-C和UA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男性、LDL-C/HDL-C高和异常腰身指数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腰围身高比值可作为冠心病重要简易体表测量指标,同时外加简易生化指标能够更好地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与偏颇体质密切相关,特别是痰浊、瘀血体质,病机与体质偏颇及地域、饮食、情志及年龄等因素密不可分。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指脏腑虚损,气血阴阳失和,标实指痰浊、血瘀,致经络痹阻,两者合之,临床常见血瘀、痰浊证。气虚血瘀证是冠心病本虚标实的主要证型。目前缺少多地区多气候大样本对比相关研究、证候诊断标准不统一,未来期待开拓视野,利用各种先进检测手段,从基因组学及蛋白质学等角度研究先天禀赋差异,使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6.
7.
马震宇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23)
1定义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逐渐增多,另一方面,社会物质的丰富、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均衡,生活节奏的紧张使冠心病患者日趋“年青化”,冠心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因此,对冠心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是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8.
严世芸 《现代中医药(北京)》2007,(2):31-3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供应心脏血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病已成为世界人口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在欧、美国家最为常见,据统计,美国人患此病的有570万人,约占人口的2.5%,40岁以上的男性脑力劳动者发病率更高於女性。晚近,此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也日渐增高。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肥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210例,分别作身高和体质量测量,分为超质量组119例,正常体质量组71例和减质量组2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情况,观察冠心病患者不同体质量合并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结果:冠心痛患者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超质量组均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而高密度脂蛋白则随着体质量的增加含量减少;正常体质量组与减质量组比较中,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病例,在各体质量组的发生率,是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升高;但2型糖尿病的病例的发生率,正常体质量组与减质量组没有差别。结论:肥胖可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徐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7):901-902
目的探讨脉压(P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根据PP分为PP<50 mmHg(1 mmHg=0.133 kPa)组(PPn组74例)与PP≥50 mmHg组(PPe组157例),应用统计学方法评价其与CHD的关系。结果PPe组CHD发生率显著高于PPn组。结论PP是预测CHD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腔狭窄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心脏供血不足和心肌功能障碍的一组器质性病变,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在我国,冠心病是最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于中老年人高发。也由于目前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不均匀,运动量不足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我国公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如何预防治疗冠心病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冠心病于中医范畴属于胸痹、心痛等,病因机制在于心脉不通,由于长期的痰浊、气滞造成瘀血。治疗方面以虚实辨证治疗为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湿热证的比例越来越高,湿热交阻证已成为常见的中医证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已明确为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且为可改变危险因素。湿热痰火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之一;湿热内蕴是糖尿病诸多证型的发病机理;痰湿火热是高血压的重要成因;饮食不节乃是促使湿热型肥胖病的主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23)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损害了人类健康。本文将从中西医角度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发病过程、诊断方法、治疗手段、预防等方面进行探索和阐述,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杜纪鸣老师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其常见发病原因有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劳倦等,与人体的代谢及生理功能失调关系紧密。心脉痹阻为本病主要病机,一方面因虚致实,另一方面因实致虚。气虚、血瘀两种病理产物贯穿本病始终。临证时,杜老师遵循益气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治疗大法,把辨脏腑、辨主症、辨兼症等辨证方法融汇其中,同时不忘借鉴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完善方药。杜老师提出,对有易感因素的中青年易患人群,一定要早预防,通过早期调补脾肾、调理内分泌、代谢紊乱等,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日常生活,其病位在心,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与脾胃在经络和生理功能上有密切联系。文章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促进现代“大脾胃”概念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施××,男,55岁,干部。病员自1972年5月开始发生阵发性胸闷,7月开始发生阵发性心前区刺痛,一般在夜间发生,白天疲劳或饱食时也易发作,每发约数秒至4~5分钟,放射至胸背部,含硝酸甘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