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浅谈PICC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健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913-91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ICC的效果及护理体会。结果PICC操作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PICC置管是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的较好选择。全面细致的导管护理、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正确的封管冲管技术、换药技术等是PICC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体会。方法: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型号PICC管对9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PICC置管回顾性总结置管时机、置管静脉与部位、导管的应用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方法。结果:96例患儿一针穿刺成功率93.8置管长度为6.5~14.0cm置管时间7~62天不完全堵管14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4例。结论:PICC穿刺时机宜选择在病情平稳肢体无水肿时穿刺部位应首选肘部的贵要静脉实际置管长度比体表测量长度值小0.5cm~1cm正确的维护能延长置管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管(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特点。方法2008年12月-2010年8月。安医大一附院NICU对3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心静脉置管PICC治疗,经过精心护理,疗效满意。21例经贵要静脉,5例经头静脉,6例经正中静脉,5例经腋静脉,2例经颞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PICC),术后及时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输液天数及并发症。结果3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均置管成功,留置时间最短的是3d,最长的是57d,平均置管留置时间为29.6d,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脱管1例,阻塞3例(溶栓后恢复正常),机械性静脉炎5例(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PICC置管术操作方便,能安全有效地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静脉通道可靠,并发症少,可选择血管多,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管(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特点。方法 2008年12月-2010年8月,安医大一附院NICU对3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心静脉置管PICC治疗,经过精心护理,疗效满意。21例经贵要静脉,5例经头静脉,6例经正中静脉,5例经腋静脉2,例经颞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PICC),术后及时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输液天数及并发症。结果 3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均置管成功,留置时间最短的是3 d,最长的是57 d,平均置管留置时间为29.6 d,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脱管1例,阻塞3例(溶栓后恢复正常),机械性静脉炎5例(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 PICC置管术操作方便,能安全有效地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静脉通道可靠,并发症少,可选择血管多,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陈秋蓉 《黑龙江医学》2010,34(10):786-787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建立静脉通道的方法之一,临床上常用于长期静脉输液、静脉化疗、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血管定位准确、留管时间长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为患者提供长期静脉治疗和营养的途径[1],但同时也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合理的护理配合对于成功置管及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收住NICU的78例极低体重儿随机分为置入PICC导管49例(PICC组)及行外周静脉穿刺留置外周静脉导管29例(PIV组),统计两组患儿需输液天数、静脉穿刺次数、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局部、全身感染及静脉炎发生率,观察导管并发症:如堵管、渗漏、移位。结果PICC组与PIV组基本情况、需输液天数差异无显著性,而静脉穿刺次数差异有显著性,脑室内出血两组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PIV组发病率较高,病情相对较重。两组全身感染率、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IV组局部感染率高,PICC组无局部感染者。PICC组49例因堵管拔管3例,静脉炎、导管破裂拔管4例,死亡2例,81.63%按计划拔管。结论PICC为极低体重儿建立了通畅的静脉通道,减少了过多的疼痛刺激和护理操作,保证了生理稳定,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减少,而感染无增加,并发症少,临床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予以经外周静脉置管技术(PICC)的临床研究以及护理方法。方法择取极低出生体重儿225例,治疗期间患儿接受PICC置管技术的为113例为实验组,未接受PICC置管技术的患儿为11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儿接受PICC技术的穿刺次数(1.3±0.2)次短于对照组(9.5±2.2)次,置管时间(12.4±5.8)d均高于对照组(2.5±1.3)d,且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5例(22.12%)均低于对照组52例(4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是较为安全的一种可靠性静脉置管技术。与此同时,在置管期间对于患儿予以一定的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广泛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1500g的新生儿,多见于早产儿,胎龄一般在32周以下。此类患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机体凋节功能差,易并发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肺出血、败血症等。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VLBWI患儿12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志萍 《河北医学》2008,14(10):1249-1250
我院新生儿科自2002年至2007年12月共护理了101名低出生体重儿,其中体重在1500g以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7例.家属拒绝治疗的5例;死于生后24h内新生儿Ⅱ度窒息、肺膨胀不全的3例.其余9例护理成功,护理成功率为75.9%,因此护理工作的好坏,是此组新生儿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lowbirthweightinfant,VIBWI)是指出生体重低于或等于1500g的新生儿,多见于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2周的早产儿。此类患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机体调节功能差,易并发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肺出血、败血症等,故病死率较高,且预后不良。针对这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常需要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为了寻找加强静脉营养管理效果的方法,本研究探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衢州市妇幼保健院重症监护室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给予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其中行传统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8例),行改良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观察组(20例)。观察2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脐出血、脱垂发生情况,PICC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计划性拔管情况,以及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脐出血发生率、脱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ICC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应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可明显延长置管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浙江萧山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PICC置管的15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患儿置管24 h内均经胸片拍摄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测量胸片上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并获取置管当日体重数据,对患儿PICC置管情况及置管静脉分布进行描述,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不同置管静脉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 结果 150例早产儿中,有89例(59.33%) PICC置管导管尖端达到最佳位置,28例(18.67%)导管置入过深,12例(8.00%)导管置入过浅,21例(14.00%)导管路径异常;其中贵要静脉最佳位置到位率最高(66.22%),贵要静脉置入过深发生率也最高(22.97%),大隐静脉置入过浅发生率最高(20.00%),头静脉路径异常发生率最高(32.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早产儿PICC不同置管静脉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和体重均呈正相关(均P<0.0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PICC不同置管静脉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均有一定线性关系(均P<0.05)。 结论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较高,且在不同置管静脉中异位情况分布有一定差异,临床应结合早产儿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置管静脉;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相关,可以用来指导PICC置管,但具体回归方程有待临床进一步校验。   相似文献   

13.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应用PICC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应用PICC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将PICC置管的13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与同期经周围静脉留置输液的15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患儿在静脉穿刺次数、留置时间、低血糖的发生率、护士用于静脉穿刺时间这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减少多次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同穿刺部位置入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PICC指征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穿刺置入PICC,观察组经腋静脉穿刺置入PICC,其余护理方法相同.比较2组的穿刺时间、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时间(1229.16±209.63)s,送管时间(51.35±126.38)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4.16±11.81)d,PICC堵管7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12.00%,脱管1例;对照组的穿刺时间(1447.31±426.70)s,送管时间(95.71±115.41)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3.76±15.41)d,静脉炎3例,PICC堵管8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21.74%.观察组的穿刺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2组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除肘部静脉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将腋静脉作为PICC穿刺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在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床旁施行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 外科手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5月35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床旁行PDA结扎和(或)钳夹术的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转归情况。患儿体质量最小的仅有720g。结果 所有患儿无术中大出血及手术死亡。术后1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2例不能脱离呼吸机而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早产儿PDA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存在药物治疗禁忌的情况下,均应行PDA结扎和(或)钳夹术,手术治疗效果肯定。NICU可满足床旁PDA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低体重(≤5 kg)婴幼儿危重先心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外科手术效果,总结临床经验。 方法 收集心外科低体重(≤5 kg)危重先心病110例,所有患儿根据术前肺部情况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其中感染组64例,非感染组46例。研究低体重危重先心病合并肺部感染外科手术矫治的早期结果,分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 结果 2组患儿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二次插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机械通气时间(≥48 h)例数、机械通气时间(≥48 h),正性肌力药物时间、ICU时间(≥72 h),感染组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病原菌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均先升高后降低至正常水平。2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术前合并肺部感染病情危重,围手术期并发症较非感染组高,但早期手术效果良好,治疗的关键在于加强心肌和肺脏保护,提高手术操作技术,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抗感染,术后加强监护,及时处理各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行PICC置管时患儿体表测量长度(LBSM)和理想置管深度(IDTD)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月于徐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上肢植入PICC的40例贵要静脉置管及24例头静脉和肘正中静脉PICC置管的VLBWI患儿。分析对行PICC置管时LBSM和IDTD的关系。结果 40例贵要静脉置管结果表明,获得理想深度的比例最高,为67.50%;置入过深次之,置入过浅的比例最低,仅为12.5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除左侧头静脉的LBSM与IDTD无相关性之外(r=0.397,P=0.512),其余各处静脉均有相关性。经回归分析,LBSM与IDTD的回归方程如下:右侧的贵要静脉:Y=-6.23±1.01X;右侧的头静脉:Y=-14.36±1.15X;右侧的肘正中静脉:Y=4.12±0.82X;左侧的贵要静脉:Y=2.86±0.84X;左侧的肘正中静脉:Y=-19.52±1.23X。结论 在VLBWI右侧的贵要静脉进行置管时LBSM与IDTD的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32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132例体重10kg以下先心病患儿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结果提示:病情重、体外循环时间长、气管插管留置时间长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4%。其中低心排、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及气管插管处理失误是该组患儿术后早期最常见的三大并发症。作者强调指出低体重患儿术后气管插管的管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月龄、低体重患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及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武警总医院2008年度至2012年度共297例月龄≤12月且体重≤10kg的先心病患儿行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6~122(57.4±13.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5(35.1±11.3)min,均采用改良超滤+平衡超滤,围术期低心排综合征2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3例,难治性肺炎9例,肾功能衰竭5例,延迟关胸5例,围术期死亡5例。结论合理的预充和灌注,采用超滤并重视脏器的保护,是低月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的合理策略,可以有效改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严重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以收治的151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严重脑损伤为病例组,其余1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窒息、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机械通气的比例,并比较两组患儿死亡率及脑性瘫痪、癫痫发生率和存活者智测情况。结果:病例组胎龄及出生体重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窒息、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机械通气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率及脑性瘫痪、癫痫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存活者NBNA评分、生后6个月及1岁CDC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胎龄和低体重是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严重脑损伤的高危因素,窒息、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机械通气均可加重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脑损伤,严重脑损伤可导致死亡率显著升高,存活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