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膀胱癌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老年膀胱癌患者12例,采用5个Trocar,腹腔镜下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下腹正中做小切口,取出切除的膀胱、前列腺、子宫、附件。尿流改道方式回肠膀胱术患者9例,直肠膀胱术患者3例。[结果]手术时间4~7h,平均手术时间5.3h;术中失血400~650ml,平均约542 ml。术后禁食时间3~7d,平均3.7d。随访时间1~35个月,1例复发于术后5个月死亡,其余病例均生存。[结论]对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中心收治的17例膀胱癌患者,其中7例患者在经尿道途径的辅助下行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另外10例为对照组,行多孔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并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共17例膀胱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41.4±52.1)min和(333.0±59.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06.4±104.6)mL和(190.5±82.3)mL,盆腔淋巴结清扫平均个数分别为17(7~22)个和18(12~23)个,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25.1±5.4)d和(26.8±6.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孔组在术后VAS疼痛评分和切口满意度评分上则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单孔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时患者的最大尿流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充盈量均明显比6个月时高,而随访12个月时患者的残余尿量较6个月时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辅助单孔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安全可行的,且术后的新膀胱功能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11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32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方法(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资料、新膀胱功能、术后并发症以及肿瘤控制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成功随访32例,随访时间12 ~ 53个月,平均随访27个月,均为男性;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术者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10 ~530 min,平均370 min;术中出血300~ 850 ml,平均485 ml;术后3~5天肠道开始恢复功能;淋巴结清扫数目8~31个,平均16个;手术切缘均无阳性结果;术后12个月与6个月相比较,最大尿流率(15.2±1.3vs11.4±1.2 ml,P<0.01)、最大膀胱容量(372.8±52.2 vs 247.9±60.3 ml,P<0.01)、残余尿量(23.8 ±9.6 vs 39.6±11.7 ml,P<0.01)、最大膀胱充盈压(33.7 ±5.7 vs 25.1±6.8 cmH2O,P<O.01)、最大膀胱排尿压(63.7±15.9 vs62.9±17.6 cmH2O,P>0.05)、膀胱顺应性(26.2±12.6 vs 25.7±13.3 cmH2O,P>0.05)以及昼/夜控尿率(91%/81% vs 84%/72%).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8.8%(6/32),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5.0%(8/32);随访期间,肿瘤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3% (2/32)和12.5%(4/32).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术后控尿效果好、满意的新膀胱功能和肿瘤控制效果等优点,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膀胱切除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方法。1992年Parra等报道了首例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2000年Gill等报道2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通道术,2002年报道首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膀胱术。国内外泌尿外科医生们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laparoscopicradicalcystectomy,LRC)及尿路重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就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方法:随访了2006年1月-2012年2月采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的87例患者,手术方法为腹腔镜下膀胱全切术+开放新膀胱构建及吻合,并对随访3年的临床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所有的新膀胱漏尿并发症均被有效处理;仅有1例患者因肠瘘行肠造口,3个月后行肠回纳;术后3年整体生存率为88.5%(77/87),无瘤生存率为92.2% (71/77);整体控尿功能及肾功能保护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具有良好的控尿功能和较好的保肾功能,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男性膀胱癌患者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中减少出血量的解剖性操作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间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和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7例男性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均采用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术中均行标准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和膀胱前列腺切除,下腹正中小切口行开放手术回肠膀胱尿流改道。术后均未实施化疗和放疗。结果患者术中出血量190~450ml,平均238ml,均未输血。手术用时240~330min,平均293. 6min。147例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期。术后第1天盆腔引流平均100ml,第2天平均90ml,第3天平均30ml;盆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8. 3d。随访6~23个月,平均17. 7个月。147例患者无失访,147例患者均无瘤存活。结论腹腔镜下男性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中,恰当使用操作器械和方法、沿寡血管间隙层面操作,尽早分离结扎膀胱前列腺动脉和静脉系统,能预防性控制出血,保持几乎无血的手术视野,减少失血。  相似文献   

7.
Zhou FJ  Qin ZK  Xiong YH  Han H  Liu ZW  Mei H 《癌症》2003,22(1):55-57
背景与目的:膀胱全切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尿流改道方式影响,可控性或非可控性尿流改道后患者不能自主排尿、生活质量差;而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可自主排尿,生活质量改善,但有排空不良和控尿不全等问题。本文报告改良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在膀胱全切后下尿路功能性重建中的经验。方法:对15例局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根治性膀胱切除后利用改良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回肠新膀胱3例,乙状结肠新膀胱12例)做下尿路功能性重建。术后随访3-30个月(其中9例随访超过16个月),对这些患者术后新膀胱功能、控尿和排尿功能、性功能、上尿路形态和功能、血电解质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全部患者自主排尿,无需导尿。13例患者昼夜完全控尿;1例患者白天控尿良好,夜间有少量漏尿;另1例女性患者有中度张力性尿失禁。膀胱容量240-640ml,残余尿量0-250ml。全部患者总肾功能正常,14例血电解质正常;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和输尿管扩张各1例。9例男性患者保留性功能。13例患者恢复工作。全部患者对新膀胱功能满意。结论:改良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后下尿路的控尿和排尿功能良好,是目前根治性膀胱切除后理想的下尿路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原位新膀胱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生活质量较好的尿路重建术式.但是新膀胱术式较复杂、手术时间较长,70岁以上男性患者的手术承受力和控尿能力的恢复程度值得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70岁以上男性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应用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安全性和控尿能力的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1日-2010年2月20日间,本研究对23例70岁以上男性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实施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中采取了保护神经血管束、不剪开盆底筋膜、不切断耻骨前列腺韧带、不缝扎阴茎背深静脉丛的方法,以Hautmann技术建立回肠原位新膀胱.结果:23例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期,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认知功能障碍,1例患者于术后24 d出现胃肠功能紊乱.23例患者术后16~21 d白天完全自主控尿;术后30、60、90、180和360 d睡眠后完全控尿例数分别为0、4、5、11及16例;均无排尿困难,23例患者均对控尿程度满意.结论:70岁以上男性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应用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安全,控尿效果满意,可作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首选的尿路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评价去管化回肠S型缝合制作正位新膀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后,采用带蒂末段回肠片经S形折叠后缝合形成的原位类球形新膀胱,输尿管以乳头法包埋术种植于新膀胱,新膀胱远端与尿道残端吻合。结果 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 h,术中平均出血量366 ml,术后随访1~18个月,3例白天均能控尿,夜尿1~3 次,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超声检查无上尿路扩张积液,MRI或膀胱镜检查无肿瘤复发,术后随访1~18个月,患者控尿、排尿满意,贮尿囊容量分别为250、320和450 ml,平均340 ml,剩余尿0~40 ml。结论 去管化回肠S型缝合制作正位新膀胱术操作简便,新膀胱容量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浸润性、多发性膀胱癌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传统全膀胱根治术及改良保留部分前列腺包膜全膀胱切除术对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6年1月膀胱癌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45例,男性,平均年龄59岁,26例行传统全膀胱切除术,19例行改良保留部分前列腺包膜全膀胱切除术,随访观察手术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病理报告T2aN0M026例,T2BN0M0 16例,T3aN0M0 3例.平均随访39个月,改良组无瘤生存19例,传统纽无瘤生存23例,带瘤生存1例,死亡2例.改良组及传统组白天控尿率分别为100%和73%,夜间尿失禁10%和50%.改良组术后81%保留勃起功能,传统组仅14.3%.全部患者储尿囊容量350~480 ml,充盈压13~25 cmH2O,残余尿量10~60 ml.结论:对有选择的病例行保留部分前列腺包膜的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可以更好地保留勃起和控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