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进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6):I0001-I0001
长期以来,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能观看到机体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的、病理的和心理的,甚至还有梦,就象Television那样,为此,我曾经读了许多和Television有关的关于生物信号的线性和非线性探测及处理的文献。终于在最近,受一位发明脑象图学者所用技术的启发,我以很大的勇气成立了也许是全国第一个生物信号非线性成象技术实验室,期望通过对那些由生命活动发出的生物信号的非线性处理看到生命活动的景象。在确定这个实验室的名字的时候,那位学者跟我说,其中成象的象字一定要用“象”而不要用“像”,出于好奇,我便对“象”从文化、语言…  相似文献   

2.
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治病和健身的理论和方法。中医的原理不仅与自然界中的物质规律有联系,而且与生活在自然界的人身上的规律也有联系。既然自然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么,用中医中的部分原理解释外语教学的主题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的观点已形成广泛共识,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铸造“重器”“利器”。目前,这方面讨论较多的是航天事业(如北斗导航卫星、空间站)、高铁、5G通信技术等,这些“国之重器”为新发展阶段提供无尽的动能。经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医药创新水平在控制疫情、恢复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医药创新能力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强国要素[1]。  相似文献   

4.
“天人相应”是关于祖国医学中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春夏秋冬四时自然气候的变化,对应着人体生长老已的生命规律;一日中四时阴阳消长变化对应着人体昼夜消长盛衰的规律。人体必须随之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才能维护生存,防病治病。“天人相应”的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是现代中医护理值得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中医“口疮”的发病与“火热”之邪密切相关,总不离阳阳失衡,但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无统一定论。氧化应激与中医阴阳理论不谋而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研究氧化应激在“口疮”中的作用和规律,从氧化应激理论探讨中医 “口疮”的机理,将传统中医理论对口疮尚不清楚的机理客观化、标准化,为临床遣方用药调整氧化应激状态提供依据,从而达到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口疮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课程“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提出过程,具体实施办法和实施效果。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法,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德信念和医学伦理决策能力是切实有效的,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痰饮,是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输布失司形成的病理产物,张仲景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篇》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成为后世医家治疗痰饮病的总则。本篇通过分析痰饮病机,阐述“温药和之”经义的精髓,梳理出了痰饮病治疗思路,概括为“温阳助运,扶正培元”“温化宣通,疏调气机”“燮理阴阳,和之平衡”三方面,以期为现代临床痰饮病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内经》“阴阳之要”、“阴阳反作”的理论与临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析《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提示阴阳平调的关键是以阳气为主导。阐析《内经》“阴阳反作,病之逆从”,说明脾胃升降失常是阴阳反作的病理变化。文章联系临床实际,例举了阳不能密而致阴不能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临证验案各一例,进一步体现了《内经》理论研究与临证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中医药学的“宝库说”和“学科论”对于今后中医发展方向至关重要。以中药学为例,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中医药学“宝库说”和“学科论”的意义。①中西药学的本质异同。两者都具有科学性、理论上的系统性、实践上的有效性,依存性、物质和生物活性的统一性;但中药学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而西药学则反之。提示未来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将是中医药学。②在西医药学的角度看,“宝库说”的实质是对中医药认识的概括和表述。③中医符合一门学科的所有条件以及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证明“学科论”是对中医药学本质的概括和表述。④“宝库说”和“学科论”是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两种思路和前景。“宝库说”丰富和发展西药学,致中医灭亡,“学科论”是中药的现代科学化,能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最后结合中医药工作者的本质和前提指出正确态度是坚持“学科论  相似文献   

10.
李恩 《疑难病杂志》2005,4(2):i001-i001
<正>中医学要不要发展?怎么发展?对前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后者的回答,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用什么指导思想和方法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使其与当代科学同步发展,则是首要问题。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中明确地提出了“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因此,在我国出现了“二个医学”,即中医学(传  相似文献   

11.
分析“医学伦理学”的生命神圣论、质量论与价值论之缘起、成行、内蕴与表征,其内涵界定基本准确,却未提供连贯历程与深厚意蕴。首先,生命神圣论是人自觉的普遍愿望与绝对努力的超越性认同,缘起于世界哲学思想原创期、成行在世界宗教文化传播时,内蕴心灵全部希望、表征尘世一切实体;其次,生命质量论是人体素质的特殊检测与相关联的经验性标识,缘起于物理力学的质量范畴与生物化学的生命本质以及实验医学的技术进步、成行在民众生活实际测评,内蕴实有规定的质与量、表征个体与群体的活动;再次,生命价值论从根源与终结上安顿生命期望并从历程标树其认知模型,缘起于机械式生命质量的人文价值修正且受现代医学转型发展影响、成行在生命科学的内外扩充与生命伦理学的价值探讨,内蕴人类主体的自觉展示与自由裁量、表征为综合的标准化评价体系。三者通过生命融贯始终,生命神圣论以传统文化基础模塑其绝对精神诉求,生命质量论以客观物质基础创建其科学认知尺度,生命价值论以主体理论基础规范其综合系统作为。这正是生命三论展示的历史精神、现实指标与理论作为,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希望天空、实验大地和幸福成果的审视与权衡,是生命医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伦理特质反映。  相似文献   

12.
"阴平阳秘"是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是阴阳在保持各自功用和特性的情况下,通过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整体协调状态;免疫通常指免除疾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即通过激活免疫活性细胞以及产生的多种淋巴因子与抗体,在神经与内分泌激素调节下用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中医的阴平阳秘学说与免疫学存在共通之处,相互间联系广泛。  相似文献   

13.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障碍,致使尿酸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不一定都引起痛风,只有出现尿酸盐沉积形成关节炎症或肾病、肾结石等才称为痛风。痛风的症状表现多以关节、肌肉、肌腱、软骨等组织红肿热痛、发炎、变形、坏死及肾脏病变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部医学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医学领域发挥作用的线路图。回顾医学发展历史中的否定轨迹,明确否定之否定规律引导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弄清中西医“PK”的否定实质,对于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中医学的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人文属性日益突显,本文分析中外传统医学的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借古知今,通达中外,分析以"仁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磁场理论,探索如何形成医学生"爱的磁场源",并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探讨应如何根据不同年级的医学生特点,强化"爱的磁场源",发挥磁场的辐射作用,把"爱的磁场域"延伸至社会中。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发展的一定阶段,部分患者出现痉挛,导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疼痛、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把脑卒中痉挛期上肢屈、伸肌肌张力失衡归因于“阴阳失衡”,调节阴阳的盛衰是治病的关键所在。调衡屈肌与伸肌的肌张力包含了阴阳平衡理论。屈伸肌交替电刺激属于功能性电刺激的一种,其根据患肢痉挛程度,调整屈伸肌刺激比例和刺激量,有助于降低肌张力、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通过刺激部位的不同,促进分离运动的产生,实现手部抓握、拿取等功能性任务,调节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7.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明代山阴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卒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张氏早年期间遵父训精研《内经》,并博览群书,其代表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对中医学发展贡献巨大,被后人誉称为"医门之柱石"。金元时期名医辈出,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震亨等医家均著书立说,创立学派。  相似文献   

18.
推荐意见的形成是编写“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核心环节,在现有国际推荐强度和影响推荐强度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建立符合自身理论特点和临床实际的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推荐强度及影响推荐强度判定因素,是目前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国际化的临床指南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亚健康在中医学的理论渊源与源流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索亚健康的思想起源与中医源流发展,以期为现代亚健康预防医学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展亚健康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提出亚健康的预防思想导源于<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学说理论,其中"不治已病治未病"、"救其萌芽"、"刺其未生"、"精神内守"、"不妄作劳"、"气味合而服之"等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为中医针灸临床及养生与食疗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原则.同时中医自汉、唐、明、清各代,从养生、保健、规范生活方式以及临床早发现、早治疗等多方面对亚健康的预防思想与措施进行了发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亚健康在中医学的理论渊源与源流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索亚健康的思想起源与中医源流发展,以期为现代亚健康预防医学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展亚健康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提出亚健康的预防思想导源于《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学说理论,其中“不治已病治未病”“、救其萌芽”“、刺其未生”“、精神内守”“、不妄作劳”“、气味合而服之”等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为中医针灸临床及养生与食疗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原则。同时中医自汉、唐、明、清各代,从养生、保健、规范生活方式以及临床早发现、早治疗等多方面对亚健康的预防思想与措施进行了发挥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