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体系中,院前急救和灾难救援相辅相成,在院前、院内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各种灾害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其作用愈发明显。我国内地的急救医疗体系(EMSS)有多种模式,全国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国家卫计委也没有明确的推荐模式,主要模式如下:有独立的急救中心模式,如北京;有以院前急救为主的模式,如上海;有依托当地一家较大的综合性医院的模式,如重庆;还有如成都的指挥调度型模式[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变革,人们卫生安全观念滞后,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了重大的威胁。为较好地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突发事件的急诊应对能力,基层卫生医疗急救机构应从完善院前急救应急预案着手,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和灾难救援能力的建设,实施快速、准确、有效、不间断的医疗救治,最大限度降低伤残、病死率,为院内进一步救治赢得时机,而达到“急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河南省5次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使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保证现场急救和顺利转运伤员到医院。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医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结果5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59例,181例伤员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6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79例康复出院。结论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需要消防、警察、医疗急救等多系统的协调合作,急诊医学专家指导大批伤员的分类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郑州市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发生的21起突发事件和河南省3起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情况。结果 郑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接警突发事件后,迅速派出急救车和协调现场救护。21起突发事件共现场死亡182人,受伤或发病376人。经现场急救,转运到医院后因伤情危重死亡1人.其他伤员顺利康复。河南省3起重大突发事件共死亡226人.伤员97人被及时转运到医院救治,1例死于严重脑外伤,1例死于急性。肾衰和脓毒症,其他95例顺利康复。结论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可全天候,全方位,高效率的应对突发事件。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强化院前急救管理,进一步完善急救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方法:分析总结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120院前急救的主要问题在于急救医务人员,包括急救意识缺乏、信息获取模糊、个人的操作技术不熟练等,对于上述问题需建立优良的院前急救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医疗护理管理制度,强化培训教育,完善紧急救援方案。结论:逐步完善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和管理模式对加强医院面对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本文以南阳某钢厂爆炸事故紧急医学救援为例,对南阳某钢厂突发爆炸事故院前急救、转运、信息报告、院内救治过程进行总结,探讨河南省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相关部门有效组织、陆空联合转运、及时准确报告事件信息、多院及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能极大地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一套基于3G/4G无线网络的区域性急救系统的设计过程。该系统以医院急诊科为救治中心,依托专网专线和3G/4G通信网络建立,集成了数字化智能救护车系统、急救现场手提箱系统和区域性急救医疗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水平,提升应急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处置能力,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北京120是由北京急救中心、各区县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站共同组成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在北京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下共同承担日常院前急救工作、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北京急救中心对各区县急救站有业务指导职能。北京1 2 0调度指挥中心是北京急救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全市120急救电话的统一接听,承担全市120急救网络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任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渴求在急危重病的发病初期就能得到及时高质高效的救治,而院前救护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同时院前、救护又与灾害医疗救援密不可分,所以其重要性也变得更为明确,广义和普及上的院前救护是项系统工程,是与广大群众、各政府职能部门相协作的一个大的救助体系:而狭义和专业上的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第一环节。它包含急救通讯、急救运输、急救医疗等。其中急救医疗直接决定了院前急救的质量,其理应成为院前急救的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重大突发事件中所致伤病员提供高效快捷合理的救治方法;方法通过启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预案,有理有序地组织了三起重大交通事故的抢救;结果三起重大交通事故中63例伤员现场死亡2例,经治后死亡3例,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就近派车、迅速报告、合理组织、专业救治、明确指挥、动态联系、事后总结的应急处理原则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实施快速的伤情评估和有效的现场处理、有条不紊地安全护送,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院前院内急而有备,是重大事故发生后进行有效医学救援的保证,这是急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焕凤  刘建敏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0):1178-1179
<正> 院前急救指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病人生命和减少伤残,快速高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在整个救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现将院前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急救护理人员必须拥有良好的医德、精湛的技术、过硬的心  相似文献   

11.
院前急救也称现场急救,是指对院外发生的各种急危重症或各种突发事故造成的伤患者进行及时、正确、有效并将患者及时安全地转入院继续治疗的一系列措施[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已经逐渐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医疗救治中的作用日益突显.院前急救工作的实施对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伤残和死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区医院院前急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受伤现场及转运至医院过程中的救治。在此期间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正确的现场急救至关重要。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的急救工作尤显重要。由于社区医院与社区居民距离最近,社区医务人员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最了解。社区内一旦有突发事件的发生,社区医务人员处在医疗急救的最前沿。凶此,社区医务人员正确地进行院前急救和患者的转院护送工作,对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社区医院信誉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就社区突发事件的诊断和处理及如何进行院前急救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突发事件日益增加,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灾害有扩大的趋势,实施院前急救的医疗需求不断增加,院前急救是构成完整医疗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密切相关。院前急救是伤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院前的医疗条件、设备、环境等因素的落后,导致院前急救工作难度较大,从事院前急救护理的护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急救意识的提高,院前现场急救工作在抢救伤病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院前现场急救的处理是,建立有效的呼吸与循环、并尽快使病员脱离现场,转运到就近的医疗单位进行确定救治。院前现场急救的好坏直接影响伤病员的救治成功率。我市急救中心在2009年对3起重大车祸的大批伤员进行了院前急救,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院前紧急医疗救援的组织管理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院前紧急医疗救援位于生命急救链--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ICU的首要环节,直接关系时间就是心脏、时间就是脑、时间就是生命的急危重病救治的成功与否.转变观念,采取措施强化院前紧急医疗救援的组织管理,显然能提高急危重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加强院前急救工作 提高急诊救治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加强院前急救工作和急救意识,提高急诊救治水平。方法①现场正确迅速的抢救病人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事发现场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早期及时地进行心肺复苏。②抓紧创伤病人1h黄金时间救治。③加强急救医疗网络建设,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功能。④实施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⑤重视全民现场急救知识的培训和普及。结果与结论重视和加强院前急救工作,提高急救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意识,普及现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ny resuscitation,CPR)操作和全民参与的急救意识,对意外伤害危重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院前急救体系承担着群众日常急救、突发事件救援、重大活动保障等职责,与群众福祉和城市安全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对于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城市安全有积极的重要作用。做好院前急救护理对提高院前急救效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的增加会影响院前急救的效果,影响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本文基于临床经验简要分析院前急救护理风险,提出一些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8.
山区群体性突发事件院前急救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华  陈抗侵  汪毅  周勇  鲁宗臣 《重庆医学》2008,37(14):1565-1567
目的针对涪陵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探讨山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院前救治方法。方法对2003~2005年涪陵地区157起群体性突发事件采用一体化急救模式的资料作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57起群体性突发事件以创伤为多,129起,占82.17%,其次为急性中毒,28起,占17.83%;发生最多的地区为山野和乡镇,101起,占64.33%,其次为城区,32起,占21.02%。结论应增加投入改善城乡急救医疗软硬件条件,改善交通状况,建立组织指挥系统,多部门联动应急,普及急救和安全知识,将危害减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19.
陈丽峰 《吉林医学》2015,(9):1934-1935
<正>一体化急救模式(Integrated Emergency)是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损伤控制性手术、术后监护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1-3]。这种模式强调将创伤救治现场前移,环环相扣,注重创伤救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缩短了创伤有效救治时间[2]。此外一体化急救模式不仅仅是要求缩短救治时间,同时强调科学有效合理地衔接和利用医疗资源,尤其是紧缺的急救资源。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能实现救援信息共享交互、救援模块有效整  相似文献   

20.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救治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是把急救医疗措施及时送到危重患者身边,送到发病和事故现场。探讨EMSS在救治严重多发伤中的效果。方法对9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手术及重症监护治疗的EMSS一体化救治。结果96例患者中,存活77例,占80.21%,死亡19例,占19.79%。结论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应用EMSS一体化救治,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