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术后水肿期(一般为术后2~6d)的疼痛会严重影响病人康复,通过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是否行术中神经根局部应用曲安奈德治疗的术后疼痛情况,评估术中局部应用曲安奈德对减轻术后早期神经根水肿反应性疼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85例,男99例,女86例,年龄为16~67岁,平均为(41.5±11.2)岁.根据手术情况分为:术中神经节应用曲安奈德组96例(给药组)和未使用曲安奈德89例(对照组).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结束后缝合伤口前,在给药组病人神经根周围放入含有曲安奈德的明胶海绵;对照组则放入不含任何药物的明胶海绵.对比两组发生神经根水肿反应的发生率.记录和比较其中发生神经根水肿反应的病人术前,术后即刻、6 h、12 h和1~12 d时腰臀部以及手术侧下肢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神经根功能在术后即刻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两组在水肿期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神经痛,给药组疼痛率为36.5%,低于对照组的57.3%(P<0.05).两组中发生神经根水肿反应的病人比较,给药组水肿期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期发生前后,两组均较术前达到良好改善水平,且两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神经根周围局部应用含曲安奈德的明胶海绵,操作简单、安全,能有效地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神经根水肿反应性疼痛的发生率、减轻疼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导致疼痛的程度,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5例(其中男162例,女103例,年龄21~78,平均46.3岁),均行单间盘手术(L4,5128例、L5S1137例)。每例患者在术前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术中根据改良Carragee系统将突出间盘分为5组(根据髓核突出的程度-纤维环破裂的程度分为Ⅰ组脱出-小破裂、Ⅱ组脱出-大破裂、Ⅲ组碎片-完整、Ⅳ组变性-完整、Ⅴ组钙化-退变),对各组术前ODI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不同突出类型与其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纤维环破裂的Ⅰ组和Ⅱ组突出间盘术前疼痛严重,与纤维环完整的Ⅲ、Ⅳ、Ⅴ组突出间盘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而纤维环破裂缺损大的Ⅱ组与相对纤维环破裂缺损小的Ⅰ组相比,更为疼痛,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突出的间盘如果伴有纤维环破裂,髓核就可以进入椎管,导致神经根性疼痛加重;髓核及其释放的物质有机会通过化学因素而导致神经根性疼痛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腰椎手术后反应性疼痛与引流液中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2016-01-2017-01于我院采用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椎板减压治疗2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1、2、3 d采用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并取伤口引流液,检测引流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1β、6,IL-1β、IL-6)、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水平,同时期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并探讨各炎性因子与VAS评分、CRP水平以及ESR的相关性。结果术后2、3 d VAS评分显著高于术后1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3 d ESR评分显著高于术后1 d,术后2 d显著高于术后3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 d 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后1 d,术后3 d显著高于术后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3 d 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后1 d,术后3 d显著高于术后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液IL-1β、IL-6、TNF-α水平与术后VAS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CRP、ESR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术后下肢或腰臀部反应性疼痛与引流液中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椎管内积气通常是一个无症状的偶然现象,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由创伤继发的硬膜外间隙积气较多见[1]。Kim等[2]认为椎管内气体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一般很快弥散吸收,不会引起神经损伤症状,即使出现神经症状也较轻,不需特殊治疗即可自行消退,无后遗症。而椎管内积气导致肢体肌力减退的严重神经损伤病例非常罕见,国内外文献鲜有报道。本院2013年8月收治1例因硬膜下积气而出现严重神经损伤的病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后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机理。影像学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12例病人均行再次手术治疗,采用原切口显露椎板残端进入椎管并将神经根通道做适当扩大,摘除髓核并对狭窄的神经根管进行减压,没有切除瘢痕组织。结果 本组10例经平均4.6年随访,优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80%。结论 椎间盘术后原位复发的主要原因是髓核遗留过多,影像学检查上MRI较CT更能清晰显示髓核突出的范围及大小,原位切口显露法摘除髓核可有效地去除病因,损伤小疗效满意,并对脊柱稳定性有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突出物的影像区域定位与术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椎间盘摘除术的患者资料,利用腰椎MRI或CT,按照"胡有谷区域定位法"对突出物进行影像区域定位描述,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进行随访评价。结果随访评价了2006年1月~2010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15例(229个节段),其中男142例,女73例,随访12~126个月,平均30.2个月。对患者发病时及末次随访时功能状态进行评价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病例在随访时功能状态有明显改善。根据ODI、JOA、VAS改善率,采用方差检验统计分析,发现横断位分区对预后存在影响;突出物处于横断位3区时,JOA改善率较其余区域低;余因素影响不明显。结论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摘除术的患者,在影像区域定位中,横断位分区对预后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用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TLIF)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采用MI-T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和患者自控镇痛组(B组),研究过程遵循双盲对照原则。A组患者术后在切口周围环形全层给予1%罗哌卡因注射100.0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20.00 m L)。B组患者术后给予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CA)。术后(2 h、6 h、12 h、24 h)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镇痛满意度、镇痛补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 h、6 h 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1例患者进行了镇痛补救,B组术后有4例患者进行了镇痛补救。A组(77.8%)术后镇痛满意率明显优于B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8%和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TLIF术后切口周围局部注射罗哌卡因较PCA效果更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增加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异丙酚注射痛预测人工流产术后疼痛程度的准确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异丙酚注射痛预测术后疼痛程度的准确性.方法 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7l例,年龄20~40岁,ASA Ⅰ或Ⅱ级.以0.5 ml/s的速率静脉输注1%异丙酚2 mg/kg,当异丙酚给药量达1/3时暂停给药,采用口语等级量表评分法(VRS)评价异丙酚注射痛,VRS评分≥1分为发生注射痛,之后再给予剩余量异丙酚完成麻醉诱导.术后20 min时采用VAS评分法评价患者静卧以及下床站立时的疼痛程度,静卧时VAS评分≥30分为发生术后疼痛.计算异丙酚注射痛预测术后疼痛程度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为66%,VRS评分与术后静卧以及活动时VAS评分呈正相关(r=0.561,P<0.01;r=0.608,P<0.01).异丙酚注射痛预测术后疼痛的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52%.结论 术前异丙酚注射痛是预测人工流产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膜外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以及不同CT分型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胡有谷的影像学区域定位法分类,回顾性分析19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男99例,女96例;年龄22~74岁。主要症状:腰痛,单侧下肢或双下肢的放射痛及皮肤痛觉减退,间歇性跛行等,均采用硬膜外注射术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根据MacNab改良标准,突出物位于Ⅰ层、1区、2区、1-2区及a域,优良率分别为95.4%、92.6%、90.0%、84.3%、94.4%,疗效优于其他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注射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而对于按胡有谷的CT区域定位法分类,突出物位于Ⅰ层、1区、2区、1-2区及a域的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血沉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殷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8(1):36-37
血沉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关系殷湛1方沁元1孙春华1严家生1徐建华2叶晓明2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治疗棘手。我院自1990年至1996年共施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556例,术后发生椎间隙感染7例,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伴有严重症状的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特征及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行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伴有严重症状的微小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1~73(48.8±10.1)岁,随访时间8~48(21.8±10.3)个月。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手术相关资料,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比较术前和术后评分,末次随访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级评价手术疗效。结果:34例均以单侧下肢剧烈放射痛为主要症状,术前症状持续时间0.33~84个月。椎间盘突出位于L4,5的7例,L5S1的27例。根据腰椎间盘突出MSU分区,31例位于B区。所有病例术中证实突出髓核压迫神经根,26例神经根明显红肿。手术时间30~80(43.5±9.5) min,术前VAS评分(8.1±1.3)分,ODI评分(31.8±6.7)分;术后1个月和末... 相似文献
12.
体质指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住院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48例。术前记录患者身高、体重,并计算BMI(体重/身高2,kg/m2)。根据BMI将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组BMI<24,超重组BMI为24~28,肥胖组BMI>28。根据北美脊柱协会制定的60项指标结合临床实际制定出疗效评价量表,调查术后症状、体征、术后生活能力及术后恢复工作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8~5.16年,平均2.48年。正常组较肥胖组的术后改善率好,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三组间术后腰部疼痛程度和下肢麻木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恢复工作能力方面正常组较肥胖组好(P<0.05);生活能力方面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患者在改善率、术后腰部疼痛和术后下肢麻木程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BMI过高,即肥胖是腰椎间盘手术的不利因素,特别对于女性患者,减轻体重可能是术后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1 病例介绍病例 1,女 ,4 8岁 ,农民。因腰扭伤疼痛向右下肢放射痛3年来院就诊。体格检查 :腰生理弯曲变直 ,L3 ,4、L4,5右旁叩痛阳性 ,右直腿抬高试验 2 0°阳性 ,右足下垂 ,右膝反射消失 ,右侧股四头肌肌力Ⅲ级 ,右大腿外及右小腿前内侧和右小腿外及右足背皮肤感觉麻木。CT检查示 :L4,5右偏型椎间盘突出 ,L3 ,4未见椎间盘突出。腰椎管造影X线片示 :L4,5椎间隙严重变窄 ,平齐第 4腰椎右侧椎管内组织及腰 4和腰 5右侧神经根明显压迫影像 ,造影剂充盈缺损 (图 1)。诊断为L4,5右偏型椎间盘突出上移伴高位神经压迫。施行L4,5后路右侧…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髓核退变的MRI表现与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髓核退变的MRI表现与病理学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MRI相对信号强度评价腰椎间盘髓核退变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病例组标本取自腰椎间盘疾患手术患者,共91例101个椎间盘;对照组标本取自既往无明显腰痛史的年轻腰椎骨折患者和新鲜脑死亡患者,共6例16个椎间盘。所有标本均于术前测量MRI相对信号强度,并予以HE染色、Alcianblue临界电解质浓度(CEC)染色和水分含量测定,分析MRI相对信号强度与硫酸软骨素指数、MRI相对信号强度与水分含量、硫酸软骨素指数与水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的MRI相对信号强度、硫酸软骨素指数和水分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而硫酸角质素指数差异无显著性。MRI相对信号强度与硫酸软骨素指数、MRI相对信号强度与水分含量、硫酸软骨素指数与水分含量均有明显相关性,其r值分别为0.659、0.752和0.592,P值均<0.001。根据髓核的水分含量和病理学改变,可将髓核退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MRI相对信号强度依次为:>0.82,0.73~0.82,0.64~0.72,<0.64。结论MRI相对信号强度不仅能反映髓核的水分含量,而且还能反映髓核退变过程中的病理特征。MRI相对信号强度四级定量分级法是一种评价髓核退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收治1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82岁,平均50.67岁;病程3~10个月,平均5.75个月。突出节段:T12L11例,L1,21例,L2,33例,L3,47例,其中合并L4,5间盘退变6例,合并L5S1间盘退变2例。12例责任椎间盘退变分级均为Ⅲ级。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于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0~2.5h,平均1.45h;术后住院时间4~9d,平均5.83d。12例均获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5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术前VAS评分为(8.00±1.21)分,术后为(1.92±0.7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ODI评分为(78.81±13.65)%,末次随访为(16.19±3.5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3例,良8例,可1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有益的尝试,患者术后疗效较佳,但需注意与L3,4以下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退变性腰椎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引起神经根管狭窄,利用椎间孔镜对神经根管进行减压。方法对20例退变性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行腰椎椎间孔镜下神经根管扩大成形术,记录术前术后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20例患者术前平均腰痛VAS评分为5分,术后即刻为1.5分,术后3个月为0.5分。术前平均腿痛VAS评分为7分,术后即刻为0.3分,术后3个月为0.1分。18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2例患者为良。结论对腰椎退变性神经根管狭窄症,椎间孔镜可对突出的腰椎椎间盘、关节突关节以及黄韧带进行减压,有效地扩大神经根管,可获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经后正中入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 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时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我院通过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40例,以常用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中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为观察指标,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1年、术后2年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予以比较这些参数的变化,从而评估PLIF手术对脊柱骨盆平衡的影响。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腰腿痛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痛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前、术后的LL、SS、PT比较,LL从术前的38.6°±5.2°增加到术后的46.8°±7.3°(t=2.904,P=0.01),SS由术前的28.2°±6.7°增加到术后的33.4°±5.3°(t=3.608,P=0.038),PT由术前的21.6°±7.8°减小到术后的18.2°±9.4°(t=3.062,P=0.041);而术后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5例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增加,由术前的(12.5±1.8)分升至末次随访的(21.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术式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以有效地改善腰椎前凸的病理状态,恢复腰椎正常的生理前凸,从而对维持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