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胸腰段骨折术后后凸畸形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8年11月对27例胸腰段骨折术后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V"形截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共截椎体29个.男20例,女7例;年龄22~56岁,平均32.5岁;距初次手术时间22~130个月,平均36.4个月.均存在后凸畸形及脊髓前方压迫,后凸Cobb角35°~86°,平均42°;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11例,D级8例.结果:手术时间150~240min,平均180min;术中出血800~1800ml,平均1000ml.3例患者出现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经脱水、激素(甲强龙)治疗,均在术后1~3周恢复到再手术前水平;无大血管损伤.术后即刻后凸Cobb角平均0°,矫正率100%.随访6~58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示截骨处骨性愈合,横突间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0°~12°,平均4°,矫正率为95.2%.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A级2例未恢复,B级6例恢复到C级5例、D级1例,C级11例恢复到D级8例、E级3例,D级8例均恢复到E级.结论:采取彻底减压、截骨矫形、规范合理使用内固定和良好的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术后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无神经损伤、稳定型、原发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此类手术28例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等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测量Beck指数及Cobb角、椎管内骨块占位率,观察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椎管内骨块位置变化。结果术中骨水泥渗漏3例,一过性血压降低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天及3个月VAS从术前8.29±0.56降至2.43±0.49、1.93±0.40(t=12.812,14.292,P均=0.000),Beck指数从0.49±0.06升至0.62±0.07、0.61±0.08(t=2.501,P=0.015,t=2.219,P=0.031),Cobb角从19.14±3.60降至11.49±2.36、11.98±2.30(t=2.693,P=0.009,t=2.538,P=0.014)。术后3个月椎管内骨块占位率从术前17.39%±5.04%降至9.29%±4.87%(t=2.015,P=0.048),ODI评分从78.29%±7.71%降至31.96%±6.75%(t=7.363,P=0.001)。结论通过全面术前评估,合理把握适应证,改进手术操作,该术式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纠正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不会显著增加椎管内骨块占位。  相似文献   

3.
4.
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后外侧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本组共收治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83例,其中T11 14例,T12 25例,L1 31例,L2 13例。根据Dennis骨折分型,其中Ⅰ型32例,Ⅱ型7例,Ⅲ型13例,Ⅳ型25例,Ⅴ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随访术后1个月、1年时的椎体高度、Cobb角变化情况,记录患者入院及治疗后6个月、1年时的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Asiamotorscore,AMS)并进行比较。结果83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9个月(8~6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0.3)h.透视时间(15±4)min,出血(400±12)mL,术前AMS评分为(43.7±11.3)分,术后6个月为(70.9±9.4)分,术后1年为(78.6±9.3)分,手术前后AMS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F检验,P〈0.05)。术前脊柱后凸角(Cobb角)平均(26.23±3.6)°,术后1年为(8.90±6.42)°.术后1年Cobb角增加(5.49士6.10)°,手术前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F检验,P〈0.05)。术前伤椎平均高度(18.5±1.2)mm,术后1年为(23.1±1.6)mm,平均增加(5±0.4)mm。和术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结论后外侧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简单易行、并发症少且能够有效维持脊柱稳定,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Chen ZQ  Li WS  Guo ZQ  Qi Q  Dang GT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4):201-204
目的总结分析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研究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33例,平均年龄40 3岁。病史平均36 0个月。后凸Cobb角平均40 8°(20°~82°)。全部患者均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26例。12例有显著腰背部疼痛。23例既往曾有手术史。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体间隙松解植骨+后路截骨矫形固定15例,后路截骨减压矫形12例,前路松解、椎体间撑开植骨固定6例。结果全部患者后凸畸形矫正率平均为86 0%。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24 6个月(6个月~84个月), 32例骨性融合, 1例植骨未融合,行二次手术后骨性融合。10例术后神经功能有改善, 10例术后括约肌功能部分恢复。有显著腰背部疼痛者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结论单纯后路截骨矫形适用于角度较小( <45°)的后凸畸形。前路松解、后方经关节突截骨矫形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尤其对后凸严重或二次手术的病例更显优势。对于合并脊髓不全损伤的病例即使病史较长,手术仍然可能获得一定疗效,特别是对于腰部疼痛的缓解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26例,术前检查示伤椎压缩20%~65%,平均压缩45%,后突角23°~35°,平均28.5°。65%患者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 a(观察椎体高度、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1±0.4)h,平均透视时间(16±5)min,平均出血(480±40)mL。所有病例术后无神经功能恶化现象,术前AMS评分为(42.5±11.4)分,术后1 a AMS评分为(78.5±10.2)分,术后1 a AMS评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a脊柱后凸Cobb’s角、椎体前缘、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是一种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且能够维持脊柱稳定性,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脊椎胸腰段爆裂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评价经弓根植骨治疗脊椎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治疗组:经椎弓根植骨RF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15例/对照组:用Lugue,Harrington,Dick,R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38例,根据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及Cobb'角的纠正程度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的纠正程度方面均段于对照组。结论:在RF内固定系统固定复位的前提下,经椎弓根植骨是治疗 胸腰段爆裂骨折和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脊柱后路不同减压方法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路减压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传统术式,安全、有效、相对简单.我院1998年3月~2004年2月收治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106例,其中85例应用后路不同减压方法进行了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7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前路组(11例)和后路组(26例)。比较两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ASIA分级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5.0±3.7)个月。3例(均前路组)术中发现胸膜破裂;2例(均前路组)术后第2天复查X线及CT发现有胸腔积液;5例(前路组1例、后路组4例)脑脊液漏;2例(前、后路组各1例)植骨未融合,前路组1例人工椎体松动未融合,后路组1例术后12个月复查发现断钉,横突间植骨未融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两组术后1、12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ASIA分级:两组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恢复(P<0.05)。结论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应注重分析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进行必要的减压,采用合适的植骨方法,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评价治疗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两种改良的手术方式。方法第1组,新鲜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12例,行单纯后路伤椎全椎切除,360°稳定性重建治疗。第2组,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局部畸形8例,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全部病例均经过1年以上随访,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测量胸腰段Cobb角的变化,对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Frankel分级评分。结果经12~24个月随访,第1组、第2组Cobb角分别由术前平均38.6°、28.8°恢复为术后平均5.5°、8.6°。第1组中全部病例存在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第2组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无椎弓根钉松动、断裂发生。结论针对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两种改良的手术治疗方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下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6年4月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经椎弓根截骨治疗的46例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32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39.71±11.92)岁。胸椎(T1~T12)骨折20例,腰椎(L4~L4)骨折2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67±2.94)年。结果4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82±7.64)个月(3~34个月)随访,按照Odom标准:优27例,良16例,可2例,优良率为95.6%。后凸Cobb角术前为37.19°±20.17°,术后为12.56°±15.44°,随访时为13.81°±15.07°,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0,P〈0.01),术后与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P=0.319)。无一例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导航辅助下经椎弓根闭合楔形截骨是一种治疗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有效而安全的方法。术中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可以准确置钉、实时了解截骨精确位置,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胸腰椎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彤的临床特征,探讨后路截骨矫形的术式选择并总结疗效.方法 胸腰椎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患者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24~52岁,平均34岁:后凸畸形Cobb角36°~72°,平均48°.10例采用后路经关节突"V"型截骨术,17例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脊柱缩短术.结果 胸腰椎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危险因素为初次后路手术未行植骨融合、初次手术未满意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及固定节段过度撑开.经关节突"V"型截骨术后矢状面的纠正平均为24°(14°~43°),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后矢状面的纠正平均为40°(17°~44°);末次随访时经关节突"V"型截骨平均矫正丢失5°,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平均矫正丢失3°;26例(96.2%)实现骨性融合,经关节突"V"型截骨术出现1例假关节(3.8%).结论 胸腰椎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的临床特征为疼痛、畸形、力学不稳定或神经损害,可以根据畸形僵硬的程度选择不同的后路截骨方式.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脊柱缩短术经单一入路就可达到缩短脊柱、纠正畸形、脊髓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具有后凸纠正率高、残留畸形小、矫正丢失少及融合率高的优越性,但其技术要求较高、潜在的神经并发症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后凸成形术(PVP/PKP)、后路Ponte截骨椎板间融合术和后路短缩椎弓根截骨术(PSO)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有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2017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胸腰交界区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40例,男8例,女32例,年龄52-86岁。其中,行PVP/PKP 16例,Ponte截骨17例, PSO截骨7例,比较三种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PVP/PKP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纠正角度最少,PSO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最多, PSO组Cobb角纠正角度最好,Ponte组其次。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改善,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减少,但PVP/PKP组有5例(5/16)术后出现疼痛再发甚至加重或出现神经功能症状,影像检查发现后凸畸形进展,给予翻修手术,行前方或后方减压截骨矫形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症状缓解。[结论]对于胸腰交界区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PVP/PKP手术创伤小但翻修率高,Ponte截骨手术总体效果更好,PSO截骨手术能达到更好的矫形效果但创伤更大,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术后迟发后凸畸形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术后脊柱迟发后凸畸形以及患椎楔变的发展规律.方法随访并回顾了 1975年 1月~ 1999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访 5~ 26年,平均 8.2年.分成两组,第一组为椎弓根钉内固定组;第二组为保守治疗、棘突钢板内固定、哈氏 棒内固定等非椎弓根钉内固定组.分别测量受伤时、术后即刻、术后 1年、术后 2年、最近随 访时患椎的椎体楔变角,上下终板角.结果两组病例中,患椎术前前高、上下终板角以及患椎楔变角均无明显差异( P >0.05).手术后,椎弓根钉组各项指标均恢复.但在最近随访时,各项指标又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术前脊柱后凸(上下终板角)平均为 19.5°,术后平均为 8.6°,最近随访时平均为 20.0°;术前患椎楔变角平均为 20.7°,术后平均为 9.1°, 最近随访时平均为 15.9°.非椎弓根钉固定组在不同阶段随访时的各项指标较受伤时均下降 ,术前后凸平均为 16.6°、术后平均为 14.6°、最近随访时平均为 23.0°;术前患椎楔变角平均为 15.6°,术后平均为 16.6°,最近随访时平均为 22.0°.结论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 钉固定术远期仍存在患椎高度丢失,椎体楔变,在 2年后达到受伤时水平并保持稳定,脊柱后 凸成角畸形却是一个进行性的过程.椎弓根钉固定组的椎体楔变及后凸成角改变程度轻于非椎弓根钉固定组.  相似文献   

16.
后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后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应用后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38例。从影像学、手术操作过程及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分析疗效。结果伤椎高度由47·3%恢复到94·4%;水平移位完全恢复;Cobb角由术前22·6°恢复到术后3·6°。椎管受压程度:删除椎管开放减压的7例,余受压面积由术前42%恢复到术后16%,受压的矢状径从术前54·9%恢复到81·8%。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依照Frankel分级标准均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合理选择后入路手术对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治疗效果良好,手术中进行椎管造影有助于提高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7.
胸腰段爆裂骨折椎管的自发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胸腰段爆裂骨折后椎管的自发重建过程。方法14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经手术方法稳定相邻椎体,对突入椎管内的骨块采用保守疗法。术前及术后l、3、6和12个月定期行爆裂椎体的cT扫描,利用Ushikata360CII+测量仪测量不同阶段椎管横截面积内骨块的占有率,观察椎管的自然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椎管重建发生在伤后12个月内,平均骨块占有率由伤时的47.8%±13.6%降至最后随访时的27.2%±8.1%。椎管容积恢复的比率与伤时突出物的大小成正比,骨块的部位与椎管容积的改善无关,重建不受神经损伤情况的影响。结论胸腰段爆裂骨折后,如果椎体稳定则椎管有一定重塑形的能力,突入椎管内的骨块可采用保守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SSPI-f)治疗后内固定取出前及内固定取出后再发后凸畸形(kyphosis recurrence,KR)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研究合作单位行SSPI-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资料,获取患者年龄、骨折节段后凸Cobb角(Cobb angle,CA)、局部Cobb角(regional angle,RA)、椎体楔形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n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AVH)、椎体后缘高度比值(pos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PVH)、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anteroposterior ratio,A/P)、上位椎间盘角(upper intervertebral angle,UIVA)、下位椎间盘角(lower intervertebral angle,LIVA)、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评分、载荷评分(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糖尿病病史。将术后矫正度丢失10°定义为术后KR。按照术后有无KR将其分为KR组与无KR组(NKR组),并将其按照取出内固定前以及取出内固定后分别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阈值。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中心的196例患者,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 14例(KR组),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年龄(P0.001)、BMI(P0.001)为取出内固定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8.5岁[曲线下面积(AUC)=0.885],BMI临界值为29.1kg/m~2(AUC=0.962)。内固定取出后总体矫正度丢失7.5°±4.4°,其中65例(33.2%)患者出现KR;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女性(P0.001)、年龄(P0.001)、BMI(P0.001)、L1骨折(P0.001)、A3.3型骨折(P=0.001)、术前UIVA(P=0.014)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P0.001)、A3.1型骨折(P0.001)、术前AVH大(P0.001)为保护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0.5岁(AUC=0.789),BMI临界值为26.6kg/m~2(AUC=0.740),术前UIVA临界值为-4.2°(AUC=0.650),术前AVH临界值为60.5%(AUC=0.254)。结论:年龄58.5岁、BMI29.1kg/m~2为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50.5岁、BMI26.6kg/m~2、L1骨折、A3.3型骨折、术前UIVA-4.2°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A3.1型骨折、术前AVH60.5%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 used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is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Commonly there are three surgical approaches:anterior,posterior and paraspinal.We attempt to...  相似文献   

20.
There are various methods for measuring kyphosis after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The reli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these methods are not well defined. In the study reported here, we examined 4 commonly used measure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determine intraobserver variability,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y, and variability between measurement methods. All 4 methods were found to be accurate and reproducible when used by 4 observers on 2 occasions. One metho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s, tended to overestimate degree of kyphosis. Understanding the methods for measuring kyphotic deformity after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is essential in making decisions about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