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铸型综合征的病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12月完成的325例次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发生胆管铸型综合征6例.MRCP/ERCP诊断准确率为100%.通过内镜介入手段取出胆管内铸型物2例,再次肝移植手术4例.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胆管铸型综合征主要与缺血-灌注损伤、胆道缺血等因素有关.胆道成像技术有助于诊断肝移植术后的胆道胆管铸型综合征.内镜治疗是首选方法,手术应在介入治疗无效后考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4例原位肝移植术后监测,指标包括肝脏实质回声及胆道结构、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14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门静脉狭窄,1例下腔静脉狭窄,2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2例胆管结石伴胆管扩张,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频谱变化均有其特点,肝实质、肝内胆管也有不同程度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预测肝移植术后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重建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02-2001-02完成的22例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整形、重建过程。直视下以7/0或9/0Prolene缝线完成供肝动脉血管整形及供、受体肝动脉吻合。术后1周内静脉给予低分子右旋糖杆10ml/h,以多普勒超声扫描监测肝动脉血流。结果 1例术后5d时肝动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后吻合口出血,再次手术吻合。1例术后1月肝外胆管狭窄,支架内支撑后治愈。21例无肝动脉并发症发生。15例随访1-20月(平均8.6月),多普勒超声扫描提示肝动脉形态、血流量正常,胆道造影未见肝外胆管狭窄,血清学检查提示肝功能状态良好。结论 供肝动脉变异时宜采取适宜的方式整形重建肝动脉以利血管吻合。动脉吻合时操作清细,实现血管内膜对内膜的对端吻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治疗缺血性胆管铸型症的经验。方法对1例肝移植术后15个月并发缺血性胆管铸型症患者实施再次肝移植,分析该例患者的临床过程、手术及病理发现并结合文献探讨该并发症的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结果患者顺利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肝功能完全正常。结论肝动脉供血障碍是胆管铸型症的重要病因,胆管组织全层坏死是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为术后远期进行性黄疸,再次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泥、胆铸型和胆道结石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2月~2004年1月开展81例次全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对9例胆道胆泥、胆铸型和胆道结石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并讨论胆泥、胆铸型和胆道结石的诊断和治疗。结果:发生胆道胆泥、胆铸型和胆道结石9例,发生率为11.1%(9/81),其中坏死絮状物2例、胆泥和胆铸型5例、胆结石2例。该组胆泥、胆铸型和胆道结石7例经T管冲洗、ERCP等非手术治疗,3例好转,其余4例治疗后效果不明显,行手术治疗,4例胆道取出胆泥、胆铸型、胆石,放置T管其中2例好转,2例疗效不佳而死亡。3例肝动脉栓塞伴胆泥患者中2例行再次肝移植后现存活,另外1例患者反复经ERCP下置鼻胆管冲洗治疗,现存活。结论:肝移植术后胆泥、胆铸型和胆结石的形成重要原因有缺血再灌注损伤、排斥反应、感染和胆汁动力学的改变。B超、胆道造影能及时诊断。T管冲洗、ERCP术及外科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缩短缺血时间,保护胆道血供,积极防治感染和排斥反应是减少或者避免胆道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11例原位肝移植的肝脏及胆道结构、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3例患者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造影检查。结果:11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肝动脉、肝静脉血流动力学及频谱变化均有其特点,肝内胆管也有不同程度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预测肝移植术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a Y  He XS  Zhu XF  Wang GD  Wang DP  Ju WQ  Wu LW  Hu AB  Tai Q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105-107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及胆道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行的368例同种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68例肝移植患者中与胆道相关的并发症共36例,发生率为9.8%(36/368);其中单纯吻合口胆瘘7例,误伤和遗漏副肝管所致胆瘘1例,吻合口狭窄5例,肝内胆管狭窄3例,胆管扭曲继发胆道狭窄1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胆瘘后继发胆道狭窄2例,胆道狭窄合并肝内胆汁瘤形成2例,胆道狭窄合并胆泥形成2例,胆道铸型综合征5例,胆道出血1例,肝内脓肿3例及括约肌功能失调2例。所有36例发生胆道并发症患者中,23例经非手术治疗而治愈;13例进行开腹手术治疗,其中7例为接受再次肝脏移植。所有因胆道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5例,死亡原因为严重胆道感染和腹腔感染,占该组肝移植患者死亡的13.9%。结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临床处理棘手,应注重预防。胆道并发症大多可经非手术治疗而获得满意的疗效;如经反复多次放射和内窥镜治疗无效以及同时伴有肝动脉栓塞或狭窄且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或行再次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胆管热缺血时间对供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胆道及其微循环的影响正成为目前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研究热点。文中探讨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术后不同胆道热缺血时间对胆管及其周围血管丛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延长胆道热缺血0 min实验组、延长胆道热缺血10 min实验组和延长胆道热缺血20 min实验组,建立了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于术后6 h和24 h留取血和肝样本检测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A,VEGF-A)浓度,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胆管及其血管丛增殖情况、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随着胆道热缺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术后6h的VEGF-A浓度无明显差异,但3个实验组术后24 h的VEGF-A浓度显著降低。同时随着胆道二次热缺血时间的增加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相应增加,术后早期汇管区血管数和伴有血管的胆管数明显减少,胆管上皮细胞增殖指数显著降低,而不伴有血管的胆管数则明显增加。常规检查提示大鼠汇管区炎症增加,胆管上皮细胞损伤明显加重。结论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随着胆道热缺血时间的延长会导致胆管及其周围血管丛的损伤加重,应该尽量减少肝移植术中二次胆道热缺血时间从而减轻胆管及其周围血管丛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7月-2005年1月该组肝脏移植32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32例肝脏移植受体中有6例发生胆道并发症,其中3例术后3d内出现单纯胆漏,给予小号导管置入T管周边引流,均在8d后未见胆漏。1例经影像学诊断肝动脉吻合口狭窄经介入置入支架扩张后,胆道并发症好转,肝功能恢复。1例术后1周出现霉菌感染,给予相应治疗,因出现肝昏迷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第3天出现无胆汁,B超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行T管造影术。发现T管胆管内的上支行成活瓣,随在介入下置入超滑导丝效果欠佳,第2天在超滑导丝的基础上置入4F管,引流通畅,肝功能快速恢复。结论手术技术不佳、移植物冷热缺血的时间不宜过长及胆管的血液供应不良是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联合应用胆道造影术和核磁共振胆管成像能了解胆道今新.有助干胆省犊窑与胆漏的论断.及时采用放射介入技术处理胆道并发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种影像学方法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64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3D DCE-MRA能清晰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及胆管的解剖及周围组织,MRI诊断血管并发症的准确率较高;DSA证实肝动脉并发症8例,其中5例行介入治疗且效果满意.结论 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有各自的优点,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Liver transplantation has becom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acute or chronic hepatic disease.Bile duct complications are common event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Th...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肝内胆管三维结构重建,预测肝外胆道闭锁的预后。方法:对2例肝外胆道闭锁和1例对照的肝组织进行二维病理观察。系列组织切片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肝内胆管的三维构形。结果:二维病理学研究显示,胆道闭锁、肝内胆管增生、炎症和肝组织纤维化明显。胆道闭锁2例的肝内胆管三维构形是相似的,小叶间胆管弯曲扩张并形成微囊肿;增生的胆管主要来自赫令管,多数赫令管管腔开放并且互相连结形成网络状,少数赫令管形成膨大盲端。结论:①肝外胆管闭锁的三维构形变化是检测预后的依据之一;②小叶间胆管的微囊肿和赫令管膨大盲端,指示肝外胆道闭锁不适合肝肠吻合术而需要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血管在胆道人的分布经组织学方法观察表明明由浅至深可分为3层,外膜层血管,肌层或致密结缔组织层血管,粘膜层血管。肝外胆道各段壁内血管的形态特点不尽相同,体视学计量证实,各段微血管的长度密度,表面积密度差异存在显著性,其中胆囊和胆囊管壁血配布最丰富,胆总管胰段和壁内段次之,而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上段和肝总管段较差,探讨了肝外胆各段供的配布与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LTCBDE)后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10年12月行LTCBDE手术治疗的98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行LTCBDE手术治疗后56例行一期缝合(A组),42例行T管引流(B组)。记录术中和术后的临床指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肛门通气时间、术后输液量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2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意外事件致死病例,手术均获成功。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7%)低于B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TCBDE术后胆管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优于T管引流,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可作为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优先考虑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BDE)并一期缝合治疗158例肝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总医院2008年9月~2012年7月158例肝外胆管结石行开腹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158例患者行LCBDE并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愈148例,治愈率为93.67%,好转6例,4例中转开腹.对照组治愈123例,治愈率为77.85%,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石残留4例,残留率为2.53%,对照组结石残留35例,残留率为22.1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并一期缝合给患者造成创伤小,治愈率得到很大提高,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与胆肠吻合术(Roux-en-Y吻合术)治疗中度肝外胆管扩张合并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的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3年收治的188例中度肝外胆管扩张合并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的肝胆管结石病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96例患者行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胆管切开取石术组),92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胆肠吻合术组).患者均经过3年以上的随访,观察近期疗效(手术并发症)和远期预后(胆管炎、胆管狭窄、结石复发、癌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管切开取石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优于胆肠吻合术组(P< 0.05,P<0.01);出血量、输血病例数、是否联合肝切除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间肝脏生化指标(ALT、AST、GGT、ALP、ALB、TBIL、DBIL)无明显差异,术后胆肠吻合组ALP水平高于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组(P<0.05).1年后胆管切开取石术组肝功能异常者明显少于胆肠吻合术组(14.6% vs 31.5%,P<0.01).胆管切开取石术组患者胆管积气、反流性胆管炎发作、胆管狭窄发生的比例显著低于胆肠吻合术组(1.0% vs17.4%,4.0% vs 24.0%,3.1% vs 14.1%,P均<0.01).两组间再手术率、结石复发率、癌变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中度肝外胆管扩张合并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的肝胆管结石病,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在胆管积气、反流性胆管炎、胆管狭窄发生率等方面优于Roux-en-Y吻合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移植肝的肝外胆道不同部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为肝移植术中胆管吻合部位的选择奠定基础。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Ⅰ组(假手术组,n=6)、Ⅱ组(胆道缺血1 h再灌注1 h组,n=12)、Ⅲ组(胆道缺血1 h再灌注2 h组,n=12)。对肝门部胆管、胆总管近端及远端的上皮细胞行凋亡(TUNEL法)检测、病理形态学评分和超微结构的定量分析,比较肝外胆道不同部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结果:Ⅱ组肝移植大鼠肝门部胆总管上皮细胞凋亡率、病理形态学评分明显高于胆总管近端和胆总管远端(P<0.05),后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肝门部损伤较重。肝门部线粒体平均体积(V)高于胆总管远端、近端,胆总管远端高于近端(P<0.05);肝门部微绒毛面积密度(AMV)低于胆总管远端、近端,胆总管远端低于近端(P<0.05),提示肝门部损伤最重,胆总管近端最轻。Ⅲ组肝移植大鼠肝外胆道肝门部损伤最重,胆总管远端次之,胆总管近端最轻(P<0.05)。结论:大鼠肝移植术中肝外胆道不同部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存在差异,其中胆总管近端耐受性最好,其可能是肝移植术中胆管吻合的合适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82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治疗组采用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及腹腔镜胆囊切除(LC),对照组采用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及T管引流术。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1%和9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疗效确切,是一种理想的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9.
王洋 《当代医学》2014,(7):72-74
目的分析肝外胆道生理性扩张的管腔结构特点,为鉴别肝外胆道生理与病理性扩张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传统测量与三节段测量方法对128例患者的肝外胆道内径进行测量,所有患者划分成对照组、生理性扩张组和病理性扩张组,测量值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将两种测量方法取得的三组数据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造成测量值假阳性与假阴性的原因,评价三节段测量法在鉴别生理性与梗阻性肝外胆管扩张的价值。结果对照组与生理性扩张组肝外胆道肝门段及胰腺段内径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间肝外游离段内径比较差异显著,p〈0.01。生理性扩张组与中度梗阻扩张组肝外胆道肝门段及胰腺段内径比较差异显著,p〈o01。两组间肝外游离段内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传统测量方式容易造成肝外胆道测值假阳性与假阴性。三节段测量能够有效筛查并区分肝外胆道生理性和病理性扩张。结论肝外胆道生理性扩张是胆道生理结构在特殊时期的重要表现,深入认识和掌握人体结构的生理变化是超声对疾病诊断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时20例人体肝外胆管进行了组织学研究,主要观察各段管壁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的分布,结果发现13例(65%)标本查见平滑肌束,其肌束大小,形态不一、排列不规则,呈散在、成簇或成层分布,从上到下肌束逐渐增多,变粗。其余7例(35%)未查见平滑肌层。管壁弹力纤维的结构,一般在粘膜固有层表面较密集,也可呈弥漫性分布,其分布类型与是否存在平滑肌束无明显关系。 管壁的平滑肌组织可证明是胆总管自主运动的形态学基础。而本文未查见平滑肌层者是受实验方法的限制或者不存在平滑肌组织,在这样的标本中如何解释胆总管的自主运动,有待从形态和功能的结合上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