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豆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Ma L  Jiang Z  Li X  Liu P  Leng L  Ji G 《卫生研究》2011,40(5):601-603
目的观察大豆蛋白对高血脂症人群血清脂质浓度的影响及膳食蛋白质与血脂的关系。方法招募单纯高脂血症志愿者90人,随机分为大豆分离蛋白组和酪蛋白组,在不改变饮食及运动习惯的基础上,每天分别补充24g酪蛋白和18g大豆分离蛋白+6g酪蛋白混合物,共8周。实验前和结束时,测量身高、体重、腰臀围,测定血清脂质浓度。结果 (1)大豆蛋白组体重和体质指数有所下降(P<0.05),酪蛋白组腰臀比减小(P<0.05)。(2)大豆蛋白组干预后ApoB和TC/HDL-C显著下降(P<0.05),而酪蛋白组TC、LDL-C和ApoB显著下降(P<0.05)。(3)膳食蛋白质摄入量与血清TC降低百分数呈显著负相关(r=-0.419,P<0.01),植物蛋白的摄入量与血清总胆固醇下降的百分数呈显著正相关(r=0.521,P<0.01)。结论膳食蛋白质来源和量会影响大豆蛋白对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猪油量与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萧锦腾  李树田 《营养学报》1991,13(2):114-119
本实验采用大耳白家兔,观察猪油Ⅰ组(猪油占总能量42%)、猪油Ⅱ组(猪油占总能量的21%)和豆油组(豆油占总能量42%)与血脂水平、组织脂肪酸组成、主动脉组织形态和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验后各组血脂水平不同,血清胆固醇浓度,猪油Ⅰ组、豆油组和猪油Ⅱ组分别升高到7.04、4.04和5.36mmol/L,甘油三酯分别为1.07、0.57和1.00mmol/L,TC/HDL-C比值分别为7.12、5.99和8.48。组织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除血清中猪油Ⅰ组最高和心肌中豆油组最低外,其余各组相似,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豆油组最高,猪油Ⅱ组次之,猪油Ⅰ组最低。主动脉大体观察,猪油Ⅰ组受检动物中均有斑块形成,其中条状斑块为4/5,大纤维斑块为1/5,豆油组点状斑块3/5,条状和大纤维斑块各占1/5,而猪油Ⅱ组点状和条状纤维斑块各占1/5,其余的末见异常变化。电镜观察结果与大体观察结果相似,猪油Ⅱ组最轻、豆油组次之,猪油Ⅰ组最重。  相似文献   

4.
以大鼠作实验,观察并比较了多种膳食因素联合应用,对不同年龄大鼠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变化和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影响,及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结果表明;大鼠自由摄食含黄豆粉,墨鱼,海哲皮,香菇,硒,VA,VE,VC,VB等多种膳食因素能抑制大嫌TC,TG,LPO的升高,提高GSH-Px和SOD的活性,而且这些作用在不同年龄大鼠间有差异,同时亦可以预防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了饱和脂肪(猪油)、单不饱和脂肪(橄揽油)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鱼油)对高脂血家兔血脂、血小板聚集、体外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影响。雄性大耳家兔分为:猪油组、橄榄油组和鱼油组,每组9只。实验3个月期间各组每天每只分别给予猪油、橄榄油和鱼油2ml(内含胆固醇0.5g和维生素E10mg)。猪油组血清总胆固醇(TC)明显高于橄榄油组和鱼油组(P<0.01),后两组无显著差异;鱼油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干重显著低于橄榄油组;鱼油组血浆过氧化脂质水平明显高于另两组;橄榄油组不仅血浆过氧化脂质水平低,且主动脉AS斑块面积亦显著低于另两组;鱼油组AS斑块面积小于猪油组,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膳食脂肪摄入与血脂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筛查739名志愿者后,纳入297例血清总胆固醇(TC)5.13 mmol/L的广州市民,随访6个月,采用连续3 d的24 h膳食回顾法及食用油种类及用量记录表调查研究对象膳食摄入情况,并测定研究对象在研究起始和结束时的血脂水平,分析不同膳食脂肪供能比及脂肪酸供能比与血脂变化的关系.结果 纳入研究对象297例,其中281例(男88例,女193例)完成6个月的研究,研究起始时对象的TC为(6.09±0.68)mmot/L.将研究对象按照总脂供能比,分为<25%(90例),25%~30%(97例),30%(94例)3组,总脂供能比≤30%的Ⅰ组及Ⅱ组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率大于总脂供能比30%的Ⅲ组.将研究对象按照饱和脂肪酸(SFA)供能比分为<7%(81例),7%~10%(129例),10%(71例)3组,SFA供能比≤10%的Ⅰ组和Ⅱ组TC、LDL-C降低率大于SFA供能比10%的Ⅲ组.将研究对象按照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供能比分为<10%(93例),10%~13%(106例),13%(82例)3组,MUFA供能比为10%~13%的Ⅱ组,代和LDL-C降低率大于另外两组.将研究对象按照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供能比分为<7%(88例),7%~9%(94例),9%(99例)3组,未发现3组间血脂降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血脂异常患者,总脂供能比≤30%,SFA供能比≤10%,MUFA供能比在10%~13%的范围有利于改善其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7.
膳食脂肪酸与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军 《中国公共卫生》1998,14(8):494-497
膳食脂肪酸很少以游离形式存在,它的主要形式是由三分子高级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组成甘油三酯,绝大多数的高级脂肪酸是含偶数碳原子的直链羧酸?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城乡居民膳食组成及营养素的总膳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总膳食研究方法对成都市城乡代表人群的膳食组成和16种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钙、铁、锌、镁、钾、钠、铜、锰、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普遍高于农村,其中,以猪肉为代表的肉类消费仍分别占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的61.9%和87.6%;城乡代表性膳食组成仍以粮谷类和蔬菜等植物性为主;全市平均及城市多数食物消费水平已超过或接近推荐的2000年膳食目标,但农村与目标差距较大。全市平均及分城乡摄入的热量分别达到RDA的106.9%、102.1%和111.8%;蛋白质分别达到RDA的96.7%、104.7%和91,2%;铁、铜、锰、钴、钠的摄入量较充足,已分别达到我国RDA和WHO提出的ESADDI;但也存在全市平均及分城乡视黄醇当量、硫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钙、锌、钾均摄入不足以及城市脂肪摄入过高,农村蛋白质质量较差等值得重视的问题。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居民的营养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不同食用油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肖锦腾  周德勤 《营养学报》1990,12(3):305-312
本实验采用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20g,喂给四种食用油,即豆油、花生油、猪油和菜籽油。观察对血脂水平、心血管组织形态、脂肪酸组成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猪油影响最大,豆油最小。猪油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明显高于豆油组(P<0.05)。血小板数和聚集率,猪油组分别为149×10~9/L(14.9万)和30.2%,豆油组力223×10~9/L (22.3万)和21.8%。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猪油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血清、心肌和肝脏中分别为44.8%、56.1%和33.5%,豆油组分别为33.6%、55.2%和25.9%。多不饱和脂肪酸,猪油组较低,豆油组合量高。主动脉电镜观察结果,猪油组血管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和肿胀最重,且每只动物均有发生。豆油组轻,每种奋发生1例。花生油影响次之。菜籽油对动物体重增长影响最大,而且心肌中C22∶1酸含量甚高,为27.2%。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最重要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膳食因素是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膳食营养与高血压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膳食营养物质对高血压的影响,从而更加合理有效的干预以控制血压的升高。  相似文献   

11.
张昭  高子芬 《营养学报》1992,14(1):23-28
本文用蜜源花粉(蜂花粉)每只1g/d饲高脂膳食鹌鹑作为实验性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实验。结果表明:蜜源花粉能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效地减轻主动脉壁脂质沉积,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明显的阻断作用。蜜源花粉作为保健食品,对预防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具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铁蛋白(SF)水平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62例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0.9mm和(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分为颈动脉正常组24例和颈动脉硬化组38例,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Hs-CRP和SF的水平,彩超检查患者颈动脉的IMT、斑块及管腔的狭窄情况。结果T2DM患者的Hs-CRP、SF水平和IM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T2DM合并有高血压者Hs-CRP、SF水平和IMT值也明显高于单纯T2DM患者(p<0.05);颈动脉硬化组的Hs-CRP、SF水平比颈动脉正常组的Hs-CRP、SF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Hs-CRP、SF可能参与TZDM患者颈动脉IMT的增厚过程。两者升高可能预示TZDM并发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3.
《Nutrition reviews》1977,35(6):148-150
Evidence is presented in favor of a hypocholesterolemic action of plant foods, whereas animal proteins, on the other hand, are atherogenic. In addition to the low fiber and high saturated fat content, the high animal protein content of diets in industrialized societies may als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14.
熊琦  张肇铭 《营养学报》2006,28(5):412-414
目的:研究光合细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方法:用高脂饲料建立实验性高脂家兔模型;以螺旋藻作为阳性对照;设立空白对照、高脂对照,以肝脏总胆固醇含量(TC)、主动脉斑块面积百分比(PA)及冠状动脉堵塞情况等为指标,观察光合细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结果:光合细菌组的肝脏TC含量、肝系数、PA分别比高脂组降低了63.99%、21.96%、70.10%,都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也显著低于螺旋藻组。病理学检查表明,光合细菌组肝脏上的脂质沉积和冠状动脉的病变也明显轻于高脂组和螺旋藻组。结论:光合细菌对高脂家兔的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效果优于螺旋藻。  相似文献   

15.
脂肪酸构成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 探讨防治动脉粥样斑形成的膳食脂肪酸构成 (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并从血脂代谢上阐释其机制。方法 :  3 1只雄性兔分为脂肪酸构成 1∶ 1∶ 1 (I)、1∶ 1 .7∶1 .2 (II)、1∶ 1 .7∶ 2 .3 (III)的高脂组和对照组。喂养前、喂养第 44d和 77d测空腹血浆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第 77d处死动物 ,测定升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 :  (1 ) I、II、III组斑块面积 (mm2 )分别为 4.45±2 .3 8、6.0 9± 2 .73和 3 .90± 1 .68,III组显著低于 II组 (P<0 .0 5 ) ;(2 )喂养第 77d III组兔空腹血浆 TG为 0 .63± 0 .2 5 mmol/L显著低于 I组 1 .0 1± 0 .3 8和 II组 1 .2 4± 1 .1 7(P<0 .0 5 ) ,III组HDL-C/TG为 3 .68± 1 .69mmol/L,显著高于 I、II组的 2 .72± 1 .3 8和 2 .76± 1 .5 3 (P<0 .0 5 ) ,III组血浆 TG77d的累积浓度明显小于 I、II组 (P<0 .0 5 )。结论 :  1∶ 1 .7∶ 2 .3膳食脂肪酸构成能降低血浆 TG和升高 HDL-C/TG,具有抗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蛋白摄入和营养状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蛋白摄入和营养状态的关系。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蛋白摄入和营养状态进行评估,资料收集包括饮食记录和分析、生化学指标、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GA)及体测量指标四个方面。结果98例临床稳定的血液透析患者,平均标化饮食蛋白质摄入(NDPI)为0.96±0.25g/kg·d,平均标化饮食能量摄入(NDEI)为120.50±31.59kJ/kg·d。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9%,根据NDPI将病人分为4组。组间各营养参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大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实际饮食蛋白摄入低于KDOQI推荐值,而且这种略低的饮食蛋白摄入没有造成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增加。在我国现有的透析条件下需要针对氮平衡的前瞻对照研究确定合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饮食蛋白摄入。  相似文献   

17.
高脂肪、蔗糖膳食致肥胖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高脂肪、蔗糖膳食的致肥胖作用机理。方法:应用高胰岛素血症的下丘脑腹内侧核损伤性肥胖大鼠和正常胰岛素水平的SD大鼠,饲以高脂肪、蔗糖和正常饲料,观察甘油三酯的代谢、胰岛素、脂蛋白脂酶活性的变化,分析胰岛素与甘油三酯生成、脂蛋白脂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脂肪膳食具有明显的增加体重和脂肪的作用,但高蔗糖膳食仅有促进脂肪生成的作用;两者均可引起胰岛素水平的升高,升高的胰岛素水平提高脂蛋白酯酶的活性。高脂肪膳食引起外源性甘油三酯的升高,在脂蛋白脂酶的作用下,外源性甘油三酯进入脂肪细胞;高蔗糖膳食通过胰岛素的作用,促进内源性甘油三酯的分泌,在脂蛋白脂酶的作用下,内源性甘油三酯进入脂肪细胞。结论:高脂肪膳食和高蔗糖膳食导致肥胖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不同之处是前者引起外源性甘油三酯的升高,后者促进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产生。相同之处是两种膳食均引起胰岛素水平升高,升高的胰岛素水平提高脂蛋白酯酶活性,在脂蛋白酯酶的作用下,甘油三酯进入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18.
Increasingly overweight is a health problem in the United States, especially for African American (AA) women. Height, weight, and 24- hour dietary recall measurements from 46 European American (EA) and 44 AA women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utrients and overweight and the possible modifying effects of race. Significant race interactions were found when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verweight and fats and mineral supplements. More EA women were overweight who had excessive fat intake, whereas more AA women were overweight who had appropriate fat intake. This reversed pattern for AA women was unexpected. Another unexpected finding was that overweight EA women used mineral supplements more frequently than nonoverweight EA women. Thes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energy imbalances, metabolic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dditional studies of overweight assessing race and other biological factors that also include measures of energy expenditure and more precise measures of dietary energy intake ar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