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原料药生产企业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简称新版GMP)和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辽宁省12家原料药生产企业在新版GMP认证检查中的缺陷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12家企业共发现有161个缺陷项目,其中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文件管理、物料与产品部分存在的缺陷项目最多,分别有36、31、18个,占总缺陷项目数量的比例为22.36%、19.25%、11.18%。主要体现在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不规范;文件控制缺乏有效性和缺少重要的控制数据或记录;原辅料管理、不合格中间产品和原料药处理不符合要求等方面。建议各生产企业应深入理解新版GMP内容,全面贯彻质量风险管理和生产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加强硬件系统的改造,推进新版GMP的实施;重视软件系统的建设,建立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原料药生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规范药品生产企业安全、合规生产,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订监管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并分析河南省2020年5月至2021年11月在对172家次高风险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符合性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结果 共发现缺陷项目1 028项,其中主要缺陷26项,一般缺陷1 002项,严重缺陷0项。涉及缺陷条款1 045条次,主要分布于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9.23%)、文件管理(17.89%)、设备(17.03%)、确认与验证(6.03%)、物料与产品(5.93%)、附录中的无菌药品(5.93%)。生物制品、无菌药品(注射剂、滴眼剂、眼膏剂、无菌原料药)、毒性饮片生产企业分别发现缺陷项目62项、682项、269项,分别涉及缺陷条款66条次、687条次、270条次。结论 在执行GMP过程中,药品生产企业应强化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建立并完善文件管理体系,加强全过程培训,做好厂房设施设备的日常使用及维护;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科学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河南省医用氧生产企业实施新版药品GMP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有效实施新版药品GMP提供建议。方法:对本省34家医用氧生产企业的45次GMP认证跟踪现场检查发现的缺陷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与结论:本省医用氧生产企业在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文件管理、设备管理、机构与人员、确认与验证、生产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企业应当持续不断的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从而确保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李奎  王雯丽 《中国药事》2018,32(1):82-87
目的:分析河南省药品批发企业实施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后跟踪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为今后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和企业避免出现类似问题提供参考。方法:对224家药品批发企业实施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后跟踪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进行统计,分析药品批发企业GSP质量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与结论:河南省药品批发企业在药品储存与养护、设施与设备、收货与验收、采购、人员与培训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企业应当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该文通过对安徽省2012年药品生产企业GMP跟踪及飞行检查中存在的缺陷项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汇总分析, 找出企业在实施2010版GMP中易出现的缺陷项目, 并分析成因, 探讨对策.方法 对2012年安徽省食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认证的48家生产企业的企业类型、缺陷项目数在企业中的分布、缺陷项目在标准条款中的分布以及缺陷项目出现的频次等相关项目进行统计学汇总分析.结果 实验室管理不足、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中的概念未能有效的应用到生产中、不注重人员培训、各种文件未完善、厂房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清场不彻底是药品生产企业的缺陷项目频发的原因.结论 企业需要通过强化对硬件实施的维护保养,完善文件系统,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员工培训等措施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多家疫苗生产企业进行GMP跟踪检查,分析缺陷项,评价国内疫苗生产企业的GMP管理现状。方法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总局)药品化妆品监管司的年度检查计划,2016年国家总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派出检查员对36 家疫苗企业进行了跟踪检查 。结果  检查共发现421条缺陷,包括主要缺陷38条,一般缺陷383条。结论  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基本按照GMP要求执行,管理尚存在不足,企业还应不断提升质量管理能力,确保疫苗质量。  相似文献   

7.
王闻珠 《中国药事》2014,(9):963-966
目的:为原料药生产企业实施新版药品 GMP 和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对125家次原料药生产企业在新版药品GMP认证中发现的缺陷情况和主要问题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与结论原料药生产企业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人员培训、验证管理和文件管理等方面,规范各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等法规,对迁建疫苗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并提出监管策略.方法 对上海一家迁建企业的疫苗生产车间进行生产许可证检查、药品注册研制现场核查、药品GMP认证检查、药品GMP跟踪检查和药品GMP飞行检查.结果 对生产场地变更后疫苗的持续稳定性考察结果显示,各项目检定均合格.但是,发现生产许可证检查2项问题、药品注册研制现场核查3项问题、药品GMP认证检查15项缺陷、药品GMP跟踪检查2项缺陷、药品GMP飞行检查1项缺陷.结论 对迁建企业的变更控制是监管的重点内容之一.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大力度并制定针对性策略,以达到促进企业生产安全有效疫苗、控制潜在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缺陷项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药品生产企业新版GMP认证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情况,分析企业实施新版GMP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加快推进本省药品生产企业实施新版GMP的对策和建议。方法:对黑龙江省2012年~2014年认证的94家药品生产企业缺陷项进行汇总,对高频缺陷进行分析,对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分类、归纳。结论:应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专职检查员队伍,软硬件并重,确保新版GMP得到正确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被收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GMP)证书的药品生产企业存在缺陷的规律和特点,为药品生产企业更好地实施GMP,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和分析2016—2019年被收回GMP证书的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存在的缺陷及其逐年变化的趋势。结果 125家次收证企业累计缺陷项目频次为855次,涉及GMP正文及其附录17个章节。缺陷项目主要集中在数据可靠性存疑、擅自改变工艺规程、弄虚造假、物料管理混乱、偏差管理系统不能有效运行以及企业关键人员不能有效履职。2016—2018年,生产管理、设备、机构与人员以及厂房设施等章节缺陷项目的频次占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章节缺陷项目的频次占比大幅增加,确认与验证缺陷也存在上升趋势;除了计算机化系统涉及的数据可靠性问题和偏差处理方面的缺陷项目外,其他缺陷项目在收证企业中的频次占比都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药品质量的责任主体,应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坚持诚实守信,不断加强数据完整性管理,注重对员工的针对性培训,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在产品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实施和持续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1.
对489名男女青年进行了脚长、脚掌宽与身高的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将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脚长、脚掌宽推测身高的直线回归方程,利用脚长推测身高:男性:y=93.55+3.26x,女性:y=130.53+1.41x;利用脚掌宽推测身高:男性:y=130.79+4.18x,女性:y=137.99+2.72x。结果表明,人体脚长、脚掌宽与身高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刘华昌  莫晓云 《中国基层医药》2010,18(21):1647-1648
目的 探讨男性会阴部手术后伤口暴露疗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450例男性会阴部手术患者,其中250例术后伤口采用暴露疗法,200例术后伤口采用传统包扎疗法,术后观察伤口细菌感染和愈合情况,统计出伤口甲级愈合率,伤口细菌感染率,采用x2检验,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算.结果 伤口甲级愈合率暴露疗法组为92.8%,明显高于包扎疗法组的91.5%(x2=12.2,P<0.01).伤口细菌感染率暴露疗法组和包扎疗法组相近(x2=0.06,P>0.05).结论 男性会阴部手术后伤口采用暴露疗法不会增加伤口细菌感染率,且伤口甲级愈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干荣富 《上海医药》2010,31(9):408-410
纵观医药营销的发展脉络,相继出现过"产品为王"、"利润为王"、"医生为王"、"渠道为王"、"品牌为王"和"终端为王"等理论,但是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招标"、"配送"、"物价"、"目录",成为医药营销的先决条件。在新医改背景之下,2009年医药营销已进入"政府关系为王"的时代。所以理解政策与把握市场成为各企业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5.
刘华昌  莫晓云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47-1648
目的 探讨男性会阴部手术后伤口暴露疗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450例男性会阴部手术患者,其中250例术后伤口采用暴露疗法,200例术后伤口采用传统包扎疗法,术后观察伤口细菌感染和愈合情况,统计出伤口甲级愈合率,伤口细菌感染率,采用x2检验,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算.结果 伤口甲级愈合率暴露疗法组为92.8%,明显高于包扎疗法组的91.5%(x2=12.2,P〈0.01).伤口细菌感染率暴露疗法组和包扎疗法组相近(x2=0.06,P〉0.05).结论 男性会阴部手术后伤口采用暴露疗法不会增加伤口细菌感染率,且伤口甲级愈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17.
18.
Oestrogen 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puzzling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concept that o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is cardioprotective has been challenged recently by the negative resul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se data have come at a time of rapid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ellular mechanisms of oestrogen. In particular, the cloning of the classical oestrogen receptor (ERalpha),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ER isoform (ERbeta), the availability of specific ERalpha and ERbeta knockout mice models, and the elucidation of receptor functions and signalling pathways linked to non-genomic actions of oestrogen are helping to unravel this complex biology. In this article, these advances will be discussed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regulation of nitric oxide synthesis by oestrogen. Furthermore, the puzzling issues that have emerged and the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of novel and specific therapeutic approaches will be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19.
20.

Background

There is a need to identify practice patterns of polymyxin use, quantify gaps in knowledge, and recognize areas of persistent confusion.

Methods

A structured electronic survey was distributed to physicians, pharmacists and microbiologists.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along with data regarding availability, stewardship principles, therapeutic usage, dosing,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and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liefs regarding the polymyxins.

Results

In total, there were 420 respondents with a median of 8 (interquartile range 4–15) years of experience in infectious diseases (52.5%) and critical care (35%). Of the respondents who reported that only one polymyxin was available for use, 17.1% used polymyxin B. Over half (52.5%) of the respondents utilized a loading dose very often/always, and 66.8% dosed both polymyxins in milligrams, with the most common doses of colistin and polymyxin B being 2.5?mg/kg twice daily (60.3%) and 1.5?mg/kg twice daily (65%), respectively, for patients with normal renal function. Polymyxins were most often used fo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63%) in combination with a carbapenem (63.6%). Approximately 85% of respondents reported their knowledge level to be fair, good or very good, although 34.9% answered two of the three knowledge questions incorrectly. More than 70% of respondents agreed that confusion exists in all surveyed areas of polymyxin use. Almost all respondents (91.2%) agreed that a polymyxin guideline would be a helpful resource.

Conclusions

This survey revealed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variability in the use and perception of the polymyxins, and identified several areas in which they were being used contrary to the available evidenc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herein lays the framework to harmoniz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 future research and shape consensus guidel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