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气管切开术是通过外科方法形成一个长期或暂时的呼吸孔道,一般在甲状软骨下第2和第3或第3和第4环状软骨之间作横切口,插入气管导管以形成人工气道,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气管切开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呼吸道不畅时采取的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早期气管切开可以降低格拉斯哥评分很低的神经外科病人的气管及支气管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的气道管理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气管切开术是通过外科方法形成一个长期或暂时的呼吸孔道,一般在甲状软骨下第2和第3或第3和第4环状软骨之间作横切口,插入气管导管以形成人工气道[1],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气管切开是抢救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从环境管理、气道湿化、吸痰护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结果 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护理工作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5.
刘淑霞 《吉林医学》2010,31(11):1527-1528
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各大城市有许多急性脑出血患者,以及因中国交通事业的发达,许多因外伤而受严重创伤的颅脑外伤患者,他们发病急,病情严重,且呼吸道分泌物多,故保持呼吸通畅及其重要。为了保持气道通畅,提高血氧含量,减少坠积性肺炎发生,气管切开是一项重大且极期重要的抢救措施,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总结了气道护理的方法与经验。如病房管理、管道的护理及预防感染等等。可有效地防止感染、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有效、细致地气道护理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孙平波  姜颖洁  刘蓉 《吉林医学》2009,30(20):2466-2467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交通事业的发展,创伤重症患者越来越多。创伤患者的特点: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而气管切开能极大的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了保证气管切开的效能,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气道护理的方法,如病室管理、气囊护理、管道护理及预防感染等。采取科学有效的气道护理方法,可防止窒息、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有效、细致的气道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一次性输注泵用于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方法:将123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观察组)应用一次性输注泵持续气道湿化方法,B组(对照组)用传统的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气道法,观察和探讨两种方法用于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应用一次性榆注泵持续气道湿化较输液器滴注气道湿化,可有效预防痰痂形成,减轻气道损伤,和避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次性输注泵用于气道湿化,此方法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循证护理的实施,探讨循证护理在脑卒中气管切开病人气道管理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神经内科入住的18例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找出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管理中的问题,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实施步骤,加以具体指导,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结论 循证护理的开展,不仅解决了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护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提高,同时,减少了患者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痰痂一旦形成,可阻塞支气管,使气道阻力增大,引起周围性呼吸困难、窒息。气管切开容易感染,置管时间过长,易造成气管黏膜缺血坏死,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气道湿化显得十分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气管切开作为一种抢救手段,是ICU常用的抢救和治疗技术之一。气管切开后,多以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然而有创的气道打开,使空气未经口鼻腔温化、湿化直接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所以气管切开后的气道管理十分重要。我院ICU自2006年6月~2011年10月,共收治气管切开后机械通气患者30例,通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气道湿化的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术后需气道湿化的11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给予气管内输液泵持续性给药湿化;对照组采用气管内间断性滴药湿化。对两组气道湿化的护理效果及消耗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梗阻、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低,护理操作时间和置管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内输液泵持续性给药湿化的临床护理效果良好,操作时间和置管时间较短,是一种安全而方便的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138-141
目的探讨微量泵持续恒温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卧床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82例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卧床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微量泵持续常温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予以微量泵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护理。比较两组湿化效果、气道并发症,湿化护理前后评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气管切开后24 h,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湿化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气管切开后48 h、14 d,观察组的气道湿化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刺激性干咳、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气管导管堵管和呼吸做功增加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切管切开后14 d,两组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恒温气道湿化能够提高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对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卧床患者的气道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气管切开术是通过外科方法在颈部形成一个长期或暂时的呼吸孔道。一般在甲状软骨下第2和第3或第3和第4环状软骨之间作横切口,插入气管导管以形成人工气道,是抢救危重患者的主要方法之一。气管切开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呼吸道不畅时采取的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早期气管切开可以降低格拉斯哥评分很低的神经外科患者的气管及支气管相关的并发症。气管切开后的气道管理又是护理气管切开患者的重中之重,其质量影响原发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近年来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的护理经验。方法:积极同医生配合,加强套管的护理;充分气道湿化;正确有效的排痰和控制医源性呼吸道感染等措施的实施。结果:通过对186例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的全面护理和身心整体护理,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本组成活160例,占86.02%,结论: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措施,而加强呼吸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肺内感染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氨溴索湿化液在气道湿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探讨不同剂量氨溴索湿化液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湿化效果,为形成科学的、健全的、系统的气道湿化方案提供新思路。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8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A组(无氨溴索)、B组(氨溴索30 mg/d)、C组(氨溴索60 mg/d)、D组(氨溴索90 mg/d),每组各20例。观测4组患者在第3、5、7天的气道湿化效果及其不良反应。 结果 在气道湿化后的第3、5、7天,4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B、C、D三组在升高痰液pH值和降低痰液Ca2+值、α1-酸性糖蛋白值的效果上要明显优于A组(均P<0.05),且剂量越大效力越强,但吸痰次数也会增多;4组患者在刺激性呛咳和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可能存在药物副反应的风险。 结论 对气管切开患者来说,使用氨溴索湿化液微泵持续气道内湿化的方案是值得推荐的;其中30 mg/d剂量适用于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60 mg/d剂量适用于住院时间较短或者病情需短时间内达到湿化效果的患者;90 mg/d剂量适用于抢救患者或者痰栓较多而极易阻塞气道的患者,使用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酸。   相似文献   

17.
李天明  刘玉蓉 《西部医学》2014,26(9):1191-119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116例患者(颅脑外伤68例,口腔颌面部骨折3例,闭合性喉气管外伤10例,高血压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后15例,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未行开颅手术患者3例,头面颈部烧伤引起上呼吸道水肿2例,喉梗阻5例)进行常规气管切开术,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措施。结果116例患者中共有10例出现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62%,其中呼吸、心脏骤停2例(1.72%),皮下气肿3例(2.59%),出血2例(1.72%),气管套管脱出2例(1.72%),气管食管瘘1例(0.86%)。结论把握手术时机,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仔细确认颈部解剖标志,熟练的技巧,严密的配合,加强术后护理,可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王崇林  邓惠芬 《医学争鸣》2004,25(20):1896-1896
0 引言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置管后并发肺部感染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类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是康复成功的关键,现将我院2000/2004年对68例重型颅脑伤行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术,又称气管造口术,是抢救重危患者的一种急救措施,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护理不当,不仅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还会引起患者的原发病的加重,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及经济上的损失。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我科共收治重度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76例,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的两种气道湿化方法(间断湿化法和持续湿化法)的效果。方法对5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用间断湿化法,观察组用持续湿化法。对两种湿化方法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支气管水肿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持续湿化法优于间断湿化法,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O.05)。结论持续湿化法效果好,方法简单,节省人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