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年抑郁症患者胼胝体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青年抑郁症患者胼胝体可能存在的细微结构异常。资料与方法 对54例青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38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和压部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并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抑郁症组患者胼胝体膝部和体部的ADC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胼胝体压部的ADC值和FA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内ADC、FA值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抑郁症患者胼胝体膝部和体部白质纤维束可能存在细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列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可行性及正常外周带和中央腺区DTI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2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DTI都采用Siemens Sonata1.5T超导成像仪和腹部相控阵线圈,应用西门子Leonardo工作站相应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DTI记录感兴趣区各向异性(FA)比值和平均ADC值,并绘制相应参数图和纤维示踪影像。对比不同感兴趣区的相应成像指标的差异。结果正常外周带(PZ)和中央区(CZ)的FA值分别为0.16±0.03和0.23±0.0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Z和CZ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85±0.34)×10-3mm2/s和(1.37±0.27)×10-3mm2/s,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前列腺DTI具有可行性,中央腺区与外周带DTI指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痴呆的主要发病因素。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控,MRI检查是有效的。扩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对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更敏感,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病的病理变化,而且可反映其微观结构的变化,有助于在脑皮质发生明显萎缩之前对阿尔茨海默病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扩散张量MR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组织中水分子随机运动的一种无创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人体生理条件下,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率不同,即扩散异向性,DTI能够测量到水分子在三维空间扩散的方向和扩散程度,描述组织的各向异性特点,精确地研究纤维走行方向。  相似文献   

5.
分子扩散是一个三维空间的运动,在某些组织如脑白质中的运动是各向异性的.磁共振脑扩散张量可分辨出分子扩散运动方向上的差异,因而可显示组织扩散各向异性的细微异常.就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成像可视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扩散加权MR不同,扩散张量成像(DTI)可以采集6个或更多方向上的水分子的扩散情况,因此能更准确地显示脑白质水分子的各向异性扩散.它是目前惟一能够无创地显示活体白质纤维束的方法,为评价白质纤维束间的联系及其病变开拓了新的前景.从DTI的技术原理以及临床应用方面介绍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7.
分子扩散是一个三维空间的运动,在某些组织如脑白质中的运动是各向异性的。磁共振脑扩散张量可分辨出分子扩散运动方向上的差异,因而可显示组织扩散各向异性的细微异常。就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成像可视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胼胝体纤维束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和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MCI)患者胼胝体异常与认知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vMCI患者(32例)、正常年老组(25例,年龄≥60岁)和年轻组(30例,年龄20~39岁)胼胝体的扩散张量成像(DTI),获得胼胝体的平均扩散(ADC)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A)图,分别测量压部和膝部的ADC值及FA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vMCI组在胼胝体膝部、压部的ADC值较年老组高,而FA值较年老组低.年老组胼胝体膝部、压部FA值均低于年轻组相应部位的FA值(P<0.05),而胼胝体膝部、压部ADC值均大于年轻组(P<0.05).vMCI组胼胝体压部的FA值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796,P<0.05),而ADC值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803,P<0.05).结论 vMCI病人胼胝体完整性受到破坏,故胼胝体DTI的各参数变化有助于其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和前列腺癌(PCa)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经病理证实的20例PCa和25例BPH患者,DTI都采用Siemens Sonata 1.5 T超导成像仪和腹部相控阵线圈,应用Siemens Leonardo工作站相应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DTI记录感兴趣区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绘制相应参数图和纤维示踪图像.对比不同感兴趣区的相应成像指标的差异.结果 正常外周带、BPH和PCa的FA值分别为0.16±0.03、0.23±0.04和0.46±0.02(P<0.05).正常外周带、BPH和PCa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85±0.34)×10-3 mm2/s、(1.37±0.27)×10-3mm2/s和(0.61±0.09)×10-3 mm2/s,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前列腺组织、BPH和PCa组织DTI指标存在差异,结合常规MRI检查有助于PCa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概念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是近年来在磁共振扩散成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分子扩散特性的影像学方法。给临床提供组织微观结构和微观动力学的大量信息,是惟一可以无创地描绘脑白质纤维的有效方法。可用于诊断许多疾病早期轻微的病理改变。尤其是脑白质病变,综述了该方法的概念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老化过程中胼胝体不同区域的弥散特性可能的变化特点,以期有助于脑老化机理的研究,为后续疾病状态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对28名健康中老年人间隔5年进行两次头颅磁共振扫描,将胼胝体作为研究对象.间隔5年分别进行头颅磁共振扫描,分别在胼胝体嘴部、膝部、前1/3处、后1/3处、压部设感兴趣区(ROI)提取各扩散张量量化指标[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λ1、λ2、λ3、线状各向异性(CL)、球形各向异性(CS)、面状各向异性(CP)、AR、VR值].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各ROI诸扩散张量量化指标的纵向变化特点.结果 胼胝体膝部部分扩散张量量化指标值(λ3、CS、VR值)在5年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4个ROI所有测量扩散张量量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ROI FA、ADC、λ1、λ2、CL、CP及AR值等在5年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有助于探究老化过程中胼胝体不同区域的微结构变化特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5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正常前列腺的参数特点及纤维示踪图像(fiber tracking,FT)表现,为DTI在前列腺癌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资料与方法 2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24.7±3.59)岁]行前列腺常规MRI及DTI扫描,将DTI扫描数据行后处理分析,测量中央叶和外围叶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两者的ADC、FA值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重建前列腺的FT图像。结果 (1)健康男性前列腺DTI左右两侧中央叶和外围叶的ADC、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央叶和外围叶的ADC、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央叶的ADC值低于外围叶,中央叶的FA值高于外围叶(P<0.05);(3)FT图显示不同颜色的纤维对应不同走行方向,且中央叶的纤维排列比外围叶紧密。结论 1.5 TMR DTI在正常前列腺研究中具有可行性,有助于DTI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一侧颞顶叶急性脑梗死梗死灶面积与胼胝体不同区域各向异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变化。资料与方法连续采集病灶位于一侧颞叶、顶叶或一侧颞叶、顶叶均有病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40~85岁,其中40~49岁10例,50~59岁18例,60~69岁20例,70岁以上18例。病灶面积≤200mm2者44例,>200 mm2者22例(剔除)。选取同期连续采集获得的与病变组44例匹配的正常成人作为对照分析组。病变组及正常组均行正中矢状位25梯度方向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在正中矢状位部分各向异性(FA)图上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体部后1/3处及压部的FA值,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胼胝体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均为正常组大于病变组,其中体部前1/3处及体部后1/3处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838,P<0.05;t=8.223,P<0.05)。病变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FA值均大于正常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8,P<0.05;t=-2.392,P<0.05)。结论颞顶部发生面积≤200 mm2的急性梗死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颈髓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最佳扫描参数. 资料与方法 对4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行颈髓DTI,比较不同b值、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激励次数(NEX)、层厚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第1组,b值分别取400 mm2/s、700 mm2/s、1000 mm2/s;第2组,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分别取6个、13个、25个;第3组,激励次数分别取2、4、8;第4组,层厚分别取2 mm、3 mm、4 mm. 结果 在四种不同扫描参数的比较中,b值为700 mm2/s的一级图像数较b值为400 mm2/s 和1000 mm2/s的多;方向为25时的一级图像数较方向为6和13的图像质量多;NEX为4的一级图像数较NEX为2和8的多;层厚为4 mm的一级图像质量较层厚2 mm和3 mm的多. 结论 b值为700 mm2/s、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为25个、NEX为4和层厚为4 mm是颈髓DTI较好的扫描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胼胝体发育不全并颅内畸形的MRI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分析18例胼胝体发育不全并颅内畸形的常规MRI颅脑平扫资料. 结果 MRI显示10例胼胝体完全缺如,6例部分缺如,2例变薄.胼胝体发育不全在MRI上表现为半球间裂增宽,与第三脑室前部异常靠近或相连(100%);两侧脑室前角平直、分离;室间孔分离;侧脑室体部扩大、平行或体部脉络丛夹角缩小;侧脑室枕角扩大;第三脑室扩大、上移.合并灰质异位(3例)、脑裂畸形(2例)、蛛网膜囊肿(2例)、脂肪瘤(4例)、透明隔缺如(1例)、光滑脑(1例)、脑穿通畸形(3例)、丘脑融合(1例)和空洞脑(1例). 结论 MRI可以直接显示胼胝体形态,是诊断胼胝体发育不全并颅内畸形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扩散张量成像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平均扩散系数 (ADC)和各向异性分数 (FA)在鉴别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组织、水肿及正常脑组织中的价值。方法 :16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 (DTI)。在T1WI增强、T2 WI及FA图上确定肿瘤、水肿及邻近正常白质区 ,测量并分析这些区域FA值及ADC值的差异。结果 :在ADC图上 ,肿瘤实体区与正常脑实质相比 ,几乎呈等信号 ;水肿区呈稍高信号 ;肿瘤囊变坏死区呈高信号。在FA图上 ,囊变坏死区呈低信号 ;肿瘤区呈等信号及低信号 ;水肿区呈等信号及稍高信号。肿瘤囊变坏死区ADC值 (2 .16± 0 .14 7)× 10 -3 mm2 /s ,水肿区 (1.5 5± 0 .0 66)× 10 -3 mm2 /s ,肿瘤实体区 (1.3 3± 0 .0 8)× 10 -3 mm2 /s ,邻近正常白质区 (0 .76± 0 .0 5 7)× 10 -3 mm2 /s。邻近正常白质区FA值最高 (0 .45± 0 .0 3 7) ,肿瘤囊变坏死区最低 (0 .0 5± 0 .0 12 )。所有患者肿瘤实体区与水肿区、正常白质区ADC值的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所有患者肿瘤实体区、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FA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肿瘤实体区与水肿区FA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ADC值可用于区分正常脑白质、水肿和肿瘤实体区 ,FA值对于组织学鉴别无明显意义。ADC值、FA值能否确定  相似文献   

18.
健康成人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成人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的特点.方法:采用单次激发ZOOM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对30例成人健康志愿者的视神经行MR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将DTI原始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Volume-one1.72软件进行后处理.结果:双侧视神经在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呈高信号,在方向编码彩色图(DEC图)为绿色高信号,图像清晰,无明显伪影和扭曲变形,视神经周围脑脊液及眶内脂肪被抑制,呈无信号.本研究初步获得了成人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和平均扩散率的参数值.测得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分别为左侧0.595±0.067、右侧0.589±0.066,平均扩散率(MD)值分别为左侧(0.948±0.112)×10-3 mm2/s,右侧(0.932±0.088)×10-3mm2/s,双侧视神经的FA值及MD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DTI检测视神经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不同时期的脑梗死灶进行观察,探讨皮质脊髓束的受累情况与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相互关系,评价DTI对判断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25例超急性或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对所得的原始数据利用纤维束后处理软件行三维皮质脊髓束图像重组,观察脑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并对每例患者进行2次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25例中DTI显示8例者皮质脊髓束从梗死灶边缘通过,表现为无受压、移位、中断等,临床上患者的运动功能表现为无或轻微损害;10例显示皮质脊髓束部分从梗死灶中通过,表现为部分受压、中断,临床上患者运动功能出现受损的症状,治疗后症状部分恢复;7例皮质脊髓束全部从梗死灶中通过,表现为大部分中断、破坏,临床上患者表现为即使进行治疗,大多数运动功能无恢复或仅轻微改善。结论:通过DTI可对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功能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