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对脑梗死大鼠血清蛋白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线栓法建立脑梗死模型,其中对照组10只,针刺组10只。针刺后1周,取血清,二维电泳分离蛋白,PDQ软件寻找差异表达的蛋白,用MALD I TOF /TOF串联质谱仪分析蛋白质,所得的质谱图通过GPS 软件在MASCOT数据库中检索并鉴定蛋白质。结果: 针刺后血清中有13种蛋白的表达下调,2种蛋白表达上调。选取3种蛋白进行鉴定,针刺后表达下调的蛋白是血清淀粉样蛋白P,表达上调的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白蛋白。结论 针刺可能通过提高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和肝合成蛋白的功能对脑缺血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血清的差异蛋白,探讨SAP特异蛋白的表达。方法:血清标本取自10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其中5例SAP,5例MAP,用双向凝胶电泳检测两类患者的蛋白表达,并将这些差异表达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Mascot数据库检索。结果:比较双向电泳图谱发现15个差异表达蛋白点,经质谱分析,成功鉴定出10种蛋白质,在SAP患者其中4种表达上调,6种表达下调。数据库查询结果,4个表达上调蛋白分别为补体4A、结合珠蛋白亚型2、结合珠蛋白和载脂蛋白L1;6个表达下调蛋白分别为四连接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亚型F1、丛生蛋白亚型-1、转甲状腺素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1亚型2。结论:SAP患者血清有差异蛋白质表达,这可能和SAP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血清蛋白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神经管畸形新生儿血清中异常表达的蛋白质。 方法 通过二维凝胶电泳分离神经管畸形新生儿及正常新生儿血清,用PDQuest图像软件比较电泳图谱中的异常蛋白质点,用MALDI TOF/ TOF串联质谱仪分析蛋白质,所得的质谱图通过GPS软件在Mascot数据库中检索并鉴定蛋白质。结果 筛选出35个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其中有8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27个蛋白质点表达下调。选取四个蛋白质点进行鉴定,其中结合珠蛋白前体表达升高, HP protein, 血清载脂蛋白A-1前体及immunoglobulin heavy constant gamma 1三种蛋白表达均降低。 结论 神经管畸形可以导致血清中多种蛋白的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筛选DS-1-47促着床的分子靶点。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吲哚美辛的方法建立胚泡着床障碍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N)、模型组(M)和中药组(Z),运用蛋白组学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二维电泳-质谱(LCM-DE-MS)的技术路线研究分析DS-1-47作用前后子宫组织中蛋白分子的变化,筛选得到DS-1-47促进着床的关键分子,从而深入阐明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 Z组能使11种蛋白质的表达发生明显改变,其中3种蛋白质的表达M组较N组明显下调,Z组较M组明显上调,这3种蛋白质经鉴定分别为肝羧酸酯酶、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载脂蛋白A-Ⅰ;另外8种蛋白质的表达M组较N组明显上调,Z组较M组明显下调,蛋白质分别为血液结合素、激肽原-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3K、α-1-抗胰蛋白酶1-3、结合珠蛋白、延伸因子-1-Δ、膜联蛋白A5、血清淀粉样蛋白P成分。结论血液结合素、结合珠蛋白、载脂蛋白A-Ⅰ、膜联蛋白A5、激肽原-1、延伸因子-1-Δ、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可能是复方DS-1-47促进着床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难治性癫痫大鼠模型,通过对海马线粒体蛋白质组的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应用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二维电泳,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 TOF)技术分析和鉴定耐药/非耐药癫痫大鼠海马线粒体差异蛋白。结果 耐药组癫痫大鼠海马线粒体19种蛋白表达异常,5种表达上调的蛋白为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丙糖-1、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醛糖A和微管蛋白,14种表达下调的蛋白质为顺乌头酸酶、谷氨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NADH脱氢酶、ATP合成酶、丙酮酸激酶同工酶类似物、ATP结合盒B亚家族、磷脂酶A2、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热休克蛋白、解偶联蛋白、Cofilin 1、醛脱氢酶和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2。结论 难治性癫痫大鼠海马线粒体存在大量差异表达蛋白,可能参与癫痫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儿童微小病变型激素耐药与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的尿中差异蛋白质表达,鉴定出肾病综合征激素耐药相关蛋白.方法 应用双向电泳相关技术结合基质辅助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比较激素敏感和激素耐药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尿蛋白表达图谱寻找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质斑点酶切,质谱分析,获得肽质量指纹图,通过蛋白质数据库进行蛋白检索分析.结果 成功地得到儿童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激素耐药尿蛋白双向电泳图谱.肾病综合征耐药型与激素敏感型蛋白表达比较,发现有30个蛋白质斑点显著差异改变.对14个差异蛋白质斑点酶切,质谱分析结合蛋白数据库检索获得12个蛋白,分别为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7、磷脂酰丝氨酸转移蛋白、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异构体、α1蛋白酶抑制剂、Zn-α2糖蛋白、α1B糖蛋白、血清白蛋白前体、结合珠蛋白前体、类驱动蛋白样动力蛋白、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胞质动力蛋白、细胞角蛋白9.与激素敏感蛋白图谱比较,在激素耐药蛋白图谱上蛋白酶抑制剂、α1B糖蛋白、IRAK4表达下调,其余9种蛋白表达上调.结论 上述蛋白的鉴定将对激素耐药治疗靶位和耐药型肾病综合征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发现可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及差异蛋白质之间的网络调控关系.方法 16只雌性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入IBS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以樟脑丸特殊气味作为条件刺激、结直肠扩张结合经典的肢体束缚作为非条件刺激建立大鼠IBS模型.分别提取IBS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总蛋白,应用差异荧光双向凝胶电泳技术进行差异蛋白质筛选,对筛选出的差异蛋白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鉴定,应用Gene Ontology软件对差异蛋白质进行功能分类.以蛋白质印迹法对个别有价值的差异蛋白质进行验证.结果 在1396个蛋白点中筛选出19个差异蛋白点,鉴定出13个特异蛋白质,其中8个蛋白质在IBS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表达上调,5个下调.8个表达上调的蛋白质分别是角蛋白8、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A3(PDIA3)、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6、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S、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F、真核细胞翻译启始因子5A、羰基还原酶1和乙二醛还原酶I,5个表达下调的蛋白分别是α-烯醇化酶、Transgelin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B5、心脏α-肌动蛋白1和40S核糖体蛋白SA.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证实,PDIA3在IBS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高表达,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一致.结论 IBS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与肠道免疫、炎症、神经相关的某些蛋白分子的表达发生改变,提示IBS的发生与肠道免疫、炎症、神经内分泌网络调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鉴定结直肠癌有无肝转移患者血清中差异蛋白质,筛选诊断肝转移的血清蛋白标志物。方法:根据入组条件,收集结直肠癌无肝转移病例、有肝转移病例,在两组中随机抽取12例血清样本,同组血清等量混合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建立两组血清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用Image-Master V5.0软件寻找两组差异蛋白质点,MALDI-TOF-MS对差异蛋白质进行鉴定,查询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两组比较差异在2倍以上蛋白质有8种,其中5个蛋白质表达上调,3个蛋白质表达下调;两组每个差异蛋白灰度体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数据库搜索鉴定出7种蛋白质,上调的5个蛋白质分别是Transferrin、Complement component C9、RNA directed DNA polymerase(RNA指导的DNA合成酶)、Conserved hypothetical-protein(假定蛋白质)、SEC14L1 7 kDa protein;下调的2个蛋白质分别是Haptoglobin和Isoform 1 of Serum albumin。结论:结直肠癌有无肝转移患者血清中的蛋白质表达谱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成为诊断肝转移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蛋白芯片技术筛选针刺对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方法 SD健康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对照点组(均取穴左侧旁开0.3 cm的非经非穴点)、针刺穴位组(针刺大椎、百会、人中),每组10只,各组大鼠6次处理后取左侧海马脑组织,采用720磷酸化抗体蛋白芯片检测处理后的脑组织细胞信号蛋白磷酸化的变化,然后筛选各组上调、下调显著(磷酸化水平变化上调≥1.5倍,下调≤0.67倍)且与凋亡相关的蛋白。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上调≥1.5倍与凋亡相关的蛋白8种,下调≤0.67倍的蛋白4种;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点组上调≥1.5倍与凋亡相关的蛋白5个,下调≤0.67倍的蛋白8个;穴位组上调≥1.5倍与凋亡相关的蛋白2个,下调≤0.67倍的蛋白11个,其中下调模型组中上调的蛋白3种。结论针刺大椎、百会、人中(穴)对CIRI大鼠通过调整多个凋亡相关的蛋白表达变化抑制凋亡实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卡维地洛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蛋白质组的影响,探讨其新的心肌保护机制.方法:1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损伤组和卡维地洛预处理组.经结扎冠脉左前降支30 min钟再灌注2 h建立大鼠心肌I/R损伤模型,测定血清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浓度,采用二维电泳技术分离心肌富胞浆蛋白质,应用PDQuest软件寻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并通过搜索二维电泳数据库进行蛋白的初步鉴定.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1/R损伤后血清MDA升高(P<0.05).有8个蛋白点表达下调(P<0.05),其中1个鉴定为超氧化物歧化酶,1个蛋白点表达缺失.与I/R损伤组比较,卡维地洛预处理组大鼠血清MDA浓度明显下降(P<0.01),5个蛋白点表达上调、4个蛋白点下调(P<0.05).3个蛋白点表达缺失,出现1个新表达蛋白点.卡维地洛预处理使I/R损伤后下调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正常化,使转甲状腺蛋白前体(Transthyretin precursor,TTRP)表达上调,肌球蛋白重链1碎片明显减少,使线粒体ATP合成酶α链前体和线粒体烯脂酰-CoA水化酶前体表达缺失.结论:心肌I/R损伤后胞浆蛋白质表达的变化以下调为主,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下调参与了心肌I/R损伤的分子机制;卡维地洛不仅通过恢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还通过上调TTRP表达这一新机制发挥其对心肌线粒体和结构收缩蛋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皮质Slit2、SrGAP1的表达和电针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30)和电针组(n=30),根据电针治疗时间分为0d(n=10)、7 d(n=10)、14 d(n=10)三个亚组.用线栓法栓塞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大脑中动脉1.5h后恢复血流.在0、7、14 d时用尼氏染色观察大脑梗死灶周围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Slit2和SrGAP1的表达.结果 神经功能评分(mNSS)结果表明,0d时模型组与电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 d时电针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模型组(P<0.01).尼氏染色表明,0d时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差异,均有尼氏体数量少、排列紊乱、伴有大脑水肿;7d时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尼氏体增多,但排列紊乱;14 d时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尼氏体增多,排列整齐.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表明,0d时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Slit2、SrGAP1荧光强度及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7、14 d时电针组荧光强度及灰度值高于模型组(P<0.05),0d模型组低于7d模型组(P<0.05),7d模型组高于14d模型组(P<0.05),0d电针组低于7d电针组(P<0.05),7d电针组高于14 d电针组(P<0.05).结论 局灶性脑梗死后,0d组大鼠Slit2、SrGAP1低表达,电针治疗7、14 d后可促进Slit2、SrGAP1表达并延长其高表达时间,促进轴突的再生和修复,这可能是电针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研究正常大鼠和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探讨慢性脑缺血后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和假手术组(n=10),4周后对各组大鼠海马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析,并通过质谱技术鉴定差异蛋白质。结果: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共有4种蛋白质上调,2种蛋白质下调,经质谱鉴定得到6种蛋白质的具体信息,包括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动力蛋白1;雄激素受体辅助活化因子;ATP合酶;rCG50513, isoform CRA_a和expressed sequence AU016693, isoform CRA_b。结论: 建立了分辨率较高且重复性较好的慢性脑缺血双向电泳图谱,并发现了6种可能与脑缺血后神经损伤相关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眼针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区半暗带脑组织中脑原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对缺血性脑病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6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1只)、假手术组(11只)和模型复制组(40只)。模型复制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6只)及眼针组(16只);眼针组大鼠参照人体取穴方法,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和肾区进行针刺干预。再灌注后2 h即开始针刺,每8 h 1次,连续针刺10次,末次干预后30 min,断髓处死大鼠,剥离缺血区域周围半暗带部位的脑组织,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MCAO/R模型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或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可促进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以对抗损伤。眼针可通过上调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水平实现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对照组、BMSCs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缺血2 h再灌注72 h后,各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海马CA1区PKH-26标记的移植BMSCs分布,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6和IL-10含量变化。结果:PKH-26标记的BMSCs在海马CA1区有表达;BMSCs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低于模型组和尼莫地平组(P〈0.05);与尼莫地平组和模型组比较,BMSCs组能明显降低血清中IL-1β和IL-6含量(P〈0.05),升高血清中IL-10含量(P〈0.05)。结论:BMSC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IL-1β、IL-6含量,上调IL-10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贺氏三通法"不同时点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区脑组织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对照组(10只)、针刺组(30只)。根据干预时间的不同,针刺组分为3h针刺组、6h针刺组、48h针刺组,每组各10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针刺组在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按3、6、48h分组给予"贺氏三通法"针刺,每日1次。模型复制成功72h后测定血清及脑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针刺组大鼠脑组织SOD活性显著增加(P<0.01),6h针刺组血清SOD活性有升高趋势(P>0.05);而针刺组大鼠血清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6h针刺组大鼠血清SOD活性、MDA含量显著高于3h和48h针刺组(P<0.05,或P<0.01)。结论 "贺氏三通法"早期介入可调节SOD、MDA的代谢紊乱,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方当归注射液(CAI)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患侧脑组织及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CAI对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组(40只)。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CAI组和阳性对照依达拉奉组,每组10只。造模大鼠苏醒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7 d后取材,HE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测定大鼠血清及缺血侧脑组织中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P<0.05),大鼠神经细胞出现肿胀、坏死和细胞间质水肿等改变,缺血侧脑组织及血清中BDNF表达水平有一定的上升趋势;CAI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BDNF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BDNF表达水平有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CAI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大鼠神经细胞轻微水肿,缺血侧脑组织及血清BDNF表达水平有所升高。结论:CAI可能具有提高脑内BDNF表达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机体在缺血损伤情况下脑内相应的神经因子做出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胱氨酸(Cystamine)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全脑缺血组(n=48)及全脑缺血治疗组(n=48),全脑缺血组和全脑缺血治疗组按照缺血再灌注时间点的不同再将大鼠随机分为6h、12h、1d、3d、5d、7d六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全脑缺血治疗组大鼠给予Cystamine腹腔注射(0.15mg/g),全脑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tTG表达水平的变化。另取5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全脑缺血组(n=24)及全脑缺血治疗组(n=24),全脑缺血组和全脑缺血治疗组按照不同时间点每个亚组4只,免疫印迹方法测定tTG的表达。结果   缺血组再灌注24h后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加,1、3、5、7d亚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缺血组相比,在1、3、5、7d相应时间点亚组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治疗组海马CA1区tTG平均阳性细胞数于全脑缺血后12h开始下降,3、5、7d亚组均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治疗组海马tTG蛋白水平于缺血再灌注后1d开始降低,3、5和7d亚组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结论   Cystamine可以降低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tTG的表达,从而对神经元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rhG-CSF、胞磷胆碱处理分别对大鼠大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和Bax表达规律的影响,明确rhG-CSF、胞磷胆碱对大鼠大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并探讨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7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30±10g),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n=18)、rhG-CSF给药组(n=18)、胞磷胆碱给药组(n=18)、rhG-CSF联合胞磷胆碱给药组(n=18)。每组又分为6h、24h、72h三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Bax和Bcl-2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与手术组相比,给药组均能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损伤症状,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的病理损伤,减少凋亡表达,增加Bcl-2,减少Bax的表达。且联合用药组与rhG-CSF组、胞磷胆碱组比较,各时间点Bcl-2的增加与Bax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hG-CSF、胞磷胆碱能减轻脑梗死后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降低Bax表达有关,联合用药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半暗带脑血流量及内皮素-1(endothclin-1,ET-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35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5)及米诺环素组(n=15)。再灌注24 h 后,采用 Longa 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局部脑血流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缺血侧皮质 ET-1蛋白的分布情况,再灌注6、24 h 时放射免疫法定量测定 ET-1蛋白的水平。结果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P<0.05);缺血半暗带脑血流量明显减少(P <0.05),ET-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 <0.05),米诺环素组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脑缺血半暗带局部脑血流量增加(P<0.05),ET-1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米诺环素可增加大鼠脑缺血后局部脑血流量,抑制 ET-1蛋白的表达,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害,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大脑中动脉线拴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后适应(IP)组,每组10只。利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研究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应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38和Caspase一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细胞数量,P38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而缺血后适应组凋亡细胞数量,P38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缺血后适应可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发生,此作用可能与抑制P38和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